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律,讓語文課堂靈動生輝

2022-04-20 11:20莫育娟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2年2期
關鍵詞:音律閱讀素養朗讀

莫育娟

摘要: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創新穩步推進,教師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就是如何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水平。音樂與語文相結合教學法的實質是在教學中合理運用音樂,擺脫以往課堂教學的單調乏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助力學生實現全面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音律;詩歌;朗讀;閱讀素養;語文課堂

引言

培養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素養水平的主要途徑就是朗讀訓練,強化音樂音律元素與小學語文課堂的聯系,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使單調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將音律元素融入語文教學課堂。具體上看,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可以在選定教材內容之后按照字詞句運用詩歌的形式進行節奏劃分,引領學生進入到詩歌的情境中,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為課文譜曲,從而讓學生對經典文化的魅力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理清朗讀與語文教學的關系,確認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提出,學生擁有良好的語文素養水平能夠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教師所肩負的使命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從而助力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水平,進而實現全面發展。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讀”這一學科素養提出的具體要求就是學生不僅要掌握自主閱讀的技巧與方法,還需要積累大量的語文知識,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強化自我情感體驗,從而提升自我閱讀能力與水平??傮w而言,良好的閱讀語感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體會語言文字的內涵與魅力,這意味著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和水平。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進一步詮釋了小學生閱讀、朗讀能力以及語感培養的聯系,具體上看,在第一學段也就是一二年級的時候,對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出的要求就是正確使用普通話,并且可以對一些兒歌和簡單的古詩詞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依托想象空間的拓展來強化情感體驗,可以真切的感知到的語文的魅力。在第二學段也就是三四年級的時候,對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出的要求就是在正確使用普通話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詩文,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深刻的領悟詩文主旨大意。在第三學段也就是五六年級的時候,對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在三四年級的基礎上注重詩文閱讀的節奏和語調,可以對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予以準確把握。

由此可以得知,在小學學習階段,閱讀能力總是貫穿其中。眾所周知,學生積累語文、培養預感以及提升語文素養水平最為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朗讀,其本質上就是借助有聲語言逐步形成的一種創造性活動,這就意味著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朗讀這種手段值得重視和廣泛應用。

二、將音律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提高小學生的朗讀熱情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第一學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但要讓學生學會大聲朗讀,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有鑒于此,筆者在一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即節奏與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不僅教學效果顯著,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一)為詩歌劃分節奏,帶領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

朱光潛先生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對于詩歌而言,最為重要的元素就是節奏,其不僅是藝術創作最為主要的形式,也是詩歌得以流傳的關鍵要素。因此,劃分詩歌節奏,并且對學生朗讀提供必要的指導意義,讓學生有節奏有情感的進行朗讀,從而真切的體會到詩歌所傳達的情感。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教學的時候,筆者就運用詩歌來對其節奏進行劃分,讓學生可以朗朗上口,真的感受到了小動物們在雪地里玩耍的快樂。。

在《古對今》這篇課文教學的時候使用的是對韻歌的形式,運用長短句交錯以及生動有趣的語言,對自然規律進行準確描述。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帶領學生朗讀字詞句文,然后根據提前安排好的節奏朗讀文章。輕松明快的節奏可以更好的體現詩歌的意境,也可以讓學生體味到詩歌文辭的魅力,在腦海中想象四季的景色,體會到自然之美。整體而言,在音律的幫助下,語文課堂會更加生動,也更能夠吸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語文素養水平。

(二)為字詞句劃分節奏,激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學習任務是識字,這是他們學習朗讀的前提條件。學生識字的主要方式是重復單詞、詞、句的復現。但是這個年級的學生自控力較差,注意力也不集中,如何讓復現顯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筆者覺得,轉變復現方式可以改善上述情況,綜合應用視頻、圖片等形式來進行字詞句的復現,并且對課文內容進行停頓線的標注,適當進行節奏劃分,并且讓學生跟著節奏一起朗讀,從而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1]

