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精準識別的鄉村振興質量動態評價體系構建:邏輯框架與應用分析

2022-04-01 21:48鄧悅肖楊
宏觀質量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評價體系

鄧悅 肖楊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破解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之策,構建一個可操作、科學的鄉村振興質量動態評價體系,則是更好地評價鄉村振興實施效果、部署鄉村振興各要素有效流動的重要基礎。我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既要抓速度也要重質量,整齊劃一的鄉村振興路徑,可能會導致低質量的發展結果?!秶亦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第九章中,明確提出了“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的思想,就是為了充分考慮地區差異性,提出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研究發現:第一,構建基于基礎資源稟賦、區位資源稟賦、發展要素稟賦以及特色資源稟賦的前置鄉村分類識別框架,并以縣級數據進行測算,將全國1079個縣按照前置指標識別分類;第二,應用前置分類的結果,提出了不同類型縣域鄉村振興考核評價體系的權重建議,以引導不同地區主動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研究進一步從政策制定、執行和評價三個方面為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建議,不僅豐富了鄉村振興實踐理論,也為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分類考核鄉村振興績效提供了可操作的科學方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質量;評價體系;精準識別;分類推進;精準施策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以國家戰略的高度做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深入鄉村振興戰略,隨后全國各地迅速掀起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熱潮,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在政策落地見效的過程中也發現了效益不高、不可持續等問題,比如某些地方為追求更好的政績,會忽略當地的實際情況盲目進行鄉村建設,導致出現“形式化”、“樣本化”的鄉村振興。具體表現:一是運動式城鎮化中的“農村社區”樣本化,將農民運動式地和大規模地集中居住在靠近城鎮的農村社區;二是新農村建設中的“美麗鄉村”樣板化,也就是人為地樣本化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并不是人口自然集聚,也沒有產業支撐,最后導致 “美麗鄉村”的“空心化”(周少來,2019)。在鄉村振興發展中,先進的樣板的確可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但是一味追求“樣本化”的發展模式,將造成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以上兩種情況正是忽略了鄉村發展的差異性特征,這樣的鄉村振興建設是不可持續的。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在于,鄉村振興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各地區鄉村振興的模式與道路還不夠明確,同時缺乏一套能夠比較精準評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效的指標體系,這樣就會導致在實際推進的過程中各省縣域仍按相同的標準去執行與考核,容易出現“樣板化”現象,難以形成鄉村振興發展的特色發展路徑。

另一方面,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關于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相關要求,各地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出發,把握各鄉村發展的差異性特征,因村施策,精準實施發展戰略,分類推進鄉村振興。這意味著,各地方政府不僅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分類和精準施策,在戰略實施績效考核中也要體現分類和精準施策的要求。而我國地域遼闊,從沿海到內陸、從南方到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異,不同地區鄉村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以及資源稟賦明顯不同,其振興的基礎資源和側重點也不盡相同。為達到鄉村振興戰略分類推進和精準施策的目標,避免簡單劃一地將鄉村振興做成“樣板化”工程,本文首先立足于我國各縣域的稟賦情況對各鄉村的發展模式進行分類,隨后根據分類情況構建一個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最后通過調整各指標的權重分布對不同類型的鄉村進行評價。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雖然已有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總體要求為基礎,提出了關于鄉村振興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但以往構建的指標體系缺少對鄉村地域類型的識別,本研究基于各縣域的基礎資源稟賦、區位資源稟賦、發展要素稟賦以及特色資源稟賦現實情況精準識別鄉村類型,將精準識別機制引入到鄉村振興質量評價體系中,能夠為“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證貢獻。第二,本研究針對不同的鄉村類型,通過調整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進行分類評價,識別不同類型鄉村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推動當地制定科學有效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并應用到我國鄉村振興的政策實施中去,對我國未來一段時間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一定的政策參考價值。

本文剩余部分章節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對現有文獻中關于鄉村振興的研究進行綜述,并分析已經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從政策和理論兩個方面提供鄉村振興精準識別的依據,并進行精準識別的指標選取,然后基于各縣域數據進行測算;第四部分,根據第三部分的測算結果,說明精準識別機制在鄉村振興考核評價中的應用;第五部分為政策建議。

二、鄉村振興評價理論與文獻綜述

在全球范圍的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地區的空心化乃至衰退和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中國也正面臨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和“三農”問題的現實選擇,而一個科學、客觀、實用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

