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風建設與家風變革

2022-05-05 02:04畢誠
基礎教育參考 2022年3期
關鍵詞:家校協同校風家風

[摘? ?要]校風,是學校文化的品質、性格與特色體現,反映了一所學校長期堅持的辦學理念、制度文化、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追求。家庭與學校的沖突,主要是兩種文化的沖突,引導家風建設是家校協同育人的需要。構建和諧共生、相互促進、共建共享的育人文化生態是家校共育的基礎,核心是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家、校育人文化融合。

[關鍵詞]校風;家風;家校協同

教育的對象是人,學校和家庭是人生教育的兩大主體。青少年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養成的基本人格品質,主要來自家風和校風的熏染和陶冶。家庭是以婚姻關系、血緣關系為主的社會生活單位,家風好不好決定孩子的教養。學校是以傳授學科知識為主的育人機構,校風好不好決定學生的品行。認識家風和校風的性質與特點,對于促進協同育人文化生態建設意義重大。

一、校風的本質與特征

校風即學校的風氣,是學校的辦學理念、精神品質、辦學特色和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

1.校風的本質

著名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指出,校風是一個學校內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和趨向。所謂人物是:校長、教職員、學生、校役等;所謂各方面的生活是:學藝、健康、社交、服務等;所謂態度及趨向是:適合時代、環境及他種情形的要求等。由這種種要素融合成的“空氣”,就是所謂的校風[1]。這是我國現代教育家最早論述校風的觀點,明確定義了校風是教育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的“一種態度和趨向”,揭示了校風的主體是校長和師生員工,校風形成于學校教育的一切行為中,而所指的態度和趨向主要是對時代、環境和其他情景的適應性。

校風的本質,是一種教養文化,或可視為一種彌散在校園內的活課程。校風是一種具有暗示性的心理環境,是無形的規矩,形成于辦學過程中由校長、教師、學生和學校相關參與者長期相互作用并積淀而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風氣。良好的校風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一個認同、理解、積習、提升和發展的漫長過程。校風是學校精神,包括教風、學風、班風、師生儀表、態度、情感、風格、文化環境和建筑風格所彰顯的深層文化底蘊,以及家校合作與師生價值追求的綜合體現。

一所學校的校風,其本質是學校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表現。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學校精神,包括學校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教育觀、文化觀、價值觀、教師觀、學生觀、質量觀、生活觀以及審美意識等,這些觀念性的東西,既表現在學校辦學理念、制度倫理特色(指在管理理念和原則上的人性化),也表現在物質利用的文化意義,尤其在校園人際關系上(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學校的人際關系,最能反映校風的品質。

2.校風的基本特征

校風彰顯的學校精神,應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情感和價值取向,折射出一種激勵性的向善向上的力量,為師生的身心發展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圍,具有很強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具體來說,校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校風具有教育性和方向性。與社會風氣自由生長的狀態不同,校風文化功能決定于教育本質?,F代學校以育人為目的,“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都必須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執行國家規定課程標準。這一根本性要求,規定了校風建設要為人才培養服務,任何不利于教育的家庭文化和社會習俗,一切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反科學、反人類、反教育的落后文化,都要排斥在校園和課堂之外。因此,校風建設的過程是一個文化價值批判和取舍的過程,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最有價值的東西過濾并彰顯出來,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根本目的。為此,學校必須充分利用各種優質教育資源,諸如價值觀、理想信念、科技手段、向善語言、環境和制度等推動形成自己的校風。校風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范功能,其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性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二是校風屬于隱性軟文化。校風是教風、學風、班風、人際關系所表現的精神風貌。教風包括教師的教學風格、教研風氣、敬業精神以及對待學生的態度;學風主要是學校師生對待課程、作業、活動的態度,諸如是“要我學”“要我教”還是“我要學”“我要教”,是自驅性的還是強迫性的;班風包括班級的精神風貌、學習風氣、文化生活、同儕關系、集體榮譽感以及學生家長的參與度、親和力等;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班級與社團中同儕好友間的關系等,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最直接。老子《道德經》中說:“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绷己玫男oL可謂“不言之教”,無需硬性要求,無需人為說教,就能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

三是校風反映學校綜合實力。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校風是學校競爭力的核心,只有團結向上、積極和諧的校風才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才能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學校以學知識為主,但對學生人生發展真正有價值且影響深遠的東西是無處不在的校風,校風對陶冶情操、培育人格、激發情緒情感和全面培養學生素質有決定性作用。一個學生在學校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主要取決于個體對校風的適應度。提高每一個學生的適應度,是校風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能否做到這一點,是一所學校辦學思想、行政管理、制度建設、文化建設、質量管理和師生文化自覺的綜合實力體現。

