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選擇

2022-03-29 22:44田芳
客聯 2022年1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鄉村振興農村

田芳

摘 要:農村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構架中的重中之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理論指導下,按照黨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結合我國各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現狀,不斷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農村;生態文明;鄉村振興

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研究基礎

1、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把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 即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之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在2017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八條行動指南。其中,第六條指出: “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第八條指出: “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扎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這既是鄉村振興的路徑,也是新農村建設思想的升華。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路徑?!稗r村生態文明”在空間上說是相對于“城市生態文明”而提出的概念,是指運用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原理,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農村生態系統結構調整與功能整合、農村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態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其目標 是把我國農村建設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钡纳鐣髁x新農村。

(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生態治理思想: 從環境保護到生態文明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屆黨中央都非常重視農村生態治理問題。以毛澤東為第一代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思想雖處于萌芽狀態,但就農村環境保護問題提出了系列論斷,做出了許多批示。如他在《(沂濤鄉的全面規劃)一文按語》中批示:“全國縣、區、鄉要做一個全面性的計劃……例如副業、商業、綠化、衛生等”與此同時,他還高度重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要求,為美麗鄉村建設及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環境也在惡化。為此,鄧小平指出“保護環境不能僅靠科技,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并提出把“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作為一項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戰略,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針對農村人口多、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他還極力倡導使用清潔能源,以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更深認識,如江澤民在全國第四次環境保護會議上明確強調: “必須把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嚴格控制人口、保護耕地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边M入新世紀以來,胡錦濤繼承并發展了歷屆黨中央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思想,他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闡發了一系列旨在實現農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思想、新論斷,進一步豐富了農村環境治理思想,如他指出“加快推進鄉村生態保護”,“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髮嵤┼l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生態治理思想為新時代我國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西方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西歐國家,爾后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馬丁·耶內克、約瑟夫·哈伯等是主要代表者。學界對生態現代化理論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 前者強調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和文化的生態化變革;后者則主要從經濟技術視角理解經濟社會的生態化過程,強調以預防性環境技術和政策革新與擴散解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贏”。歸納起來,生態現代化理論主要包括三個要點: 一是在國家科學的環境管治下經濟與環境能夠實現協調發展;二是強調環境保護在重構國家與市場關系中的作用;三是科學技術革新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核心作用。生態現代化理論起源于西方,帶有一定的資本主義色彩。但如今不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都仍在進行,有些地區甚至變本加厲,而全球化背景下,環境問題的解決已不是一國之事,而是超越地理邊界的人類共同責任。因而,借鑒西方生態現代化理論,對推進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不過在借鑒過程中,我們也要報以批判精神,立足于本國國情,推進生態文明現代化理論本土化構建,以真正發揮其對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價值。

(三)當前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1、環境污染嚴重。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破壞。第一,鄉鎮企業產生的污染。一方面,鄉鎮企業污水廢水排放量大,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再利用。另一方面鄉鎮企業排放廢氣使大氣污染值持續飆升。據調查,鄉鎮企業排放廢氣含量中二氧化硫與煙塵排放量在同類指標中占有比較大的比重。這些沒有經過嚴格過濾程序處理的廢氣對大氣環境的危害很大。第二,農業生產方式粗放產生的污染。雖然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實現基本的機械化生產,但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仍以粗放型為主?;?、農藥、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大并且呈上升趨勢。這使農田土壤、水和農產品都受到污染。秸稈隨意焚燒,利用率很低,嚴重污染著大氣環境。,農村生活產生的廢棄物污染。農村基礎設施較差,污水隨意傾倒、垃圾隨意亂放、禽畜隨意亂跑、糞土擇地亂堆以及柴草擇地亂垛等現象隨處可見。

2、生態資源退化我國農村的生態資源被破壞嚴重。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并且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弱。據統計,我國人均占有國土面積0.8公頃,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9%,處于中下游水平;人均占有耕地0.094公頃,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持續減少,“三調”結果顯示,2019年末全國耕地19.18億畝,“二調”以來的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目前,全國共有8700多萬畝即可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還有1.66億畝可以通過工程措施恢復為耕地的農用地,這部分農用地可通過相應措施恢復為耕地,但要付出經濟和社會成本。淡水資源短缺。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失去了淡水,人類將無法存活。我國的淡水資源具有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的特點,再加上利用率低下、被污染現象嚴重。農村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很難得到保障。但是耕地面積的持續減少、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等問題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糧食安全。

3、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參與度低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大部分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在農村很少有人意識到農村的生態環境需要保護,很多農民都只關注田地里的農作物。如果農村的生態環境真的遭到破壞,當地村民也很少有人會想到通過正確的途徑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我國的很多村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不懂得如何正確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此外,我國農民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參與度很低。農民既是農村生態環境的直接面對者,同時也是污染的制造者。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沒有農民的積極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很難成功。然而,很多村民都不主動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很多村民認為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事情,與己無關。