1.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與質量評價的關系

在鄉村不斷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會產生新成果和新經驗,因此鄉村振興策略和措施是一個長期的,動態調整的過程,鄉村振興評價體系也是一個動態評價體系(閆周府、吳方衛,2019)。首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編制,是在整體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并細化實施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科學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其次,各地區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需要對鄉村振興質量進行客觀的評價,判斷其鄉村振興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后,根據各地區鄉村振興的實際發展情況,及時調整當地的發展政策與規劃,選擇適合當地鄉村振興建設的發展路徑,從而實現鄉村的全面發展振興。由此可見,質量評價是對質量的一種觀測行為,為政府的質量決策和質量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程虹、李清泉,2003),對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進行質量評價,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把握鄉村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做出更為科學的質量決策,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另外,廖彩榮、陳美球(2017)在歸納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現路徑時也提出,深入推進實施鄉村戰略,要及時對鄉村發展質量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把準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新階段,認識新特征,掌握新情況,把握新規律,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概述

鄉村振興評價是對鄉村發展現狀、鄉村振興水平和實施效果的基本判斷,也是衡量鄉村區域內總體質量的重要方式,我國關于構建區域總體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已有比較系統的研究(程虹、李丹丹、羅連發,2009)。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進行測度和評價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在指標體系構建方面,近年來的研究多從政策要求的五個方面進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張挺,2018;閆周府、吳方衛,2019;沈劍波、王應寬,2020)。郭翔宇等(2008)構建的鄉村振興指標體系涵蓋了新型農民、發達農業與和諧農村三大方面,其中包括3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17個三級指標。王學軍、陳武(2009)從農村投入水平、政府效能發揮和新農村建設績效三個方面入手,對27個省份的鄉村振興實施現狀進行了客觀綜合評估;賈晉(2018)構建的“六化四率三治三風三維”的指標體系是基于“五位一體”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其中包含了35個細化指標;陳秧分(2018)等引入多功能農業與鄉村理論,從功能視角嘗試構建了包括5個一級指標與25個二級指標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梢钥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對全國或具體區域內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進行定量分析和綜合評價是近年來相關研究的重點關注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體系,也為更好地把握鄉村發展規律提供了必要的數據支持。

3.基于精準識別的鄉村振興質量動態評價體系構建

中國地域遼闊、要素復雜、類型多樣,從沿海到內陸、從南方到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異,以及各區域城鄉空間格局的差異,決定了鄉村地域系統類型的復雜多樣性(劉彥隨,2018),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文件第九章第三節中,明確提出“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從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雖然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的思想已經有研究者提出(鄭興明,2019;張利國,2019),但大部分學者在構建指標體系前,仍缺少對鄉村地域類型的識別。已有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張挺,2018;閆周府、吳方衛,2019;沈劍波、王應寬,2020)都只設置了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而對鄉村振興質量的評價需要遵循不同地域類型鄉村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具體評價某一地區的鄉村發展水平時要適當調整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海拔、降水量、年平均氣溫等鄉村特有的各類資源稟賦精確識別中國鄉村地域系統特征及其類型,在構建縣域鄉村地域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鄉村,設置了非統一化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依照不同鄉村類型發展特征對其指標體系賦以差異化的權重,精準識別并評價我國各縣鄉村的鄉村振興質量。除了對各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進行精準評價外,還將隨著鄉村振興達到不同的發展階段,動態變化鄉村振興質量評價體系的指標和權重選取,力圖做到精準、有效。同時,在動態評價結果的基礎上,總結發現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問題,為分類推進、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指導和依據。

三、關于鄉村振興精準識別的一個基準框架

(一)框架提出的依據

1.政策層面

黨的十九大以國家戰略的高度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鄉村振興戰略逐步深入推進實施,“分類推進”日益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規劃之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鄉村振興要堅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提出要“分類施策”進行鄉村建設發展。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相關表述,對各省縣域地區未來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中,“分類推進”是當前各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實踐方向和基本路徑,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對鄉村進行科學分類,如何對分類后的鄉村進行客觀評價,也成為當下重點研究的方向,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2.理論層面

