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措施的應用

2022-03-27 02:28陳花
家園·建筑與設計 2022年2期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文明

陳花

摘要:水土保持自然修復是滿足土壤侵蝕地區要求,采取合理的措施解除生態系統的超負荷壓力,基于生態學原理,根據生態系統的自調控能力、自組織能力,予以人工調控,讓受損的生態系統能夠恢復正常狀態,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能夠解決水土流失地區生態系統的種種問題,讓生態系統功能、結構、生態學潛力恢復至健康水平。

關鍵詞:水土保持;自然生態修復;生態文明

1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的內涵、價值

1.1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通過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措施的應用,能夠促進植被的恢復,提高水土流失治理質量,解決生態環境改善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在修復過程中,需要堅持人工建設、防護修復結合的原則,根據地區特點制定出與之相符的經濟生態序,將區域經濟發展、群眾脫貧致富、水土流失工作結合起來,充分考慮社會、經濟、自然因素,統籌各方力量,保證資源、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1.2賦予自然修復空間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的良田,為子孫留下一個美好家園,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載體。在生態改善上,能夠修復退化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自然賦予修復空間。1.3提高生態技術水平從社會人文角度來看,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能夠優化經濟結構,完善生態體制,還能擴展群眾的生態信仰與知識,規范社會大眾的生態生活、生態消費,這是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集約型社會的有益途徑,是實現生態文化的載體之一。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的理論支持

2.1植物生存理論

生態學的研究顯示,植物在自然界中占據著天然空間。在每個特定環境中,都有特定的植物,構建出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并呈現出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光滑、潮濕的巖石上會生出苔蘚,在苔蘚的生長下,逐漸將巖石慢慢瓦解,形成土壤,生長出地衣類植物,地衣類植物的生存會帶來更多的土壤,為高級植物的生長、繁衍帶來基質,逐步交替,形成森林。無論是水土流失問題多么嚴重的地區,都會有植被的生產,只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影響了其中一個或者多個環節。2.2群落生存與掩替理論影響植物生長的環境因子非常多樣,包括光、熱、土、氣、水,土壤能夠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源,植物的活動能夠對土壤起到改良作用。在不同的區域,光、熱、土、氣、水的組合搭配形式也存在差異,而自然氣候帶則是穩定的。環境能夠對植物生長活動起到適應性選擇的作用,能夠適應環境條件,便可以順利繁衍,否則就會被環境所淘汰。2.3生態自然修復理論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各類植物群落,在演替過程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也會伴隨穩定性達到程度、有機體變化,這會受到氣候、地理位置、地質、水文、物理因素的影響,植物群落演替屬于生物學的范疇,外部的物理因素只會改變植物生長模式,并非是出現該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植物群落的形成是植物從低級到高級的演替過程,其中,環境是主要影響因素。在工業社會的發展下,人類的物理因素給植物群落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深遠,如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對森林的過度開發,如果人為因素改變植物群落中的某項因素,也會對植物群落的演替產生影響,為了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需要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穩定的生存環境,應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讓生態系統能夠實現良性發展。2.4地帶性分布理論我國各個地區環境因素有著顯著的差異,對應的自然條件也差異明顯,地形、土質不同,水分、土壤環境也具有差別,生成的植被群落也大有不同,導致植被的分布呈現出地域性特點。在生態自然修復上,必須要考慮到植被的生長、分布規律;針對以森林為主的區域,要及時恢復森林植被;對于以草原為主的區域,則需要恢復草原,構建完整的植物群落。地帶性分布理論強調因地制宜,遵循自然地帶規律,合理進行生態修復,既要滿足區域生態環境標準,也能夠起到優化生態環境、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的目的。

三、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工作的現狀與對策

3.1工作成效

在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之后,各級政府一直遵循“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原則,以持續改善民生、生態環境保護、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開展了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效改善了云南省的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民的增產增收,為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坡耕地方面,實施了綜合治理的模式,狠抓生態清潔小流域、石漠化處理、小流域管理、農業綜合開發,在省內有計劃、有重點的開展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工作,通過水利監督執法工作的開展,落實“三同時”制度,礦山、電站、公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不斷完善,有效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

3.2工作對策

為了進一步強化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工作的成效,需要針對區域特點,針對性的開展關于生態自然修復理論的研究,解決其中的重點問題,具體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3.2.1強化相關理論的研究

不同地區水土流失生態系統退化的成因、類型、水土恢復能力都存在差異,針對此,需要針對云南省的區域特點來加強理論研究,重點開展自然與人工干預理論的研究,提高生態修復潛力,明確生態環境因子、區域生態自然修復之間的關系,研究區域景觀格局、區域布局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土壤覆蓋驅動力、土壤利用率,加強退化生態系統恢復重建、退化生態系統發展演化、生態系統恢復對區域環境影響、土地覆被變化與驅動力理論的研究。

3.2.2推行新型科學技術

為了確保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質量,除了要加強理論研究外,還要注重新型科技的利用,引進先進科學技術。近幾年來,我國相關領域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某些技術已經達到國外先進水平,這些尖端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生態環境的順利恢復。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也需要以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修復技術,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綠色化發展。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強化與科技部門之間的關聯,構建出完善、系統的監測體系,促進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工作的順利展開。

結語

加強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前我國在生態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谠颇鲜〉膶嶋H情況,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采取多管齊下的措施,提高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工作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徐智,劉乃君,雷升文,白振清.甘肅省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類型劃分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6(12):12-13.[2]姜秀秋.淺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與機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2):44-45.[3]楊文勇.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及其價值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8):78-79.[4]王甲山,劉洋,鄒倩.中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述評[J].生態經濟,2017(03):23-24.

猜你喜歡
水土保持生態文明
水土保持工程質量控制措施解析
探究煤礦類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概(估)算編制
試論水土保持方案落實階段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