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信仰與力量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2011—2021年的傳播與文化建構

2022-05-05 07:06劉嬋娟
當代舞蹈藝術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娘子軍芭蕾舞劇舞劇

劉嬋娟

1964年9月26日,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編導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北京天橋劇場正式公演?!都t色娘子軍》自誕生以來,作為紅色經典藝術作品,承載著弘揚革命精神的歷史使命,在50余年的傳播過程中,早已成為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紅色文化,紅色經典有其獨特的傳播價值和文化意義,在當代社會傳播語境下,更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傳播路徑,豐富作品的時代內涵?!都t色娘子軍》在2011—2021年十年間的傳播,證明其仍能保持活力、與時俱進,它不單單是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產品”,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勇于抗爭、堅貞不屈、團結友愛的集體記憶,弘揚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本文一方面追溯《紅色娘子軍》的歷史形態與精神之源,另一方面分析其十年間的傳播方式和文化建構,最后總結其民族精神的延續與當代轉化,以此探討紅色經典舞劇在新時代的傳播與文化內驅力。

一、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歷史形態與精神之源

“紅色娘子軍”革命形象的藝術演進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8月劉文韶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這部作品使“紅色娘子軍”的英雄事跡廣為流傳。1960年梁信編劇、謝晉導演的同名電影《紅色娘子軍》的公映又引起巨大轟動,為其后的舞劇改編奠定了文本基礎與價值導向。舞劇的主題音樂也于此時期奠定,1959年為同名電影創作的主題曲《紅色娘子軍軍歌》(梁信填詞、黃準譜曲),以磅礴的旋律和鏗鏘的節奏講述了“娘子軍”飽受壓迫和苦難后,投身革命的英雄事跡,遂移植為舞劇的主題樂曲。1964年,又有專為舞劇而創作的歌曲《萬泉河水清又清》,由吳祖強作詞,吳祖強、杜鳴心共同作曲,是舞劇第四場的重要曲目。歌曲描繪了“軍民魚水一家親”的美好圖景,與“斗笠舞”共同刻畫“娘子軍”質樸、柔美的女性群像。

上述與“紅色娘子軍”相關的文藝作品的傳播,均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創作與上演奠定了廣泛的受眾基礎。下文將重點梳理在以革命敘事為主體的文本框架下,早期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藝術形態與精神內涵。

(一)1964年:以“三化”為創作導向的“革命芭蕾舞劇”

“1964年1月,由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首都音樂舞蹈工作座談會。由于會議內容主要討論音樂和舞蹈的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問題,故又簡稱‘三化座談會’?!雹偻蹩朔?,隆蔭培.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268.“三化座談會”之后,舞劇《紅色娘子軍》誕生。此前,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觀看北京舞蹈學校的芭蕾舞演出時,就已經指示“是不是可以創作一個革命題材的劇目?或者,你們可以創作蘇聯的十月革命,或者是法國巴黎公社?”②轉引自:李承祥.情傾五十載《紅色娘子軍》[C]//歐建平.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周年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23.李承祥等幾位主創“有了要創作出革命的芭蕾舞劇的決心”③李承祥.破舊創新,為發展革命的芭蕾舞劇而奮斗[J].舞蹈,1965(2):16.,因此,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不僅是一部記錄革命歷史的舞劇,也是中國第一部“革命芭蕾舞劇”。

以“三化”為創作導向,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組一方面為符合“革命化”“群眾化”的要求,創作之初便秉承“向生活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④李承祥.破舊創新,為發展革命的芭蕾舞劇而奮斗[J].舞蹈,1965(2):16.的原則,共赴海南島調研,了解“娘子軍”的歷史、海南人民的風俗習慣,學習民間歌舞,這些都為舞劇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藝術體驗。在創作過程中,編導們以同名電影為藍本,遵循原作所體現的時代特性、地方特色、風格樣式和思想主題,保留了六個主要人物,即吳瓊花、洪常青、連長、小龐、南霸天和老四。為貼合舞劇的革命敘事邏輯,編導將瓊花兩次出逃以及洪常青兩次進南府的電影情節皆改為一次;瓊花路遇紅蓮一起投奔紅區的情節變成了洪常青與小龐救起瓊花,為其指路;瓊花與洪常青分界嶺相遇的情節被刪去;瓊花因違反組織紀律打傷南霸天而被關禁閉改編為上黨課;瓊花目睹洪常青就義,改為了娘子軍消滅南霸天后才知曉“常青就義”,并設置了“大刀舞”“槍舞”等舞段,突出洪常青英勇就義后,瓊花化悲痛為力量,以“接班人”的身份繼續革命事業的決心與意志。這些劇情和舞段的設計無疑是非?!案锩钡?。編導之一李承祥認為,“群眾化”就是要“貼近群眾,使他們能看懂、能喜歡,能夠對我們戲里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有所感動”⑤李承祥.情傾五十載《紅色娘子軍》[C]//歐建平.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周年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27.。因此,在瓊花這個極具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編排了一場情緒強烈的“瓊花訴苦”舞段:她扒開袖口,露出手臂上血跡斑斑的傷口,質樸的生活化語言引起了當時紡織女工的強烈共情。另一方面,瓊花不論是直線式的調度,還是始終挺拔的上身,都突出她堅韌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決心,呈現鮮明的個性,努力還原娘子軍的真境遇,做到了“群眾化”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創作導向,引起極強的共鳴。