比較優勢理論在研究經濟發展時具有廣泛的應用,林毅夫(1999)在分析比較優勢戰略與資源稟賦結構的提升時提出,如果一個經濟的產業和技術結構能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那么這個經濟的生產成本就會低,競爭能力就會強,創造的社會剩余也就會多,積累的量也就會大。譚明交(2018)等在研究中國農業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轉型升級路徑時,著重強調“比較優勢”在結構變遷中的重要意義,產業升級就是要在充分利用現有比較優勢和技術創新的條件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進行測度和評價應該綜合考慮鄉村發展的方方面面,在具體構建評價體系之前,要基于比較優勢理論,根據鄉村稟賦結構對鄉村類別進行提前的分類,然后根據評價結果,發揮不同類型鄉村的比較優勢,統籌安排各類資源,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效激發鄉村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鄉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

3.實踐層面

各個鄉村資源稟賦和要素稟賦的不同,決定了其振興策略也不盡相同。針對不同類型的鄉村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更需要抓住鄉村稟賦特點,分類推進、因地制宜。在利用已收集整理的各縣域數據初步計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鄉村類型大體上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各個維度的指標得分均較高,適合全面、均衡發展的鄉村;第二類是大部分資源稟賦或要素稟賦得分較低,但個別維度的指標得分很高,屬于有自身發展特色類型的鄉村,例如下圖中的農業發展型鄉村和城郊融合型鄉村,這部分鄉村可能適合充分利用并發展自身的優勢資源稟賦的鄉村振興路徑;第三類則是各類稟賦都較差的鄉村,這部分鄉村可能更適合特色保護或撤并搬遷的發展策略。

下面分別選取三種類型的鄉村為案例,并畫出三種類型鄉村分類指標得分的雷達圖,如圖1所示。

其中,綜合發展型鄉村是以廣東普寧為例,從圖1可以看出,綜合發展型鄉村海拔、人口密度、非農產業占比等指標均得分較高,很符合全面、均衡發展的發展路徑。特色發展型鄉村此處主要列舉了兩類,分別為農業發展型和城郊融合型。農業發展型鄉村以海南臨高為例,其海拔指標得分非常高,年平均降水量得分也高于平均值,說明這種類型的鄉村比較適宜發展農業;城郊融合型鄉村以甘肅崆峒為例,其與最近地級市的距離、非農產業占比兩項指標得分較高,與最近地級市的距離的指標得分甚至超過了綜合發展型鄉村,說明這種類型的鄉村離最近的地級市距離較近,符合城郊融合型鄉村的發展路徑。保護發展型鄉村則是各項指標得分均較低,可能更符合特色保護或撤并搬遷的發展策略。

4.基本原則

為確保鄉村分類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實現“分類推進”的鄉村振興實施戰略。首先,要尊重規律,科學推進。在進行鄉村分類的時候要遵循鄉村發展演化的一般規律,既要基于鄉村的現實情況還要注重鄉村長期發展的需要,探索高質量的鄉村振興實踐路徑,在縣域范圍內進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統籌規劃,采取提升為主、撤并為輔的方式,推動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本文也正是基于縣域層面,根據各鄉村的現實稟賦情況進行科學分類,充分把握鄉村發展的客觀規律,研究精準視野下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其次,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各縣域自身的實際資源稟賦是相對穩定的,也是客觀的。本文根據各縣域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基礎資源稟賦、區位資源稟賦、發展要素稟賦以及特色資源稟賦等特征,進行符合實際與特色的鄉村分類。最后,分類施策,動態管理。不同的鄉村具有不同的發展特色,在制定具體指導方案時要綜合考慮國家政策要求、區域發展背景、鄉村現實狀況以及農戶發展需要等,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達到新的階段,動態改變鄉村分類指標和權重的選取以及鄉村振興質量動態評價體系指標的選擇。本文就是在精準識別鄉村的發展特色后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助力各地實行科學精準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

(二)精準識別的指標選取

基于鄉村地域系統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參考相關文獻,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資源等差異對鄉村發展的影響,本研究從基礎資源稟賦、區位資源稟賦、發展要素稟賦和特色資源稟賦4個維度構建鄉村類型分類指標體系。在選取具體的指標時,參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并在遵循科學性、典型性、可獲得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側重突出鄉村發展的差異性和可比性,進一步構建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F將本文選取的鄉村類型分類指標體系的4個一級指標(準測層)和7個二級指標(指標層)的具體涵義及測度方法介紹如下:

基礎資源稟賦:基礎資源稟賦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本文使用了海拔、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氣溫三個客觀指標來體現鄉村的基礎資源稟賦特征。上述三個指標可以綜合考量鄉村是否具備發展農業的客觀條件,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鄉村非農產業發展的潛力。

