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

2022-04-12 19:32龍業江
成長 2022年4期
關鍵詞:知行合一實施策略模式

摘 要:基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學中,思政教育課程逐漸成為高校開展德育教育重要的陣地。尤其近年來,在高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實踐下,我國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漸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然而在很多高校中,仍然存在部分大學生個體言行不一的現象,甚至還存在著道德知行不一的現象,嚴重影響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鞏固。本文就分析了“知行合一”的內涵及高校思政教育“知行合一”模式實施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實施的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知行合一”模式 實施策略

1 引言

“知行合一”理論是我國明代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其中,“知”是指良知,而“行”則指代人的行為或者實踐動作等。在王明陽看來,認識事物的道理與現實中運用該道理具有緊密的聯系。而“知”與“行”的合一,就是強調人的認知應與自身的行動實踐保持一致。在當前課改的背景下,“知行合一”思想理論對于現代教育,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要傳授大學生理論知識,更要通過理論課程教學引導大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诖?,作為高校的思政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重視“知行合一”模式的構建,引導學生明確知與行相結合的重要性,從而逐步強化大學生個體內心對于“知行合一”思想理論的認知。

2 “知行合一”思想的內涵分析

“知行合一”思想是一個既對立又統一的理論,即“知”與“行”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是一個辯證的關系。其中,“知”是良知,側重于理論層面,而“行”則是行為動作,側重于實踐層面。因此,“知行合一”思想主要包含著三層基本的內涵:第一,知即是行;第二,行即是知;第三,知行二者互相依賴、密切聯系。所謂“知即是行”,是指“知”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行”,即“知是行之始”。用在學習領域,即認知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所在;而“行即是知”則闡明了“行”這種實踐活動離不開“知”的指導,即“行是知之成”。放在學習領域,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操作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檢驗,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相應的知識。正如宋代大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所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知行二者互相依賴、密切聯系”則是指“知”與“行”二者互為前提,不分先后,任何行為動作都要經過理論“知”的指導,而通過“行”實施的知識,才能稱為真正完成的知識??偠灾?,“知行合一”思想理論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因此,這一理論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越來越受到重視。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知行合一”模式的意義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知行合一”模式,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個體能夠從思想道德觀念、認知以及價值取向方面均能做到與自身的實際行為高度統一。在實際教學中,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幫助大學生個體建構關于思想政治理論的完整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能夠在實際生活當中運用這些理論,即自覺踐行這些理論,從而逐漸能夠從思想政治的視角去看待并分析問題,最終提高自身為人處事等方面的修養。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知行合一”模式,主要具有如下幾方面的意義:

3.1 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當前高校的學生主體已經逐漸變成了00后,而他們大都是家庭的獨生子女,自小家庭生活比較優越,人生經歷比較順暢,幾乎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挫折。由此導致他們在思考問題時,比較容易理想化、簡單化,甚至會自發產生一種心理優越感。加之他們從小接觸信息技術,受到網絡上多元思維、多元文化的侵襲,過于追求個性化發展,從而導致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傳統“填鴨式”的說教灌輸模式,很難真正觸動00后大學生的心理,引發他們的心靈共鳴。而引入“知行合一”理論,并實施“知行合一”的模式,在傳授他們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引導他們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從而達到“知”與“行”的合一,這樣不僅能迎合00后大學生個體的心理特征,提高他們對于思政教育課程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能幫助他們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思想價值觀,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發展和建設的新生代力量,是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隨著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經濟建設也進入到發展的新常態,社會對于優秀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提升。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生代力量的當代大學生,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夠踐行“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做到知行合一,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但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因受到網絡上多元文化、多元思維的影響,導致很多大學生存在著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等道德行為問題,從而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而通過實施“知行合一”模式,通過理論引導和實踐內化,能幫助大學生個體逐漸明確自身的定位,樹立正確的目標,并逐漸形成科學、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和思想價值觀念,這樣能有效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從而為他們未來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3.3 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知行合一”思想,實施“知行合一”模式,還能讓00后大學生個體逐漸形成這樣正確的認識: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還要遵循法律法規,在其指導下行動,從而逐漸成為遵紀守法、品德高尚的合格公民,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知行合一”模式,還能有效地解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教學內容偏離學生實際、學生主體得不到彰顯等諸多問題,從而逐漸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切實提高廣大00后大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滿足社會發展需要。3FDFC89B-0D37-4091-8494-F5DF75E28A4E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實施的策略

