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的發展趨勢分析

2022-05-16 07:16古麗然斯達?玉努斯
錦繡·中旬刊 2022年1期

古麗然斯達?玉努斯

摘要:旱地在我國分布廣泛,旱地作物是重要糧食來源,包括玉米、土豆、小麥、各類蔬菜等,栽培模式直接關系到旱地作物生長狀況?;诖?,文章從現有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入手,分析其存在缺陷,結合農業理論與技術發展現狀,總結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發展趨勢,為旱地作物栽培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旱地作物;麥玉輪作;集約化生產

0前言

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的改進與發展,可提升旱地作物的產量與質量,滿足公眾對糧食的高質量需求。為保障旱地作物供給質量,提高糧油消費水平,農業工作者應不斷優化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結合旱地作物特點,創新旱地作物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生產改革,使旱地作物創造更高經濟收益。

1現有旱地作物栽培模式

目前常用的旱地作物栽培模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麥玉輪作栽培模式。該模式利用小麥和玉米兩種旱地作物一年兩熟的特點,復種小麥和玉米。通常在大春種植玉米,在同個田地內,于小春免耕種植小麥,可提高土地復種指數,減少深耕工作量,每畝節約120-150元生產成本。但在麥玉輪作栽培模式下,為提高旱地作物產量,農戶會使用大量化肥,加大生產成本,污染環境,破壞土壤,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麥玉苕栽培模式。該模式在同個田地內種植小麥、玉米和紅苕,將田塊分割為1.2m和0.8m寬度的條帶,1.2m的條帶種植小麥,0.8m的條帶種植玉米,在小麥收獲后,將紅苕種植在麥茬及玉米行間,可以增加旱地作物收益。但該栽培模式的田間管理難度大,勞動成本高。

第三,麥玉豆栽培模式。該模式在同個田地內種植小麥、玉米和黃豆,在當年十月或次年五月種植小麥,在次年三月到四月于小麥行間套種玉米;在小麥收獲后,將黃豆種植在麥茬上,實現一年三熟,旱地作物栽培的增值效果顯著,但同樣面臨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2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發展趨勢

針對目前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存在問題,農業工作者應結合農業發展趨勢,創新改進旱地作物栽培模式,推動旱地作物栽培的高收益、高質效、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改革目標。本文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實踐生產經驗,總結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發展趨勢,為農業工作者創新旱地作物栽培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2.1創新間套生產模式

為進一步提升旱地作物栽培的經濟效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農業工作者應開發更多間套生產模式,創新旱地作物間套栽培方案。細化來說,農業工作者應綜合考慮旱地作物的生產特點、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要素,選擇可以配合套種的旱地作物,并在合適的時機種植旱地作物,合理規劃旱地作物的栽培參數,如旱地作物品種、種植密度等,規范田間管理,為旱地作物創造良好生長環境,發揮間套栽培作用。

例如,在四川東北地區,農業工作者結合區域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提出玉米、川明參套種栽培模式,將田地平整處理為細作畦,畦寬為1.2m,高度控制在20-30cm,于八月中下旬以開溝條播方式種植川明參,行距為30cm;在次年三月下旬到四月初,于川明參幼苗畦間種植玉米;在川明參收獲后,可通過機械搶時播種凈作玉米,實現兩年三熟。川明參和玉米套種可減少病害,提高川明參產量,且支持機械化生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解決傳統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的缺陷,值得借鑒學習??偟膩碚f,在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發展中,農業工作者應在機械化生產降低成本的基礎上,開發更多旱地作物套種栽培方案,提高旱地作物產量與質量。

2.2集約化生產模式

在城市化發展背景下,大部分農村人口流向城市,農村勞動力減少,使得現有旱地作物栽培模式表現出生產成本較高的問題。為解決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的不足,農業工作者應創新生產模式,利用生產設備的機械化優勢,替代人工操作,實施集約化生產,減少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的單位面積產出,進一步提升旱地作物栽培效益。細化來說,農業工作者可將旱地作物栽培與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產業示范區、有機生態園等農業規?;洜I項目相配合,依托于規?;洜I項目,創新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將旱地作物栽培與農業規?;a、農業旅游相互融合,擴大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農產品品牌,推動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

例如,某地區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開展規?;r業生產,建設約30畝的向日葵種植基地,由當地農民負責向日葵的澆水、除草等工作,在花期時吸引游客,提供生態旅游產品;在收獲后加工成葵花籽油,既可提高農民收入,也可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保護生態環境,種植效益顯著,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2.3引進先進栽培技術

在旱地作物栽培中,先進栽培技術的應用,是保障旱地作物正常生長的關鍵。農業工作者應根據旱地作物栽培模式,選擇優良作物品種,引進先進栽培技術,切實落實集約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旱地作物栽培收益。

以上文提到的玉米、川明參套種栽培模式為例,農業工作者綜合考慮川明參的生長特點,將傳統的移栽技術更換為直播技術,開溝條播時,將川明參種子和草木灰、細沙拌合,均勻撒入溝內,覆土不見種子即可,適當鎮壓后表層覆蓋玉米秸稈;在川明參成長至幼苗階段后,以直播方式栽培玉米,選擇單行播種機種植,利用機械設備復合功能,在播種的同時施肥,提高栽培效率;在川明參收獲后,凈作玉米,選擇旋播施肥機種植;玉米收割時采用晚收技術,使用履帶自走式玉米籽粒收割機,可同時完成玉米摘穗、剝皮、脫離、清選及秸稈粉碎等操作,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結合該栽培經驗,在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發展中,農業工作者應注重栽培技術的創新、合理應用,選擇合適機械設備,提高農業生產質效。

3結論

綜上所述,麥玉輪作、麥玉苕、麥玉豆栽培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耕地效益為目標,生產成本較高,不滿足農業發展要求。農業工作者應創新間套生產模式,開展集約化生產建設,引進先進栽培技術,降本增效,全面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改革,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金鋮, 代洪琦. 我國農作物栽培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J]. 農民致富之友, 2017(16):51-51.

[2]張萍. 我國農作物栽培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J]. 農家參謀, 2017, 20(No.562):68-6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