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課程目標創新:來自神經科學的啟示

2022-04-05 13:46董娜劉付春萍
中小學德育 2022年2期
關鍵詞:腦力課程目標神經

董娜 劉付春萍

摘 要“道德腦”的發現直接揭開了道德發展的神秘面紗,道德腦力成長表現為道德決策能力的發展。神經科學為德育課程目標創新提供了科學原理,即依據現有神經科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三門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延伸學科、超學科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擬定培育和完善學生道德決策能力取向的道德腦力成長目標?,F有的LIBRE課程和AI全科教師“腦力成長”學科課程目標設計實踐案例,對道德腦力成長取向的課程目標設計具有啟發意義。

關 鍵 詞 神經科學;德育課程目標;精準道德;腦力成長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2)02-0005-05

①本文系廣東省青年文化人才創新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案例創編和文化宣傳”(粵財科教〔2019〕154號)和華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培育基金項目“語文‘雙師’課堂中 AI 教師角色沖突與調適研究”(項目編號:21sk02)成果之一。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推動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需要準確規范各教育階段德育目標和內容,科學設置各教育階段德育課程。[1][2]當代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推動了“德育科學化”時代的到來,催生了精準德育課程理念下的德育課程深化改革。課程目標是課程內容選擇和組織、課程實施和評價等具體課程活動的重要依據。以精準德育課程理念為引領,基于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建構道德腦力成長取向的德育課程目標框架以推動德育課程科學化迫在眉睫。

近年來,隨著神經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習乃至道德學習的神經活動機制逐漸清晰。

(一)道德腦的發現

隨著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術的出現,人們對道德的探索開始從外顯的道德行為深入到道德神經活動層面——即通過對腦成像的觀察推測人們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乃至行為變化的神經機制,這使得神經科學成為未來道德發展研究的新十字路口之一。[3]在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方面,已有研究探究了個體道德判斷的認知、情感神經機制,發現了與道德判斷中認知、情緒加工有關的腦區。[4]在道德意志方面,發現廣泛分布于大腦額葉和頂葉皮層的意志控制回路是意愿行動(Voluntary Action)發生的內部機制。[5]在道德行為方面,發現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是一個對道德行為至關重要的大腦結構區域。PFC負責協調啟動和組織行動、保持注意力、抑制反應、從一項任務轉移到另一項任務、調節情緒和完整的工作記憶。[6]如今,基于道德現象的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新進展,已有不少研究者嘗試將諸多研究成果進行整合,提出了多個重要的整合性腦機制模型。[7]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描繪出了“道德腦”的圖景,正不斷回應著“大腦如何建立道德觀念”這一科學前沿問題。[8]“道德腦”的發現直接揭開了道德發展的神秘面紗,道德學習表現為“道德腦”涉及的神經元、神經網絡或神經環路,在道德活動經驗中不斷接受外界刺激、傳遞信息并作出反應的道德神經訓練,以實現道德神經系統形塑,[9]并進一步引起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乃至行為變化。

(二)道德腦力成長

道德腦的完善是“身體—心智—社會”一體化的,受制于特殊文化情境所具有和釋放的相應促進功能。道德教育需要關切養育者和教育者的行為如何影響道德腦的發育成長。[10]神經科學對大腦的研究吸引了許多學科領域的關注,因而對“腦力”概念的理解有著不同的表述。在神經科學領域中,布拉斯(Brass, M.)認為腦力是人腦形成意圖并將其轉化為行動的能力。[11]在教育學領域中,華納(Warner, F.)強調了腦力的特征,認為腦力是可教的(Educable Brain Power),教育中的腦力表現為根據準則/規范通過感官接受的經驗來調節和控制的自發性行動。[12]強調腦力“可教的”這個特征,實質是為了強調“經驗”在腦力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依據“個人經驗—大腦—心智/行為”的交互原理,德育便是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使學生獲得經驗以形塑大腦中相關的道德神經環路,而神經網絡影響心智與行動,心智與行動又決定著個人獲得什么樣的新經驗及如何獲得這些經驗,在不斷迭代的過程中,道德腦得到發展、完善與成熟。這一過程的發生需要有明確的道德腦力成長取向的課程目標,用于指引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課程實施及評價方式等具體課程活動。得益于多學科的交叉發展——教育神經科學對“神經主體性”成長的關注,發現神經主體性成長的根本在于“意愿行動能力”的發展,[13]后來研究繼續證明了意愿行動能力或決策能力的發展與腦力成長之間的關系。因此,腦力成長即決策能力的發展,道德腦力成長則表現為道德決策能力的發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道德上的成長與發展,幫助學生建立由內至外的道德意愿行動過程,從而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實現對道德問題的理解、判斷、決策與評價。