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審視

1、解決中國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舉措。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睗M足了衣、食、住等最基本的需要之后就會追求生活質量的提升,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求更為多樣,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為人們的迫切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以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來滿足億萬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我國“三農”問題依然突出,尤其在生產生活環境方面更為嚴峻,面源污染、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長期存在,直接影響到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就需要我們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不斷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進而滿足億萬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2、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戰略性決策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領,又是鄉村振興的有力驅動器,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也是國富民強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當前,我國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歷史投入少、欠賬多,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還比較突出,正確處理農業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關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既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

3、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爸袊鴫簟钡暮诵哪繕耸菍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其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敖ㄔO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懊利愔袊笔恰爸袊鴫簟钡闹匾M成部分,是在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懊利愔袊笔巧鷳B文明的自然之美,要求我們統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綠色屬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國的發展全局,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三、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滯后。

長期以來,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政策的影響,伴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村民自治的興起,為了加快基層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公共治理以效率或經濟效益為價值理念。在其指引下,農村經濟呈現飛躍式發展,但同時農村的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環境問題日益惡化。農村公平正義問題在此背景下被提上日程,農村治理的價值理念應由效率主導轉向兼顧公平效率。生態治理作為農村治理的重要方面,更應彰顯公平正義,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成效。因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許多地方仍然堅守“發展主義”理念,而不顧老百姓對于優美生態環境的渴求。地方政府為了眼前經濟利益,不注重生態保護,引進高污染企業,對于污染行為“睜只眼閉只眼”。這有悖于公平,也不符合綠色發展理念。因此,農村生態治理首要困境在于轉變生態治理的價值理念,培育治理主體的公平和公共意識。

(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困境

1、正式制度產生的困境。針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法律、法規、政策等。目前農村生態保護與治理面臨著制度供給不足、制度執行受阻、制度約束等困境,號召性規范多,法律責任規范少,可操作性不強。這也是導致農村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行為愈演愈烈的一個重要原因。

2、非正式制度產生的困境。非正式制度是農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規范。當下農村生態治理的非正式制度由于受到傳統價值規范的約束,生態治理需要的現代價值觀難以有效形成,換言之,農村生態治理的非正式制度面臨現代轉型的困境。

3、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碰撞帶來的困境。在農村生態治理實踐中,以鄉規民約為存在形式的非正式制度因其本身具有與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的一面,從而影響到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的完善及運行。故在促進兩類治理制度現代化的同時,加強它們之間的互動融合,以保障農村生態治理的順利進行。

(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困境

1、集體認同困境。農民本是農村環境改善的原動力,但隨著農村日漸衰落,以集體認同感為基礎的鄉村共同體逐漸弱化,基于農業生產而形成的互助合作關系逐漸解體。在此背景下,農民往往關心自己的私人利益,忽略了集體利益,進而表現出對鄉村公共事務的不關心、不參與。

2、參與主體素質困境。這不僅體現在公共意識缺乏、生態文明意識不強、參與治理能力不足上,還體現在農村生態保護與治理的制度執行力不足上,從而使得生態治理的參與主體帶有較強的主觀性、隨意性及自利性,缺乏公共性和互助性。

3、多元主體協同困境。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需要多方主體共商共建共治,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牽制,如治理主體權責不明、協同治理機制缺失等,政府、企業、社會及村民在實踐中很難真正實現協同治理,因此影響到治理成效。農村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格局的構建需要完善制度體系,以保障實踐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及規范化。

(四)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能力困境

1、依法建設能力困境。農村環保的法律法規是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的重要保障,呵護綠水青山,走出邊治理邊污染的怪圈,需要最嚴密的法治“保駕護航”,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生態意識、法治意識不強,為了一己私欲,以權力干預法治,阻滯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2、整體建設能力困境。農村生態治理長期以來存在碎片化、短期化治理,缺乏整體性治理,制約了生態治理績效。目前農村生態治理主要有兩種路徑,從“面”上推廣和從單個問題突破,前者忽略了“點”的覆蓋,治理欠深入;后者則缺乏整體性考慮,比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有機整體,但現實中常常人為地割裂開來治理,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3、生態危機應對能力困境。生態危機應對既是政府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態治理行動能力的重要體現,包括應急預警能力、反應能力、動員能力及執行能力。當前農村生態危機的治理能力亟待提高,應加快完善面向農村生態危機的預警機制,以及農村生態環境容量的動態評估預警機制。

(五)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困境

1、農村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的基礎設施不足。盡管近年來國家加大了美麗鄉村建設、生態鄉村建設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各種原因,許多村莊環?;A設施的供給水平依然較低。據統計,至今全國近80%的村生活污水沒有得到處理,近四分之一的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收集和處理,許多地方“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場景依舊存在。

2、農村基本生態環境公共服務能力弱。農村基本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作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中最基礎的部分,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如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評估的技術服務,農民監督、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的平臺服務等。目前農村基本環境公共服務主要來自縣鄉( 鎮) 兩級政府部門以及鄉“七站八所”服務系統中的環境保護與技術服務機構,然而這兩大主體受行政體制“條塊關系”的牽制、基層資源緊缺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農村基本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十分有限。

