?

試論晚清科學小說的雜糅性特征及其影響

2022-03-23 07:39郭冰蕾
開封大學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科幻小說科學

郭冰蕾

(北京印刷學院 新媒體學院,北京 102600)

中國科幻文化肇始于晚清。這一時期,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和政治理念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先進知識集中向中國傳播。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了我們的國門,給中國人民帶來無邊的黑暗。國人“睜眼看世界”,希冀從西學中尋找國家的出路。這一時期發生的“科玄論戰”事件影響深遠,科學啟蒙話語逐漸得到重視??苹米鳛橐环N文學體裁,在中國晚清時期經歷了從外來譯介到本土創作的演進,不僅促進了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萌芽,也為科幻文化在中國的形成與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即從晚清科學小說的創作實踐出發,聚焦其特征,并探討其對中國科幻文化的影響。

一、晚清科學小說的創作實踐

晚清時期,傳播西學的主要途徑是譯介西書。隨著西方近代科學書籍大規模傳入中國,同時代的西方科幻文學①“科學幻想小說”簡稱“科幻小說”。作為一種小說類型,它興起于19世紀的歐洲。19世紀,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得到巨大發展??苹眯≌f是實證主義認識論與科學話語發展的副產品。一般都將瑪麗·雪萊1818年創作的小說《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視為科幻小說誕生的標志?!翱苹眯≌f”得名于美國著名通俗小說雜志出版家兼編輯雨果·根斯巴克(1884—1976)1908年創辦的雜志《現代電氣學》所開辟的《科學小說》欄目。根斯巴克在1926年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專業科幻小說雜志,名字叫做《驚奇故事》,根斯巴克首次用scientifiction一詞(后演化為science fiction,即“科幻小說”)作為這種文體的名稱,并固定下來。在晚清,從日文翻譯過來的“科學小說”這一名稱在中國出現,科幻小說被列在“科學小說”的名目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科幻小說大量進入我國,俄文 Научно-фантаст ическ ий Расскаэ被翻譯成“科幻小說”,從此,“科幻小說”這個名稱取代“科學小說”,并流傳沿用至今。作品被陸續引進。這一時期,本土小說也在“小說界革命”的推動下,開始流行于市井。在這種背景下,不少晚清文化精英積極傳播科學知識,同時抱著啟迪民眾的目的,加入譯介科學小說的行列。

1891年,在華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將美國作家愛德華·貝拉米的烏托邦小說《回顧:2000—1887》譯成中文,以《回頭看紀略》為題在《萬國公報》上連載。后來,譯者又將該譯作更名為《百年一覺》,出版了單行本。書中,作者想象100年后美國社會各方面所發生的驚人變化,該書帶有空想社會主義色彩。這是西方科幻小說首次被引介至中國。該書的幻想內容和未來完成時態②“未來完成時態”或者說“未來完成式”是這樣一種敘述方式:作者不去處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而是直接假設未來已經發生的事,并站在這個假設基礎之上,展開敘事。的敘述方式,對晚清科學小說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1900年,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八十日環游記》(又名《八十天環游地球》)的漢文譯本出版,廣受時人青睞。隨后中國即涌現出大批凡爾納譯作①其中就包括周樹人翻譯的《月界旅行》(1903)和《地底旅行》(1903)(即《從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記》)。,形成“凡爾納熱”。小說界由此注意到“科學小說”這種新文體,并將其視為傳播和理解近代西方科學知識與先進思想的一條新路徑。在這些西方科幻譯作的帶動下,不少晚清文人(其中不乏科幻譯者)開始嘗試自行創作中國本土科學小說,于清末逐漸形成一股創作熱潮。