為解決芭蕾語言“民族化”的問題,李承祥認為,“首先從作品的內容和人物出發,運用芭蕾舞原有的特點和舞蹈技巧,并使它與中國的民族、民間舞相結合;同時要從生活出發,大膽創造新的舞蹈語匯”①李承祥.破舊創新,為發展中國風格的芭蕾舞劇而努力:《紅色娘子軍》創作經驗[C]//文化部藝術局,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舞劇創作經驗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223.。在具體實踐中,一是通過實地考察與體驗生活,實現“芭蕾和軍事動作的結合”②李承祥.情傾五十載《紅色娘子軍》[C]//歐建平.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周年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28.,主要表現為提煉戰士日常的訓練動作,創作了“練兵舞”“射擊舞”“投彈舞”“劈刺舞”“大刀舞”“進軍舞”等舞段,彰顯“娘子軍”們飽滿的集體群像和不畏險阻、只求解放的感情。二是以民族舞蹈語言為基礎進行結合,即“中國民間舞、古典舞與芭蕾的結合”③李承祥.情傾五十載《紅色娘子軍》[C]//歐建平.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周年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28.,如將“探海翻身”“倒踢紫金冠”“串翻身”“烏龍絞柱”“小蹦子”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戲曲和武術動作,以及“黎族少女舞”“斗笠舞”等民間舞蹈運用到舞劇中。正如李承祥所言:“我們排練《紅色娘子軍》的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反復斗爭過程……也是芭蕾舞藝術破舊創新的過程?!雹芾畛邢?破舊創新,為發展中國風格的芭蕾舞劇而努力:《紅色娘子軍》創作經驗[C]//文化部藝術局,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舞劇創作經驗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220.

在“三化”精神的指導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與同名電影具有共同的革命精神指向。與電影相比,舞劇精簡了敘事,對人物形象的篩選與劇情提煉,既保留了電影所刻畫的受壓迫的婦女形象,也更有利于集中彰顯女性在革命斗爭中的個人成長與信念堅守。同時,在舞蹈語言上的大膽借鑒與融合,是中國芭蕾舞劇“民族化”之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體現了中國芭蕾舞劇的創新精神。

(二)1966年:在“三突出”要求下的“革命樣板戲”

舞劇自1964年9月首演以來,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人民群眾和外國來賓的一致好評。1966年,江青等人從服飾、音樂到動作對舞劇進行了政治化的改造,使其更加服從于“三突出”的要求,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⑤劉宋斌.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第2卷[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9:1716.。在“革命樣板戲”的審美和政治改造下,“革命樣板戲”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之姿勢、動作被重新確定了嚴格的身份,娘子軍必須與“有歷史問題”的原型龐瓊花劃清界限,“吳瓊花”改為“吳清華”,并刪除第二場中表現“瓊花訴苦”的慢板抒情舞段,避免女性化表達中所展現出來的柔弱,也避免大眾觀之后會對其產生革命意志不堅定的誤解。角色改造后的瓊花成為指代革命的“物”,“娘子軍”以“去性別化”的形象成為極度政治化的符號。在電影版中,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多采用向上、開放的動作,鏡頭以仰拍為主。而舞劇在“三突出”的創作原則下,為了強化無產階級的正面形象,著力在人物對比中塑造洪常青“高大全”的特點,折射出濃厚的英雄主義和政治色彩。在反面人物中,刪去了老四的大跳等技術性動作,以示和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的區別。同前幾個版本相比,“革命樣板戲”《紅色娘子軍》的人物較為扁平,編導刻意避免對反面角色使用芭蕾大跳等技術,反而更強調猥瑣、丑陋的形象,從而達到突出正面人物的效果。

(三)1992年:“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回歸

1966—1979年,“革命樣板戲”《紅色娘子軍》被用來接待來華訪問的敘利亞、坦桑尼亞、錫蘭、朝鮮和羅馬尼亞等國的領導人或代表團,全國各地也掀起學習該舞劇的熱潮。在此之后,《紅色娘子軍》似乎完成了其政治使命,進入了近13年的沉寂期。直到1992年,伴隨著重拾“紅色經典”的浪潮,秉承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創作要求,加之人民對紅色記憶的呼喚和對豐富愛國主義精神內涵的現實需求,在時任文化部部長賀敬之的支持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得以重排,也終于從“革命樣板戲”的身份中掙脫出來,以“紅色經典”作品再次回歸人們的視野。