4.1 實施多樣化理論教學模式,著力構建“行之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實施“知行合一”模式,首先應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水平,能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多樣化的額理論教學模式,著力構建“行之始”。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促進學生的理性思考。當前,我國仍有很多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仍然采取傳統的單向知識傳輸模式,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體,將教材中的理想追求、道德規范等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這樣既沒有關注大學生個體對所學內容的消化吸收情況,又不重視與他們進行交流互動,導致許多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過于枯燥,學習起來十分乏味。因此他們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課堂學習時往往表現得十分消極,學習態度很不端正。而通過巧妙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圍繞著相關的思想政治話題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更好地構建“行之始”。例如:在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內容時,高校思政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為學生播放《1921》和《建黨偉業》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電影,以此為學生創設出適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思考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從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知識。這樣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其次,還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幫助學生提高判斷能力。受多元思維和多元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個體往往存在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問題,由此導致他們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時容易產生很多問題和困惑。作為高校思政教師,必須予以正視,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和疏導,幫助學生化解生活和學習中的煩惱,從而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逐漸讓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夠明辨是非,并體察善惡,從而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2 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育活動,切實踐行“知之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實施“知行合一”模式,還應該開展多樣化實踐教育活動,切實踐行“知之成”。

首先,應積極開展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在具體操作中,高校思政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完成相應的實踐。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圍繞著教學內容,巧妙設計課堂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辯論,或者是進行拓展閱讀活動。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在教學《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選出一種或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發展觀,如過于重視經濟效益的發展觀以及過分保守的發展觀,讓學生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圍繞著不同的發展觀開展討論并進行思辨,從而促使他們更快、更好地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所在,并理解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國發展和建設的重要意義。

其次,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開展校園實踐活動。校園實踐活動是對課堂實踐活動的進一步擴展。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校園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地實現“知行合一”。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如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引導學生參觀本地改革開放后逐漸發展起來的企業,從而讓學生更深刻理解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

最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開展社會綜合實踐活動。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可以與本地區的志愿服務機構進行合作,組織學生參與到志愿者活動當中,特別是參與到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動當中,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3 實施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機制,促進“知”與“行”合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實施“知行合一”模式,還應該實施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機制,促進“知”與“行”合一。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無論是理論教學活動,還是實踐教學活動,都需要有相應的評價機制來進行全面的保障。為此,相關高校還應完善評價機制,實施多元化評價機制,從而促進知行的合一。在具體操作中,首先應制定出綜合性的評價標準,者是完善教學評價機制的基礎和前提。當前,我國許多高校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評價的唯一標準,這樣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很多學生平時不用功,臨到考試,評價教師劃分的考試重點,采用“臨陣磨槍”的方式來應付考試。針對這一情況,各高校應建立多元化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評價。例如,針對思政教育理論知識設置1學分,在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方面設置為3學分。只有學生拿滿了學分,才算真正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此外,教師再根據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及最終的成績來對他們進行綜合性評價。

其次,要開展持續性的評價過程。多元化評價不是一種終結性的評價,而是一種持續性的評價,應該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學習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時刻督促學生,促使他們真正做到“知”與“行”的合一,并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從而在完成高等教育步入工作崗位后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房中。為此,高校應為學生建立“知行合一”的思想檔案,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相應的修改與更新。這樣一來,就能促進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從而逐漸做到“知行合一”。

5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別是學生存在著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等道德行為問題?;诖?,我們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知行合一”思想理論,并通過實施多樣化理論教學模式來著力構建“行之始”,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育活動來切實踐行“知之成”,并通過實施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機制,促進“知”與“行”合一。從而更好地實施“知行合一”模式,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巍昊,楊波.“知行合一”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邏輯[J].現代交際,2021(20):68-70.

[2] 張韓,閆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09):10-12.

[3] 施熠萍,張靈.新時代大學生“多維互動、知行合一”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構建[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29):103-104.

[4] 王小巍.“知行合一”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鑒及其實現路徑[J].黑河學院學報,2020(06):44-46.

[5] 馮賀,馮春.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基于“知行合一”的視角[J].理論觀察,2020(04):57-59.

[6] 鮑賢杰.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J].高教學刊,2020(06):186-187+191.

[7] 馬艷萍,崔市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知行合一”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農機化,2019(20):109-110.

[8] 王竹梅.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江西贛州高校為例[J].散文百家,2018(11):174-174.

[9] 龔翠芬,龔嫻靜.以“知行合一”為旨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7(11):26-30.

作者簡介:

龍業江:(1964-),男,湖北廣水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3FDFC89B-0D37-4091-8494-F5DF75E28A4E

猜你喜歡
知行合一實施策略模式
立“三者”,提升“兩學一做”實效
淺談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永續債券探析
ERP在大型購物中心的應用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增強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中學數學創造性教學的模式與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