1902年,新小說的理論和實踐倡導者梁啟超創辦了雜志《新小說》,開始進行自己創作的《新中國未來記》的連載,在創刊號上登載了第一回。這部未完成的小說是中國最早的社會幻想小說,雖然在類別上它一般都被劃歸為“政治小說”,因為它服務于作者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小說將1962年確定為敘事的時間起點,用未來完成時進行敘事,打開了未來敘事的大門。它突破了中國傳統非寫實小說所固有的神怪式想象和循環時間觀念,描繪了一個新奇的幻想世界。雖有模仿《百年一覺》的嫌疑,但它叩開了中國科學文學的大門,其積極意義毋庸置疑。兩年后,荒江釣叟(筆名)創作的《月球殖民地小說》在《繡像小說》雜志上連載,這也是如今公認的中國最早的科幻文學作品。小說仿照凡爾納的《八十日環游記》,講述了兩位主人公乘坐熱氣球飛行器環游世界的奇異經歷。此后,“科學小說”作為新小說的一個重要文類,開始發力。當時的四大小說雜志《新小說》《繡像小說》《小說林》和《月月小說》也都在篇幅、位置上給予科學小說很大的支持。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包括《新石頭記》(吳趼人,1905)、《新法螺先生譚》(東海覺我/徐念慈,1905)、《烏托邦游記》(蕭然郁生,1906)、《新紀元》(碧荷館主人,1908)、《未來世界》(春颿,1908)、《新野叟曝言》(陸士諤,1909)、《新中國》(陸士諤,1910)等。其中,故事題材以探險式科幻見聞和救國類烏托邦狂想居多,太空旅行和殖民、人的改造與進化等重要科幻命題也都有所涉及。晚清科學小說創作一時可謂蔚為大觀,其創作境況在一定階段看起來還不錯。

進入民國以后,西學傳播的重點開始從自然科學向社會科學和人文思想過渡??苹梦膶W也與之相呼應。以科學奇想和樂觀精神為標志的凡爾納的作品,逐漸被H.G.威爾斯那些人文色彩濃厚的反烏托邦作品所取代;同時,服從革命現實需要,非寫實文學開始退場,讓位于寫實文學。這一時期,只有《貓城記》(老舍,1933)、《阿麗斯中國游記》(沈從文,1932)等為數不多的中國本土科幻作品問世,在數量和特征的鮮明程度上,均難以與晚清時期相媲美。

二、晚清科學小說的雜糅性特征

在中西方文化和新舊知識交匯碰撞的時代背景下,晚清小說不免帶有雜糅性特征,而這一特征在晚清科學小說的創作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雜糅性首先體現在敘事內容和敘述策略上。在科學小說創作中,晚清的作家們傾向于將西方科學技術成果作為幻想基礎,通過描述機器人、導彈、飛行器等先進器物,來展示中國在軍事、醫療衛生、交通等領域的未來以及無限可能性。從表面上看,這種創作用現代想象資源代替了傳統想象資源,例如用熱氣球、飛車、飛艦代替了超自然神力,實現了騰云駕霧,實現了飛天夢想,實際上,它依然停留在傳統想象的層次,其想象方式和想象目的較以往沒有實質性改變。例如在《月球殖民地小說》中,既有對透視、通信、交通、爆破等西方先進科技的想象式展現,也留有偃師造人、嫦娥奔月、神醫妙手回春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印記;在《新石頭記》中,不乏科幻式想象,賈寶玉漫游時光隧道就是其中之一,小說主體人物仍是古人,其創作主旨仍是表達“補天”之志。此外,眾多科學小說中都描述了用于改造國民性的虛構療法,并以“換心術”“洗腦術”“催醒術”甚至“造人術”命名。顯然,這種療法沒有科學原理支撐,缺少客觀依據和實際可操作性。這樣想象源于創作者們舊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即以巫術、幻術為代表的不可知力主宰著世界,依靠這些力量和方法來改變世界是小說創作者們主要的想象路徑??梢钥吹?,此時的科學小說大都是在頂著科學之名進行狂想,無科學或少科學之實,停留在表面,重奇觀展現而輕原理揭示,帶有傳統幻想文學的神秘色彩和空想色彩。在敘述策略方面,晚清科學小說也延續了古典非寫實小說的一些慣例。當時,“未來完成式”作為一種敘述形式,其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十分普遍。究其原因,除了進化論和同時期西方科幻作品的影響之外,更切近的還是主觀因素和現實困境?!拔磥怼笨梢宰鳛楝F實的時空參照,創作者借以影射現實。由此可見,晚清科學小說更多地承載著作者的政治抱負和社會愿景。值得注意的是,進入這種未來空間的方式,往往是做一個美夢,進入夢境。在中國傳統小說中,設計一個夢境是讓主人公進入異度空間的慣用技法,這樣一來,作者可以以夢來劃分敘事層次,確定“入夢——游夢——醒夢”幾個節點,最終建立一個環狀敘事結構。應該看到,這種尚古的環狀時間觀與進化論中單向度線性時間觀是矛盾的。