作為“紅色經典”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將“革命樣板戲”版本中夸張的、過于戲劇化的表演進行了調整,使之更符合真實的人物情感。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恢復了“吳瓊花”的原名,也復原了第二場“瓊花訴苦”舞段,重現女性情感與個人表達。馮英所塑造的瓊花,將其對舊社會受壓迫階級的革命意識轉換為個人對命運的反抗,革命、階級、壓迫等帶有特定歷史語境的主題逐漸減弱了其“絕對”位置,這更符合當下的語境。據馮英回憶,舞劇編導蔣祖慧告訴她:“現在你所排的‘瓊花’,不僅僅要傳遞的是在力度、人物性格上倔強的一面,同時還應該賦予你理解的個性化的一面,融入與體驗你自己理解的東西”①馮英.《紅色娘子軍》:刻在我心中的印記[C]//歐建平.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周年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120.。因此,在重塑人物反抗精神的同時,馮英還賦予了“瓊花”作為女性的柔美,也恢復了被“革命樣板戲”忽視的“人情味”。在具體動作上,瓊花不再將“握拳”作為刻畫人物倔強性格的典型性語符,轉化為肘關節以及腰部的曲線流轉,曲線身段與“慢”的力效回歸,真實展現了該人物柔弱的一面,歸還了其原有的性別身份和意識。也正因為如此,瓊花也不再是一味抗爭、缺失個人情感的受壓迫者,而是在抗爭之余,也有著孤獨、無助,甚至是哀婉柔情的女性形象。她既可以反抗斗爭,也可以傾訴衷腸,這一形象的變化更符合觀眾對人物生活化和真實度的期待。

“紅色經典”版本的《紅色娘子軍》自1992年重排至今,經過了三代“瓊花”的演繹,不僅是對歷史的一次審視和思考,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次重新凝練。在時代發展進程中,《紅色娘子軍》不斷豐富作品內涵,為其在新時代傳播與文化和精神建構蓄力。

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2011—2021年的傳播方式與文化建構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自誕生以來,之所以傳播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影響深遠,歸根結底在于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經驗和以解放思想、勇于斗爭為核心的精神內涵與價值導向。筆者調研了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出以及官方網站和相關媒體的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在2011—2021年間,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共演出434次。這足以證明在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當下,“娘子軍”的形象并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褪去原有的色澤,而是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尤其是自2021年3月起,中央芭蕾舞團的“百年百場”獻禮巡演將這部經典舞劇再次推入人們視野之中,不但喚起了老一輩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還向年輕一輩弘揚了革命奮斗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

續 表

本文將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2011—2021年的演出類型大致歸為六種,分別是:大型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節日獻禮演出、文化交流演出、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基層慰問演出和公益教育演出(見表1)。根據傳播方式與目的,又進一步劃分為“國家在場”的儀式化傳播與“社會在場”的普及性傳播兩類,以探討其在塑造國家形象、提升大眾藝術審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進藝術教育普及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表1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2011—2021年演出類型統計表

(一)“國家在場”的儀式化傳播

美國政治學家喬爾· 米格代爾(Joel S.Migdal)最早提出“國家在場”這一概念并用于探討國家在社會各領域中的影響。他認為“國家是一個權力的場域……并為以下兩個方面所形塑。(1)一個領土內具有凝聚性和控制力的、代表生活于領土之上的民眾的組織的觀念;(2)國家各個組成部分的實際實踐?!雹倜赘翊鸂?社會中的國家:國家與社會如何相互改變與相互構成[M].李楊,郭一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16.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創作不論是歷史的還是當代的,國家始終作為主體參與其中,并以其公信力在作品傳播與精神建構中發揮導向作用。具體表現為:在特定節日活動與舞劇藝術演出的雙重載體中,強化民族記憶建構與民族文化認同,并呈現出儀式化的特點。儀式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詹姆斯· 凱瑞(James W.Carey)于1957年首次提出“傳播儀式觀”,認為傳播是“一個社會核心而廣泛的儀式”②參見:JAMES W.CAREY.Communication as C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Revised Ed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9:15.。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依托節日文化與大型慶典和紀念活動,在傳播過程中,觀眾作為儀式的參與者,應著國家的召喚,形成了對政治思想、儀式文化的無意識認同,植入了國家的存在,重塑著舞劇的時代記憶與精神內涵。廣而言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本身就是具有儀式性的存在。本文將2011—2021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演出活動類型中的三種歸于“國家在場”的儀式化傳播,即因其顯示出鮮明的民族、國家觀念與價值導向。

