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特別節目《數說中國故事》的融合創新實踐

2022-05-05 08:35王璐琦
中國廣播 2022年6期
關鍵詞:總臺主播數字

☉ 易 玨 王璐琦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稱總臺)云聽客戶端與經濟之聲頻率共同推出“獻禮黨的二十大”融媒體特別節目《數說中國故事》,該節目以每集5 分鐘左右輕音頻的形式,打造面向全場景的聲音紀錄片。節目創作團隊選取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中的典型關鍵數據,以“小故事講大成就”的創作思路,在節目生產全鏈條融合、內容形式與互動創新上有了標志性的突破。

一、從源頭入手,融合生產全流程

作為總臺音頻新媒體平臺云聽和總臺財經廣播頻率經濟之聲的聯手之作,《數說中國故事》在節目的策劃和立意階段,就立足于發揮聲音特色,創作雙方優勢互補,力爭做到全媒體、全流程、全鏈條融合。

啟動節目的前期籌備之后,云聽與經濟之聲第一時間組成了聯合工作小組,經過反復打磨,形成了一套既能夠在廣播端播出又適合在新媒體端運營傳播的運行方案。在節目制作階段,每一集節目、每一個文案、每一張圖片,都由工作小組共同討論商議、逐字逐句逐張精心打磨。為充分貼合新媒體傳播特性,雙方在節目籌備期就達成了“一套班子,兩套節目”的共識,即一套音頻素材形成適用于廣播端和移動端播出的兩個版本。每期節目還有一個符合新媒體風格特征的標題,如《一個小村莊集中十多個產業是怎樣的生活體驗》《81 對“慢火車”為何26年不調價》等。

《數說中國故事》在經濟之聲開播當天,云聽手機端、車機端、智能終端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矩陣聯合進行節目宣發,充分聯動央視財經客戶端、央視網、央廣網等總臺新媒體渠道,形成多終端、廣覆蓋的矩陣式全媒體傳播形態。

云聽一方面發揮新媒體平臺優勢沉淀用戶,每期節目由云聽、央視財經客戶端與廣播端同步播發,并在新媒體端建立專區、專輯,通過新媒體平臺的長時間重點推薦,引導用戶形成收聽習慣;另一方面通過訂閱專輯、留言評論、收聽打卡等方式吸引用戶,同時充分調動外部資源,通過蘋果應用商店、北京地鐵廣告大屏等線上線下渠道,建立跨屏、多端的引流機制。

《數說中國故事》一鍵觸發海報

二、從數字切入,展現數字里的中國

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于用數字來觀察和解讀各領域的發展成就。今年以來,多家媒體機構推出了以數字、數據為表現手段的大型主題報道、紀錄片,如由探索傳媒集團(Discovery)與華數集團聯合創作的紀錄片《數字里的中國》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數字組合,講述百姓生活的變化。而總臺大型融媒體報道《解碼十年》則引用國務院所屬各部委、頂尖大數據機構和科研院所等50 多家單位的權威信息,甚至調用太空數十顆衛星、地面上百萬個傳感器,分析比對數萬億級大數據,融合創新使用遙感測繪、地理信息還原、傾斜攝影等技術,多維度立體化解碼十年發展成就。

與高密度信息的視頻專題片相比,如何發揮財經廣播的媒介特性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把數字講清楚,讓受眾記得住、印象深,是決定節目質量的關鍵所在。當用戶已經適應并熟練使用數字化表達的時候,什么樣的數字更能打動用戶?在傳播場域里,受眾通常更愿意聽到數字背后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數字本身。這就決定了《數說中國故事》需要從宏觀落腳到微觀,以微觀折射宏觀,實現既接地氣又接天線的傳播理念。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宏觀大數據由微觀層面的具體而鮮活的發展變化而來。節目從普通人的故事、小切口的數字出發,定位“小故事,大成就;大數據,小切口”,梳理了五大發展理念涵蓋的最有代表性的五個角度,從中抽取能夠引發聽眾興趣和共鳴的數字,用“數字”展開中國故事畫卷,展現中國發展成就。如“1年成交碳排放配額近2 億噸,好空氣也能賣錢?”講的是江西贛南山區正在試點探索的林業碳匯交易,這里的“1 噸好空氣”是指1 噸碳匯,它意味著森林吸收并儲存了1 噸二氧化碳,按照當地議定的林業碳匯交易價格每千克0.05 元,1噸碳匯的價格就是50 元。大數據背后呈現的是1年成交碳排放配額近兩億噸近百億元,全國碳市場打開了低碳發展新空間。

數字是每期節目串聯的核心,但節目不僅僅是為了用數字說數字。每期節目都由三個部分組成,即以“講故事”開頭,講述本期主題數據背后的小故事;由“大數據新呈現”承接,原聲重現宏觀數據與采訪實錄的新聞報道;由“談目標”收尾,展望新時代新未來。比如,協調篇《一個小村莊集中十多個產業,是怎樣的生活體驗》,開篇“講故事”講述的是浙江東陽花園村家家住別墅、戶戶有花園、人人安居樂業的故事;“大數據新呈現”播出的是北京、南京等地推動鄉村振興、打造更多“詩和遠方”的采訪紀實錄音,從改善人居環境、農業智慧化,到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精準再現了城鄉協調發展的主要成績;節目以新聞播報收尾,即“到2025年,我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規劃”。

