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 nm和310 nm紫外線對去卵巢骨質疏松大鼠骨代謝的影響

2022-04-11 05:36楊思雯朱曉俊陳志忠馬文軍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2年2期
關鍵詞:股骨骨密度紫外線

何 偉,楊思雯,陳 娟,朱曉俊,陳志忠,馬文軍△

(1.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 北京 100191; 2.北京市職業病防治研究院, 北京 100093; 3.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1)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嚴重危害婦女的健康,絕經后婦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細胞數量增多且活性增強,引起骨吸收增強,而骨形成代償性增強不足以抵消,最終導致骨量逐漸下降,引發骨質疏松癥[1]。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多好發骨質疏松性骨折,其中髖部骨折尤為嚴重,不僅對患者身心造成巨大傷害,還會給患者造成巨大經濟負擔。

骨質疏松的防治有多種方法和策略,除了藥物、激素治療等方法外,臨床上也有將紫外線照射引入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預防和康復治療。研究發現,中波紫外線照射可以緩解患者疼痛[2],提升骨密度,改善骨狀況[3]。在經過紫外照射治療的群體內可發現血清鈣、磷、堿性磷酸酶,骨鈣素及1,25(OH)2D的含量均有所上升。紫外線照射治療能改善骨狀況,可能與其促進維生素D合成有關。人體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在紫外線的作用下轉化為維生素D前體,后者吸收熱能轉化為維生素D。維生素D與維生素D結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 DBP)結合后運輸至肝,在肝維生素D-25羥化酶(25-hydroxylase, CYP2R1和CYP27A1)的羥基化作用下形成25(OH)D,最后在DBP協助下進入腎小管細胞,在細胞內CYP27B1催化酶作用下羧基化形成具有活性的1,25-二羥維生素D[1,25(OH)2D]與DBP結合運輸到靶器官,與維生素D受體(vitamin D receptor, VDR)結合,通過調節基因轉錄而發揮生理作用[4]。維生素D的生理作用包括調節鈣、磷代謝,有利于骨骼礦化,還可以直接作用于成骨細胞,間接作用于破骨細胞,影響骨形成和骨吸收[5]。因此,人體接受適宜的紫外線照射,有利于皮膚合成充足的維生素D,有助于維持人體鈣穩態和促進骨骼健康[6]。另有研究發現,日照不足與維生素D缺乏以及骨量下降疾病(如佝僂病或骨質疏松癥)的發病風險升高有關,年老者更是如此[7]。

目前針對于紫外線與骨代謝之間關聯的研究較少,且大部分研究缺乏對紫外光源、照射過程、輻照強度和照射劑量等方面的描述,參考價值較低。因而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8],為進一步探究紫外線照射對維生素D合成和骨代謝的影響,本研究通過雙側卵巢摘除手術法建立骨質疏松大鼠模型,觀察275 nm與310 nm紫外線照射對骨質疏松大鼠骨代謝的影響,并比較兩種紫外線的作用,旨在為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分組及處理

健康3月齡雌性SD(Sprague-Dawley)大鼠,清潔級,體質量(300±10) g,共24只,由北京大學醫學部實驗動物科學部提供,使用許可證號:SXYK(京)2011-0039。動物飼養環境溫度恒定[(20±2) ℃],相對濕度40%~60%,通風良好。所有動物均單籠飼養于40 cm×25 cm×20 cm的透光動物籠中,動物自由飲水、攝食,飼料中的營養元素能滿足和維持大鼠正常生長發育。

本研究開始前已經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動物倫理分會審查批準(LA2018235)。