二、校風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每一所學校校風的形成,都離不開管理者的努力。學校的創辦者和學校發展過程中出類拔萃的校長,其獨到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對確定校風的基調和推動校風變革非常關鍵。

1.校風品質的形成

在學校創始期,創辦者的教育情懷是底色。如天津南開中學,由著名愛國者嚴修、張伯苓于1904年創辦。其中,張伯苓的家國情懷對南開的影響極其深遠。他早年畢業于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畢業后服役于海軍,受國難刺激而棄武從文,投身教育救國,旨在以興學育人改變國家前途與命運。張伯苓先后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以及重慶南開中學,始終堅守“教育救國”宗旨,其愛國精神涵育了南開校風。曾就讀于南開中學的周恩來,年輕時喊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口號,與這所學校長期推崇愛國主義精神密不可分。

再如,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經亨頤于1921年創辦了春暉中學。他接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洗禮,將“人才培養服務新文化新社會建設需要”作為辦學宗旨,親自制定“與時俱進”校訓,實行教育革新,提倡“實事求是”“勤勞儉樸”的校風。為推行“人格教育”和“個性教育”,他先后延聘知名學者如李叔同、朱自清、匡互生、朱光潛、豐子愷、劉質平、劉薰宇、葉天底、張孟聞、范壽康等人來校執教,同時又邀請教育界、思想界、藝術界的知名大家如蔡元培、黃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亞子、陳望道、張聞天、黃賓虹、張大千、葉圣陶等來校講學,傳播新文化。春暉中學由此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奠定了堅實的名?;A,在當時的教育界獨樹一幟,與天津南開中學遙相呼應,被時人稱之為“北南開、南春暉”,是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的著名示范校。

2.校風的發展與變革

校風是可以改變的,變革的依據是適應時代、環境變化和人的發展需要。在此,僅舉蔡元培北大改革及西南聯大校風改革兩例。

蔡元培是中國現代教育的開山,不僅擔任過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任教育總長,而且為中國現代教育全面變革開辟了一條新路徑,其精神影響至今。其中,對北大的改革最具代表性。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清末維新變法時期創辦的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后,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嚴復在出任第一任校長時提出“兼收并蓄,廣納眾流,以成其大”的辦學宗旨。1916年,蔡元培留法回國后出任北大校長,并于1917年正式上任。他對北大的改革,是從校風變革入手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將北大定位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為促進北大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在原來的辦學宗旨基礎上,為適應世界文化變革思潮和我國新文化建設的需要,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的辦學思想,主張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允許和鼓勵不同學派發展。二是針對當時北大學風敗壞、官僚習氣十足的陋習,考試形同虛設等亂象,果斷地解聘了一批濫竽充數、道德敗壞的教師,延聘了一批國內一流學者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梁漱溟、辜鴻銘、黃侃等人來校任教,以推進學術民主、教授治校。三是推進學科與教學體制改革,擴充文理,改變輕學重術做法;溝通文理,廢科設系;改年級制為選科制(學分制),嚴格學??荚囍贫?。同時,注重廣積圖書,發展研究所,鼓勵創辦學術期刊雜志,倡導和引導師生興起研究風氣。四是首次提出男女同校,解放女子受教育的權利。同時,為加強師德修養,成立師德促進會,引導傳統知識分子接受新文化,培養新道德,涵育純潔高雅興趣,由此徹底擺脫舊北大封建官僚主義的積習。五是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支持學生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愛國。這一系列改革,使北京大學的校風煥然一新,被時人稱為“新北大”。

蔡元培在北大的教育改革經驗,歸納到一點,就是主動適應時代需要,推進校風變革。實踐證明,一所國立大學的校風變革,不僅可以改變一所學校教育與學術的發展方向,而且還可以引領一個國家的新文化思潮。沒有新北大,就沒有新文化運動策劃中心,更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拿世界各國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能以一個校長身份,領導一個大學,進而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唯有蔡元培?!?/p>

西南聯大的校風改革,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案例。它綜合體現了對戰時變化、校址遷移、多校聯合、條件惡劣等的主動適應,以協力求新的偉大實踐成就,體現了中國教育家群體的家國情懷和辦學智慧。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在日機狂轟濫炸下,1938年4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個由三所著名大學組成的聯合大學,薈集了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為了保存中國教育的種子,培養未來最需要的學術人才,三所大學的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齊心合力,組成校務委員會,訂立辦學宗旨和校規校訓,融合三校辦學經驗,提煉出“民主自由、嚴謹求實、活潑創新、團結實干”的校風精神。學校組建完成后,張伯苓、蔣夢麟主動退出學校管理,讓更年輕的梅貽琦擔任西南聯大校長。