依托泰勒(Tyler, R. W.)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所闡述的課程目標原理,通過增加神經科學的第三道篩子,搭建用于篩選與德育相關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框架的方式來實現創新,從而精準設計德育課程目標。

(一)道德腦力成長取向德育課程目標的構建框架

泰勒揭示了課程目標的三個主要來源,分別是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對校外當代生活的研究以及學科專家對目標的建議。[14]但是,通過這三個來源獲得的課程目標多而混雜,與教育所希望的精準且有效相距甚遠。為此,泰勒提出還需要經過“教育哲學”和“學習心理學”兩道篩子確定彼此相互一致的目標,這兩道篩子均提供了相對明確的指標作為課程目標的篩選標準。第一道教育哲學篩子一般指學校依據其選擇的教育理念以及所陳述的或隱含其中的重要價值觀,檢查已經提出的每個目標,選出與之相一致的課程目標。第二道學習心理學篩子指能夠分辨出哪些目標是可以在該年齡段的學生通過學習能達到的,哪些目標可能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實現或是在預期年齡段根本無法實現的,并以此確定課程目標的“年級安排”。在德育領域,第二道篩子包括道德發展理論,呼應著心理學對道德領域研究成果的關注。

隨著神經科學對道德腦的研究,德育課程目標的創新體現為:在已有教育哲學和學習心理學兩道篩子的基礎上,增加“神經科學”作為第三道篩子(如圖1),具體有兩層含義。第一,神經科學與前面兩道篩子共生出以三門科學為基礎的超學科范式,將其中已經被教育實踐證明和心理學理論觀點或實驗結果證實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作為篩選標準,使之符合關注大腦層面的德育,賦予其德育科學化第一層意義。第二,神經科學在道德領域、德育實踐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建議,一般也會包含可行的教學實施方法、所需創設的教學環境和評估方案的建議,可作為篩選出促進道德腦神經環路發育的課程目標的依據,從而賦予德育科學化第二層意義。

(二)道德腦力成長取向德育課程目標的神經科學依據

多學科交融創新的時代,催生了教育科學的超學科范式。[16]德育課程目標創新來源于各學科領域研究人員更深層次合作、交流的成果。如德濱·埃斯皮諾薩(Tokuhama-Espinosa,T.)在《心智、大腦和教育科學》(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Science)中基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信息四分類法(Four OECD Categories)和新增的“最佳證據百科全書(Best Evidence Encyclopaedia)”和“有效教育策略資料中心(What Works Clearinghouse)”定性量表,整理了2010年之前神經科學領域中關于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觀點,包括已經證實的研究結論、尚未被證實的流行觀點、基于邏輯推演的猜想以及確定為“神經神話”(Neuromyths)的信息。[17]同樣,雷斯特(Rest,L.)開發了一個道德功能四要素模型,包括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為,用于解釋道德功能發展所必須的四個心理過程,[18]納沃茲(Narvaez, D.)等人認為該模型有助于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并設計教育干預措施。[19]這些框架與將神經科學作為第三道篩子的操作原理不謀而合,從而在一般德育課程目標中篩選出符合神經科學研究成果范圍的德育課程目標。

神經科學為德育課程目標創新提供了科學原理,即依據現有神經科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三門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延伸學科、超學科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擬定培育和完善學生道德決策能力取向的道德腦力成長目標。努奇(Nucci, L. P.)等人在《道德與品格教育手冊》(Handbook of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中闡述了基于麥克萊蘭(MacLean, P. D.)三位一體腦模型(爬行腦、情緒腦、理性腦)的三位一體的倫理理論(Triune Ethics Theory,TET),包括相對應的安全倫理、親密倫理和理性倫理:[20](1)安全倫理是個體發展另外兩個倫理的前提,個體只有在情感和身體上是安全的環境下,方可獲得更高道德的發展,安全腦包括小腦和皮層下神經;(2)親密倫理與關愛他人、與人為善,建立和維持親密關系有關,在充分的關懷下,親密倫理得以充分發展,并形成同情、開放和寬容等價值觀,情緒腦包括下丘腦、海馬和杏仁核等邊緣系統及其相關結構;(3)理性倫理與理性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斷和決策有關,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通過理性倫理協調親密倫理和安全倫理的直覺和本能,理性腦包括新皮層及其相關組織,尤其是前額葉皮層。

