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古琴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2022-04-12 08:11黃小麗
成長 2022年4期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非遺

黃小麗

摘 要:嶺南古琴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思考探究與實踐,嶺南古琴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國的作用價值意義,發展弘揚古琴藝術,保護嶺南古琴文化遺產。嶺南古琴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融合激發學生追求“中國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嶺南古琴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路徑方法與運用。

關鍵詞:嶺南古琴文化 小學音樂教學 非遺

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具有民族色彩的彈撥樂器。

當今,一個追求創新的時代,力求基礎教育具有文化特色的浪潮正在掀起,每所學校都力志將學校辦出特色,我們昌崗東路小學地處南粵中心,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嶺南古琴文化就是我們廣東地域文化(即本土文化)中最為燦爛的文明之花。如何在這種古琴音樂文化中吸收營養,如何使這種燦爛輝煌古代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育之中,打造出學校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打造出豐厚古琴音樂文化傳承。對嶺南古琴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思考與實踐,就成了我校音樂教育中必需思考與探究的極具價值的課題。

1 嶺南古琴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價值意義

古琴是我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代表之一,也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琴又是我國最為古老而且最富民族色彩的彈撥樂器,被稱之為“國樂之父”“圣人樂器”。

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對當今盛世的中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嶺南古琴文化的復興、發展、傳承也成了我們廣州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重任,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究、實踐。

當今,在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時代中,我們每所學校都會力求自己的校園文化更具特色,如何將一個地方特色地域音樂文化融入成為學校音樂文化之魂,如何在博大精深的嶺南古琴音樂文化中吸取營養?進而創造出豐富而具特色的校園音樂文化,已成為現代辦學的推崇與時尚、潮流。為此,將嶺南古琴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育之中,所產生作用價值意義是巨大的,是不可低估重要課題。

(1)弘揚發展古琴藝術,保護古琴音樂與文化遺產。

由于歷史的原因,加之古琴時代的久遠,在現代社會到來之際,古琴藝術已慢慢地被人遺忘了,幾乎失傳了?,F代的中小學生甚至不知何為古琴,茫然不知,更談不上喜愛,欣賞古琴音樂。將嶺南古琴廣東本土音樂文化融入到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可為在播撒古琴文化的種子。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了解、學習、認識我國古代傳統的音樂文化對傳承發展古琴藝術、保護古代文化遺產、對擴大學生音樂知識及提高文化素養,有著極其重要作用。在小學開設古琴教育填補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古琴班級授課的空白,這對古琴藝術的傳承弘揚有著重要的價值。

(2)激發學生追求“中國文化”的熱情,進而建立“文化自信”,推動現代小學生與“中國文化”的共同提高與發展。

毫無疑問,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最為寶貴的,最具獨特性的最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和音樂文化遺產。這些歷史文化和音樂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為寶貴的財富。中國古琴流傳至今,它有力地證明了在古代音樂文化的世界里我們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它表現出了古代世界里我們中華民族的高度文明昌盛。我們古代音樂文化與科學技術是處在世界領先的水平。這是值得我們廣大青少年驕傲與自豪的地方。當代的青少年很多卻被明星、時尚、拜金為裝飾的通俗文化風潮席卷占領,部分學生就熱衷于流行音樂,而對傳統藝術古琴文化知之甚少或毫無興趣,一無所知,瞧不起、看不上、聽不懂,這就成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無限悲哀了!讓我們青少年從小就學習,認識中國古代的傳統藝術文化、可達到了解歷史,了解民族的目的。通過學習激發出學生追求“中國文化”的熱情與“文化自信”進而可推動現代學生與中國文化的共同提高與發展,傳承與弘揚。

(3)嶺南古琴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興趣愛好及審美水平音樂素養。

讓學生聆聽古琴音樂熟習古琴音色,在老師的引導下欣賞中國古琴的名曲,了解古琴的故事與歷史發展及古琴演奏家,讓學生親自動手彈奏古琴,體驗到古琴的內涵,絕大多數學生對撫弄、學習、彈奏古琴興趣盎然,很是興奮,感到神奇,產生了對古琴強烈的興趣與愛好,學生專門學習了古琴,欣賞音樂的品味也提高了,音樂視野也寬擴了,審美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學會欣賞中國古代音樂,了解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

