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學校家庭社會資源 把學習從課堂引向課外

2022-05-01 04:28張海鋒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科學知識科普科學

張海鋒

科學課程實施的重點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技能,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科學知識的獲取、探究能力的提升,科學精神的培養是一個學思踐悟的長周期過程,僅靠傳統的課堂教學遠遠不夠。在“雙減”的大背景下,科學教師要立足改革,致力于創新,積極利用學校、家庭、社會所蘊含的各種教育資源,把科學學習從課堂引向課外,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中獲得知識、啟迪心智、增長才干,為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校內拓展提升學力

校內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是拓展科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舉措,我們要不斷創設科學學習平臺,優化內容與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進一步激發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以全面提升其學力水平。

(一)搭平臺求深化

學??萍脊澘梢载S富校園生活,它是學生參與實踐、施展才華、張揚個性、放飛夢想的最好舞臺。我??萍脊澮话阍O置以下四大類活動項目。一是前期熱身類,包括科普圖書借閱、科普影視觀看、科普手抄報和科學幻想畫展示等內容,掀起全校學生學習科普知識的熱潮。二是知識競賽類,包括科學知識卷面筆試和現場競答比賽,從中選拔優秀苗子作為學校重點培養對象。三是現場操作類,設置與教材配套的各類動手制作比賽,例如:根據三年級下冊“身邊的材料”單元內容組織“紙繩”提重比賽;根據四年級上冊“常見的力”單元內容組織“紙船”承重比賽;根據五年級上冊“熱傳遞”單元內容組織“保溫盒”制作比賽;根據五年級下冊“形狀與結構”單元內容組織“胡蘿卜牙簽搭高”比賽;等等,培養學生將科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四是科技體驗類,主要安排科技大篷車進校園,讓學生在充滿趣味性和科學性的項目中體驗科學的魅力。

(二)組社團促提高

日常教學中總會發現部分學生特別喜歡科學課,甚至可以說在科學學習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賦,如何滿足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科學綜合素質,成立科技社團是較好的做法。我??萍忌鐖F活動放在課后延時服務后半段,一方面,解析歷屆“金鑰匙”科技競賽試題,以便學生獲得更多科學知識,為今后參加省、市級科技知識競賽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一是研究校園內生物,搜集不同植物的葉片用于觀察并制作標本;尋找常見小動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使學生對周圍的生命形式有了更深入了解,同時對于各種小生命也有了更多關注和關愛。二是環保手工制作,利用塑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廢舊物品制作工藝品或裝飾物等,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三是實驗儀器操作,指導學生制作洋蔥和樹葉表皮等切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指導學生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等。以此幫助學生熟悉儀器設備的性能及基本的規范操作程序。四是趣味性小實驗,指導學生做糖結晶、防火氣球、硬幣懸浮等趣味性小實驗,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皆學問。五是科學創意小發明,指導學生把生活中感覺用起來不方便的東西進行改良或改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建基地創特色

生命科學是小學科學課程四大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其中涉及生物生長、發育和繁殖等方面內容,這方面的研究周期比較長,很難在課堂上完成。條件不足的學??稍诮淌覂仍O置生物角,將種子發芽、綠豆芽生長、生態瓶等實驗裝置陳列于此,或者進行一些小養殖和小種植,讓學生長期觀察和研究。條件允許的學??梢蚤_辟科學園地,我校經過仔細研究和規劃,開辟了兩塊園地分別用于開展種植和養殖活動。養殖園地主要飼養常見的家禽,由科學教師進行日常管理,學生通過日常觀察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懂得善待動物并與之和睦相處。種植園地分割成若干小單元,高年級和低年級班級結對認領,邀請家長志愿者進行指導,種植常見的農作物、蔬菜、水果等,讓學生懂得種植需要經過翻土、澆水、施肥、選種、播種、管理、采摘等環節。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種植養殖過程,提高了動手能力,體會了勞動的艱辛,感受了收獲的喜悅,家長對此也非常支持和認可。

二、家校協作形成合力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帶動學生探索與獲取科學知識,會從時間上、空間上補充學校課堂教學很難觸及的部分。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家長對學生接受科學教育普遍不夠關注,我們要利用一切時機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號召家長利用假期時間引導學生開展科學學習,家校共育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一)引導居家閱讀

學生居家閱讀有充分的時間保證,所以要創設家庭閱讀的良好氛圍,引導學生利用空閑時間進行科普閱讀,豐富他們的科學知識儲備,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科普閱讀內容。我們推薦家長購買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閱讀的書目,低年級學生喜歡比較直觀的圖說類科普書籍,建議閱讀《一粒種子的旅行》《我的第一本科學漫畫書》《漫畫萬物由來》《昆蟲記》《十萬個為什么》《小牛頓科學館》等漫畫類書籍;中高年級學生可挑選講述類、人文類、模仿類科普書籍,例如《小學生科學素質讀本》《走進自然》《世界100偉大發現發明》《游戲中的科學》《科學家講故事100個》《52個點燃創意的實驗》《讓孩子著迷的77×2個科學游戲》等。其次,要拓寬科學閱讀的形式。如果對學生加以有效引導,互聯網是開展課外科普閱讀的神器。我校從去年開始嘗試“互聯網+科普”閱讀新模式,要求科學教師加入各班QQ家長群,定期把教材延伸閱讀資料、科普視頻、科普知識網站鏈接、國家科技項目重大突破等內容推送給每個學生,在豐富學生假期生活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協助課堂探究

