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防災減災類援外培訓教學設計

2022-05-23 08:25王勇沈廣湫
中國應急管理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防災減災后疫情時代教學設計

王勇 沈廣湫

作者簡介:王勇(1980.09-),男,江蘇省鹽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國際氣象教育培訓。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8SJA0177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引下的防災減災類援外國際培訓。

摘 要:本文基于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一帶一路”沿線自然災害頻發的客觀現實,指出防災減災類援外培訓在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通過結合培訓教學理論與防災減災培訓現狀,分析了援外培訓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即“先進性”、“實用性”、“針對性”,以及“引導性”于一體。本文還提出在后疫情時代開展防災減災類援外培訓的建議,推進培訓供給側改革,不斷探索援外培訓新的發展方式,從而提高援外培訓的效能。

關鍵詞:防災減災;援外培訓;教學設計;后疫情時代

引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極端災害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將增大,這些變化將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挑戰、對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員安全也是重大威脅。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經濟共同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工作。

“一帶一路”沿線處于氣候變化高敏感區,也是氣候變化風險較高的區域,包括沿線小島嶼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及最不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薄弱,抵御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不足。在此背景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的國際培訓工作,可以推進我國和沿線地區在應對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管理領域開展多層次、高級別的交流與研討,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綠色可持續發展與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一、援外培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绷暱倳浗又梦鍌€“要”系統闡述了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體現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擔當,是對新中國外交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共同繁榮富強的未來貢獻出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其中“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包含了共同防御自然災害風險的相關內容,預防和降低自然災害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7個發展目標中“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建設有災害抵御能力的基礎設施”、“全球加強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內容,這些目標都明確地點明了服務人類發展的共同愿景。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相關發展目標,都強調了保護人類家園,抵御災害風險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作為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要任務就是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建設。通過對沿線國家人員進行可持續培訓,推動構建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全球防災減災治理體系。

二、援外培訓教學設計原則

培訓教學不同于普通本科生教學,同時也異于一般的學術講座。在設計培訓教學內容時,要堅持“先進性”、“實用性”、“針對性”,以及“引導性”。這也是我國對外援助培訓項目實施管理規定中所明確要求的。

1. “先進性”是指培訓內容要能夠反映出我國國內相關領域的整體發展水平和實力,展現我國的科技發展成果。譬如,我國自主設計的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在災害性天氣監測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覆蓋面廣、分辨率高、實時性強,能夠為“一帶一路”沿線廣大國家提供精確的衛星產品。在設計課程內容時,需要緊密結合諸如風云氣象衛星之類能夠充分展示“大國重器”的技術,從而服務于“大國擔當”的援外事業。在體現“先進性”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內容一方面能夠追蹤學科前沿熱點,并能夠與培訓主題有機融合。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培訓領域的交叉拓展。尤其是防災減災類的培訓,涉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響應、評估等多個方面,故該類型的培訓更加強調授課內容的系統性與學科的交叉性。

2. “實用性”強調了教學內容經過短期培訓即可使學員理解并基本掌握。結合防災減災的技術發展特點,譬如天氣雷達在高影響強對流天氣監測中的應用、統計預報方法在數值預報產品釋用中的應用等內容,這些實用性強的內容要在培訓課程設計中占有較大比重。通過培訓,夯實學員的業務基本功,啟發學員將相關技術本地化應用到日常業務工作中,促進學員所在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在具體培訓過程中,重視培訓后的評估工作。通過多方參與的評估去檢驗培訓效果,以教學效果的達成度為導向重構教學實施過程,不斷提高培訓實用性。

3. “針對性”強調的是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要與培訓學員的學習需求、認知能力高度匹配,避免出現“曲高和寡”和“風輕云淡”這兩種極端的培訓教學效果。每個地區、每個國家的主要自然災害不盡相同,但又存在著天然的“國際關系”。對于氣象、海洋、地質等防災減災類的培訓,要能夠注重結合學員所在國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相互之間災害鏈的上下游效應進行培訓課程的設計。通過培訓促進防災減災的區域合作交流,共筑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防線,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

4. “引導性”則是基于“先進性”、“實用性”和“針對性”在宏觀層面上的更高要求,強調的是援外培訓內容不能僅局限于具體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要在長遠發展戰略的角度去引領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在引領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展示出我國的軟實力包括技術理念、技術產品、技術規范等;另一方面要能夠找到培訓后期的合作契入點,延伸培訓效果、擴大培訓功能。