2 嶺南古琴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探究與實踐

2.1 嶺南古琴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路徑

(1)展開對嶺南古琴文化傳承調查與分析。

嶺南古琴藝術主要流傳在我們廣東省,廣州市及周邊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在近代幾十年來出現了斷層現象(這是不利因素)由于歷史與社會的動蕩,很多人淡忘了古琴音樂,出現了斷層現象……,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嶺南古琴又被人們推崇起來,漸漸地掀起了學習的熱潮,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保護(這是有利因素)。為了了解學習對象并能加以了解認識筆者首先對學生及廣大的家長進行了摸底情況問卷調查,其目的是了解學生家長對嶺南古琴文化的認知與喜好程度還有學習現狀等。若開展學習嶺南古琴文化會產生什么困難和阻力。努力尋找出學習的可行性及嶺南古琴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路徑策略及方法等,以利于本課的探究與實施。

(2)師生共同學習,了解認識什么是古琴音樂文化及其特點。筆者認為:a、讓學生知道“中國古琴”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b、“中國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c、2008年“嶺南派古琴藝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d、了解廣東嶺南派古琴藝術發源發展歷史文化,知道嶺南派古琴藝術是中國古琴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主要流派之一。e、知道“琴學”的內容與涵義。f、古琴的彈奏方法及古琴的獨特的記譜方法。g、彈奏古琴的要領及基本禮儀套路。

(3)引導古琴社團的學生虛心認真向傳承人——學習彈奏古琴的技能技巧。(廣州市古琴傳承人寧蘭清老師以及其團隊的老師每周來學校教授指導社團學生彈奏古琴)

(4)在融入古琴文化的教學中筆者主張采用以下兩位同仁的教學建議:

a李妃霞(2017)在《古琴“唱弦法”及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唱弦法”這一教學技巧,在豐富古琴“唱弦法”理論基礎的同時,進一步發展與挖掘“唱弦法”的傳承意義與價值。

b王研(2019)在《古琴藝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揚實踐研究》中提出:“用名曲引導教學,用樂器輔助教學,帶領學生一起對古琴藝術進行鑒賞學習等,通過這些教學方法深化學生對古琴藝術的認識,加強古琴的教學效果?!?/p>

(5)融入嶺南古琴文化的教學中必需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并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分學生年齡段,分階段進行教學。

a、組織開展分段教學、分層教學(依據學生年齡及認識規律)分為:

小學低年部(一二三年級);小學高年部(四五六年級)。

嶺南古琴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學的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秒懂古琴”初步了解古琴(包括嶺南古琴)的相關文化(古琴構造、古琴禮儀與古琴傳說故事等)。

嶺南琴派發源于南宋末年,興盛于清代,是中國古琴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主要流派之一。早在南北朝時期,廣東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藝。至于清代,嶺南琴學愈加昌盛,嶺南琴派聲名漸顯。

在古琴演奏姿勢禮儀方面,習琴所要求的姿勢衣冠齊整,心身俱正,坐在琴凳上約三分之二處,不可將琴凳坐滿,后背自然挺立,全身自然放松,身體的中心正對琴的第四、五徽之間(小孩子胳膊夠不到的,身體中心可以對著六徽、七徽之間)是演奏古琴的規范?!胺傧?、凈面、更衣”等要求,不僅僅是為習琴做準備,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這是古人對于琴的尊重。在現代,這種習琴之前的“儀式感”雖有所簡化,但仍然要求學生思想上得以重視,并且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培養出一種儒雅的君子氣質。

第二部分:學習欣賞嶺南派琴家、名琴、名曲。

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另外,影響較大的琴人還有:云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李寶光、何斌襄、陳恭尹、容慶端、容心言等人。

藏琴方面:有“天”、“松雪”、“振玉”、“水仙”、“韻馨”、“松風”、“中和”、“谷 響”、“流泉”、“蕙蘭”等名琴。

琴譜和琴學論著方面:有云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等。

嶺南極具特色的傳統名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雙鶴聽泉》、《平沙落雁》、《烏夜啼》等。這些琴曲的演奏手法與其他流派的傳譜有很大區別,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嶺南古琴的演奏營造了清、微、淡、遠的意境,構筑出傳統文人抒情達意、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殿堂,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傳承嶺南古琴的代表人物:楊新倫,廣東古琴研究會創會會長,著名古琴家,嶺南琴派一代宗師。謝導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嶺南派古琴大師。嶺南古琴是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它承載了嶺南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與別樣的審美意識,它演奏手法多樣,表現力豐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第三部分:學習彈奏古琴的技能技巧(初步)。