1.1.1骨質疏松大鼠模型的制備 適應性飼養一周后,將24只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假手術組、275 nm紫外線照射組與310 nm紫外線照射組,每組6只。除對照組與假手術組外,其他兩組動物施行雙側卵巢摘除。假手術組大鼠僅從卵巢旁摘除少量脂肪組織,不切除卵巢。手術前對所有大鼠進行骨密度測定,隨后使用剃毛器剃去大鼠背部毛發,形成約3 cm×5 cm剃毛區,使用碘伏消毒剃毛區皮膚,用10%(體積分數)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動物麻醉后在背部沿背中線方向做縱形切口,切開皮膚和肌肉組織,找到卵巢,結扎并切斷與之相連的子宮角,摘除卵巢,最后縫合背部肌肉及皮膚。24周后對所有大鼠進行活體骨密度檢測,以評價雙側卵巢摘除手術建立骨質疏松大鼠模型的效果(圖1)。

① refers to no disposition; ② refers to sham operation (they were given the same back incision and a bit of par-ovarian fat were removed); ③ refers to bilateral ovariectomy; ④ refers to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detection.圖1 去卵巢骨質疏松大鼠模型建立與紫外輻照實驗設計流程圖Figure 1 Schematic of ovariectomized osteoporotic rats modeling and ultraviolet (UV) irradiation

1.1.2紫外線照射 骨質疏松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對275 nm紫外線照射組與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施行紫外線照射處理;對照組與假手術組大鼠不做任何照射處理,繼續正常飼喂。275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每日接受90 min 275 nm紫外線照射,輻照強度15 μW/cm2;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每日接受90 min 310 nm紫外線照射,輻照強度15 μW/cm2。本實驗輻照強度的設計依據是預實驗和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8],使用該輻照強度紫外線照射不會對大鼠造成明顯皮損如紅斑,同時長期照射可以觀察到大鼠骨質狀況改善。為了確保紫外線輻照強度符合設計要求,每次照射前均使用紫外輻照計對照射區域進行輻照強度測試,測試在暗室中進行(圖2),具體測試方法為測定動物籠底部5個點的輻照強度(圖2B), 取平均值,即為動物在輻照處理中所接受的紫外輻照強度。照射過程(圖2A)中調整光源于動物籠正上方25 cm處時,所發射出的紫外線照度滿足實驗要求?;\頂使用不銹鋼鐵架防止動物在照射過程中逃逸,由于其可能阻隔紫外線,為排除這一誤差,輻照強度的測試均在有鐵架的情況下進行。照射過程中不限制大鼠在籠內的自由活動。兩組大鼠紫外線照射總時長均為16周,照射期間每周均使用剃毛器剃去動物背部毛發,剃毛面積為6 cm×8 cm。

圖2 紫外輻照處理示意圖(A)和輻照強度測試示意圖(B)Figure 2 The sketch map of ultraviolet (UV) irradiation (A) and the sketch map of irradiation intensity detection (B); The irradiation intensity was average value calculated from five spots’ measurement in cage (①-⑤)

1.2 實驗儀器、試劑

本實驗所用紫外光源有波長為275 nm和310 nm兩種,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提供,光源光譜圖見圖3。測試輻照強度所用的紫外輻照計購自北京師范大學電光儀器廠。99%(體積分數)水合氯醛購自薩恩學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在實驗室中用純水稀釋,自行配制10%(體積分數)水合氯醛。動物骨密度測定使用Ultrafocus 100動物X射線成像儀(Faxitron公司,美國),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毒理系提供。

A, 275 nm UV lamp; B, 310 nm UV lamp.圖3 實驗所用紫外光源光譜圖Figure 3 Spectrum of ultraviolet (UV) lamps used in experiment

1.3 骨密度和生物標志物測定

骨密度測試共包括三個部分:(1)實驗開始動物分組后,對所有大鼠進行了全身骨密度(bone material density, BMD)測試,全身骨密度指大鼠在骨密度測量儀掃描下全身總體骨密度平均水平;(2)術后24周時再次對所有大鼠進行骨密度測試以評價骨質疏松大鼠模型建立效果,測試部位包括頸椎、腰椎及雙側股骨(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遠心端), 最終股骨數據為雙側股骨測量值取均數;(3)照射16周后對所有大鼠進行骨密度測量,測試部位同樣包括頸椎、腰椎及雙側股骨(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遠心端)。實驗結束處死動物,取腹主動脈血,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保存于-80 ℃。使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中的血清Ⅰ型原膠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peptide, PINP)與骨鈣素(osteocalcin, OC)的含量,測定試劑盒購自中國武漢CUSABIO公司。使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25(OH)D的含量,測試儀器為羅氏COBAS e601。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錄入及整理使用Excel,數據分析使用Stata 14.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同一時期各組間指標差異比較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t檢驗;同組大鼠手術前后、照射前后指標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建立骨質疏松大鼠模型

