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眾視域下中國英語的形成及文化傳播作用

2022-04-16 20:58簡麗華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漢語受眾語言

簡麗華

受眾視域下中國英語的形成及文化傳播作用

簡麗華

(湖南醫藥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中國英語是具有代表性的英語變體之一,其蘊含的中國特色,融合了我國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中國英語在發展傳播過程中,受眾的接受選擇是影響其發展和構建的重要因素,有其語言學和傳播學的理論依據。文章從受眾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國英語的誕生及其發展背景,并結合中國英語的語言特點,分析了中國英語的文化傳播作用。

中國英語;受眾視域;傳播作用

中國英語是英語在我國傳播的一種特定性、本土化產物,現有的理論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核心,可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并在交際中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的語言”,中國英語已經成為具有特色的跨文化交流媒介,也是當前翻譯界關注的重點語言文化現象。學者稱這種規范英語為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與中國式英語(Chinglish)不同,中國英語富有中國特色,融合了我國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著積極的作用。文化傳播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受眾是信息傳播的最終歸宿,是傳播活動中整個文本信息的接受者。我們可以通過了解他們的社會環境、文化慣性、生活狀況和需求結構,即從受眾視閾,找到中國英語這一語言現象的發展傳播特點,發現并運用受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傳播方式進行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傳播。

一 中國英語的誕生及其發展背景

(一)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之必然性

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英語開始與其他語言融合、碰撞,形成新的語言風格,萌發新的語言內容,兼具母語英語、應用英語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英語,亦具有明顯的母語英語特征。近年來,隨著非英語國家在世界上影響力的提升,出現了大量非標準、不規范的新英語形式,這一過程就是英語的本土化。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語學習者群體(約3.5億),長久以來,大多數英語學習材料內容都主要被西方文化所占據,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文化卻很少被提及。因而,學習者在語言接受及使用過程中,無法用英語討論其他國家或自己國家的文化,這使得“中國英語”順應而生。此外,教育部在2011年對英語課程的學習目標進行了修改,強調學習的目的是“相互理解”,即學生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學習國外的文化和先進科學技術,更是為了傳播中國的文化、理念,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同時,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等綜合實力的不斷發展,一些外國人也對中國的文化、經濟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但在英語中,許多漢語特定表達并沒有相應的英語表達。例如,“風水”“陰陽”等詞匯。隨著文化交流的加強,“風水”“陰陽”等詞匯的拼音在英文翻譯及文化交流中慢慢地被受眾所接受。借助“中國英語”,中國文化中一些寶貴的元素可以被更好地理解、傳播和發揚。

(二)中國英語誕生之理據

傳播學中,傳者、信息、受眾是傳播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在這一過程中,受眾是信息所到達的最終歸宿,受眾作為文化傳播的接收者具有主動性與選擇性。英語語言的最大作用就是交流、交際,而交流是雙向化的過程。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在交流環節中,英語學習者在盡可能維持英語原有的語序和結構上促進英語的本土化,使其成為更為有效的語言交流表達工具。經過不斷選擇與創新,語言的使用更加趨同化,正是這種趨同化的過程加速了中國英語的誕生。因為在實踐中,中國英語的確可幫助中國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也讓外國友人能夠通過語言更好地了解中國。

中國英語產生不僅是英語本土化的結果,也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即受眾選擇的結果,其發展依據主要表現為:(1)從生態語言學角度來看,中國英語是英語在中國本土傳播的產物,其發展也遵循生態學規律,在物種的進化中,只有符合遺傳規律,才能夠得以生存。中國英語就是英語在中國傳播的必然產物,在漢語的影響下,其詞匯、語音、語篇和句型都會發生變化。(2)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言的接受、認可會受到文化、經濟的影響,之所以中國英語能得到世界的認可,與中國經濟、文化的影響關系密切。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出現了“漢語熱”,中國英語也順應了上述趨勢,成為了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工具。(3)中國英語是構建中國文化身份的有效手段。英語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在各個文化的交流中,產生了多元化的變體,中國英語是英語在中國本土化的產物,其出現是為了讓中國在國際交往中確立文化認同,這為中國英語賦予了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1]。(4)中國英語的出現契合了新聞報道語言要求。在新聞報道中,真實、客觀是其首要元素,中國英語保留了漢語的客觀性、真實性,對于西方國家的受眾而言,他們渴望了解東方文化,希望從媒體報道中了解更多的異域文化,中國英語則為媒體的報道提供了新的渠道,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更好地傳遞中國文化。