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技法甚多,今常用指法僅幾十種。

一、二、三年級初步學習右手指法——勾、抹、打、挑。

首先散音練習(即彈奏空弦),學習按音練習、 彈奏指法練習曲和樂曲《滄海一聲笑》簡易版。

四、五、六年級初步學習右手指法——勾、抹、打、挑、剔、摘、托、擘和泛音練習。左手指法——夕:左手無名指,大:左手大指,中:左手中指,亻:左手食指。

彈奏練習曲和古詩詞弦歌《登鸛雀樓》、《游子吟》《梅花》等。

第四部分:向廣州市古琴傳承人學習古琴演奏技能技巧。

筆者與古琴結緣,也成為學校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為了規范學習嶺南派古琴的演奏,經常向廣州市嶺南古琴傳承人寧蘭清老師以及七木琴社團隊老師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彈奏技能技巧,在不斷地努力下,筆者已經能彈奏嶺南派琴曲《雙鶴聽泉》、《碧澗流泉》;古琴經典曲《仙翁操》、《秋風詞》、《陋室銘》,弦歌《畫》、《登鸛雀樓》、《梅花》、《蒹葭》、《桃夭》《妝臺秋思》等樂曲,并在教學中被嶺南古琴研究所評為優秀指導老師。

2.2 嶺南古琴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方法運用

2.2.1 文獻資料法

要學習認識古琴文化就必需學習收集相關的中國古琴歷史文化,及嶺南派古琴音樂歷史文化的大量資料(含大量文字資料及音響資料)作為執教者心需認真地學習、認識中國古琴藝術的博大精深,燦爛輝煌,它是我國古代藝術之瑰寶。

2.2.2 調查問卷法

知己知彼十分重要。調查的對象就是本校學生及家長。了解學習對象對“古琴”的認知、對學習古琴的興趣、對學習古琴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及家長的反映及支持度等等。了解掌握了這些情況,才能在教學中具有針對性,力求做到“有的放矢”獲取學生學習時的好效果。

2.2.3 激發興趣法

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為此,激趣必需放在教學的首位。怎樣激發出學生對學習古琴的興趣呢?

a.帶領學生到學校古琴室參觀,學生看見一床床古琴時十分驚訝!興奮?。ǘ鄶等耸堑谝淮我姽徘伲?。

b.邀請廣州市嶺南古琴傳承人——寧蘭清老師為學生講解、演奏展示我國古代的名曲和嶺南古琴曲。

c.為了讓學生了解認識古琴,運用“故事法”為學生講述生動有趣的與古琴有關的故事。

d.開展我是嶺南古琴非遺小小傳承人。為了加強學生對古琴的學習與認識,在課堂上定期開展“古琴知多少?”的有獎競猜活動,比如:古琴的歷史、古琴名曲、古琴演奏家,古琴有幾根弦、古琴演奏基本指法和古琴相關構造等。

2.2.4 運用“請進來”“走出去”向社會大課堂學習,向傳承人學習

a.向廣州市嶺南古琴傳承人——寧蘭清學習古琴演奏技能技巧。

b.“走出去”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社區,參觀“古琴博物館”觀摩社區古琴演奏,“古琴知識知多少”競賽活動和“嶺南古琴非遺日”交流活動和參加區、市等比賽活動,例如:2020年第五屆“羊城學校美育節”器樂民樂組古琴《滄海琴心》獲得廣州市二等獎、海珠區一等獎;2021年第六屆“羊城學校美育節”器樂民樂組古琴《思賢吟》獲得市三等獎、區二等獎,還參加了廣州市高水平團隊民樂團展演。學校與七木琴社共同開展了兩場古琴專場音樂會,分別是2019年12月15日在海珠區文化館的小劇場舉辦“紀念楊新倫先生、謝導秀先生古琴專場音樂會”;2019年12月22日在廣州市嶺南非遺藝術中心表演,這兩場音樂會引起了領導和媒體的高度重視,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其目的是擴大學生古琴音樂的視野,促進學生彈奏古琴技能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學校及教育局領導的肯定與支持,使學生更增強了學習演奏古琴的積極性及信心。

2.2.5 本校音樂教師要做到虛心向嶺南古琴傳承人學習

學習演奏技能技巧,逐步提高嶺南古琴名曲的欣賞水平,即時與傳承人交流教授古琴的經驗,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促進自身嶺南古琴的演奏水平及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僅是筆者在探究實踐中的總結與感悟。我們嶺南古琴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也是我國古代音樂文化中的精品極品,將其融入現代中小學音樂課堂絕非易事,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需面對困難與挑戰,帶領學生共同努力學習古琴文化,才能駕于嶺南古琴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學中,才能獲得好的教學效益,努力為推廣、普及嶺南古琴音樂文化作出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歡
小學音樂教學非遺
重視兒童心理特點,完善小學音樂教學
用流行音樂激活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研究
非遺視角下探析豫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策略
致力非遺保護,實現文化傳承
小學音樂快樂學習的三種方法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