術前各組大鼠全身骨密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圖4),可認為術前各組大鼠全身骨密度平均水平相同(F=0.89,P=0.484)。雙側卵巢摘除手術24周后,各組大鼠全身骨密度平均水平出現差異(F=8.09,P<0.001);與對照組相比,275 nm與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骨密度平均水平降低(P值分別為0.002,0.001)。同時對比每組大鼠術前、術后的骨密度平均水平,對照組與假手術組大鼠全身骨密度變化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t=-2.44,P=0.059;假手術組t=-1.00,P=0.364),而275 nm紫外線照射組與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在手術24周后,骨密度平均水平明顯下降(275 nm紫外線照射組t=2.65,P=0.038;310 nm紫外線照射組t=2.90,P=0.034),說明骨質疏松大鼠模型制備成功。

2.2 紫外照射對骨質疏松大鼠骨代謝的影響

2.2.1大鼠不同部位骨密度變化情況 大鼠卵巢摘除術24周后,275 nm紫外線照射組及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全身骨密度平均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和假手術組(表1)。進一步比較照射前各組大鼠身體各部位骨密度平均水平,發現各組大鼠在頸椎與腰椎部位骨密度平均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頸椎比較F=2.16,P=0.102;腰椎比較F=1.47,P=0.240),但是在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遠心端3個部位,手術組大鼠均低于對照組和假手術組。假手術組和對照組相比,各部位骨密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紫外線照射16周后(表2),再次對各組大鼠各部位骨密度平均水平進行比較,4組大鼠骨密度水平并不完全相同(F=3.64,P=0.027), 兩兩比較發現,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骨密度平均水平高于275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P=0.027);275 nm和310 nm紫外線照射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75 nm和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照射后全身骨密度上升(t=-4.26,P=0.005;t=-8.22,P<0.001)。除此之外,4組大鼠腰椎及股骨遠心端骨密度平均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兩兩比較結果顯示,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腰椎骨密度高于對照組和假手術組(P值均小于0.001);股骨遠心端骨密度平均水平高于對照組(P=0.022)。對同組大鼠同一部位照射前后骨密度平均水平進行對比,275 nm組大鼠在腰椎、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遠心端的骨密度平均水平均有升高(配對檢驗結果依次為t=-6.39,P<0.001;t=-3.05,P=0.023;t=-2.50,P=0.047;t=-2.62,P=0.040);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在紫外照射16周后,頸椎、腰椎、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遠心端5個部位的骨密度平均水平均顯著增加(配對檢驗結果依次為t=-4.15,P=0.009;t=-2.65,P=0.045;t=-3.73,P=0.014;t=-3.27,P=0.022;t=-3.15,P=0.025)。進一步比較不同波長照射下大鼠骨密度的變化程度,可發現310 nm紫外線照射后大鼠骨密度上升程度更大,無論頸椎,腰椎還是股骨的骨密度都呈現更為顯著的改善。

a, 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fter operation;b, P<0.05,compared with sham operated group after operation.圖4 雙側卵巢摘除對大鼠全身骨密度的影響Figure 4 The effect of bilateral ovariectomy on rats’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whole body

表1 紫外照射前不同處理組大鼠各部位骨密度比較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BMD in different regions before UV irradiation /(mg/cm3)

表2 紫外照射后不同處理組大鼠各部位骨密度比較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BMD in different regions after UV irradiation /(mg/cm3)