區位資源稟賦:交通區位和經濟區位是本文區位資源稟賦的兩個主要影響因素,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外生變量,短期內不易得到大的改變,具有較為穩定的特征。本文采用與最近地級市的距離來體現鄉村的交通條件,與最近地級市的距離反映了該鄉村與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遠近。本文采用非農產業占比來體現鄉村的經濟區位因素,非農產業占比反映了該鄉村的充分開發利用鄉村資源、創造能夠帶來長遠經濟效益的、集群化的產業比率,本文擬采用縣域第二產業加上第三產業產值之和與該縣域GDP的比重來測算該指標。

發展要素稟賦:發展要素稟賦是鄉村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本文主要采用了人口密度來體現發展要素稟賦特征。人口密度是能很好反映鄉村人力資源賦存度的一個指標,體現了該地區鄉村振興發展的潛力。

特色資源稟賦:特色資源稟賦主要是指鄉村特色資源,如礦產資源、藥用資源、旅游資源等的賦存程度,由于礦產資源賦存程度數據的缺失較嚴重,藥用資源數據難以獲得,本文主要反映了鄉村旅游資源的賦存程度,獨特的旅游資源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主要鄉村分類指標體系與指標選取說明如表1所示。

(三)指標測算方法

為了使不同地區的指標具有可比性,我們將使用歸一化方法,將各類指標進行測算。將鄉村分類指標體系各項指標帶入具體值就可以得到鄉村分類指數,每個指標的評定得分表示該鄉村在此類資源稟賦中賦存度的高低,具體方法是:對除“是否屬于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指標之外的所有所選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形成與所選指標對應的單項分數;然后,對所有指標得分進行賦權,據此求出鄉村分類指數得分。

根據所選指標與鄉村發展的理論關系,采用公式(1)進行指標得分評定,指標評定得分越接近1,說明該指標所表示的資源稟賦越好,反之亦然。

Yj=Xj-XminXmax-Xmin,Xj為正向指標Xmax-XjXmax-Xmin,Xj為負向指標(1)

式(1)中,Yj為第j個指標的評定得分;Xj為第j個指標的實際值;Xmax為第j個指標的最大值;Xmin為第j個指標的最小值。經過上述處理,各項指標得分均與鄉村在分類中資源賦存度正相關。

本文采取的是平均加權分值法,建立鄉村分類指數F的求值模型。公式如下:

Fi=∑nj=1YjWj(2)

式中,F為鄉村分類指數,Yj為第j個指標的評定得分,Wj為j指標的權重值,n為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的個數。Fi值越大,說明i鄉村的各類資源稟賦越好。

由于特色資源稟賦中“是否屬于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是0~1變量,且該項指標可直接用于輔助判斷鄉村是否屬于特色保護類。因此,本文選取海拔、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氣溫、與最近地級市的距離、非農產業占比、人口密度6個指標得分的加權平均值作為鄉村分類指數得分值,據此得出鄉村分類指標體系的評價結果。

(四)基于縣域數據的測算

在上述鄉村分類指標體系的建立以及鄉村分類指數得分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將鄉村分類指標體系按照基礎資源稟賦、區位資源稟賦、發展要素稟賦分為三個考察指標,并綜合特色資源稟賦中的“是否屬于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這一指標進行分類討論。國家規劃文件中規定,將鄉村劃分為集聚提升類鄉村、城郊融合類鄉村、特色保護類鄉村和搬遷撤并類鄉村4種不同類型,本文結合各個鄉村對于三類資源稟賦得分的不同情況,進一步分出農業發展類、景觀旅游類、治理改善類等特色發展類型鄉村。最終將鄉村分為3個大類,即:綜合發展型、主導發展型和欠缺發展型;共包含8個具體鄉村類型,分別是:集聚提升類、農業發展類、景觀旅游類、治理改善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中心集聚類、撤并搬遷類。(詳見表2)