1.大型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重拾集體記憶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大型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活動是黨和國家意志與歷史記憶的再現,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引導下的公演儀式。自1964年首演至今,舞劇《紅色娘子軍》已演出4 000余場,其中2011—2021年大型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活動有130多場,具體可分為國家大型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和中央芭蕾舞團自身組織的系列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此類演出強調了敢于斗爭、砥礪奮進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并將其內化為價值追求和精神力量,以此構建集體記憶,加強集體歸屬感和認同感,新時代紅色舞劇傳播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一方面,2011—2021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多次參與國家大型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活動,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等活動以及相關的“紅色經典”巡演活動,演出近50場。這些大型演出活動由國家主導,以慶祝偉大業績、紀念重大事件為契機,通過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革命歷史敘事,將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內涵與光輝歷程同舞劇傳播連為一體,以集體性、儀式化行為凝聚公眾,統一意識。同時,呼吁不同時期參與黨的建設、國家發展的中華兒女牢記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先驅的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崇高品質,喚起并共塑屬于新時代的集體記憶。

另一方面,中央芭蕾舞團作為創作主體而組織的系列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活動,也是在國家意識形態影響下的一次次實踐,是大型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50周年50場”的大規模全國巡演活動,僅一個月就在深圳、重慶、武漢、溫州、寧波、無錫、泰州、昆山、合肥、濰坊、青島等11個城市,演出20余場。此外,中央芭蕾舞團多次在建團周年慶的系列展演中上演《紅色娘子軍》,以2019年“慶祝中央芭蕾舞團建團60周年系列展演”為例,中央芭蕾舞團先后在上海保利大劇院、南京保利大劇院、杭州余杭大劇院等上演《紅色娘子軍》,在慶祝建團60周年的同時,也向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獻禮。2021年,中央芭蕾舞團借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契機,開啟了《紅色娘子軍》“百年百場”的演出活動,在全國進行藝術宣傳,與各地的觀眾共同致敬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團隊。這是屬于舞蹈工作者們的集體記憶,先輩們從革命歷史事件中汲取養分,體驗海南人民的生活,借鑒芭蕾藝術語言,融合本民族舞蹈語言特色,克服萬難創作出革命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正是因為他們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砥礪前行的奮斗與探索精神,才開創了中國芭蕾藝術的新局面?!啊诖蠖鄶登闆r下,國家機構在競技場內制造了強大的存在感,加速了地方力量的再聯合”①米格代爾.社會中的國家:國家與社會如何相互改變與相互構成[M].李楊,郭一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133—134.,藝術經驗的力量也是一種重要的“地方”力量,對于國家記憶的重拾有著直觀、強大的感染力和化人力量。

2.節日獻禮演出,強化民族認同

節日作為文化記憶和傳播載體,蘊藏著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和社會習俗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脈與歷史底蘊,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精神紐帶。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2011—2021年的傳播中,依托特定的節日文化進行獻禮演出50余場,盡管節日內涵各不相同,但都被統一在固定的節日儀式的秩序范圍之內,即由國家主導,維系著共同的民族信仰與文化力量。具體而言,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三八”國際婦女節、清明節、端午節、國慶節等節日演出中,對崇高美學的追求,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的歌頌,都與節日回望歷史、撫今憶昔、不忘初心的主題不謀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作為一部女性題材作品,“三八”國際婦女節期間,在國家大劇院、北京天橋劇場等劇院累計上演30余場。中央芭蕾舞團用“娘子軍”來贊頌廣大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與犧牲的婦女同胞,呼應了國際婦女節中對女性群體的召喚和對女性力量的贊美。舞劇的演出旨在聚焦新時代女性,贊美她們在面對不同社會角色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彰顯不凡的綜合能力與獨特的創造能力。同時,以藝術的力量謳歌女性思想的解放,肯定女性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因此,舞劇對新時代女性的奮斗精神和獨立精神的謳歌,一遍遍喚醒大眾對“婦女能頂半邊天”的革命歷史記憶??梢?,這種以群體性參與的節日為載體的傳播方式,植入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價值觀,契合了國家對于共同建構民族精神文化的領導,不僅延續了舞劇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也不斷擴展著紅色經典作品的時代意義,尤其是對女性群體提升自我價值、增強內在驅動力,強化大眾在節日的儀式秩序下的民族認同感。

3.文化交流演出,塑造國家形象

21世紀,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在國際文化競爭中,西方文化長期占據優勢地位,而中國曾經在文化上的封閉,導致國家形象長期處于“他塑”狀態。新時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作用,重視文化藝術的交流價值與傳播價值,在對外的作品傳播中,“通過嚴格機制的層層篩選,選拔出在藝術和政治兩個層面能夠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形象的舞蹈作品”②阮偉.身體之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化外交中的舞蹈藝術和國家形象[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1(4):2.。這也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走出去”提供了時代契機和政治保障,“舞蹈外交作為文化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外交與政治外交一起,共同助力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初生的新中國更好地矗立于世界的舞臺”③阮偉.身體之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化外交中的舞蹈藝術和國家形象[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1(4):5.。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之初的政治訴求,轉變為塑造國家形象的要求。