在八年抗戰中,梅貽琦堅持“民主自由、嚴謹求實”的治校原則,充分發揮教授會的作用,在艱苦卓絕的辦學環境中,以剛毅堅卓、愛國團結的精神團結廣大師生與困難作斗爭,為保存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使西南聯大成為全國最有成就的高等學府,“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支奇葩。

西南聯大的校風建設,是對北大、清華、南開校風的創造性發展,體現了以愛國為主題的學術自由與教育民主相結合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和西方現代大學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結晶,既體現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愛國、民主、科學的主流意識,又承接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光榮歷史傳統,更突出了抗戰烽火中聯大自身的精神特質。其中,教授會作用巨大。教授會作為一個校務咨詢機構,既是校長的得力參謀,也是辦學校務骨干的資源庫。各學院有院教授會,學系有系教授會。院教授會主席后來改稱為院長,系教授會主席后改稱為系主任,院長、系主任均由相應院系教授會民主推選,校務委員會討論備案,報校長批準任命。各院系教學及管理業務,統由教授會評議,由院長、系主任執行實施。

從上述兩例可總結出搞好校風建設必須注意的三個基本原則。一是校長要有大格局、新思想。這是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而推進校風建設的前提,如果校長只想為自己樹立權威或凸顯個人對教育的理解而不顧學校精神傳承,動輒以改革為借口,將前任所作所為全面否定、推倒重來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二是堅持民主自由管理原則。要充分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以整體提高師德修養為抓手,通過教師的示范作用帶動校風趨向高品質發展。三是注意校風的包容性、吸納性和創造性。校風發展的原則是守正創新,繼承和弘揚已有的優秀傳統,在傳統中選定并有效激活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賦予時代精神以新內涵,在彰顯學校已有優勢與特色的同時,著力提振校風的精神品質。在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提升學校精神品質極其重要。

三、學生成長面臨的文化沖突

近年來,人們普遍關注中小學設立的“家長學?!?。這種專為提高家長教育能力而附設的家教指導服務機構,既加強了學校與家庭的聯系,也成為新時代我國校風建設的一種重要元素。家長不僅可獲得學校提供的家庭教育資源和專業培訓的幫助,而且作為現代學校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既是受教育的對象,更是監督學校行為的主體和學校文化的建設者。由“家長學?!毙纬傻募倚:献骶褡鳛樾oL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引起學校的重視。

我國家校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而產生文化沖突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價值體系的變遷。早在一千多年前開始推行科舉考試之后,學校教育就不可避免地陷落于某種功利化的追求中。繁瑣單調的文字章句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不僅會導致兒童的天性被泯滅,立德樹人之本義也會喪失?!墩撜Z·憲問》中提到,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睘榧?,即為了提升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是非功利的;為人,即為了提升自己和家庭的地位和身份,以功利為目的。鑒于科舉制度推翻了傳統教育價值體系,明代教育家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2]”

王陽明認為,教育是為孩子養德、開智的,學校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發展道德與智慧,即將教育價值追求歸本“為己”。他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3]”為了鼓勵學校尊重兒童天性,率性而教,讓教育活動富有娛樂性、趣味性,他給地方負責教育的教讀劉伯頌提出要求:“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4]”

王陽明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當時學校教育以適應八股化的科舉考試為目的,偏離了育人的本質:“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5]”這是說,學校唯知“督以句讀課仿”,只抓書本知識學習和作業檢查“而不知導之以禮”,注重發展智慧“而不知養之以善”。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是其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原因。為了強迫孩子上學,家長將孩子“鞭撻繩縛,若待拘囚”般地送到學校,使他們視學校為“囹獄”,視教師為“寇仇”。這種不良的學校文化和家長做法只能將學生逼上梁山,“驅之于惡”。

雖然這是陳年舊事,但今天的家校矛盾,其根源依然是由追求升學、重智輕德造成的。我國家校之間的矛盾表現各異,但歸咎到實質性問題,還是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教育本質異化,導致學校與家庭對教育價值的追求始終跳不出“考試—升學”的怪圈,加上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方法嚴重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造成孩子嚴重的厭學、逃學、害怕考試等挫敗心理。