相對于“城”而言,“鄉”是一個區域,包括城市建設區之外的廣大鄉土地域,鄉村包括縣域及縣域內城關村、中心鎮、集鎮、中心村(社區)、行政村及自然村等村鎮集合,考慮到目前沒有大規模的村級數據,因此,本文采用縣域數據作為研究全國鄉村振興發展狀況的基本單位,為未來的村級分類提供了一個初步的依據。同時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最終使用了鄉村分類指標體系中7個指標,1079個縣域的數據,占全國縣域總數的37.9%,其中包括廣東、浙江、江蘇、福建、河南、吉林、陜西、山西、內蒙古、安徽、四川等二十多個省的數據,這些省份基本涵蓋了我國東中西部的典型省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初步劃定了關于各個類型的鄉村分類的標準,為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一個方向性建議,而不是提供精確識別的依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鄉村分類中所列舉出的具體實例,是指這些縣域所轄的代表性鄉村,并不是整個縣域。具體分類標準如下:

集聚提升類:鄉村分類指數得分在1079個縣域中位于前20%的鄉村,不論是否屬于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都歸于此類,共214個。例如有廣東普寧、浙江蕭山、福建長樂、江蘇江陰等地區,完整名單見文章后附錄。

農業發展類:此種類型的鄉村具有發展農業的資源稟賦潛力,因此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鄉村分類指數得分在1079個縣域中處于中間65%的鄉村;第二,基礎資源稟賦,即海拔、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氣溫三個指標的平均得分排名靠前的鄉村;第三,非農產業占比這一指標排名靠后的鄉村。海南瓊中、福建光澤、廣西昭平等地均屬此類,完整名單見文后附錄。

景觀旅游類:這一類鄉村具有天然的特色旅游資源,適合文旅開發。對于鄉村分類指數得分處于中間65%,且基礎資源稟賦得分排名靠前,而與最近地級市的距離指標得分排名靠后類型的鄉村,將其歸為景觀旅游類鄉村。如海南萬寧、海南瓊海、福建武夷山、廣西靈山、浙江建德等地。

治理改善類:此種類型鄉村的特點是生存環境惡劣或生態環境脆弱,但可以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實現有效治理而不至于搬遷撤并的鄉村。主要分類標準為:那些鄉村分類指數得分處于中間65%,而基礎資源稟賦得分排名靠后,又不在“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名單內的鄉村。甘肅東鄉、新疆阿圖什內蒙古東勝、新疆庫爾勒、寧夏賀蘭等地區均屬此類。

特色保護類:有兩種情況的鄉村皆可歸于此類。一是鄉村分類指數得分處于中間65%,基礎資源稟賦得分排名靠后,且屬于“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名單內的鄉村,如云南香格里拉、寧夏涇源、山西岢嵐、四川九寨溝等地區的鄉村;二是鄉村分類指數得分位于后15%,但在“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名單內的鄉村,如云南德欽、甘肅肅南、黑龍江漠河、四川丹巴等地。

城郊融合類:對于鄉村分類指數得分處于中間65%,區位資源稟賦得分排名又靠前的鄉村,其中區位資源稟賦主要包括鄉村與最近地級市的距離以及非農產業占比。此種類型的鄉村有陜西山陽、吉林延吉、內蒙古海拉爾、山西潞城、貴州興義等地。

中心聚集類:中心聚集類鄉村具有在已有法定規劃中確立為中心村的鄉村、人口密度大的特征。因此本文的分類標準為:鄉村分類指數得分處于中間65%,且發展要素稟賦得分排名靠前的鄉村,其中發展要素稟賦主要指的就是人口密度這一指標。具體的地區有河南睢縣、江蘇邳州、安徽利辛、河南通許、四川金堂等。

撤并搬遷類: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確有必要進行搬遷的鄉村。即,鄉村分類指數得分位于后15%,且非“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名單內的鄉村。

四、精準識別機制在鄉村振興考核評價中的應用

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明確提出鄉村振興要分類有序進行,在評價鄉村發展現狀及其戰略實施效果之前首先對鄉村進行精準識別分類,有利于理清各種類型鄉村的發展思路,引導不同地區能夠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提高政策效能。因此,本文第三部分對鄉村分類的識別結果一個重要應用價值,在于可為不同地區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精準性提供一個考核評價的參考性依據。需要說明的是,本部分所提到的考核評價只是一個建議權重體系,主要是為鄉村振興的考核評價工作提供方向性思路,具體的準確識別體系,還需要更多的數據調查支持。