神經科學讓我們更能認識和了解人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大腦神經機制,但將此轉化到道德教育中,仍需要作出更多實踐上的努力與探索。

(一)LIBRE課程的實踐案例與啟示

LIBRE課程是第一個將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整合到學校課程上的項目。該課程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圣雄甘地和平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UNESCO-MGIEP)開發的關于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旗艦課程,主要指向學生批判性探究能力、正念、共情和同情四種核心技能的培養。核心技能的培養以相應的神經網絡為基礎,彼此之間的神經網絡環路及訓練相互關聯,會因某個環節而影響其他技能的形成與發展,最終影響目標的達成,如圖2展示了LIBRE課程的核心技能及其神經網絡。

LIBRE課程從課程設計的背景依據到確定課程目標的過程均值得借鑒與學習。背景依據可以看作是對學習者本身、校外生活的研究以及專家對此的建議得來的一般性目標,為了具體化,需要經過后續三道篩子的作用,在此重點揭示神經科學篩子在其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F有神經科學已經獲得了關于認知、判斷、正念、共情以及同情等方面的神經機制研究成果,包括對應腦區、形成和發展的神經環路以及所需的神經訓練建議,通過分析其與一般性目標的聯系,篩選出可達成一般性德育課程目標,進而構建基于神經科學成果的具體課程目標,這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整體目標模式。

(二)AI全科教師學科課程的實踐案例與啟示

近年來,已有研究者立足神經科學對學科德育的課程目標進行創新,認為學科德育課程目標應包含知識習得、行為養成、心智發展以及腦力成長四個維度,[22]并結合AI全科教師展開一系列微課、學科課例教學的開發研究,[23]如小學語文《迷人的張家界》[24]、小學數學《三角形的內角和》[25]和小學英語《Abilities》[26]?!澳X力成長”維度的課程目標指學生經過知識習得、行為養成和心智發展所獲得的經驗傳達至大腦,激活大腦相應學習區域神經,并根據自身發展的需求,形塑指向不同能力的神經環路和網絡,最終發展為決策能力。以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道德與法治《老師,您辛苦了》為例,首先是“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積累校園生活中師生交往等經驗,進而形塑人腦負責人際溝通和信息加工的神經環路”;然后是“通過問題驅動,經歷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促進道德大腦意愿行動能力的成長”;最后是“經歷理解老師、探索問題解決的過程,形塑大腦中負責情感思維的腦區(顳葉和頂葉),以及負責語義表征腦區(大腦左右半球的頂葉)”。

“腦力成長”取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啟示道德腦力成長目標的具體設計。在制定德育課程目標時,需明確指出促進哪部分道德腦區的發展,循序漸進地通過什么經驗來形塑學生的道德腦。例如與道德認知相關的腦區,背外側前額葉(B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負責對感覺、知覺和記憶等信息進行整合,與認知控制、審慎思維和行為計劃有關。[ 2 7 ]再如,已有相關研究證明“共情(Empathy)”在道德決策以及道德認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共情”發生的內在神經科學通道(涉及頂葉、運動前皮層區域“鏡像系統”的神經回路和腦島、前扣帶皮層區域)和外在認知途徑(只靠評估當時所處的社會狀況)。[28]這啟發我們在制定德育課程目標時,可以通過創設的活動、情境促進學生激發相應神經回路和腦區或引導學生學會評估外在社會狀況來達到“共情”的目標,進而發展道德決策能力。

大腦是學生學習的生理基礎,神經科學為我們揭示了大腦與道德學習的關系,為我們從“教師教的視角”轉向“學生學的視角”思考課程目標的制訂提供了可能,[29]指引著德育向科學化發展,為有質量、有效率的德育保駕護航。本文所提出的道德腦力成長取向的德育課程目標是將德育課程研究與神經科學研究結合起來的一種嘗試。今后,腦力取向的德育課程目標創新需要多學科協同研究、實踐以及政策層面上的支持,以便進一步促進精準德育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EB/OL].(2005-05-11) [2021-12-10].http://www.moe. gov.cn/s78/A12/s7060/ 201007/t20100719_179051.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構建德育新體系 形成育人新格局[EB/ OL].(2021-10-11) [2021-12-10].http://www.moe.gov.cn/jyb_ xwfb/moe_2082/2021/2021_ zl31/202110/t20211011_571202.html.