二 中國英語的特點及文化傳播作用

(一)中國英語的特點

1.語音。任何語言,都有其語音特征和發音規律,從語音角度來看,中國英語主要表現為超音段音位方面,這與漢語的發音規律不同,主要包括音渡、語調、同化、弱化、連續、失去爆破幾個方面。中國英語的發音頗具特色,由于本土英語中,不涉及短音、齒音的區別,因此,很多學習者也無法區分出單詞的長音和短音,但這種差異不會對正常的交流產生影響[2]。

2.詞匯。在世界文化的發展中,中國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漢語思維對于中國英語的表達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改革開放后,“中國英語”詞匯數量超過了萬條,這正是因為人們想要利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卻找不到適合的詞匯,因此,會采用直譯、音譯等方式在漢語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詞匯。如“yin yang(陰陽)”“guanggun(光棍)”“Jayou(加油)”“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國兩制)”。

3.語法。在語言中,語法是其中最為保守的部分,其變化并不明顯,中國英語的表達習慣深受漢語思維與表達方式的影響。在英語的交流中,更加側重于“形合”,因此,會使用大量的復合式結構,漢語更加注重“意合”,會大量使用并列的表達手法。英語表達對于語法的依賴性較強,而漢語在表達中,并無時態概念,因此,漢語思維也會深刻影響中國英語[3]。

4.語篇。英語語篇與漢語語篇的結構也不同,語篇是一個民族的特定思維模式。在英語寫作中,一般會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地表達觀點,漢語寫作則通常是迂回的,在文章最后,才會歸納中心思想。因此,中國英語深受漢語語篇結構的影響。

(二)中國英語的文化傳播作用

1.搭建傳播母語文化的橋梁。關于中國英語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葛傳椝先生提出,1980年,在《漫談由漢譯英問題》一文中,他提到:“各國有各國的情況,就我國而論,無論在舊中國或新中國,講或寫英語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要表達”。如Four Books(四書),Eight- legged Essay(八股文),Xiucai(秀才),Hanlingyuan(翰林院)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運動),Mr. Sai(賽先生),Mr. De(德先生)等,這些都是英語民族過去和現在所沒有的,當然沒有現成的譯法,所有這些英譯文應當稱作“China English”。中國英語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由于中西文化具有差異,單一使用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常常會出現語言障礙,要想更好地傳播母語文化,必須要精通中國本土的文化,創造性地采用英語來表達。之所以產生語義空缺的表現,其原因是由于存在文化空缺,這在具有鮮明特色民族特征的概念上常??梢?,中國英語的表達就很好地彌補了文化空缺,可利用各種手法來表達母語文化,因此,諸如gongfu(功夫)、Confucianism(儒家思想)、erhu(二胡)、qipao(旗袍)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英語產生,如今,已經在各個國家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在很多文學大家們的英語作品中,就采用了大量的中國英語,如錢鐘書、林語堂、楊憲益等,這種本土化的敘事模式、語言風格真實還原了社會現實,這都是中國文化朝著世界傳播的典范。在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持續擴大下,中國英語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英語中也吸收了越來越多的漢語內容,數據顯示,從中文中借用的短語和詞匯,已經處在了英語中借詞的第11位,在西方媒體中,出現了“Long time no see”“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等出現在了西方媒體中,中華文化的魅力盡顯。如今,大量的外國友人們開始學習漢語,在某些國家中,學習漢語的人數甚至以每年50%的比例增長。根據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2020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000萬,自2021年起,中文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通過中式英語的傳播,讓漢語文化有了更高的國際地位[4]。

2.彰顯民族文化認同。個體的價值與文化趨向,表現在自身對語言的態度上,英語的全球化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賦予了相應的文化烙印,不少曾經淪為英美殖民地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對自身身份進行重新認同的過程。在亞洲,對于亞洲文化、亞洲價值以及背后語言的認同,促進了亞洲英語的發展,這是亞洲政治獨立的客觀需求,也是民族認同的彰顯,如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的誕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國英語的誕生正是民族文化認同提出的客觀要求,代表著中華民族尊嚴,中國英語其背后的本質就是立場問題,在中國英語的表達上,也需以本民族立場為出發點,其表達遵循“洋為中用”的原則。在以往的英語表達中,就忽視了文化元素,抹殺了民族文化個性,例如,將“太極拳”翻譯為“shadow boxing”,“二胡”翻譯為“Chinese violin”,該種翻譯方式并沒有真正彰顯出事物背后的本質屬性。如今,大量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國英語已經被人們接受。在2013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了“dama(大媽)”,在2014年,美國Urban Dictionary收錄了“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在《牛津英語詞典》中,也開始大量收錄中國英語,如“dim sum(點心)”“Maotai(茅臺)”等等。在美國《新聞周刊》《時代》中關于中國內容的報道中,就大量應用了直譯、音譯的表達方式,如《功夫熊貓》中,“Mr. Shifu(師傅)”“Master Wugui(烏龜大師)”。