(一)指標權重

關于指標權重的確定,現有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定性賦權的方法(李樹德、李瑾,2006),一類是定量賦權的方法(夏敏等,2006)。由于鄉村振興涉及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其各組成方面的重要程度難以從定性的角度加以判斷,而且對于進行鄉村振興發展的不同地區,通過定性的方法難以捕捉不同地區鄉村發展的差異。而只采用定量賦權的方法容易遺漏變量,從而影響計量結果。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專家打分相結合的方法,既避免了主觀隨機因素的干擾,又避免了可能存在的遺漏變量對計量結果的影響。同時,在進行指標賦權前,本文首先利用精準識別的機制對各縣域進行分類,然后對不同類型的縣域賦以差異化的指標權重。采用差異化的指標權重,一方面可以體現不同類型縣域的差異性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精準、客觀地評價不同地區的鄉村振興質量,有利于各地更好地開展鄉村振興考核評價工作。

(二)分類應用

本文基于精準識別機制在鄉村振興評價中的應用,在對鄉村類型進行科學劃分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鄉村,采用同一套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但根據不同類型鄉村的特點對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以此來突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分類推進”的思想,力圖做到鄉村振興評價中的分類推進、精準識別。

選取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所示。

鄉村振興質量動態評價體系主要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一級指標及下屬22個二級指標構成?;谥皩︵l村進行分類的結果,本文根據不同類型鄉村發展和振興的策略,賦予上述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權重。集聚提升類、農業發展類等八種類型的鄉村振興質量動態評價體系一級指標權重分布如表4所示。

不同類型鄉村的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一級指標權重分布如表4所示,主要是根據每種類型鄉村雷達圖所展現出來的各類資源稟賦特點,在精準識別機制下突顯出不同類型鄉村發展和評價的差異,更精確、更實用、更有可操作性地評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果。二級指標本文采取的是平均權重的處理方法,因此不做過多列舉。

需要說明的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發展達到新的階段,本文鄉村分類依據的指標選取,以及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和權重的選擇,都應對應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階段而動態性變化,以達到更加客觀、科學地評價各地鄉村振興的成果,真正做到分類推進、因地制宜地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戰略。

五、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證明在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的基礎上,基于“分類推進”進行鄉村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但在戰略推進過程中,“分類推進”原則在各地實施的還不夠充分,各級政府在績效考核過程中也缺乏科學的指標體系作為參照依據。因此,本文初步提出一個關于鄉村振興精準識別的基準框架,考察和討論了其在鄉村振興考核評價中的應用。在初步構建了一個基于精準識別的鄉村振興質量動態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實現“分類推進”的目標,本文從政策制定、執行和評價三個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根據鄉村要素稟賦特色分類有序地推進鄉村振興。如前文所述,中國地域遼闊、要素復雜,從沿海到內陸、從南方到北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分異,各地區的鄉村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特征,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切忌 “一刀切”,不能以相同的鄉村模式同步推進。因此,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鄉村振興績效考核,應根據鄉村要素稟賦結構進行提前分級分類,在充分考慮不同地區在發展條件、要素稟賦、政策定位等方面差異性的基礎上,精準識別出多個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因地制宜,分類有序地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進一步有效地提高政策投入的總體效能、保證鄉村振興成效的可持續性。最終基于前期的劃分標準,進行實地的測評分析,提出適用于不同鄉村振興模式的分類建議,對于保護發展類地區,可重點通過補償機制的設計、鄉村治理的改善、有限度的產業發展等方式來實現鄉村振興。對于具有較好發展稟賦和一定產業基礎的地區,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完善等方式,來加快特色產業的培育,以產業興旺作為主要拉力,實現鄉村振興。對于城市近郊區,可以發展休閑旅游、綠色有機農產品,成為市民的后花園,通過城鄉互動的方式來實現鄉村振興。

第二,鼓勵各地設置切合自身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不同地域的鄉村進行動態監測。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正處于推進的關鍵階段,2022年是《鄉村振興規劃綱要》的收官之年,構建全面、科學、有效的鄉村振興評價體系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可以有效評估鄉村振興的進展,及時調整鄉村振興各要素之間的流動,分類指導各地及各部門鄉村振興進程工作的有效開展;另一方面,可以客觀評估不同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效,總結鄉村振興的共性特征和區域發展的差異性特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推進各地鄉村的發展。因此,全國各地應該按照國務院《鄉村振興規劃綱要》的具體要求,并結合各省市縣地區具體實際,進行分級分類的理論模型、數據指標設計與分類依據研究,提出初步的分級分類可操作性標準。并在此基礎上,選取代表性縣域進行深度調研,收集整理基層部門對于鄉村振興考核的反饋與意見,為分級分類構建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與數據支撐,并逐步建立系統完備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大數據庫,對不同地域的鄉村發展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識別不同地區差異化的稟賦優勢,使各類項目能夠真正發揮效能,激發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

