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課程實施創新:來自神經科學的啟示

2022-04-05 13:46楊一格黃甫全
中小學德育 2022年2期
關鍵詞:個體道德德育

楊一格 黃甫全

摘 要基于神經科學的德育課程實施將關注點聚焦于道德主體參與、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策略優化以及課堂互動提升。主體參與層面,德育課程實施關注學生的代理感與敏感性激活,強調多重體驗感知與社會情境融入。學習方式層面,學生在德育活動中應依靠發展元學習能力以調適、轉向深度學習方式,走向道德深度學習結果。教學策略方面,道德知情意行整體視角為教學提供了系統性理念,為學生道德全面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支持。課堂互動方面,師生、生生的腦間同步研究,將德育課堂打造為注重整體與個別教學融合的活動課堂,助力教師自身德育能力提升。

關 鍵 詞 課程實施;神經科學;道德學習;教學策略;課堂互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2)02-0014-05

①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8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以學習為中心的評估理論建構研究”(課題批準號:BHA180125)和廣東省青年文化人才創新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案例創編和文化宣傳”(粵財科教〔2019〕154號)成果之一。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道德教育需堅持遵循規律,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養成?!盵1]自神經科學研究涉足道德領域,人類對道德發展便有了更深入與細化的認識。德育所關注的個體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的神經機制與大腦結構均獲得了積極探索。由此,作為道德教育重要依托的課程實施環節便更需要神經科學研究的觀照與賦能,將其研究主題、技術以及成果等吸收并納入其中,在調動學生課堂參與、轉變學習方式、優化教學策略以及深化課堂互動的課程實施中,有效提升德育課程實施質量。

現代德育要求提高課程實施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知識獲取型德育課程實施轉向經驗導向的道德發展形態。經驗的獲取源自道德主體的學習活動與內在體驗,即主體在參與過程中對道德情境、問題、結果等方面的思考與回應??梢?,學生的經驗深化與其課堂參與感密不可分。然而,當前德育存在的“外在化”癥候,使課程實施桎梏于德育目標框架中,[2]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價值動態生成過程的忽視。對學生課堂參與感的關注被遮蔽,德育活動中的價值創造被遺失,隨之而來的是道德經驗的深化程度不足,德育課堂重回知識獲取形態。道德代理與敏感性作為個體神經感知最具代表意義的兩類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是個體參與道德體驗的重要腦區功能連接。因此,賦予德育課堂活力,激發學生德育課堂參與感,可以從強化代理感與提升敏感性兩方面入手。

(一)巧用多重體驗,強化道德代理感

道德經驗的深化與個體代理感體驗密不可分。所謂代理感,指主體在感受或觀察到他人道德行為后被喚起的一種臨場體驗,使得個體能夠立即感到沉浸在行動場景的背景中。代理感與個體對他者行為的主觀體驗或自身行為的表征原因直接相關。如果代理感消失,個體便不會出現感受活動,也不會被要求對自身行為負責。[3]已有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個體代理感的發生與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情感處理)、內側前額葉皮層(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注意相關)、顳頂交界處(Temporoparietal Junction,TPJ,意向性感知)等腦區激活相關。[4]可見,代理感不僅是道德經驗的主要特征,還與道德情感表征相關聯。

基于神經科學研究結果,德育課程實施中可以借助豐富的經驗性、情感型活動或材料,強化個體的道德代理感,以此促進學生主動調控個人道德感知力,以及對自身或他人行為進行歸因并提升道德行為的預測能力,豐富道德活動體驗。在德育課程實施中,雖然直接經驗獲取占據著基礎性地位,但學生間接經驗的感知、獲取以及深化同樣需要被重視。正是由于對個體代理感神經機制的探索,德育課程實施中,學生主體參與的間接經驗生成以及直接、間接經驗結合的意義得以澄明。

(二)整合社會情境,提升道德敏感性

在德育課程實施環節,增強學生主體參與不僅需要代理感的推動,還需要道德敏感性的神經機制引領?!暗赖旅舾行浴敝競€體用情感價值對社會事件進行的自動標記。[5]道德敏感性的關鍵區域涉及大量情感相關腦區,如: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以及邊緣亞皮層區域等。[6]同時,個體的社會性以及社會活動與道德敏感性直接相關,而道德敏感性又取決于認知、情感和動機機制的復雜整合。[7]社會環境中,即使沒有明顯的情感刺激,道德敏感性也會自動參與。也就是說,在社會交往中,行動結果和動機顯著表征的自動接收也能使個體能夠靈活地感知和回應社會期望。