[3]Lapsley D,Carlo G.Moral development at the crossroads: new trends and possible futur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4,50(1):1-7.

[4]Moll J,Oliveira-Souza R D,Zahn R. The neural basis of moral cognition: sentiments, concepts, and values[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1124:161-180.

[5]Fried I,Haggard P,He B J,et al.Volition and action in the human brain: processes, pathologies, and reasons[J].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7,37(45):10842-10847.

[6][19]Narvaez D,Vaydich J L.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ur under the spotlight of the neurobiological sciences[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8,37(3):289-312.

[7][27]王云強,郭本禹.大腦是如何建立道德觀念的:道德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進展與展望[J].科學通報,2017,(25):2867-2875.

[8]Listed N.So much more to know[J]. Science, 2005, 309(5731): 78-102.

[9]Baars B J,Gage N M.Cognition,brain,and consciousness: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cond Edition)[M].San Diego,California:Elsevier,2010: 587.

[10]曾文婕.德育研究科學化何以可能:來自神經科學的啟示[J].教育研究,2021(7):94-102.

[11]Brass M,Haggard P.To do or not to do:the neural signature of self-control[J].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7,27(34):9141-9145.

[12]Warner F.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 child: its growth and health in education[M]. London: Macmillan, 1900: 195-196.

[13]Haggard P.Human volition:towards a neuroscience of will[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09,9(12):934-946.

[14]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漢英對照版[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4-50.

[15]曾文婕.德育課程創新何以可能:來自腦科學的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2021(2):141-149.

[16]曾育芬,黃甫全,曾文婕.論智能化時代教育科學的超學科范式[J].電化教育研究,2020 (1):45-52+68.

[17]Tokuhama-Espinosa T.Mind,brain,and education scienc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new brain-based teaching[M].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11:92-108.

[18]Narvaez D,Rest J.The four components of acting morally[J]// Kurtines W M, Gewirtz J L.Moral development:an introduction. Boston:Allyn & Bacon,1995:385-400.

[20]Narvaez D.Human flourishing and moral development: cognitive science and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virtue development[J]//Nucci L,Narvaez D.Handbook of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2008:310-327.

[21]周加仙.教育神經科學視角的課程設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LIBRE課程設計的樣例分析與啟示[J].人民教育,2020(9):33-37.

[22]陳思宇,黃甫全,伍曉琪,等.學科德育何以可能:來自神經科學的發現[J].課程.教材.教法, 2019 (8):85-92.

[23]李浩然,楊一格,康慧,等.AI全科教師微課教學設計開發研究[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 (6):2-11.

[24]吳冬冬,謝少菲,陳思宇,等.AI全科教師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開發研究——以《迷人的張家界》為例[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6):12-20.

[25]曾思華,丘詩盈,唐繁茂,等.AI全科教師小學數學微課教學設計開發研究——以《三角形的內角和》為例[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 (6):21-30.

[26]夏媛媛,曾密成,謝安琪,等. AI全科教師小學英語微課教學設計開發研究——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Abilities為例[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 (6):31-41.

[28]Ferrari P F.The neuroscience of social relations:a comparative-based approach to empathy and to the capacity of evaluating others’action value[J]. Behaviour,2014,151(2):297-313.

[29]曾文婕.從課目教學知識到課目學習知識——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0 (8):142-149.

責任編輯 徐向陽

猜你喜歡
腦力課程目標神經
《計算方法》課程的“面向產出”評價改革實踐
“神經”語錄
一種將課程目標關聯到畢業要求的評估方法
腦力百分百
跟蹤導練(三)(2)
高中數學《統計》淺析
“神經”病友
腦力對對碰
腦力對對碰
腦力對對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