雜糅性還體現在對作為一種文體的科幻的命名與分類上。晚清報刊對小說的分類十分繁復,且標準不一。外國小說傳入后,小說分類更為復雜。梁啟超是中國較早擁有小說類型觀念并著文闡明的一個人。在《新小說》創刊宣言《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見《新民叢報》1902年第14號)一文中,他介紹了擬定的刊物內容,將小說劃分為15種類型。其中,以“專借小說以發明哲學及格致學,其取材皆出于譯本”[1](P52)為特征的一類小說被命名為“哲理、科學小說”[1](P131),這正是“科學小說”名稱的由來。之后,小說林社發表了《謹告小說林社最近之趣意》一文,依據表述的生活內容,將小說劃分為12類,明確用“科學小說”來指代科幻文類,并以“啟智秘鑰,闡理玄燈”[2](P173)為此種文類特色注腳。這種對于科學內容的神秘化表述方式頗值得玩味。

時下研究中國科幻文學的學者們大都將 “科學小說”作為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統稱。筆者認為,美國華裔科幻研究者王德威教授提出的 “科幻奇譚”(Science Fantasy)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更貼近于這種文體當時的形態特征。他認為,這種文體的出現,有西方科幻小說的影響這一原因,同時也有內部原因,即中國傳統神怪小說的許多特性依然在發揮作用。中國早期科幻小說中那些超自然的因素超越了客觀事實,不受科學邏輯的限制,內容多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狂想,所以當時的這類小說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小說”,而應用“科幻奇譚”代指,以突出這一文類的混雜特性[3](P291-294)。事實的確如此。當時,雖然“科學小說”這一名稱已經存在,但它并不具備完全意義上的獨立性和普遍性。在 “理想小說”“冒險小說”“未來小說”“烏托邦小說”等小說類別中,依然可以找到與“科學小說”性質重疊的作品。如吳趼人創作的《光緒萬年》(見《月月小說》第13號,光緒三十四年九月出刊,署名為“我佛山人”)就干脆被《月月小說》的編者打上“理想科學寓言諷刺詼諧小說”[4]的標簽。這顯示出“科學小說”在定義邊界上的模糊以及文體形態上的含混和包容。

雜糅性特征的形成有內外兩層原因。究其外因,一方面,科學小說是舶來品,本土創作者必定會受到凡爾納、貝勒彌等西方科幻作家的影響,這些本土創作者會依據當時西方國家社會形態和科技成果,去想象未來中國,進行虛構、展開敘述;另一方面,本土創作者大都擁有傳統文化教育背景和知識體系架構,擁有自己的道德理想,他們廣泛擷取中國古代神話和傳統志怪類小說的精華,與西方科幻小說的要素有機混合,終使科學小說呈現出別樣的狀態。究其內因,雜糅性特征的形成與晚清學人面對西學時的復雜心態有關。明末清初,以徐光啟為代表的士大夫們對西學進行了從容思考。晚清,國運衰微,學人目睹慘狀,對西學既痛恨反感,又心生欽仰,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及制度,既怒其不爭,又留戀其光輝??茖W救國的緊迫感與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混雜交織,造就了科學小說中常見的語氣論調。