節目每期一個主題,以核心數據串聯,以數據背后的小故事切入,在反復強化核心數據的基礎上,層層補充信息,層層解析內涵,抽絲剝繭,將一個個宏觀的新發展理念變為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故事、一次次身邊涌現的個體新機遇。

《數說中國故事》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從數字視角看十年變化

三、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節目生產

隨著人工智能(AI)領域的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及機器學習等技術進步,各大媒體的人工智能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各大平臺虛擬主播的形象越來越逼真。云聽AI 主播在新聞播報上對主持人聲音進行了模型訓練和深度學習,可近乎100% 還原主持人的原始音色、播報節奏及重音處理,并具備和真人主播一樣的播報能力,高擬人度給受眾帶來真假難辨的收聽感受。在云聽AI 一體化應用平臺的賦能下,云聽資訊自制AI 音頻日產量可超千余條,成為國內首個大規模、常態化使用AI 生產播報的有聲資訊主流新平臺。

正是基于以上的技術儲備和應用經驗,作為云聽常態化應用的AI 主播“云小聽”也融入《數說中國故事》的內容生產中,與真人主播共同完成節目錄制。節目特別設定了AI 主播“講故事”與AI 主播“談展望”兩大主題單元,不僅故事內容輕松活潑,而且AI 主播的播報在換氣、喘氣以及重音等聲音細節的處理上充分呈現出真人特點,打破了大眾對AI 主播的聲音生硬冰冷的刻板印象,賦予云聽AI 主播“人格化”魅力。不僅如此,AI 主播“講故事”單元進行了播報加速和更具科幻感背景電音的技術處理,使其播報更具趣味性,給節目增添了科技感。

四、以真實的聲音素材打造“聲”臨其境的場景

在電視紀錄片、專題片創作中,聲音是真實信息的“傳遞者”,傳遞特定的氛圍,也是情節發展的“助推器”,可以起到串聯故事脈絡、增強畫面豐富性的作用,引起聽眾共鳴,實現情感共振。而以聲音為傳播介質的節目因缺少視覺畫面的信息傳遞,則對聲音的運用有更高要求,需通過音響、解說、音樂、同期聲等聲音素材的組合式制作、創意化包裝,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激發聽眾的想象力,為聽眾構建一個真實場景,以達到“聲”臨其境的效果。

《數說中國故事》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聲音的優勢與特點,在每期短短5 分鐘的節目中,大量運用真實聲音素材,通過場景化的制作,聲情并茂地呈現一個個鮮活、動人、震撼的故事和典型場景。從《遠程手術跨越接近3000 公里》《我國5G 信號覆蓋珠峰峰頂》到《數字化讓一個人輕松管理3000 只羊》,讓聽眾通過聲音“云游”中國各地,用耳朵“看見”發展變遷?!稊嫡f中國故事》中個性化的聲音處理,豐富了聽覺層面的信息量,從而使一個個小故事深入人心。

在制作上,《數說中國故事》注重融媒體的創新表達。節目借助AI 主播、科技感的音效,快節奏講述小故事背后的宏觀數據變化,給人帶來新鮮的聽覺感受。為適用于不同媒介傳播,節目制作了符合傳統廣播線性播出特點的“豐富版”,也制作了符合新媒體平臺短平快特點的“簡潔版”,以適應不同收聽習慣的用戶群體,賦予聲音更加多元、創新的展現形式。

五、多維宣發突出融合傳播效果,創意互動形成用戶自發傳播

在此次傳播策略上,該節目注重融媒體多維宣發。節目在云聽客戶端、經濟之聲分不同版本同步播出,并在央視財經客戶端建立報道專區,同步更新圖文及音頻內容。截至10月17日,《數說中國故事》在云聽客戶端點擊量達328 萬次;同時,央視網、央廣網、國際在線等總臺新媒體平臺聯動宣發,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等媒體轉發支持。多維度宣發策略,打造“廣播+移動音頻+專題報道”的組合式傳播,擴大了融媒體傳播效果。

除了新媒體傳播外,節目還在應用商店、智能終端、地鐵大屏等各類新媒介平臺得到推廣,實現了線上線下全場景覆蓋。與此同時,結合新媒體平臺的互動特點和傳播規律,節目特別策劃制作了H5 互動頁面,通過“打卡日歷”的方式,每日更新節目內容,并引導用戶每日完成節目收聽和打卡,鼓勵用戶將打卡頁面分享至個人社交平臺,形成用戶的自發傳播鏈,擴大節目在公域平臺及私域社群的傳播效果。

多媒體多維度宣發,擴大融合傳播效果

以創新互動方式,吸引用戶自發傳播

猜你喜歡
總臺主播數字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五周年座談會召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召開青年英才座談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評出2019年國內十大體育新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政部聯合攝制的《中國地名大會》開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答數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數字看G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