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單元·素養測評

2022-04-28 12:41
關鍵詞:張良儒家天地

一、現代文閱讀(2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①工業文明在帶給我們日益富庶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如何謀求社會發展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這二者的和諧統一,成為當前關乎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我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和價值導向,能夠為我們當前建設生態文明提供諸多有益的借鑒。

②古代“天人合一”中的“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與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關系,這一理念代表了我國先賢圣哲對人與自然關系最樸素、也是最本質的價值認知?!疤烊撕弦弧彼枷朐从趥鹘y農耕文明,也構造了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堅實根基,正如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所言:“中華文化特質,可以‘一天人,合內外’六字盡之?!薄疤烊撕弦弧睆娬{,人與自然并非二元對立,而是一元統一;進一步說,世間萬物也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緊密聯系,同源而生,各就其位,各司其職,也各自擁有獨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剝奪的存在價值。這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自然觀的本真表述,也是古人賴以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③《周易·序卦》中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認為世間萬物都源于天地,同時“有萬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養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與自然是同脈相連的有機統一整體,因此要“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即告誡我們天地人需和合共生,人與自然需和諧相處。

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對“天人合一”思想也有著自成體系的闡釋。儒家圣賢孔子傳承天地人“三才”思想,認為人之于自然并非被動消極,而是可以通過自我調適來契合天地之道,即“人知天”。孟子則提出“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于我矣”,同樣是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詮釋和增益。后世如漢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等觀點也都如此,表現了古人不斷探尋自然規律、追求天人和合的思想高度。

⑤道家同樣對“天人合一”思想作出精辟論斷,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信奉的圭臬,認為人的主觀活動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唯道是從”才能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梢?,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已經作出過質樸而凝練的闡述,深入探究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敬告人類活動要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⑥現代社會,全球生態問題得到人類的廣泛關注,我們要立足于更高遠的視域,思考、設計和實踐人類繼續發展的路徑。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同我國當前可持續發展理念一脈相承,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性指導和現實借鑒。我們要自覺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價值,用以指導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美麗中國建設。

(摘編自武曉立《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材料二①詩歌傳統中,和諧世界是詩人們從來追求的境界,人與人的和諧,人與人的自然和諧,成為詩歌創作中重要的題材,同時,又是詩歌美學中的重要的理論支柱。

②在我們中華文化的思想寶庫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重要的精神財富,也是詩人從事詩歌創作重要的理論源頭。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萬物具體形態的原始物質是“氣”,萬物都是稟賦了“道”而成了自然本性“德”,又稟賦了“氣”而成了形態好形體之“形”?!独献印ざ逭隆分姓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種以自然為法的精神影響了歷史的中國詩人,而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則在許多優秀詩人的筆下,成為他們表現人生和世界最高的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

(摘編自葉延濱《親近自然和諧——也談如何享受詩歌》)

材料三①先秦儒家在考量人與動物的關系時,強調和諧、仁愛。如何實現此種理想?路徑就是“盡物之性”,即萬物向榮,各盡其性。董仲舒在總結儒家的仁愛思想時所說的“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實質上不過是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處理人與物之關系的延伸表達而已。不過,在先秦儒家看來,對動物的愛與對人的愛還是有區別的。這種有區別的愛源于儒家的差等之愛理念。這種差等之愛循著“親親一仁民一愛物”的路徑遞減。對人的愛尚且為差等之愛,對動物的愛自然又次之。

②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動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與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一致的呢?他們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殺伐以時。荀子認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而動物“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動物可以為人所用。不過他并不主張對動物隨便利用和過度利用,而是主張遵循自然規律而用,即“殺伐以時”。他說:“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鰉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睆膶嵺`層面講,這種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時代。

(摘編自王云嶺《儒家視野中人與動物的關系與啟示》)

1.下列對“天人合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人合一”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發源于古代農耕文明,儒釋道對其皆有闡述。

B.“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觀,也是一種樸素的自然觀,還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思維方法。

C.《周易》認為,人和萬物一樣,都是秉承天地大德而生的,人與自然同脈相連。

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古賢對自然的不斷探索下,得到了更多的詮釋和增益。

2.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天人合一”的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人是自然產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從自然的法則,不能超越自然。

B.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p>

D.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3.下列詩句中不是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是()(3分)

A.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

B.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C.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東坡)

D.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4.以上三則材料都談到了天人合一,但側重點不一樣,請做簡要概括。(6分)

5.在對待動物的態度上,人類一方面提倡施與仁愛,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食用動物,對此,儒家是如何處理的?請結合材料三,做簡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閱讀(2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

①沛公之從雒陽①南出軒轅,良引兵從沛公。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曉下軍,良說日:“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②持重寶啖秦將?!鼻貙⒐?,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日:“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迸婀艘鴵羟剀?,大破之。

②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漢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绷荚唬骸笆汲计鹣纶?,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蹦朔鈴埩紴榱艉?。高帝崩,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有刪改)

【注】①雒陽:洛陽。②酈食其:人名。

①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②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③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②,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p>

④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彼焐嶂?。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⑤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⑥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選自蘇軾《留侯論》)

【注】①子房:張良,字子房。因佐劉邦建立漢朝有功,封留侯。②賁、育:孟賁、夏育,戰國時著名的勇士。③一擊:指張良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的行為。④淮陰:指淮陰侯韓信。

6.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

B.若屬皆且為所虜/且其意不在書

C.為五萬人具食/不為伊尹、太公之謀

D.常以身翼蔽沛公/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7.用“/”給文中畫浪線的部分斷句。(6分)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8.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認為圯上老人是高明的隱者,他授給張良兵書是為了警示張良,讓他不要再做刺殺秦王這類逞匹夫之勇的事。

B.作者引用了鄭伯肉袒迎楚、勾踐臥薪嘗膽等善于隱忍的正面典型,充分肯定了他們能忍的品德。

C.兩篇文章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比如張良與韓信,項羽和劉邦,張良前后所為,在對比中體現作者的情感和態度。

D.蘇軾寫張良狀貌如女子,是為了進一步襯托張良外柔內剛,胸懷大度,是外表之魁梧奇偉遠不能所及的,可謂神來一筆。

9.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11分)

(1)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先行,為五萬人具食。(5分)

(2)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彼焐嶂?。(6分)

10.蘇軾認為“非子房其誰全之”。請結合以上文本,簡要分析張良是如何成全劉邦的。(6分)

猜你喜歡
張良儒家天地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張良受書
張良拾鞋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張良拾鞋
茶道
會員天地
交友天地
會員天地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