由此可見,提升學生道德敏感性,促進道德參與感與體驗感便關涉兩方面內容。其一,開展情感引領式的德育課程。神經科學觀照下的德育課程實施過程,需要情感材料的滲透。結合個體代理感來看,無論是直接性的道德情境還是間接性的道德材料均需要凸顯情感表征影響,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其二,突出課程實施材料呈現的社會性與情境性。此類德育材料能夠有效整合道德知情意行,促進學生獲取更深層的道德體驗,強化道德參與感與臨場感。如:教師可以設置全新道德情境,由學生反射性地進行判斷。由于情境中自動情緒的引入,個體的決策將受到情感過程的影響。[8]教師收到反饋后再將學生的原有經驗情境與當前情境聯系。這個過程不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道德敏感性,還能促進學生代理感遷移,同時平衡認知與情緒參與道德活動的比重。

滿足個體學習需要是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核心價值,因此道德學習必然成為德育課程實施的應然指向。學生是德育課程實施的參與主體,自在地具有調適與發展學習方式的能力。從學生個體層面來看,元學習能力中包含著主體對自身學習方式的把握,與學生對學習的反思與創新直接相關。[9]這種包含元認知的調控能力便顯在地與學生道德深度學習連接在一起。在此背景下,依靠元學習能力調控、發展學生的道德深度學習方式,實現德育深度滋養成為了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引領德育成效提升的深度學習

德育課程的核心應指向道德學習。學習方式作為提升學生道德學習成效的中介,在德育實施的過程中更需要研究者、教師乃至學生自身加以把握。在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習方式的改變可以通過教學方面的調整,改變學生的道德體驗、觀念與想法。已有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對新奇的想法或刺激存在較高的反應,使大腦從被動轉為活躍狀態,促進更好地學習和保持。[10]利用這一研究結果,教師可采取一系列相互關聯式的德育方法,促進學生對教學中的德育資源作出持續積極反映,形成“情感鉤子”[11],激發學生動機,改變道德學習態度,最終產生更深入和持久的學習結果。

深度學習方式影響下的德育課程實施中,學生的道德學習將經歷認知、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的多重映射與組合,形成有效刺激聯結,帶動學生的整合、綜合與反思行為。在此理念下,道德學習可以有效超越已獲得的道德觀念或內在社會規范,擴展到新的道德觀念與評價的形成,對個體產生強烈的影響,促進道德深度發展。

(二)驅動道德深度學習轉向的元學習能力

有效道德學習還涉及一定的程序性條件。首先,學生需意識到道德學習的任務需要,以及他們對如何、是否滿足這些要求的意向;其次,學生還要現實地評估并控制認知資源。[12]滿足這些條件涉及到學生的元學習能力。元學習能力中多重價值判斷與價值決策的驅動,為深度學習方式提供了內在可能性。道德發展是個體根據道德情境,不斷地獲取經驗并加以重組、內化的過程。學生在德育課程實施中的元學習能力能夠助力大腦基于道德學習材料對學習的結果、獎勵以及錯誤預測進行信號反饋與神經調節,[13]從而有效控制道德學習過程,調節學習速度。當學生對自身道德學習有更深入的了解時,會更容易調整自身學習目標并尋求挑戰。

神經科學下的元學習能力研究為發展學生道德學習,促進向深度學習方式轉變提供了現實可能。在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應選取貼合學生實際生活,具有經驗提取效能的感性學習材料,同時配合能引起道德沖突的資源呈現方式以及刺激感官體驗的多樣化教學策略,推動學生對個體學習的認知與自我評價,收到道德深度學習效果。

在德育課程實施中,教學活動承載著促進受教育者道德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主要任務。自神經科學研究發展以來,人類對道德學習有了更加深入與細化的認識,其中包含道德價值判斷、決策以及意愿行動等多種能力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德育課程實施主體路徑的教學本身便屬于一種價值活動,是學校德育的主要手段,也就無法脫離價值的判斷、決策以及行動。同時,其彰顯著德育課程中教學策略優化的核心要義:教師不但是教學策略運用的“主理人”與“應用者”,更是德育教學策略的“探索者”。因此,面向道德知情意行整合的教學策略可以從道德知情意行神經機制及促進發展的教學策略兩方面進行剖析。