今天的很多在校生,心理問題嚴重,抑郁癥檢測率上升,情緒失控、輕生事件頻發,已經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6],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平均每一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在我國兒童自殺原因排序中,第一位是學習壓力過重(45.5%),第二位是早戀(22.7%),第三位是父母離異(13.6%)。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序中,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72.7%)遠高于男孩(23.7%)。青少年自殺場所主要在家庭,其比例遠大于學校。這說明我國的家庭、學校對青少年的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值得深思。

一般說來,青少年的心理比成年人要敏感脆弱得多,他們非常在意外在評價,其中消極評價對青少年造成的負面打擊是引發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報告》稱,抑郁癥已超越艾滋病毒等因素,成為全球青少年致病和致殘的頭號原因。我國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6~32.0%。高校大學生約有20%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5%屬于一般心理問題,需要學校、親友進行疏導;3.5%有心理障礙,出現失眠、消瘦等癥狀;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現實與幻覺[7]。

人文環境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而發揮作用最大的莫過于校風和家風。我國青少年成長面臨的文化沖突,主要來自不良的家風和校風。

從校風方面看,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在城鎮化進程中,后發展社區、城鄉結合部的辦學條件一般落后于先發展社區。城鄉之間、校際之間乃至班級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社會階層固化問題已經嚴重反映在校風上。處于社會主流家庭的學生,在家境貧困、社會地位偏低的學生面前擁有天然的優越感,而某些師德修養較差的教師,在對待學生時往往與其家庭的經濟、權勢、地位等因素直接掛鉤,尤其是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傲硌巯啻?。此外,隨著不正常的競爭延伸到校外教育機構的有償補習、特長培訓,導致家境貧困的學生在升學考試競爭中不僅輸在校內,也輸在了校外。

從家風方面看,在和諧美滿的家庭中,孩子也是幸福的;而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或分居等,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較大的消極影響。大量事實表明,孩子的心理問題與家庭倫理、父母教養關系密切。家庭中的夫妻關系是否和諧,是否互相尊重和忠誠,是否主動承擔家庭責任,是家庭倫理的重要表現。夫妻關系的和諧程度,對于能否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親情依賴,能否關心孩子的情緒、心態、行為和睡眠,能否體貼入微,能否正確認知和適應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征,能否理解和尊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感需要,能否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等,都有多方面的直接影響。

近2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開始要求父母成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合作伙伴,家庭的教育責任與負擔日益加重。但客觀現實是,80后、90后的年輕父母大多是獨生子女,面對日漸老齡化的家庭,經濟壓力普遍增大,不得不以掙錢養家為主,只能將孩子的教養委托年長的祖父母。長期的隔代管教,不良的教養方式,如溺愛、放縱、過度干涉或過度保護等,都會導致或加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今天,我們既要看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巨大變化,如學校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觀,又要警惕孩子的成長環境中不斷增加的不利因素,如沉迷網絡游戲、缺乏人際交流和溝通、親情冷漠、缺乏父母陪伴、在家庭中缺乏同伴關愛、同儕關系缺失等,正在使孩子的心靈變得孤獨。尤其是很多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被家長灌輸升學考試思想,加上校風、家風建設未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能給予孩子精神涵養、共情認知、人倫角色、個性發展等方面的培養,相反還不斷施加各種學習壓力和負擔,將鮮活的獨立個體看成沒有情感、沒有思想個性的學習機器,如此這般豈能不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多兒童青少年在物質生活方面沒有問題,但精神生活卻是痛苦的,尤其是中小學生還面臨家校文化的雙重沖突,由此陷入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困境,而家庭和學校對他們的精神壓力卻熟視無睹,當壓力達到極限或受到某種負面刺激時,就可能引發生命危機。

四、構建協同育人文化生態

如何解放文化沖突中的孩子,已經是中國教育必須解決的新課題。近年的“雙減”政策,整頓了校外各種以盈利為目的的培訓機構,清理了各種以學科知識為主的補習班、輔導班,為中小學生減輕了課外學習壓力,為教育回歸正常秩序掃清了障礙。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改變校風的問題沒有如此簡單,我國的校風建設任重而道遠。