2.2.2血清25(OH)D、血清Ⅰ型原膠原N-端前肽和骨鈣素水平 經過16周紫外線照射后,比較4組大鼠血清中骨代謝相關生物標志物含量(表3), 275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血清25(OH)D以及OC含量均高于對照組(P=0.002,P=0.022)和假手術組(P=0.001,P=0.015); 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血清25(OH)D、OC以及PINP含量均高于對照組(P<0.001,P=0.022,P=0.007)與假手術組(P<0.001,P=0.015,P=0.005)。假手術組與對照組相比,大鼠血清25(OH)D、OC和PINP含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大于0.05)。275 nm紫外線照射組與310 nm紫外線照射組相比,大鼠血清25(OH)D、PINP及OC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392、0.518、0.112)。

表3 紫外線照射后各組大鼠血清骨代謝相關生物標志物含量比較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serum bone relate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after ultraviolet (UV) irradiation

3 討論

3.1 骨質疏松大鼠模型建立效果評價

骨質疏松動物模型分為在體和離體兩種模型。離體模型指將骨骼、骨代謝相關細胞(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分離出來,使用特殊的處理方法,達到擬研究的狀態或目的。在體模型制備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方法作用于動物,造成活體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損害,并出現類似人體的疾病、代謝功能改變,這種造模方法主要包含手術造模、藥物去勢造模、失用模型、營養模型等。手術造模指切除動物雙側卵巢、睪丸或甲狀旁腺等,其中雙側卵巢摘除應用較為廣泛,該法通過切除雌性動物雙側卵巢,降低雌二醇水平,使動物松質骨骨丟失加快,骨量減少,骨強度下降,最終達到骨質疏松的目的,上述特征類似女性正常絕經時高轉換型骨質疏松發生的骨丟失狀態[9],因此該模型可用于絕經后骨質疏松研究。SD大鼠的骨代謝、解剖與人類相似,卵巢切除后松質骨骨丟失與人體相似,造模重復性好;同時SD大鼠來源豐富且價格低廉,易于飼養管理,所以SD大鼠常被用于建立骨質疏松動物模型[10]。骨質疏松動物模型的評價指標包括骨密度、骨組織形態學變化、骨生物力學指標等[11]。根據《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版)中對骨質疏松診斷的推薦策略[12],目前公認的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是基于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測量骨密度的結果,因此骨密度可準確反映活體動物骨質狀況。

本課題組既往研究發現[8],6月齡雌性SD大鼠在雙側卵巢摘除術后24周時,股骨部位骨密度顯著降低。由于6月齡SD雌鼠獲取較困難,所以本實驗應用3月齡SD雌鼠。研究發現,3月齡SD雌鼠雙側卵巢摘除手術24周后,全身骨密度和股骨部位骨密度顯著下降,而對照組大鼠和假手術組大鼠骨密度變化不大,表明骨質疏松模型制備成功。同時,除卵巢摘除外的其他手術過程中施加的處理或刺激對大鼠骨密度無影響。

3.2 紫外線照射對骨重塑的影響

骨組織通過不斷重塑來維持結構完整,這個過程稱為骨重塑,骨重塑的過程主要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骨形成和骨吸收的速率統稱為骨轉換率,當骨形成(或骨吸收)速率升高時,骨代謝加快,骨轉換活躍。骨密度指單位體積(體積密度)或者是單位面積(面積密度)所含的骨量,可以直接反映骨質狀況。

本實驗首先手術切除大鼠卵巢,使大鼠體內雌二醇水平下降,此時大鼠體內骨重塑失衡,骨吸收增強,骨形成雖代償性升高仍弱于骨吸收,骨量逐漸丟失,最終導致骨質疏松。對骨質疏松大鼠分別使用275 nm和310 nm紫外線照射16周,照射結束時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全身骨密度平均水平顯著高于275 nm紫外線照射組,但兩組照射組與對照組及假手術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紫外線照射有效促進骨形成。進一步對骨密度改變程度進行比較,275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照射后全身骨密度平均水平提升了近30 mg/cm3,而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照射后全身骨密度平均水平提升了超過70 mg/cm3。照射結束時,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全身骨密度平均水平高于275 nm紫外線照射組(P<0.05),而這兩組大鼠在照射前全身骨密度水平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說明310 nm紫外線對骨形成促進作用更大,可以更大程度改善骨質疏松大鼠骨質狀況。