(一)道德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神經機制

道德知情意行是學生道德發展過程中缺一不可且相互密切相關的成分。道德認知涉及對規范的認知,代表著個體對于道德觀點的看法。在學生的道德認知過程中,反復地認知接觸或感官刺激可以加強神經連接,[14]但如果連接長時間保持不活動狀態,連接就會減弱,從而使信息更難檢索。道德情感代表著一種復雜的內心體驗,常常會與道德認知一同產生,出現于個體在社會中運用既定的道德規范和準則對自我或他人的言行舉止等方面進行評價的環節中。[15]在道德情感中,情緒的產生會激活負責處理情緒的大腦區域——杏仁核(Amygdala)。[16]道德意志指向人類的意愿行動,包含決定做什么,以及何時做的能力。[17]也就是說,學生的道德意志與個體意愿行動相關聯,即個體處于無外部指導的情況下,提前考慮采取何種行動實現期望目標的能力。道德行為通常指經過顯現的,指向一定意義的個體活動,其需要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道德動機以及道德行動技能的共同作用。[18]因此,只有將知情意行四要素整合納入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代理感與道德敏感性,有效發掘學生的深度學習方式,提升元學習能力,才能夠有效刺激學生的道德腦區激活、環路聯結以及網絡生成,實現道德的全面發展。

(二)引領道德全面發展的教學策略

教學作為德育課程實施的主要方式,為學生提供有效感官刺激,塑造學習者的道德大腦提供了現實活動。教師對于神經科學的學習可能直接改變教師的專業發展,并最終影響其對學生學習的思考與教學法的使用。[19]在對學生道德發展知情意行認識的基礎之上,教師能夠明確教學策略的轉變方向,把握好教學策略與學習方式的關聯。首先,道德認知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網絡假說相關,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發展大腦創造、強化和消除聯系能力的條件。這是道德學習所需記憶認知過程的基礎。其次,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喚醒均會影響道德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和記憶力,[20]在教學活動當中具有能動作用。由此,教師不應排斥德育課堂中學生消極情緒的出現,而應因勢利導,將消極情緒轉為道德學習的“動能”。再次,由于意愿行動的思維過程與元認知能力相聯結,[21]教學策略便應重視學生對自身道德發展系統性把握的能力。最后,教師需要整合學生的道德知情意,創設決策情境,促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傊?,在教學策略的不斷改進下,德育課程實施被賦予了整合性與系統性的理念,為學生的道德知情意行全面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支持。

當前學校德育課程雖倡導個性、開放、互動的新形態,[22]然而在實際的實施落實過程中仍差強人意。傳統德育課堂通常以集體授課的形式進行,無法高效地對全體學生的道德學習過程進行清晰的掌握,對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話語、行為表征影響也有待進一步考察。因此,將課堂互動作為探索德育課程實施成效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需要新視角、新方法的助力。

神經科學研究以及腦成像技術的發展推動德育走向“神經科學”時代,為德育研究開啟了神經科學視角的新篇章。德育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通常以問答、談話等形式展開。而神經科學技術能夠對師生互動過程的腦間同步進行分析,以此凸顯并證明了大腦之間的同步性和課堂參與活動間的聯系。腦間同步是動態社會互動的一個神經敏感標志,可能由共同注意力機制驅動,同時還受到刺激物屬性(如:教師教學風格)和個體差異(如:學生的注意力、教學風格的偏好以及教師個性特征)的共同作用。[23]還有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腦間同步程度越高,師生的關系融洽程度就越高;而師生的腦間同步得到提升時,師生的情感聯結也隨之增強。[24]德育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關系的神經機制也因此得以澄明。