第三,基于分類成果進一步優化鄉村振興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己嗽u價是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指揮棒,鄉村振興分級分類最重要的政策價值在于提供科學考核的依據。在科學識別鄉村類型、把握鄉村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分級分類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將科學、有效評估各地區的鄉村振興實施成效,從而進一步優化鄉村振興工作考核評價體系,激發干部群眾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因此,建議加快應用分級分類的評價結果,對不同類型的地區提出差異化的考核評價體系。一方面,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發展要求,設計各省市縣鄉村振興工作的總體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另一方面,要對不同的鄉村振興模式適用地區,設計不同的權重評價體系。如保護發展類地區,應將考核評價的側重點放在生態宜居這一方面,以防止這一類地區為了產業發展目標而難以兼顧生態宜居建設。而在考核評價之前,應對不同地區的鄉村振興進行分級分類,劃分不同的考核評價“賽道”,提升考核評價的精準性。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條件與發展起點來劃分“賽道”,可以讓各地區找到更具可比的對標區域,提升考核評價的科學性,使各地方真正實現因地制宜的鄉村振興目標。

當然,本文的初衷是盡可能精準地提出一套衡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以及質量的指標體系,它是基于前置指標對鄉村資源稟賦差異進行識別后,分類評價鄉村振興質量的方法。但考慮到數據的獲取難度,還有一些遺憾亟待未來深入研究:一是鄉村分類中的縣域各指標數據量仍有待補充。本文最終整理獲取了1079個縣域7項指標的數據,相較于全國共2846個縣級行政單位,數據量可進一步整理補充,以便獲得更加準確、涵蓋范圍更廣的鄉村分類結果。二是缺乏實證檢驗。本文雖然進行了前置的鄉村分類以及鄉村振興質量評價體系和權重的構建,但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和各地數據難以完整獲取,并未針對已構建的鄉村振興質量評價體系進行案例分析和實證檢驗。因此選擇某一地區的具體數據進行測算,進而對該評價體系加以修正,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陳俊梁、林影、史歡歡,2020:《長三角地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華東經濟管理》第3期。

[2] 陳俊梁、史歡歡、林影,2021:《鄉村振興水平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以華東6省為例》,《華東經濟管理》第4期。

[3] 陳錫文,2002,《環境問題與中國農村發展》,《管理世界》第1期。

[4] 陳秧分、王國剛、孫煒琳,2018:《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業地位與農業發展》,《農業經濟問題》第1期。

[5] 程虹、李清泉,2009:《我國區域總體質量指數模型體系與測評研究》,《管理世界》第一期。

[6] 程虹、李丹丹、羅連發,2013:《2012年中國質量發展觀測報告》,《宏觀質量研究》第一期。

[7] 鄧悅、吳忠邦、蔣琬儀、汪禹同,2021:《從內生式脫貧走向鄉村振興:山區脫貧質量分析》,《宏觀質量研究》第2期。

[8] 郭曉鳴,2018:《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維度觀察》,《改革》第3期。

[9] 郭翔宇、余志剛、李丹,2008:《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評價標準、指標體系與方法》,《農業經濟問題》第3期。

[10]? 黃祖輝,2018:《準確把握中國鄉村振興戰略》,《中國農村經濟》第4期。

[11] 賈晉、李雪峰、申云,2018:《鄉村振興戰略的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財經科學》第11期。

[12]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比較優勢與發展戰略——對“東亞奇跡”的再解釋》,《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

[13] 李樹德、李瑾,2006:《天津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考核評價研究》,《農業技術經濟》第6期。

[14] 李友平,2007:《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統計與決策》第18期。

[15] 李裕瑞、卜長利、曹智、劉烜赫、劉彥隨,2020:《面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村莊分類方法與實證研究》,《自然資源學報》第2期。

[16] 廖彩榮、陳美球,2017:《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農林經濟管理學報》第16期。

[17] 劉楝子,2017:《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域旅游:一個分析框架》,《改革》第12期。

