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研究

2022-03-24 15:14
昌吉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農村基層農牧民新疆

張 倩

(新疆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1)

實施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分析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現狀,提出了相關對策,以期推動新疆農村文化振興,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一、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背景下,不能只關心和注重物質生活方面的振興,優秀文化的繁盛、中國精神的弘揚則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關鍵。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脈和靈魂,對此,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意義重大。

(一)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保?]

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綱”和“魂”。圍繞治疆方略,實施鄉村振興,需要全方位、多舉措、高效率促進鄉村全面發展,提升鄉村核心競爭力,農村文化建設則是其中的關鍵所在,可以說文化建設的好壞、村民素質的高下直接影響治疆方略的貫徹和落實。因此,通過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大力開展文化宣傳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人心,增強各民族向心力,激發昂揚斗志,提升各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調動各族人民群眾維護團結、促進和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根基,是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實際需要。

(二)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需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新疆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群眾基礎、思想基礎、人心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質就是認同,就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以下簡稱“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就是凝聚人心。因此,通過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工作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傳播好聲音,弘揚正能量,幫助村民端正認識,明辨是非,提高農村各族群眾的認知水平和思想覺悟。通過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強化各族群眾的紅色記憶和集體共識,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堅定“四個自信”,增強“五個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匯聚力量和智慧。

(三)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倍址结?,這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和努力方向。[2]實現鄉村振興,關鍵環節就是要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內在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通過鄉村文化振興,既可以傳承歷史悠久的傳統鄉村農耕文明,又可以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滿足各族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力量,團結一心,鼓足干勁地投身到鄉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鄉村振興的實質就是農民綜合素質顯著提高,“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導向。因此,通過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對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樣態豐富的鄉村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轉化利用,發現并梳理優秀鄉村文化,豐富傳播形式,拓寬宣傳路徑,用文明鄉風提振農民的精氣神,增強農民的凝聚力,激發農民的正能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打造健康的發展空間,孕育良好的社會風尚,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二、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通過對新疆農村文化建設相關資料的梳理和對部分農村地區的實地調研,筆者對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現狀作如下分析:

(一)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家園

一是開展美麗家園、庭院美化工作。結合農村實際,教育農牧民群眾樹立講衛生的文明意識,幫助農牧民改掉不良習慣,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積極倡導新風尚、樹立新氣象,引導農牧民群眾接受現代的沙發、茶幾、床和餐桌。筆者在調研中看到農牧民的家里有了床、漂亮的餐桌,家里買了電視也安裝了熱水器,甚至在偏遠的鄉村,村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已經從過去在炕上吃、睡開始轉向在餐桌上吃飯,在床上睡覺。與過去相比較,現在的農村,農民講衛生了,家里變干凈了,搬進樓房的村民家里更是變化巨大,廚房廚具齊全,衛生間整潔干凈,樓道每天清掃,整體人居環境越來越好。二是開展村容村貌建設工作。村委會對村里的充電樁、垃圾箱、健身器材、座椅等公共設施定期進行檢修和維護,亮化社區道路,建設垃圾分類點,對轄區草坪進行養護管理,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隨處可見的垃圾沒有了,舊有的陳規陋習不見了,積極健康文明現代的生活風尚日漸形成,影響著越來越多的村民。三是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為保證村容建設的實效,村委會不定期進行相關檢查,對村里的公共衛生區域進行集中整治,改變雜物亂堆、垃圾亂扔、車輛隨意停放等一直存在的老大難問題。調研中看到很多村都有內容詳細、針對性強的衛生評比方案,組織評選村里的衛生先進、衛生標兵、衛生文明戶,頒發獎品、獎狀、流動紅旗,定期組織愛國衛生月、衛生文明日等活動,按時清掃村里的公共衛生區域,分工明確,責任到戶。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新疆農村在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方面在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農牧民進行美麗家園建設多是被動服從,主動提升文明素養的積極性不足;部分農村建設更加注重的是經濟建設,更關注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和物質方面的財富,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還存在一定誤區,對鄉村文化建設重視度不夠,沒有形成應有的鄉村文化振興意識,建設動力不足、投入不夠。