3.更好地保護中華文化。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背景下,國際文化的交流締造出了新的紀元,為各個國家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機會,由此產生的文化沖突也常常發生。這是由于在英語傳播進程中,其承載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也隨著語言傳遞至各個國家,削弱了他國的價值觀、傳統文化[5]。隨著各國聯系的日益緊密,英語在我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自我認同感,讓文化傳承遭遇著危機。中國英語的出現,為中國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平臺,因此,可充分利用這一契機來保護中國特色。

4.進一步豐富英語的文化詞匯。英語屬于開放化的語言,在其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多種語言內容,這也是讓英語得以在世界上廣泛傳播的一種語言形式。在英語的發展中,法語、希臘語、西班牙語都對英語詞匯的豐富作出了突出貢獻。數據統計,在英語詞匯中,有80%屬于外來語,中國英語也進一步擴大了英語詞匯來源,從漢語中汲取了大量的短語、詞匯。從語義來看,有19個類型,即飲食、生物名稱、藝術名稱、地理名稱、宗教與哲學、種族詞匯、職業身份名詞、政府和政治名詞、語言寫作、度量衡和貨幣、服裝名詞、朝代名詞、武術名稱、娛樂名詞、協會和秘密社團名稱、經濟學名稱、藥品名稱、顏色詞匯、地質學名稱[6]。

另外,在中國英語中,有的表達方式獨特,能夠原汁原味地傳達信息和內容,有的則會采用譯借、音譯的方式來實現。因此,中國英語也讓原有的英語詞匯有了更豐富的含義,擴大了其原本意義,如,在英語中的龍,代表邪惡、兇惡,但隨著中國英語的出現,外國友人還是主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在中國,龍有著至高無上的代表,象征著吉祥、高貴、神圣,這就擴大了英語中關于“dragon”的含義。在下一階段,伴隨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將會有更多的中國英語豐富英語詞匯的內涵。

在以往,人們對待中國英語是持消極態度,近年來,中國英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獲得了人們的認可與接受。在中國,使用英語的人將會越來越多,因此,中國英語將會成為世界英語的重要變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內容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翻譯方式,因此,我們離不開中國英語。在未來,世界將會成為雙語世界,只掌握一門語言的人將會喪失競爭優勢,因此,在中國,英語學習面臨著全新機遇,中國英語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起著積極作用,推動中國走入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作為英語工作從業者,要辯證地看待中國英語的內容,不斷研究中國英語的特征,使其表達方式變得更加系統、規范,以促進中國英語的發展。

三 結 語

中國英語的形成與發展對于中國、世界都有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翻譯中,中國英語可準確表達出中國獨有的文化與思想,有助于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中國英語豐富了英語的內涵及表達,打造出了新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媒介。在未來,中國將在世界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國英語也將會迎來全新的發展空間。

[1]徐曉晴.世界英語的發展與中國英語變體[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0-113.

[2]陳茜.語言生態學視角下的中國英語變體的存在與發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97-202.

[3]何周春,龔彥知.中國英語學習者語用意識發展特征與規律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0(2):29-36.

[4]張玉玲.“中國英語”在西安地域文化傳播中的作用研究[J].公關世界,2020(6):129-130.

[5]許培芝.“中國英語”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作用探討[J].散文百家(下),2017(8):187.

[6]王金平,翁義明.淺析中國英語對跨文化交際的促進作用[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1):11-12.

[7]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8]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9][英]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0]高超.基于語料庫的中國新聞英語主題詞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6):36-43.

[11]文秋芳,俞希.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國外外語教學, 2003(3):6-11.

[12]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1(1):90-102.

2021-11-25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受眾視域下的中國英語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9C1334)階段性研究成果。

簡麗華(1977-),女,湖南邵陽人,碩士,湖南醫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與翻譯傳播。

H059

A

1673-2219(2022)02-0123-03

(責任編校:咼艷妮)

猜你喜歡
漢語受眾語言
學漢語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語言是刀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