作為中央芭蕾舞團的代表作品,《紅色娘子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年都有一兩次大規模的國際性外巡演出”④中央芭蕾舞團.《紅色娘子軍》天津行|起舞英姿繹摯情,再抒心懷[EB/OL].(2019—11—01)[2022—03—25].https://www.nbc.cn/content-3253-12292.html.,這種“走出去”不僅僅是藝術的傳播,也是在助力于中國形象的自我建構。據筆者統計,十年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參與了約37場文化交流演出,如2021年“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2019年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芭蕾在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六十年的傳承與發展”主題展覽及講座,2018年第八屆尼泊爾“中國節”以及2017年“金磚國家文化節”等?!断つ嵩鐖蟆吩u論道:“這些娘子軍中勇敢而堅定的女性,帶著她們樂觀進取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成就新一代芭蕾舞演員樹立了更好的榜樣”①中央芭蕾舞團.60年團慶綻放輝煌 | 中國芭蕾在不斷探索中前行[EB/OL].(2019—11—27)https://www.nbc.cn/content.jsp?id=12333&classid=3253.。2018年,《西班牙國家報》對于《紅色娘子軍》在馬德里國際舞蹈節的演出曾評價道:“優雅、技術上無可挑剔,在美學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演員們的動作如鐘表一般精準,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雹谵D引自:中央芭蕾舞團.“娘子軍”首訪西班牙|領略西班牙風情、再見馬德里?。跡B/OL].(2018—12—10)[2022—03—25].https://www.nbc.cn/content-3253-499dfdf77d194c0587e80a3e54a3ff04.html.中央芭蕾舞團攜《紅色娘子軍》不斷地“走出去”,在傳播中展示出中國文化與精神,塑造著新時代的中國形象,充分展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構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權。

(二)“社會在場”的普及性傳播

20世紀末,紅色經典在文藝界掀起浪潮,一時間革命、解放、無私、奉獻等成為紅色經典的關鍵詞,不同形式的紅色經典猶如雨后春筍紛紛涌出,在當下浮躁的社會里重喚精神寄托。紅色經典經歷了歷史的沉淀與考驗,在解構與重構之中,使人們能夠再次審視歷史,也展現出當代社會的思考和需求,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在場”。而當紅色經典舞劇以其普及性傳播進入到“社會場域”,便實現了某種“社會本位”。本文所要論述的“社會在場”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藝術傳播,主要是指針對特定群體、特定場域下的普及性傳播和藝術教育實踐活動,即面向不同年齡、不同專業的學生,面向農民、留守老人、退役軍人等特殊群體,尤以“高雅藝術進校園”、基層慰問演出以及廣場、公園等其他公共場域下的普及性演出為主。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這些藝術實踐活動都可以視為“社會在場”下的普及性傳播,此類傳播通過不同社會場域形成特定的價值引導。

1.校園場域弘揚正向價值

校園是踐行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社會場域。自2005年以來,我國實施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采取組織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赴高校演出,組建全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專家講學團赴中西部高校講學……”③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關于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指導意見:教體藝[2010]4號[EB/OL].(2010—11—21)[2022—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1011/t20101121_112381.html.“以先進文化為導向,引領當代青年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吸納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促進當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雹芙逃哭k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普通高等學校開展普及高雅藝術活動的通知:教體藝廳[2005]4號[EB/OL].(2005—08—18)[2022—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0508/t20050818_80326.html.中央芭蕾舞團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豐富校園生活”“提高高校學生藝術修養”的要求,2011—2021年,共計為在校大學生等主要受眾群體演出約95場。演出活動分為芭蕾講解、芭蕾課堂、芭蕾劇目三部分,其中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常演劇目,中央芭蕾舞團不只是以表演芭蕾藝術的方式傳遞一段歷史記憶或一種精神價值,也“介紹了芭蕾舞的起源,包括藝術演進的歷史,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⑤中央芭蕾舞團.《走進芭蕾》并州巡禮 | 圓夢校園舞者心 結緣芭蕾學子情[EB/OL].(2019—05—29)[2022—03—26].https://www.nbc.cn/content-3253-c95b8c87b647402386f00479fa92fd64.html.,用優秀文化藝術宣傳黨的歷史,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構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正向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激勵學生的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堅定學生的人生信仰。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校園場域的傳播既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社會期望的投射,尤其是在社會需要正能量、校園需要倡導正向價值的召喚下。2019年,中央芭蕾舞團走進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這群特殊的孩子們自強、堅持、勇敢,在“黑暗”中保持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堅守心靈的純凈,這也正是“娘子軍”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精神的當代呼應。學生們通過接觸、感知芭蕾的藝術魅力,將正向的價值再次得以強化。青年群體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往往被當代社會寄以高度期望,社會對青年人才的需求,對青年價值觀的重視,也促使具有教育意義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多次走進校園,走進教育一線?!案哐潘囆g進校園”是“以美育人”、提升青年藝術審美的社會普及性傳播,其實質是通過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所記錄的革命斗爭歷史及其承載的團結友愛、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紅色精神,感召學生。學生欣賞和學習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也是其“個體心靈對于天文、地文和人文之變遷規律的直覺式領悟和持續浸潤以及相應的知行統一人格的涵養過程?!雹偻跻淮?談談當前大學美育課程[J].新課程教學,2023(2):1.