對照射前后腰椎及股骨部位骨密度進行比較,275 nm和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在接受紫外線照射后,腰椎及股骨部位骨密度均顯著升高,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骨密度增加幅度更大;除腰椎和股骨外,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頸椎部位的骨密度在照射后也顯著升高,而275 nm照射后骨質疏松大鼠頸椎部骨密度未發生變化,表明310 nm紫外線的骨質改善作用更大,不僅引起多部位骨質狀況改善,且相同部位改善程度更大。

人體研究發現[13],中老年女性骨量丟失的速率在身體各部的分布并不相同(三角區>腰椎>股骨頸>大轉子),目前臨床上診斷骨質疏松的常用方法是通過DXA檢測受試者腰椎前后位及股骨上端(股骨頸、Ward’s三角區和大轉子)的骨密度來反映骨質狀況;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人體髖部、股骨頸的骨折發生率較高[14],表明在人體各部,股骨、腰椎部骨轉換活躍,骨量易發生改變。本實驗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卵巢摘除大鼠由于雌二醇水平急劇下降,鈣穩態失調,所以機體首先增強股骨部位的骨吸收作用,以維持鈣穩態,最終導致股骨部位骨量顯著降低;骨質疏松大鼠經過紫外照射后股骨部位骨形成增強,骨量上升,骨密度升高,表明股骨是SD大鼠骨轉換最活躍的部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出現骨密度改變。除此之外,骨質疏松大鼠接受紫外線照射后腰椎部位骨密度顯著升高,表明腰椎也是SD大鼠骨轉換活躍部位。

3.3 不同處理組血清骨代謝標志物含量比較

骨組織在骨重塑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代謝產物,同時也有許多調節骨代謝的內分泌激素參與骨重塑,可被檢測的生化標志物以及與骨代謝相關激素統稱為骨代謝標志物。本實驗測定了大鼠血清中三種骨代謝標志物[25(OH)D、PINP和OC]。

25(OH)D是維生素D在人體內的主要存在形式,血清25(OH)D含量可反映體內維生素D水平[15]。維生素D具有調節鈣磷代謝的生理作用,缺乏可能導致骨質疏松[16]。本實驗骨質疏松大鼠接受紫外線照射后,血清25(OH)D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大鼠,表明275 nm和310 nm均可促進大鼠皮膚合成維生素D。Holick[17]研究表明,不同波長下,維生素D合成速率不同,298 nm左右的中波紫外線作用下人體皮膚合成維生素D前體效率最高。但在本實驗中,照射結束時275 nm和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血清維生素D水平并無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人和大鼠之間存在種屬差異。Guo等[18]使用8周齡雌鼠進行中波紫外照射實驗,實驗組額外接受波峰315 nm的紫外光源進行照射,實驗第一階段照射12周,每日30 min,每次輻照強度為13~16 μW/cm2;第二階段調高紫外光源輻照強度至25~30 μW/cm2,每日30 min,連續照射4周。第一階段結束時,實驗組大鼠體內25(OH)D水平沒有升高,但是第二階段結束時,大鼠血清25(OH)D有顯著提升。與Guo等[18]的實驗相比,本實驗使用310 nm紫外光源進行照射,每日照射90 min,輻照強度15 μW/cm2,照射結束時大鼠血清25(OH)D的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表明紫外線暴露劑量不足時可能無法促進皮膚維生素D合成。275 nm紫外線照射組與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骨密度增加幅度不一致,但血清25(OH)D含量無差別,這表明兩種紫外線一方面可有效促進維生素D合成,另一方面可能通過影響其他通路變化間接調節骨代謝,因此在本研究中不同組大鼠骨質狀況改善情況有所不同。