三、晚清科學小說的深遠影響

作為一個小說類別,科幻屬于純粹的舶來品,它對晚清學人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一概念建立在相當發達的近代西方工業社會基礎之上,并有科學原理和邏輯推理作支撐,而這種工業和科學知識基礎恰恰是當時的中國所不具備的。相關基礎的缺乏導致當時的國人對“科學”這一概念的理解比較粗淺,認識比較籠統。當時,“科學”主要以“格致”這一富有經學色彩的名稱來表述,強調的仍是主客一體、自外而內這些中式認識論。由于對科學的認知水平不高,加上中國幻想文學傳統的影響以及晚清小說家本身的教育文化背景,因此晚清科學小說中對科學技術的想象不可能含有較多科學成分,還是以幻想成分為主。如此一來,科學本身與幻想分離,純粹的幻想與以科學依據和邏輯推理為基礎的幻想混同,其他題材類型的小說與科學小說混同,致使晚清科學小說在形態特征和分類標識上混沌模糊。整體來看,晚清科學小說缺乏真正的“科學”內涵,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小說,與同時期的西方科學小說相比有很大差異,與現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更是相距甚遠。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要肯定晚清科學小說的價值。

從文學史層面來看,晚清科學小說對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生成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作為晚清“新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文類,科學小說對“新”和“變”的追求,使得“揮別過去、奔向未來的文學時間觀念和以西方為核心(當時的語境)的世界范圍的文學空間概念”得以形成,從而使小說從內容到敘述方式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推動中國文學從古典向現代轉型[5](P86)。王德威曾為科學小說搖旗吶喊、助威,他對科學小說的現代性價值予以充分肯定,在他看來,如果“以現代為一種自覺的求新求變意識,一種貴今薄古的創造策略,則晚清小說家的種種試驗,已經可以當之”[3](P18)。所以,他站在重寫文學史和知識考古學的雙重立場上,發出了“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慨嘆。

從內容特征與形式風格這一更具象的層面來看,科學小說對后世包括科幻文學和科幻電影在內的中國科幻文化的影響似乎更加顯著和直觀。首先是科幻文學。如前所述,晚清科學小說最大的特征在于中西幻想元素的融合混雜,中國小說的非寫實傳統在科學小說中得到延續。中式古典幻想與西式現代科學技術幻想并置,神話傳說與歷史現實交織,實現了對時間片段的解構與重構。如今,在中國科幻文學的歷史科幻創作支線 (代表作品有錢莉芳的 《天意》等)中,依然能夠發現這個特征。其次是科幻電影。在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獲得成功之前,中國科幻電影一直無法在中國類型電影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正是因為在過往帶有科幻色彩的中國電影中,中西幻想元素、科學與玄學元素總是融合混雜在一起,致使這類影片的科幻類型標識模糊,從類型、形態上對其進行命名,給其冠以“中國科幻電影”的名稱比較困難。但是,這也充分顯露出中式科幻的獨特性及其一鳴驚人的可能性。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晚清科學小說明顯的工具性目的及其與現實切近的敘事特征,也對中國科幻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魯迅先生翻譯了儒勒·凡爾納的《月界旅行》(中國教育普及社),譯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說道:“……故掇取學理,去莊而諧,使讀者觸目會心,不勞思索,則必能于不知不覺間,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勢力之偉,有如此者!我國說部,若言情談故刺時志怪者,架棟汗牛,而獨于科學小說,乃如麟角。智識荒隘,此實一端。故茍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保?](P152)可以看出,在 19 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中國,那些富有責任感的文化精英是出于普及科學知識、啟迪民眾心智的目的開始翻譯和創作科學小說的。中國科幻自誕生之日起便被賦予既現實又崇高的價值取向,它背負著救國圖強和科普啟蒙的神圣使命,這種明顯的工具傾向和濃厚的使命色彩是其他國家的科幻文藝很少具備的。20世紀80年代,科幻文學領域對科幻小說姓“科”還是姓“文”的問題進行了激烈辯論。同時期,《合成人》《男人的世界》等科幻電影上映,這些電影反映出“科幻現實主義”創作傾向。不論是那場辯論還是新的創作傾向的產生,都能從中看到科學小說的影響。

在晚清科學小說中,西方近現代科技與中國傳統幻想元素的混雜,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科幻文化的內容形態。晚清知識分子需要在民族國家建構與西方文明認同之間進行選擇,他們陷入兩難境地,這也是中國科幻成長伊始就面臨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發展道路,不只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需要深入思考,這方面的研究探討具有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科幻小說科學
PL-01:科幻飆車黨
到達科幻里的未來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如何挑選100本科幻書
科學拔牙
衰落的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