例如,2021年9月,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反饋,31所“中管高?!钡囊话胍陨洗嬖趪乐氐男oL問題。一是“官氣”十足,衙門做派。行政權力掌握經費劃撥、項目申請、入選各類人才計劃等方面的決定權,導致一些教職人員熱衷追逐“官職”。二是門戶林立,近親繁殖。以同門師生為紐帶互相提攜,形成封閉的“圈子”,干預重大科研基金、重要科技獎項和人才項目評審。三是不務正業,攀附結交。教師不能潛心治學,卻削尖腦袋跑項目經費。項目領頭人成“學術包工頭”,把師生關系異化為老板與員工的雇傭關系。四是好高騖遠,貪圖虛名。一些高校領導閉著眼睛唱高調,盲目提倡創建“世界一流”,一門心思為升格做大規模,學科專業盲目求全,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8]。

高校是學校教育的頂層,“中管高?!庇质琼攲又械木A,校風行政化、功利化到如此地步,一般院校、中小學的校風同樣會養成官僚化的陋習。十九屆六中全會以后,校風建設被提到議事日程。堅持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根本制度,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保證。中小學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已經有了實施方案。這些對于學校加強黨的建設、增強依法辦學意識、進一步完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推進學校民主管理和校風建設提供了制度保證。

今日的中國家庭圍繞學校轉,以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是促進教育價值體系和家庭倫理重建的重要方式,其中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學生面對家庭與學校兩種文化沖突時的精神壓力問題。立德樹人是家校共育的根本任務,要引導校風、家風建設,使家庭與學校都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提高協同育人文化的精神品質,構建和諧共生、相互促進、共建共享的育人文化生態。家風、校風建設要遵循法律、政策規定,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共建一種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的教育價值體系。

1.突出健康核心素養發展

盡管健康第一,人盡皆知,但家校雙方并不重視,往往將沉重的學習壓力不斷施加于孩子,導致青少年室外活動時間少,睡眠不足,學生始終處于高度疲勞的應付狀態中。無論是在校還是在家,很少見到學生開懷大笑的情景,過分壓抑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古人云“治其已然,不如防于未然”。與其事后心理治療,不如有效廢除影響身心健康的消極做法。有關調查發現,學習壓力過大是導致青少年身心問題的主要原因。關愛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須尊重身心發展規律,關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征,給孩子的成長壓力要適度,要以可接受性為原則。

2.共同制定個性化的人生發展規劃

我國教育正在呈現“學?;眱A向。所謂“學?;?,就是以滿足更高一級學校優質生源需要為培養目標,急功近利,關門辦學,看不見圍墻之外的大社會、大世界,將升學考試作為檢測學校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其實,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本質就是分數掛帥,只要考試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在這種風氣中,家長的滿意度就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人生發展向度。擺脫“學?;睂W生人生發展的羈絆,針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制定適切的人生發展規劃,促進學生社會化,促進人才培養面向未來社會發展對各種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以剛健有為的勞動者、接班人標準重建教育質量評價標準以引領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人民滿意度”與“學生人生發展向度”統一起來,是當今教育價值觀調整的重要課題。

3.將習慣養成貫穿在人生過程中

立德樹人,家校應有明確分工。家庭教育以習慣養成為主要方式,對奠定德性根基,陶冶心性情感,培養人生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國藩說,看一個家族能不能興盛,可以看孩子們是否做三件事情:第一,早起。這是修身的問題。第二,做家務。這是齊家的問題。第三,讀圣賢書。這是正心的問題。讀圣賢書,在于聞道明理,確立人生志向;早起和做家務則是勤奮品德養成的基礎。家庭要在習慣養成上下功夫,為孩子人生發展打好做人的基礎。

4.突出學生成長過程性評價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網絡化、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家校教育合作,必須借助教育新技術,通過大數據,搭建家庭學校共享的教育資源平臺,突出學生成長過程性評價,讓家長和學校在清晰認知學生個性發展實際情況的前提下開展協同育人合作。人的發展是過程化的,是動態的,家校合作過程的合作重點在于掌握個體過程變化,深度了解和把握學生發展的主流,以積極性評價為主導關注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楊賢江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2][3][4][5]王守仁.陽明先生集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7]青欖家長地帶.自殺孩子的年齡分布,排名第一的竟然是……[EB/OL]. http://k.sina.com.cn/article_5669734118_151f146e601900u5sh.html.

[8]于國君,郭妙蘭,余哲西.曬一曬“象牙塔”里的那些官僚主義[J].中國紀檢監察,2021(24):42-44.

作者簡介:畢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100088)

猜你喜歡
家校協同校風家風
校風的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
家風伴我成長
利用博客平臺 強化班級管理
家校協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環境下家校協同發展教學策略的探究
淺析當前提高小學德育藝術教育工作實效性的主要對策
百家姓看“家風”
百家姓看;家風
淺談高職教育
我省不斷推進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