基于神經科學研究結果,德育課程實施中優化課堂互動效果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尊重個體差異,注重整體與個別教學整合。德育課堂作為重要的、自然生態的背景,屬于半受控的環境,[25]由教師主導的一系列德育活動所支配。因此,教師的作為德育課堂的主導,需要引導課堂回歸道德活動本身,關注學生道德感知的差異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以此提升師生、生生的腦間同步。第二,強化教師道德教學能力。由于德育課堂的腦間同步受到教師教學風格的影響,而教師德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教學風格的形成。教師的德育能力提升不僅需要德育研究、心理學研究等方面的支持,還需要將視野放寬至學生道德大腦形塑層面。了解道德在個體大腦中發展的基本生物學原理以及大腦可塑性的神經科學信息,有助于增強教師對于學生道德學習的理解,使教師相信學生的潛在能力。同時也能夠為教師提供批判性反思自身實踐,發展德育風格的機會,開發出激發學生興趣的德育課程。

德育課程實施是教師幫助學生達成道德發展目標的重要路徑。神經科學指引下的德育課程實施基于道德主體參與與道德學習方式的神經機制,將學生道德發展置于神經感知與元學習能力提升的視野之中,有助于教師在德育課程實施中優化教學策略并提升師生課堂互動的能力,協助學生開展優質的道德學習,推動學生的道德知情意行全方位發展。課程實施也不再只從教師設想的學生學習需求出發,而能夠在神經科學支持下力爭做到兼顧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26]立足于學生、教師及其互動的三重視角觀照,神經科學研究將在助力德育課程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9-05) [2021-10-12].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6/ 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2]劉長海.經驗德育:一種基于杜威哲學的德育思路[J].教育研究, 2019(6):51-59.

[3][6][7]Moll J,Oliveira-Souza R,Garrido G J,et al.The self as a moral agent:linking the neural bases of social agency and moralsensitivity[J].Social neuroscience,2007,2(3-4):336-352.

[4]Decety J,Michalska K J,Akitsuki Y.Who caused the pain?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pathy and intentionality in children[J]. Neuropsychologia,2008,46(11):2607-2614.

[5]Decety J,Michalska K J,Kinzler K D.The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of moral sensitivity[J].Emotion review,2011,3(3): 305-307.

[8]Dedeke A.A cognitive-intuitionist model of moral judg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26(3):437-457.

[9]李如密,孫龍存.元學習能力培養:促使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基于現代教學論視角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7(6):43-48.

[10][11]Findlay H J.Cognitive neuroscience learning theories coupled with technologies:a conduit for deep and lasting learning[J].Journal of applied learning technology, 2012,2(1): 27-31.

[12]Biggs J B.The role of metalearning in study processe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5,55(3):185-212.

[13]Doya K.Metalearning and neuromodulation[J].Neural networks,2002,15(4-6):495-506.

[14]Caroni P,Donato F,Muller D.Structural plasticity upon learning:regulation and functions[J].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 ce,2012,13(7):478-490.

[15]Hardy S A.Identity,reasoning,and emotion: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three sources of moral motivation[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6,30(3):205-213.

[16]Tan Y S M,Amiel J J.Teachers learning to apply neuroscience to classroom instruction:cas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British Columbia[J].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019:1-18.

[17]Fried I,Haggard P,He B J,et al.Volition and action in the human brain:processes,pathologies,and reasons[J].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7,37(45):10842-10847.

[18]Narvaez D,Vaydich J L.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ur under the spotlight of the neurobiological science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8,37(3):289-312.

[19]Dubinsky J M,Roehrig G,Varma S.Infusing neuroscience into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3,42(6):317-329.

[20]Osaka M,Yaoi K,Minamoto T,et al.When do negative and positive emotions modulate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J]. Scientific reports,2013,3(1):1-8.

[21]Metcalfe J,Greene M J.Metacognition of agenc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7,136(2):184.

[22]孫曉明.小學德育課程實施研究(1999-2019年)——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9):51-55.

[23][25]Dikker S,Wan L,Davidesco I,et al.Brain-to-brain synchrony tracks real-world dynamic group interactions in the classroom[J].Current biology,2017,27(9):1375-1380.

[24]成曉君,劉美煥,潘亞峰,等.教與學的大腦:人際神經科學助推教育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 2021(11):1993-2001.

[26]曾文婕.從課目教學知識到課目學習知識——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0(8):142-149.

責任編輯 徐向陽

猜你喜歡
個體道德德育
行為免疫系統對個體就醫行為傾向的影響*
《中國德育》
跟蹤導練(五)(2)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無痕 滲透有方——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探析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道德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測評:質性與量化的平衡
道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