2.“基層”場域的意識形態教育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與時代的發展,農民、留守兒童和老人等群體逐漸被社會“邊緣化”,從而導致他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中央芭蕾舞團一直致力于豐富基層普通大眾的文娛生活,2011—2021年攜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深入基層開展慰問演出和藝術普及性審美活動約51場。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慰問演出活動大多為經典片段演出,尤以“常青指路”“斗笠舞”“軍民聯歡”等選段為主。這些舞段濃縮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作為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精神內核,如舞蹈中《紅色娘子軍軍歌》主題曲的反復再現;“斗笠舞”通過歌曲《萬泉河水清又清》和女戰士的斗笠表演,展現了鄉親們以質樸的真心慰問“娘子軍”的喜悅場面;“軍民聯歡”展示了戰士們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這些選段的情節通俗易懂,在動作語言上剛毅與柔美相濟,在情感上貼近基層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以情動人,符合大眾的藝術審美。中央芭蕾舞團作為社會慰問演出活動的主要參與機構,本著惠農利民的初衷,每年都會深入貧瘠的邊遠地區演出,滿足困難群眾、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邀請農民、基層貧困人群、駐扎邊疆或革命老區的軍人等特殊群眾,或是為社會基層做出貢獻的模范代表等欣賞芭蕾舞演出,拉近藝術與基層群眾的距離,達成重拾集體記憶、宣揚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的目的。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慰問演出主要體現為社會對文化資源不平等分配的一種再分配,是“社會本位”下的精神慰問,在深入基層、慰問邊遠地區百姓的同時,著力培育基層人民堅定的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情懷,也是“深入群眾、聯系群眾”精神的當代實踐,達到藝術普及教育和鞏固基層群眾意識形態的目的。

3.公共場域的審美提升

紅色經典是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一種文化,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傳承紅色文化精神時也會被質疑是否與當下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脫節,然而它的職能如今早已發生了轉變,它所傳播的不再是單一的“紅、正、?!?,更多的是對民族精神與審美價值的認同??梢哉f,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不僅經歷了歷史的錘煉,也在當代傳播過程中接受了時代和人民的檢驗,其思想觀念與審美意識始終保持著人民性、先進性與時代性,滿足了社會對歷史的回溯,對民族精神的挖掘,對藝術自身的渴求。

在藝術欣賞活動中,舞劇藝術常常與群眾保持著時間、空間、心理上的審美距離。通常情況下,作為高雅藝術的舞劇,既產生了美,也產生了藝術與群眾疏離的現象。十年來,《紅色娘子軍》在富有崇高美學特質的演出中培養群眾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中央芭蕾舞團還積極推出公益普及性質的文藝演出,例如“中外芭蕾精品薈萃”“打開藝術之門”“文化進萬家”等,在廣場、公園等公眾場域傳播舞蹈藝術,以選段形式展現“娘子軍”的風采,讓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藝術教育,豐富藝術情感。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傳播目標與價值的豐富與轉變,一方面保留作為紅色經典的革命政治思想內涵,另一方面,其深入群眾的傳播行為既是受“社會在場”的影響,也是培養大眾審美的藝術自覺,有意識地將公眾場域呼喚的社會需求與價值轉化為行動自覺,為藝術普及做出了貢獻。

三、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民族精神的延續與當代轉化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民族化”“革命化”“群眾化”的藝術創新,也是藝術性、思想性與政治性的融合,它的誕生與傳播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直接關懷與肯定中進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雹诹暯街鞒终匍_文藝工作座談會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J].黨建,2014(11):25.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所蘊含的自主精神、抗爭精神與解放精神是那個時代不可辯駁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也被不斷建構與延續著。美國傳播學者梅爾文· 德弗勒(Melvin L.DeFleur)曾提出“文化規范論”,其主要內容是“大眾媒介通過有選擇地表現以及突出某種主題,在其受傳者中造成一種印象”③金哲,姚永抗,關文,等.新學科辭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516.,通過媒介所傳授的信息,讓公眾知曉一種皆愿意遵守的行為規范或道德理念。對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紅色經典”的每一次演出,都是通過“舞臺”這一大眾媒體進行的傳播,也是為受眾進行的一次精神建構,而其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也證明了它所承載的精神是得到人民認可并愿意遵循的。下文將重點探討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2011—2021年如何在傳播中延續與重塑民族精神和價值內涵。

