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哲學與生活的聯系

2022-03-27 10:36李雪
文學天地 2022年2期
關鍵詞:聯系哲學生活

摘要;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哲學就在我們身邊。本文主要從生活中的讀書、我們身處的自然界、我們的理想、我們所追求的生命意義四個方面,對哲學與生活的聯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哲學;生活;聯系

提起哲學,大多數人認為它是一門比較玄妙的、深奧的學問,甚至有人認為哲學就是“貴族化”學問,是一門專屬哲學家這一群體的學問,不必也不能迎合生活世界的旨趣,且與生活具有很大的間距,難以接觸。但其實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哲學作為對智慧的熱愛和追求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它來自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也從來沒有離開人們的實踐活動。

一、談談讀書

生活中,我們常常喊著要讀書,要積攢足夠多的精神食糧,其實在這里,我們所說的“讀書”往往指的是“非必讀書”,即不是用來謀生或生存的技術類的書、也不是學術研究類的書,而是具有娛樂性或是思想性的書,是屬于所有人的書。那么有沒有某一瞬間你會發出疑問:“我為什么要讀書?我為什么要讀好書”?哲學教授王德峰老師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回答:“好的書是一個合格的戀人,是值得我們崇拜的,我們與之交心,向之傾訴,同之爭吵”[1]。一本偉大的小說,即使你不去讀,照樣可以謀生,但當我們選擇度拜讀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經歷一種人生中的別樣的體驗,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這種體驗有與沒有,人生很大可能會大不相同。如戀人般的這本書,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會覺得它是一種精神經歷,會覺得自己在和生命交流和對話,會在書中探尋到以前不懂的道理,會跟隨故事情節或者某些話語情緒變得悲喜交加,同時我們的心靈也會逐漸豐富起來。所以,說到底,生活中當我們拿起那些被我們定義為精神食糧的“非必讀書”的時候,我們讀書的目的已經由著知微。即不僅僅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脫俗。

二、談談我們身處的自然界

我們每天都在生活,每天其實也都在與自然界打交道。大部分人的腦海里,包括我在內,一直覺得自然界是天然形成的,與人類無關,但其實不然。我們所處的自然界一直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自然界”,即“人的現實的自然界”、“人類學的自然界”,不是與人或與人的活動完全分離的自然界,更不是人的實踐活動和認知尚未觸及的未知世界。用馬克思的話來理解就是在人類歷史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這個“人的現實的自然界”、“人類學的自然界”實質上就是人化的自然界,是在人的感性活動(勞動)中生成的,是人在實踐中進行改造的產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其有一個著名命題的理解,即: “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2]”這句話進一步表明我們每天不知不覺接觸到的自然界其實是我們改造的結果,離開人,自然界也就變得沒有意義。因此我們可以明白我們生活其中的自然界是與我們緊密相關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自然界”。

三、談談我們的理想

生活于世,無論是大是小,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謂的理想。但恰恰不知,在從實際到真際的轉變過程中,哲學證明了我們的理想。我們可以想象獅身人首的怪物,也可以想象一座黃金堆積而成的金山。這類想象其實是將實際中的感性材料作任意組合罷了。倘若我們所思雖不切實際,卻是切合相應的實際事物只要存在就必定不能逃脫的“理”,則這樣的思,所思必是真際。好比數學中的點線面,實際中找不到不具備面積和體積的點線面,故思不切實際,但思的又卻是實際中的點線面之所以是點線面的道理本身。進一步思考,實際與真際重合的地方,就是實際事物存在的領域,是“實際所是”的領域,科學對“實際所是”進行思考,正是揭示了“所以是”,即由實際進入真際,表現為中國儒學所說的“由著知微”,在由著知微的基礎上,進一步探尋而過渡到“未著之微”,即真際超出實際的部分,也就是“所應當是”。但這種“所應當是”很明顯不是我們心中的“所是”,是“虛”的,但它卻不是“幻”,而是我們的理想。我們因為能由“所是”知“所以是”,進而知“所應當是”,從而去樹立理想。正因為有了理想,我們才會有文化生命,從而為理想去奮斗,提升自身的高度和尊嚴,再進一步就是推進民族生命的熠熠生輝。所以,生活當中我們是在不知不覺中踐行著哲學思想的,哲學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守住靈魂,從而保證我們不在光怪陸離的世界當中迷失方向,牢記理想,并為之努力。

四、談談我們生命的意義

不管以哪一種方式生活,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么?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與西方哲學“探尋萬物之是”(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勇敢,世界萬物的本質是什么,等等)的回答不同,中國哲學則是“尋求人的生命之道”。(如對生活道路的判斷和選擇、我該走什么樣的道路?作何選擇?等)從小視角理解,就是面對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或是方案,也就是所謂的行走的軌跡,所謂的“道”?!暗馈斌w現的是一種行動性問題,而不是知識性問題。對“道”的哲學探尋不是要思考世界的本體、本原,而是要尋找讓我們生活的更好的行動方向。但從大視角理解,生活中我們要面對的這些問題在根本上其實是具有哲學性內涵的,是源于人的生命問題,是一種對人的生命之“道”的尋求。這種生命之道具有內在性、普遍性、超越性等特點,是我們對自身生命的終極性思考,是安身立命的一種主張和一種活法的探尋。因此,這種生命之“道”其實正是我們對自身產生的生命問題的憂患體現,為解決這種憂患,再去尋找繼續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道”,正是我們對生命的意義、價值和歸宿的追尋,是我們對生命問題做出的終極性意義上的回

五、總結

總而言之,從以上四個方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生活、最關注人類自身的,是真正的“人的學問”,不是大部分人眼中的什么“平民時代”的“奢侈品”。哲學與我們的生活彼此交融,并且是我們對生活世界的一種總體性思考。人活著就是為了生活,如何能生活得更好也是人類一直在研究的問題,而哲學就是人類對生活研究的理論思維,它以生活為基礎,把研究的結果以理論的形式指導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最終實現更好的生活,探尋到生命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楹.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出場、實質及意義[J].學術研究,2013(03):1-19.

[2]魏書勝.從發生背景看中國古代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主題的差異[J].湖南社會科學,2017(06):25-31.

【作者簡介】李雪(1997.10-),女,漢族,河南省駐馬店市人,紹興文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聯系哲學生活
淺談平面圖與立體圖的思維培養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酷巴熊的生活哲學
英文目錄及摘要
晾衣哲學
幽默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