(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實施文化潤疆工程

一是對農牧民群眾進行國語學習培訓。針對新疆地區部分農牧民群眾國語水平較差,不具備基本的聽說能力,村委會利用農閑和晚上的時間定期組織開展農牧民國語培訓,制定學習計劃和實施方案,將國語教學內容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黨中央和自治區重大決策部署、三本白皮書(《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斗爭與人權保障》白皮書、《新疆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白皮書)、《去極端化條例》等內容相結合,既提高了農牧民的國語水平,同時也進行了政策理論宣傳,提高了村民的政治覺悟,增強了政治認同。二是開展相關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村委會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潤疆工程,開展形式多樣的“五個認同”宣傳教育活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把學習教育活動與辦好事、送溫暖、志愿服務等內容相結合,發現并及時宣傳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進行表彰,立典型,樹榜樣,弘揚主旋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三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村委會大力倡導新風尚,反對鋪張浪費,制定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陳規陋習,村民公約入樓入戶,宣傳到每個家庭。村委會積極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百姓大舞臺、和諧大院、圖書閱覽室、村民活動中心、民俗館、運動場、文化站、音體美活動室、村民演藝中心等基層文化陣地,結合“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采取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形式,組織開展紅歌比賽、時裝秀、運動會等特色鮮明的文娛活動,激發并提升村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認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智潤心,用積極健康的文娛活動強身健體,用黨的理論黨的聲音培根鑄魂,積極實施文化潤疆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通過調研發現,新疆農村在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農牧民對參加相關培訓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學習質量不高學習效果不突出;個別地區修建文化廣場、粉刷文化墻、打造文化景觀、創建圖書室閱覽室等,更多的是為了應付參觀檢查,實際利用率并不高,管理也不規范,隨意性大,監督不到位,不利于鄉村文化振興發展;部分農村文化建設示范基地只是對文化站、博物館等進行文化資料的簡單疊加,并沒有深入挖掘當地鄉風民俗、村史村志、歷史沿革和紅色文化,沒有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村基層文化陣地,開展的文化主題宣傳活動流于形式缺少特色文化內涵,各村文化活動雷同,對村民吸引力不足,文化建設實效性不突出。

(三)加強黨組織建設,黨建引領農村文化振興

一是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優勢作用。緊緊圍繞“黨建+”的新時代農村治理模式,不斷提升黨組織的領導力與號召力,發揮依靠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理直氣壯地講政治,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嚴格遵守落實黨的組織制度,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談心談話”“民主評議黨員”“主題教育”活動,擴大黨組織的“網格化”組織覆蓋面,不斷鞏固黨在農村的領導地位。二是發揮農村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黨員是農村一支重要的力量。一段時間內,農村黨員的先進性有所下降,部分黨員的身份意識弱化,混同于普通群眾,“平常的時候看不出來,關鍵的時候站不出來,危難的時候豁不出來”,甚至參加組織活動,都以獲得誤工補貼或者其他好處為前提。針對于此,村黨委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對農牧民黨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健全黨員教育管理領導機制和農村黨員管理考核機制,制定黨員積分管理辦法,定期進行組織生活,提升黨員的綜合素質。廣泛開展黨員聯系戶、黨員責任區、黨員參政議政等活動,帶頭執行村“兩委”的決議,讓黨員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調動農村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三是打造“黨建+”品牌。村黨委堅持黨建引領,結合地區特色,積極打造“黨建+”品牌,如“黨建引領·紅色物業服務+N”服務窗口陣地的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家庭黨校、黨建文化園的建設,在調研中基本每個村子都在著力用黨建引領,營造基層治理新格局,打造“一站式”服務,從而帶動農村文化振興。

通過調研發現,新疆農村在黨組織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部分農村黨員隊伍人數較少,黨組織力量亟需加強。當前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人才瓶頸依然嚴峻,人才流失嚴重,新疆農村在外就學的大學生回到農村的很少。筆者在對若羌縣、伊吾縣等地的調研中看到當地大學生學成回到家鄉的比例很低,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在大城市工作,不愿意回到家鄉服務家鄉,此類情況在新疆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較為普遍?,F有黨員干部綜合素質普遍不高,能夠對農牧民開展一般性的培訓,但可以進行文化宣傳、理論宣講的人才缺乏,嚴重影響了文化建設的效果,制約著新疆鄉村文化振興建設。

三、完善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實踐策略

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量:

(一)加強“五個認同”教育,助推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

針對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內容單一、形式雷同、深度不夠、隊伍理論素養不高等問題,亟需強化“五個認同”教育。當前,“五個認同”教育是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目標原則,可以有效涵養民族“精氣神”,是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一是進一步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要不斷加強對農牧民群眾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成為每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教育各族群眾把自己的命運同偉大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樹牢國家意識,堅決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絕不損害國家利益,旗幟鮮明地與“三股勢力”、與一切分裂祖國的行為作堅決斗爭。二是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通過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深入挖掘各民族水乳交融的歷史佳話,生動詮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患難與共、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深刻認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誰也離不開誰的道理,建立“互嵌社會”,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造社會條件,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大美新疆。三是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加強民族大團結,最根本最長遠的就是增強文化認同。文化上認同了,情感上才會達到共鳴,才能團結一心和諧發展。要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和弘揚,大力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并與時俱進地賦予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從而激發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進一步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向心力,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四是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要切實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進一步增強各族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和行動認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農牧民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自覺主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五是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凝聚著當代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教育引導廣大農牧民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從內心深處堅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二)發掘紅色文化資源,賦能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

紅色文化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促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對于推動新時代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加大紅色文化資源與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融合的深度。新疆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過去的歲月留給我們許多珍貴的紅色文物、感人的紅色故事、銘記于心的紅色精神,附加上新疆農村山清水秀獨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資源,因此,在鄉村振興大戰略下,要有長遠眼光,立足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好廣大農村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稟賦優勢和區位優勢。結合農村的產業發展,不斷拓寬紅色產業鏈條,深入研究梳理紅色文化資源內容,打造研發紅色文化產品,推動鄉村紅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鄉村紅色旅游業的發展,拓寬鄉村紅色旅游產業轉化升級渠道,打造鄉村紅色文化旅游示范樣板,以“重走紅色之旅”“走進歷史認識英雄”等主題帶動農村紅色文化體驗。設計研發生產代表當地紅色資源的系列紅色文創產品,科學規劃與眾不同的鄉村紅色旅游線路,打造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發展模式,讓紅色銘刻心中,讓文化留住印記,讓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落地有聲。二是加大紅色文化資源與農村基層黨員隊伍教育融合的力度。紅色文化作為獨特的文化資源,能催人奮進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進行黨性教育的最好載體,有助于筑牢黨員的思想之基、鍛造黨員的過硬能力、錘煉黨員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因此要大力傳承紅色文化,挖掘紅色元素,延續紅色基因,保護紅色資源,讓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成為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的助推劑。弘揚紅色文化,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基層黨員隊伍的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教育內容要接地氣,要充分考慮農民黨員的接受程度,切忌理論宣講的高大上;教育形式要多樣化,要符合新疆民族地區的實際,易于農民接受和參與,切忌活動流于形式??梢葬槍r村黨員實際情況,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和培訓,黨員群眾一起唱紅歌、講紅色故事、結對表演舞蹈小品,可以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通過開展現場教學、視頻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形式,對黨員進行紅色文化、歷史知識的教育和培訓,確保黨員自覺自愿融入到紅色教育培訓中,使黨員在學習理解領悟吃透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切實提高理論認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自覺帶動農牧民群眾唱響紅色經典,發揚革命傳統,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助力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

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成效取決于推進和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鑒于目前農村基層建設中存在的村委會干部學歷不高、素質不強、能力不夠,農牧民文化基礎差、缺乏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等問題,必須大力加強新疆農村地區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多層次引進各類人才,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根據基層文化建設人才短板問題,制定鄉村文化振興人才建設戰略和規劃,建立健全人才激勵制度,采用不同的方式發現、引進、培養所需的各類人才,建立人才檔案,進行人才業績追蹤。政府要為鄉村文化振興人才提供物質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大力宣傳鄉村文化振興人才優秀事跡,鼓勵幫助其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帶動基層文化隊伍建設。二是積極調動農牧民群眾積極性,加速人才回流。當前,新疆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不容樂觀,大學生畢業后回鄉就業的少之又少,這就需要對現有人力資源做出有效地整合,進一步發掘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調動有一技之長的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想辦法找渠道為農牧民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平臺,加快人才的回流。同時鼓勵在外打工的農牧民群眾回鄉創業、回鄉就業,積極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回到家鄉服務家鄉,鼓勵醫務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下鄉服務,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三是成立鄉村振興學院,培養優秀人才。在政府主導下,新疆高校要深入服務鄉村振興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職業教育、干部學歷提升、鄉村后備干部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立鄉村振興學院,設計和開展理實一體的鄉村文化振興項目,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把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轉化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行動,為新疆農村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優秀“三農”人才。鄉村振興學院作為培育各類人才的“孵化器”,要努力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助力新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

猜你喜歡
農村基層農牧民新疆
如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如何提升農村基層會計的業務水平
農牧民初中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于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農牧民增收幾點思考
關于巴林左旗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調查
新疆多怪
參與式治理與農村基層民主創新的探析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