(一)革命政治意識與斗爭精神的轉化

作為一部講述革命事業的舞劇,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以更加凝練的指示性動作,摒棄了原本貼近大眾的生活語言與動作細節,弱化性別特征,突出“高大全”的人物符號與意義。它建構了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斗爭精神,彰顯了不可摧毀的革命精神,并強化了個人英雄主義的崇高。1971年被制成影片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上映時,曾迅速掀起了一股全國各地學習芭蕾的熱潮。這部曾獲“威尼斯電影節”一等獎的舞劇,“各省、市、自治區的專業歌舞團體,甚至不少業余的舞蹈團體,不管是否具備演出芭蕾舞劇的條件,也不管演員是否掌握了芭蕾舞的技巧,都在創造著令人難以想象的藝術奇跡”①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317.??梢?,舞劇所呈現的強烈的斗爭意識,不僅是革命政治的鮮明宣言,也是特定時代背景下廣大群眾的共同社會認知。

在“革命樣板戲”《紅色娘子軍》的傳播過程中,媒體將舞劇與毛澤東思想、無產階級精神結合進行宣傳,取得了很好的反響。這也使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傳播范圍和影響比1960年的電影版本更為廣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被用于各種招待外賓和文化交流的場合,阿爾巴尼亞和日本松山芭蕾舞團都曾學習并演出過這部舞劇。盡管在有些資本主義國家看來,該劇政治色彩過濃,但不可否認其呈現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加深了中國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及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之間的友誼。

隨著1992年舞劇的重排,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逐漸洗去了“樣板戲”的印記,其原本所承載的革命斗爭精神跨越了時代,被完好地傳承延續了下來。如今,這種斗爭精神在中央芭蕾舞團幾代舞者舟車勞頓、奔走各地的慰問普及演出中,逐漸轉化為不斷奮斗、堅韌不拔的“娘子軍精神”。中央芭蕾舞團現任團長馮英曾是第三代“瓊花”的扮演者,“這個倔強的女舞者曾經滿懷深情地說過:‘堅強和倔強是瓊花帶給我的,瓊花是打不死的,我是永遠不服輸的?!雹趶堣船?第一代瓊花扮演者白淑湘:紅色娘子軍的精神永存[EB/OL].(2014—04—19)[2022—03—25].http://www.hkwb.net/news/content/2014-04/19/content_2214095.htm.當今社會雖已遠離了革命年代,但是這種奮斗精神依然需要主動發揚和傳承,就像《紅色娘子軍軍歌》中所唱的:“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將這一精神的火炬傳承下去是一種責任,我們需要這些身負重擔的“文藝戰士”保護屬于我們的精神財產,去延續這種革命精神。

(二)民族獨立形象與女性解放精神的延續

作為一部在“三化”原則指導下誕生的作品,《紅色娘子軍》不僅是中國第一部表現革命題材的芭蕾舞劇,同時也是一部建構著民族獨立形象與女性解放精神的舞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除了國內生產力落后、物資緊缺以及社會矛盾尖銳的狀況之外,還面臨著國家政權不穩定與話語權不充分的狀況,“民族化”“革命化”“群眾化”不僅是國家為了建立正當性和權威性的藝術話語權,更是一種民族獨立話語權的訴求。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正是這種獨立話語權的藝術實踐:以白淑湘為代表的“瓊花”,通過從奴隸到戰士再到革命領導者的身份轉變,被塑造為一個堅韌不屈、剛烈火辣、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傳遞著女性解放與獨立自主精神,這正是新中國所期望的獨立形象。事實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確實在這種民族獨立形象和女性解放精神的建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自舞劇誕生以來,周恩來總理就將其作為接待外賓的重要劇目,這不僅為舞劇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也使舞劇受到眾多社會主義國家以及遭受壓迫的人民的青睞。1965年阿爾巴尼亞邀請中國將《紅色娘子軍》搬上他們的舞臺,隨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走出國門與廣泛傳播,新中國不僅展示了“打開國門”的新形象,而且彰顯著社會主義國家的獨立姿態與解放精神。