[18] 劉彥隨,2011:《中國新農村建設地理論》,科學出版社。

[19] 劉彥隨,2018:《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地理學報》第4期。

[20] 劉玉、唐林楠、潘瑜春,2019:《村域尺度的不同鄉村發展類型多功能特征與振興方略》,《農業工程學報》第22期。

[21] 毛錦凰、王林濤,2020:《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省域層面的實證》,《統計與決策》第19期。

[22] 沈劍波、王應寬、朱明、王懇,2020:《鄉村振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農業工程學報》第3期。

[23] 申云、陳慧、陳曉娟、胡婷婷,2020:《鄉村產業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世界農業》第2期。

[24] 譚明交、向從武、王鳳羽,2018:《中國農業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轉型升級路徑》,《區域經濟評論》第4期。

[25] 田亞平、李虹、李超文,2007:《新農村建設的村級評價指標體系——以湖南省衡南縣工聯村為例》,《經濟地理》第3期。

[26] 王富喜,2009:《山東省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發展水平評價》,《經濟地理》第10期。

[27] 王學軍、陳武,2009:《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評價的實證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1期。

[28] 王顏齊、劉宏曼、李丹、郭翔宇,2009:《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的篩選》,《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期。

[29] 辛嶺、王濟民,2014:《我國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基于全國1980個縣的實證分析》,《農業現代化研究》第6期。

[30] 夏敏、趙小敏、張佳寶、劉友兆、曾志強,2006:《基于GIS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決策支持系統——以南京市江寧區淳化鎮為例》,《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第3期。

[31] 許樹伯,1998:《層次分析原理》,天津大學出版社。

[32] 葉興慶,2017:《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鄉村發現》第6期。

[33] 葉興慶,2018:《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改革》第1期。

[34]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2018:《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人民日報》9月27日。

[35] 閆周府、吳方衛,2019:《從二元分割走向融合發展——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經濟學家》第6期。

[36] 張磊,2009:《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經濟縱橫》第7期。

[37] 張利國、王占岐、魏超、高云霄:《基于村域多功能視角的鄉村振興策略——以鄂西鄖陽山區為例》,《資源科學》第9期。

[38] 周少來,2019:《謹防鄉村振興中的“樣板化”現象》,《人民論壇》第9期。

[39] 張挺、李閩榕、徐艷梅,2018:《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管理世界》第8期。

[40] 張雪、周密、黃利、趙曉琳,2020:《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的評價及路徑優化——基于遼寧省調研數據》,《農業經濟問題》第2期。

[41] 鄭興明,2019:《基于分類推進的鄉村振興潛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來自福建省3縣市6個村莊的調查數據》,《社會科學》第6期。

[42] 周揚、郭遠智、劉彥隨,2019:《中國鄉村地域類型及分區發展途徑》,《地理研究》第3期。

[43] 張兆曙,2019:《城鄉關系與行政選配:鄉村振興戰略中村莊發展的雙重邏輯》,《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44] Fu L.,? Li J., 201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on China’s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AHP Method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 Journal of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6: 230-238.

[45] Li Y.R., Fan P.C., Liu Y.S., 2019, What makes better village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 Evidence from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typical villages, Habitat International, 83: 111-124.

[46] Luo Wanchun et al., 2014,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a Country’s Health Care System Based on AHP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 StatisticsTM, 4: 70-83.

[47] Saaty, Thomas L., 1988, What i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Decision Support,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109-121.

[48] Zhang Q.Z., 2016,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Science, 19:34-48.

The Construction of a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Quality Based on Accurate Identification:Logical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Deng Yue and Xiao Yang

(Institut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Wuhan University;Coordination Innovation Center for Macro-Quality Management in Hubei Province)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agriculture-the rural-the farmer” in this coun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perable and scientific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quality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a better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or the facilitation of an effective flow of factor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both speed and quality, and that a uni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may lead to low quality development results. In Chapter Nine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c Plan (2018-2022), the idea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classification” is put forward clearly, aiming to take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propose unique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s suitable for them each. In the research, firstly, a pre-villag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basic resource endowment, location resource endowment, development factor endowment and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endowment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unty-level data are used for calculation, and the basic village types for classified promotion are given. And secondly, applying the results of the pre-village classification, the weighting suggestions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guide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ir effort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s that mee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classified promotion; accurate implementation

責任編輯 郝 偉

猜你喜歡
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中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農民的城市融入評價體系
基于工作任務的高職院校英語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UG NX機械產品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改革研究
“課證崗賽”相融合下的教學方式探析
評價體系小改革職業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及對策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