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JJT”作業管理模式 搭建作業中的“森林生態系統”

2022-03-24 00:48高超孫研
黑龍江教育·中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分層作業數學

高超 孫研

2021年7月以來,落實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半p減”政策初衷是讓學生成為遵循自然規律成長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讓家長成為真正的父母,而不是家庭教師;讓學校成為義務教育學習的主場,而不是讓校外培訓占領教育主陣地。

作為一線教師,要立足崗位,結合學情,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啟“雙減”大環境下新一輪的教育實踐探索。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學校的“加”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生的“減”,只有密切結合教學實際,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才能達到“減負提質”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更加關注教學實踐,注重分析與總結教學方式、方法,進而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分層作業就是“雙減”實踐之初的教學新舉措,下面筆者將從設計原則、內容設置、實施反饋三方面闡釋分層作業設計中的所思所行。

一、分層作業設計原則:作業中的“森林生態系統”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底層的草本植物空間分布錯落有致,體現著群落的垂直結構。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各種不同的植物能健康生長,正是因為它們的生長環境都得到了滿足,可以從周圍汲取所需營養。作業設計也須遵循這樣的原則,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作業實施中,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分層,目的是給學生更自由的空間,讓優秀學生有挑戰,讓潛能生有夠得著的目標,進而想學數學、會學數學。由于受思維力、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名學生學習數學,解答數學習題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設計、布置數學作業時,根據學生差異,布置有層次性的作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要求和標準是很有必要的。哈爾濱市繼紅小學實行“JJT”的作業管理模式,將作業分為基礎性J1、進階性J2、挑戰性T三個層級。所有學生須完成保底的基礎性作業,絕大部分須完成進階性作業,有能力的完成挑戰性作業。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會因為沒有完成挑戰性作業而降低作業等級,每個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都有得A+的機會。猶如在作業設計中構建的“森林生態系統”,大家各取所需,各自成長。

二、分層作業內容設置:重基礎、強進階、倡挑戰

對于全體學生,應布置基礎性知識,全面了解教學落實情況,讓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完成。

如: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練習七課后,我們設計了J1基礎計算題:

計算下面各題,帶☆的用乘法驗算。

10.8÷4.5=? ? ? 21÷1.4=? ? ? ☆2.7÷7.5=? ? ? 15÷0.06=

學生只要根據課堂所學即可完成,知識應用較為直接,重點是讓其鞏固課堂上所涉及的知識點。即使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體會完成作業的喜悅,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數學成績。

除少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之外,除了掌握書本知識,也要適當穿插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仍以練習七作業為例,設計J2進階級作業:

1.根據306÷85=3.6,直接寫得數

30.6÷8.5=_____? ?30.6÷85=____? 30.6÷0.85=_____

2.比較大小

4.5÷1.23○4.5? ? ? ? ? ? ? ? 2.45÷0.78 ○2.45

引導學生利用分析歸納的方法更好地運用規律幫助計算,提升數感。

而對基礎好的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有針對性地布置有思維深度或綜合性強的作業,會充分挖掘其學習潛力,進一步發展其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提升其數學品質,增強其學習興趣。以練習七課后作業為例,我們安排了T級挑戰作業:

1.張師傅0.15小時做30個零件,平均每小時做多少個零件?平均做每個零件需要多少小時?

2.? 0.00……02012÷0.00……04=(? ? ? ? ?)

9個0? ? ? ? ? ? ? ? ? ?9個0

第1題通過兩種計算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小數除法后不但可以求平均每小時做多少個零件,還能逆向思考,求做每個零件需要多少小時,這是學生在學習小數除法前不曾有過的學習體驗,打破了只能用大數除以小數的思維定勢。第2題則充分拓寬了學生對數認識,感受到無論數有多大,數位有多少,都不影響規律的應用。當然T級作業并不局限于書寫類題目,還包括思維導圖繪制、知識“輕整理”、錯題歸納、微視頻講解錄制、小組合作微論壇等多種形式,這些信息技術2.0應用時代的創造性挑戰作業也將靶向提升學生的能力。這樣的題目設計充分開啟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我們把作業設計成“JJT”的形式,改變了以往命令、強制的方式,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氛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其中。正如“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生長樣態,每一種植物都能在縱向搭建的空間中獲得適宜的生長環境。

三、分層作業實施反饋:做“呼吸”式反饋

作業分層設計后,學生的使用效果如何,實施反饋更為重要。我們倡導一種“呼吸”式反饋,學生完成作業就是吸的過程,吸納知識,感受作業的難度是否合宜。學生使用作業的過程中要進行感受描述,這就是呼的過程。教師要聽取學生“呼”的意見,如難度是否適中,體量是否足夠且不過度。教師對學生“呼”的動作也要體察入微。作業完成時間,做拓展練習的神情、微表情,都是學生“呼”的表達。學生的“呼”決定了作業設置中教師提供的“吸”取原料。堅持“呼吸”式反饋,動態調整分層作業的縱向梯度和橫向體量,才能真正把反饋落實。

以五年級上冊第6單元多邊形的面積中“梯形的面積”這一課時的J2級作業為例。

靠墻邊圍成一個花壇,圍花壇的籬笆長46 m,求這個花壇的面積。

46-20=26(m)

S= (a+b)h÷2

=26×20÷2

=260(m2)

答:這個花壇的面積是260 m2。

這道題作為課后習題中的重點,它的能力提升梯度在于學生是否能夠在靈活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上底和下底的和看成一個整體,運用梯形面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于能夠熟練掌握梯形面積公式,并具備較強分析問題能力的學生來說,面對這一問題時可以拓展思路,較容易解決。而一些聯系生活實際能力較弱的學生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在初步嘗試解決中先寫出梯形面積公式S=(a+b)h÷2后,就停筆了。其實這就是學生“呼”的一種表達,當我們觀察到學生的這種表現時可以適當調整,一種方法是把題目升級為T級,不要求這部分學生完成,為這一部分學生減輕負擔,以講代練。另一種方法是提供輔助策略,告知部分學生可以先求“上底與下底的和”??傊?,教師關注到學生“呼”的反饋,就要調整階梯作業,有所行動。

在“JJT”三種形式的設計實施中,各層次學生都能在作業過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路,發展、開拓自己的思維。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提優”和“輔差”。此種設計可以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避免作業的單調、枯燥,充分體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這一目標。同時,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積極思考,提高了靈活性與深刻性,這樣的作業設計,既針對了學生的實際,又體現了發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刻感受到分層作業就是將作業設計“培植”成一個“森林生態系統”。無論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還是底層的草本植物,都能在我們構筑的“JJT”系統中自由 “呼吸”,呈現處處有陽光、時時有雨露、樂學成長、自信光芒的教育新生態。

編輯/魏繼軍

猜你喜歡
分層作業數學
一種沉降環可準確就位的分層沉降儀
雨林的分層
作業
我為什么怕數學
數學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
跨越式跳高遞進與分層設計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