(三)為課文譜曲,讓學生領略經典文化的魅力

將優美的韻律歌唱融入課堂教學,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目前,在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在線課程資源庫中有很多與小學語文內容相一致的童謠視頻。對于教師來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唱歌、讀書,將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沒有可以直接使用的童謠視頻時,作者會圍繞詩歌和散文的意境安排音樂。分別使用2/4和4/4的節拍來表達一種愉悅和舒緩的意境。以《靜夜思》為例,作者在作曲時使用了《靜夜思》。

當學生們理解了這首詩的意義后,作者拿出吉他來彈唱,這不僅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也給了學生們一種深刻的唐代感覺,讓他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有一種悲傷的心情。

例如:為了更好的反應《古對今》這篇課文比較明快的節奏和押韻特點,作者用2/4的節拍作曲,然后由鋼琴伴奏,并與學生一起唱押韻歌曲。課堂氣氛一度達到高潮。

在琴聲中,學生拍著小手,唱著歡快的歌曲,在這個過程感受語言美,體會經典文化的魅力,體味語文閱讀學習的歡樂。[2]

三、探尋語文與音樂的關系,找出將音律融入語文課堂的合理性

在我國古代文學中最早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詩歌,在形成之初就和音樂建立起了某種密不可分的聯系。音樂是詩歌的靈魂和核心,詩歌和音樂的發展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二者相輔相成。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中有很多音樂和詩歌緊密融合的范例,最為典型的是唐宋詩歌和元曲。七言律詩和音樂的旋律、表現手法與形式比較相似。詩歌與音樂二者相輔相成,都是豐富我國傳統文化內涵不可或缺的元素。[3]

聞一多曾提出,詩歌有三美,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音樂美。在詩歌作品中,不管是句式還是語調或者是語音都可以滋生出音樂美,這也是詩歌更具感染力的關鍵,也讓詩歌傳達出來的情感更加動人心魄,也可以讓讀者在詩歌朗讀的時候獲得美的享受。在語文課本中涵蓋很多詩歌,兒童詩歌和韻文在一級和二級教材中占很大一部分。對于教師來說,如果我們能將音樂元素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能夠唱詩、讀詩,我們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音樂欣賞,提升學生審美情操

欣賞音樂的本質就是讓學生體會音樂所包含的情感,獲得美的享受和跟高層次的情感體驗,這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而言意義重大。

在音樂欣賞中,聽者需要用心感受不同旋律和節奏所傳達的情感,并與生活場景的建構相聯系,從而產生置身于環境中的感覺。

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習語文,不僅可以獲得精神層面上的滿足,也可以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預期教學目標得以實現保駕護航。

五、讓配樂與朗讀水乳交融

將語文課堂教學和朗讀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路徑,也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配樂朗讀能夠讓學生在比較優美的韻律中體味作者的情感傾向,進而對文章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配樂朗讀在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融合樂曲與朗讀內容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選擇合適并且能夠進行配樂朗讀的課文內容;二是合理編排樂曲;三是在教學中注意細節,特別是音量,要合理控制音量。需要注意的是,要盡可能選擇沒有歌曲的音樂,避免歌詞和課文內容重疊。在配樂的時候要有重點,針對重點內容進行配樂,避免讓學生厭煩。

結束語

在將音律和語文課堂融合在一起后可以為素質教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提供諸多有力支撐。讓字詞句的學習不再乏味,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詩歌美,進而更好的傳承和學習經典文化。

參考文獻:

[1] 姚歡.淺論詩歌與音樂的關系[J].青年文學家,2015(32):142-143.

[2]呂小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與思考[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4):285-286.

[3] 杜偉.簡論詩歌與音樂的關系[J].戲劇之家,2014(13):86-87.

猜你喜歡
音律閱讀素養朗讀
中日兩國諺語音律的比較
大學生閱讀素養現狀分析及高校圖書館對策探究
近十年我國數字閱讀的發展狀況與趨勢
以“讀”為橋 走進文言文的天地
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步伐
從“知溝”理論談城鄉學生閱讀素養差異
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炎詞學思想研究述評
談談朗讀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一把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鑰匙
論中國古代戲曲史的重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