科學學科無論是課前準備還是課后的拓展活動都比較煩瑣,僅靠學生自己去完成,顯然不現實。例如:《樹葉變黃了》《土壤的成分》《種子發芽了》《植物開花了》要收集各種樹葉、土壤、種子和花;《看月亮》《數星星》《尋訪土壤中的小動物》《肥沃的土壤》要實地開展觀察;《栽小蔥》《養螞蟻》《植物結果了》要進行種植養殖。這些活動都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從而確保實驗素材順利收集和研究活動取得成效。我經常關注任教班級一個學生家長的QQ空間,該家長積極幫助孩子做好科學課堂各項準備工作,平時還經常帶著孩子去野外觀察小動物、做小制作、進行小種植……在家長的長期引導下,該學生對科學學習和實踐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這必將有利于其今后的發展。B72AD7A4-64D9-4CAC-86C3-52B1AF2F6021

(三)參觀科普場館

科普教育場館面向社會開展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技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是幫助學生獲取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我們要積極鼓勵家長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期時間帶孩子到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少年宮、海洋世界、動物園、植物園等場所走一走、看一看,在充實學生生活的同時開闊他們的科學視野。無錫市擁有各類科普教育基地30余個,無錫市科普館、無錫圖書館、無錫博物館、無錫動物園、海洋與動物科普館、錢穆和錢偉長故居等場所都是學生接受科學知識熏陶的好場所。

三、依托社會借勢借力

社會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出家門,積極投身社會這個大課堂,把書本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體驗中得到印證和升華,進一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一)尋訪社區基地

利用好社區科普教育基地,通過參觀、考察、訪問等形式,深入開展有意義的課外實踐活動。我校組織學生考察梨園、葡萄園和青魚養殖等特色農業基地,了解種養技術和農業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效益;參觀高新技術企業,懂得科技在工業領域的重要作用;訪問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站和垃圾發電廠,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進入部隊了解現代化武器裝備及高科技條件下的作戰方式,感受國防科技魅力。我校地處無錫著名的“青魚之鄉”鵝湖鎮,每年冬天正值青魚大規模上市之際,我們都會組織學生深入養殖基地開展尋訪活動。寬闊的湖面上大網張開,師傅們牽引、捕撈、分揀、裝筐、稱重等,這種魚躍人歡的場面讓學生激動不已。大家走進基地展廳,了解養殖規模、產量和產值等情況,聽村書記介紹青魚生長過程、繁殖周期、養殖技術以及利用自媒體和電商等平臺進行銷售的新模式。尋訪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汲取了校園里學不到的知識,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同時,充分認識到科技在社會變革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更加堅定從小學好科學的理想和信念。

(二)開展社會調查

開展社會調查體驗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針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調查,例如,環境方面,水污染、白色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健康方面,近視、飲食結構、使用電子產品等;節約方面,節水、節電、節約用紙等。我們曾發起過關于環境污染方面的社會調查,不少學生選擇白色污染問題開展調查,調查過程一般包含以下內容:一是調查的動因。又看到快遞包裹、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裝袋等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從而擔憂引發環境污染的原因;二是調查塑料制品的使用。通過實地考察和上網查閱資料的方式開展調查,發現人類使用塑料制品的數量異常龐大并產生了嚴重的依賴;三是調查塑料制品的危害。通過交流和調閱資料,了解到塑料制品會污染空氣、土壤、水源,危害海洋生物,容易引發火災,消耗大量石油資源等,同時會影響環境的美觀。四是調查塑料制品泛濫的原因。主要有人們的環保意識淡薄、塑料制品容易制造且需求大、國家暫未采取有效的限塑措施、垃圾分類沒有形成規模等因素;五是解決措施。采取加強宣傳、開發可降解替代產品、出臺嚴格的法律法規、提高塑料制品原材料的稅收比例、全面推行垃圾分類等方法減少塑料制品使用?;顒又袑W生不僅掌握了開展社會調查的方法,同時極大地增強了環保意識。

(三)利用自然資源

大自然是知識的寶藏,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燦爛星空、山川河流、泥土沙石等都是天然的教材。我們要充分利用周邊的自然資源,讓學生通過遠足、踏青、實地考察等方式親近自然,從而豐富學習生活,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水稻是農村常見的農作物,但是不少學生對其生長過程知之甚少。為此,我們組織學生對水稻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系統性觀察,并對發芽、幼苗、分枝、拔節、抽穗、揚花、灌漿、結實等各個階段情況進行詳細記錄,改變了學生身在農村不知農的局面,也讓學生真正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科學學習向課外拓展是科學課程向縱深推進的一個趨勢,作為科學教師,要始終秉持開放的教學理念,有效利用各類科學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與實踐,讓課堂內外的科學學習同頻共振,使之相得益彰,從而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到一個嶄新的水平。B72AD7A4-64D9-4CAC-86C3-52B1AF2F6021

猜你喜歡
科學知識科普科學
科普達人養成記
點擊科學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滑雪運動研究可視化分析
科學大爆炸
2000-2017國外關系從句研究動態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
社會化知識及其客觀性探析——兼議朗基諾的科學知識觀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科學拔牙
微科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