四、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探討

(一)以農村生態資源要素保護為基礎,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1、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提升耕地土壤質量。在耕地數量保護方面,一是要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要以守住耕地紅線和基本農田紅線為目標,嚴格劃定、特殊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二是以土地生產率為準則,對“占補平衡”、土地整理恢復等措施補充的耕地,根據土地生產率進行折算,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三是要盡快成立中共中央耕地保護督察委員會,加大中央對耕地保護的督察力度,以及對違規占用耕地的處罰力度。在耕地質量提升方面,一是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化肥使用率,減少化肥施用對土壤造成的污染;同時,配以中低產田改造等有效措施,改善與提升耕地土壤質量。二是將植物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以及化學修復技術進行集成,根據土壤污染的類型及程度,選擇合適的集成技術對土壤進行生態修復。

2、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一是科學認識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對農業生產而言,水資源是最基本生態要素之一,必須確保農業生產對優質水資源的需求,為此必須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特別是田間“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設。二是注重農業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根據不同區域情況,采用相應的農業節水技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三是建立與完善水資源的管理機制與體制。為此,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守住水資源三條紅線;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好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3.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我們要深刻認識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一是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為此,應盡快科學劃定并嚴格落實林業生態紅線,制定最嚴格的林業生態紅線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的法律、法規,對非法征占林地和毀林開墾,造成森林資源破壞的行為進行嚴懲并依法追責。二是加強林業生態工程,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不同區域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成本進行科學核算,據此增加造林、護林投入,激發造林、護林主體的積極性,真正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4.嚴格環境保護制度,提高問責層次,加大處罰力度。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提高問責層次,加大處罰力度一要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而且采取“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提高問責的層次,以避免“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拍屁股走人”現象的發生。二是加快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與制定,增加與生態環境破壞相應的處罰力度。對造成重大生態環境污染事故的主體,要依法追求其刑事責任,絕不能以罰代法,否則我國的環境保護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以農業綠色發展為保障,支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1、深刻認識農業綠色發展對農村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未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路線圖,同時確定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農業綠色發展正是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中華民族自身能否健康延續下去的重大戰略問題。因此,需要全面理解綠色發展的深刻含義,加強科學的頂層設計,站在全局的高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以確保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2.系統梳理農業綠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農業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系統梳理其中的關鍵問題。應盡快構建以農作物生產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產業循環體系,重構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的聯系。三是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政府、企業、科技人員、農民(農場主)等都是農業綠色發展的主體,在農業綠色發展中應發揮各自的功能,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推卸責任。

3、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全產業鏈的綠色化。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全產業鏈的綠色化由于農業發展涉及眾多環節,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需要每個環節的共同努力。為此,一是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的綠色化?;?、農藥、地膜、種子、飼料等企業應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規范企業的生產行為,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生產的綠色化。二是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的綠色化。政府層面應加快農業綠色發展的環境、技術、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企業、農民(農場主)等農業生產主體,應按照所指定的標準體系進行生產;科技人員應對農業生產技術的生態風險進行評估,以降低農業技術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風險。

(三)以農村生態治理為抓手,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1、提高農民生態保護意識,引導農民參與生態保護。一是要研究農村生態治理的主體問題。農村生態治理的主體應該是廣大的農村居民,并非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但實際運作中恰恰相反。二是農村生態治理的內容問題。農村生態治理是涉及生活、生態與生產“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應全面統籌生活、生態與生產過程引起的環境問題的治理,同時,應關注廣大農村居民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素質的提高等方面的建設。三是農村生態治理的模式問題。根據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條件、不同民風民俗,設計不同的建設模式。

2、制定科學規劃,引領農村生態治理。引領農村生態治理一是國家在制定農村生態治理規劃時,應根據不同區域社會經濟水平、自然條件的差異,劃分不同的區域,采取不同的措施。二是地方各級政府應在國家規劃框架范圍內,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治理規劃,以及實施方案。此外,在農村生態治理規劃中,應把生態環境執法力度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以減少工業對農村生活環境的污染。

3、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村生態治理設施。完善農村生態治理設施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強化農村生態治理設施。圍繞著農村生態治理資金投入,制定適宜的財政投入政策,同時,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不應過分強調配套資金。二是設立管護資金,有效管護農村生態治理設施。管護資金是發揮農村生態治理設施效用的保障,為此,應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及管護機制,并配備專門的管護人員。三是建立專項資金,保障農村生態治理有序推進。在國家層面設立農村生態治理專項資金,明確政府的投資主體。同時,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態治理。設立專項資金的同時,政府應積極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捐款或以其他方式積極參與到農村生態治理之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

[2]李桂蘭,唐玉.農村生態治理難在哪,如何破解[J].人民論壇,2017(1):70-71.

[3]鞠昌華,張慧.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J].環境保護,2019(2):23-27.

[4]郭武,王晶.農村環境資源“多中心治理”法治格局初探[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0-65

[5]鞠昌華,張慧.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J].環境保護,2019( 2) : 23 - 27.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鄉村振興農村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