PINP是位于起點膠原氨基端的短膠原樣因子,是Ⅰ型前膠原羧基端和氨基端伸展肽,是一種細胞外分解產物,能夠生成并分解出前膠原纖維[19]。血清PINP的含量主要反映骨形成狀態,當骨形成活躍時,血清PINP含量上升[20-22],有研究表明紫外照射后大鼠血清PINP水平顯著上升[18]。OC是一種由成骨細胞產生的非膠原蛋白,參與基質礦化和成骨細胞分化,主要反映骨形成狀態和成骨細胞活性[23],血清OC含量上升提示骨形成活躍[24]。鄧琳等[25]發現,SD大鼠在雙側卵巢摘除術后3個月,其血清OC及PINP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大鼠,說明骨質疏松大鼠體內OC及PINP含量降低。本實驗275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血清OC含量高于對照組和假手術組,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血清OC和PINP水平高于對照組和假手術組,表明紫外線照射可升高大鼠血OC與PINP水平,兩個照射組大鼠體內骨形成均很活躍。然而275 nm與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血清PINP和OC水平沒有差別(P>0.05), 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骨質狀況改善程度更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兩組大鼠骨吸收狀態不同,另一方面可能由于310 nm紫外線照射組大鼠骨形成更為活躍,但是僅由PINP和OC不能充分反映骨形成狀態,后續研究中應結合其他骨代謝標志物來深入了解骨重塑狀態。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在自然狀態下不能自愈[1]。Bokhari等[26]發現骨質疏松SD大鼠不接受任何干預,16周后股骨骨密度顯著降低。上述研究均表明雙側卵巢摘除后的骨質疏松SD大鼠在自然狀態即不接受任何干預措施的狀況下骨質狀況不會發生好轉。本研究結果顯示骨質疏松大鼠在接受紫外線照射后,骨密度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大鼠,表明紫外線有顯著的骨質改善作用。

本研究對大鼠多個部位的骨密度進行了測定,發現股骨和腰椎是大鼠體內骨轉換較為活躍的兩個部位;相較于其他同類研究,本研究明確了光源參數、紫外線照射劑量和輻照處理過程等;國內外有關紫外線照射對骨代謝影響的研究較少見,本研究結果可為相關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數據參考和科學依據。本研究照射實驗中缺乏平行對照(骨質疏松未照射組)設計,需要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完善實驗設計。

綜上所述,275 nm和310 nm紫外線照射均能促進大鼠皮膚維生素D合成,并且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質疏松大鼠的骨質狀況,310 nm紫外線照射對大鼠骨質狀況的改善作用更大。大鼠體內股骨和腰椎部位骨轉換活躍,與人體研究結果一致,這提示應更加關注股骨、腰椎部位的骨質狀況,尤其在絕經后婦女群體中,這將有助于盡早發現骨質疏松,同時有針對性地預防骨折發生。由于人和大鼠存在種屬差異,且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建議后續臨床研究中照射劑量個體化。同時紫外線可能對眼和皮膚造成損傷,所以研究者還應注意對受試者眼和暴露部位皮膚的防護。照射前應進行必要的皮膚測試,同時在照射過程中密切觀察暴露部位皮膚狀況;使用有效防護措施保護除暴露皮膚外的其余部位,尤其注意眼和敏感部位防護。為了更加安全有效地使用紫外線造福人類,后續仍亟待大量研究進一步深入了解紫外線的生物學效應。

猜你喜歡
股骨骨密度紫外線
3D打印個體化導向器輔助膝關節置換術出現股骨前皮質切割的原因分析
有必要給幼兒檢測骨密度嗎?
骨密度水平分三級
云與紫外線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與骨密度的關系
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分析
跟蹤導練(五)6
防曬服真能防紫外線嗎
檸檬干泡水喝提高骨密度?
被陽光曬傷時怎么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