這種精神面貌被中央芭蕾舞團的幾代演員不斷傳承延續著。在近年來的演出中,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以各種節日為載體,以慶典性或紀念性演出為平臺,通過獻禮國慶節、國際婦女節、建軍節以及建黨周年慶等方式,不僅將民族獨立自主精神一以貫之,而且格外凸顯了女性獨立意識與解放精神。自1992年重排舞劇伊始,“瓊花”的扮演者馮英便賦予了新時代娘子軍不一樣的女性主體視角,基于一種“強調女性理解和把握自身的生命特色”“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從自己的角度洞悉外部世界,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③晏麗.論女性主義理論中的女性主體意識[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20(1):58.的立場重新審視角色。作為無產階級戰士的“瓊花”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普通女性,正是這種普通人身份下的情感表達與女性柔弱特性反襯下的解放運動,才能引起大眾的共鳴?!拔以谒茉爝@個人物的時候,賦予了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力:她是一個少女……有反抗、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她性格上的主體……還有她柔弱、不為人知的一面?!雹亳T英.《紅色娘子軍》刻在我心中的印記[C]//歐建平.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周年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121.將人的真實性格和現實處境從“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中解放出來,一如舞劇中“瓊花”從奴隸身份解放成為戰士,這種延續著的解放精神,或許才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持續傳播的驅動力。

(三)新時代團結與愛國精神的弘揚

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所傳遞的正能量足以教化育人,并促使人們回饋社會。在這個和平時代里的人們并非只需注重個人價值,不再需要那些曾經的共同精神信仰。相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所傳遞的家國情懷以及黨與戰士群體的團結奮斗精神,高度契合著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②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尤其是舞劇中“軍民聯歡”“黨育英雄”“大小斗笠舞”“軍民一家”等舞段充分體現著人民與軍隊、與黨和國家團結一致的深刻情感,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也正因如此,中央芭蕾舞團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使命,“在成就‘中國夢’的道路上,中芭始終將‘回報社會、服務于民’視為神圣的使命,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為更多的基層百姓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文化服務”③中央芭蕾舞團.走進百姓,貼近生活:記中芭《紅色娘子軍》武漢公益慰問專場演出[EB/OL].(2014—06—10)[2021—05—14].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73f97a00102exx3.html.。當然,這種團結精神與愛國精神并不僅僅來自舞劇自身內涵意義的建構,更來自傳播過程中演職人員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精神價值觀的踐行。2011—2021年,中央芭蕾舞團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走進芭蕾”“文化進萬家”“打開藝術之門”等活動,演職人員不遺余力地奔走各地普及芭蕾藝術,像革命先輩那樣以身作則,不僅發揚傳承了愛國主義精神,而且培養了自身團結一致、吃苦耐勞的精神。正如演員侯爽所說:“今天觀眾們看到的舞臺上演員表演就像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水面下的大部分才是演員們要自己在幕后去學習、去揣摩、去傳承的,這才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根基—一代一代傳承的、‘鑲嵌’在人物和故事之中的娘子軍精神……”④中央芭蕾舞團.《紅色娘子軍》天津行|起舞英姿繹摯情,再抒心懷[EB/OL].(2019—11—01)[2021—05—14].https://www.nbc.cn/content-3253-12292.html.在演員個人的理解、揣摩和實踐中,“娘子軍”精神真正融入個人精神價值觀,建構為中央芭蕾舞團的精神,這種劇內劇外合一的精神成為一股無形的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宣揚著新時代愛國與團結的精神價值。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從創生到普及走過了50余年的風雨歷程,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有這樣一部經典作品依舊能夠被流傳與演繹著實是一件彌足珍貴的事?;仡櫚爬傥鑴 都t色娘子軍》一路“向前進”的50余年,其中有過曲折、有過沉寂,但它如今依舊以昂揚的姿態屹立在大眾眼前,那份炙熱的“紅色”似乎也比以往更為奪目,這與一代代舞蹈藝術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也離不開億萬民眾的支持和期待。

綜上,在本文對2011—2021年中央芭蕾舞團有代表性的《紅色娘子軍》的演出進行統計、分類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以大型慶典性或紀念性活動和重要節日、文化交流活動為契機,以公益、慰問、校園活動為載體進行的藝術演出不但符合當代舞劇藝術的傳播規律,也有利于紅色文化的推廣和傳承。與早期作為政治、革命宣傳的載體相比,如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傳播目的在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同時,越來越注重普及性與藝術性,傳播的精神價值也隨著時代發生了轉化,它承載的不僅僅是那種血淚雜糅、義薄云天的時代精神,更是契合著新時代語境下人們的精神需求,向舞蹈本身回歸,傳遞藝術之真、善、美。相信在未來,以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為代表的革命歷史題材舞劇定能得到更好的流傳,與我國優秀文化相銜接、相融合的舞蹈作品亦會層出不窮。

猜你喜歡
娘子軍芭蕾舞劇舞劇
百科全書舞劇
舞劇《瑞鶴圖》劇照
抗疫第一線,攻“冠”娘子軍
中國原創芭蕾舞劇《花木蘭》劇照
早春舞動出的“DANCE-OPERA”——現代舞劇《早春二月》觀后
海南紅色音樂經典
——觀歌劇《紅色娘子軍》
舞劇《紅高梁》——一種對于生命的訴說
201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團
芭蕾舞劇
芭蕾舞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