三、關于防災減災類援外培訓教學設計的思考

1. 培訓主題的確定

防災減災類培訓主題的確定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災害事件頻發,不同地區對于氣候變化的響應不盡相同,故災害的發生呈現出區域性特點。譬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關海域受氣候變化影響,海水升溫顯著,受比熱容效應作用,沿線國家海平面上升、熱帶氣旋、風暴潮災害發生機率提高,進而對沿線的港口建設、航道安全產生負面影響。針對絲路海洋災害的培訓,建議開展“區域化”的國際培訓,組織絲路沿線國家的學員參加培訓,突出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由于不同災害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為了能夠系統化地闡明災害間的科學關系以及防災減災中的協同關系,建議該類培訓主題的設置需要有“系統觀”的視野,建立起從“監測、預報、預警、決策、響應、救援、重建、評估”的鏈式結構體系以及不同部門聯動的立體式管理模式。

培訓主題的確定不僅要聚焦于上述的“區域性”,還要有符合全球防災減災戰略規劃的“整體性”。以氣象防災減災類培訓主題為例,其要緊扣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培訓優先領域譬如全球氣候信息服務等,以及中國氣象局關于防災減災的綜合規劃譬如優先發展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等。培訓主題的“整體性”與“區域性”是相輔相成的有機體,是宏觀層面的方向指引與中觀、微觀層面的具體實施。

2. 培訓方式的轉化

后疫情時代,要充分認識在線教育培訓發展的重要性;辯證看待公共突發事件對教育培訓的影響,培養轉危為機的辯證思維能力;尊重在線教育的規律,為不同國家的學員提供豐富的線上培訓教學資源,打破時空隔閡為學員提供可持續的培訓機會,同時要結合援外承辦單位自身發展目標和發展愿景探索不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發展道路;積極運用大數據思維和技術,更加全面系統的開展培訓全過程跟蹤研究,用大數據鏈接不同的培訓環節,從而為教學反思、過程權變、培訓評估等工作提供決策支撐信息。

3. 培訓效能的提升

上文所述,要在后疫情時代加強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打造援外培訓在線平臺,該平臺的功能不能僅停留在培訓課程的輸出,而要發展成為信息共享、信息融合的更高層面的合作平臺。平臺的建設應該是高度集成、開放協作發展的。不僅有防災減災類課程學習探討板塊,還要增加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板塊如中國氣象局正式對外發布的一帶一路氣象服務平臺,做到培訓單位有教學實例、業務部門有服務需求,呈現出信息良性互動的局面,實現援外培訓的“產教融合”,不斷提高援外培訓平臺的張力和活力。防災減災類援外培訓事業的發展也將促進防災減災科技的國際合作,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四、需求引領的培訓供給側改革—以氣象防災減災類援外培訓為例

據相關統計,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是最為主要的災害類型,占到整個自然災害發生頻數的70%以上。由于災害極其復雜的動力機制,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其演變規律,對于防災減災監測預警工作仍有不小的挑戰。但從目前氣象災害空間分布和時間尺度角度研究發現,其具有區域性、群發性、周期性等特點。在此基礎上結合受援國培訓需求,給區域內的相關國家從業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是可行之舉,也是必由之路。在進行具體培訓設計時,要結合“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區域的生態特點、自然環境、氣象條件等,對當前國際氣象培訓教學目標進行探索,使其真正圍繞促進區域內防災減災類人力資源的能力提升。對不同培訓需求的共性要求采用數據挖掘技術“投影”到培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過程中,使培訓目標更具導向性、培訓內容更具實用性、培訓技術更具先進性,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為國際區域氣象合作做出貢獻。促進氣象防災減災類國際培訓教學設計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的統一,特別是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引領作用的基礎上能夠充分考慮到受訓學員需求側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培訓設計的系統性、科學性、針對性。

1. 把握自然規律,分區域研究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動力機制,找出區域內主要災害在不同尺度下的時空演變關系與相互依存關系?;谥聻囊蜃游kU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暴露度和脆弱性進行災害風險區劃,為后期培訓內容的選取提供科學背景,使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

2. 加強備災防御培訓內容,促使受訓學員從注重災后救助到注重災前預防的理念轉變。結合主要災害特點以及高影響承災體的脆弱性,指導各國從業人員綜合運用多種新技術、新手段進行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評估,降低災害風險,使培訓內容具有實用性。

3.調研各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防災減災培訓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將不同培訓需求的共性特征作為培訓教學的著力點。把握防災減災規律,厘清災害特征與不同培訓需求間的關系,加強聯防聯控策略的實訓,使援外培訓內容具有普適性。

4.通過調研區域內各國災害特點、防災減災現狀以及培訓需求,使用聚類分析方法把不同國家具有相似培訓需求進行歸納聚類,同時對具有相似培訓需求的國家也進行歸納聚類,為設計培訓目標、設定培訓人員標準、安排培訓內容等提供量化的參考標準,避免培訓主題選取的盲目性。

五、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面臨極端災害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對于培養高素質的防災減災應急管理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為更好地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在后疫情時代需要建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思想的援外培訓頂層規劃。在具體的援外培訓工作中,要以培訓需求為導向、以培訓效果為檢驗,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推動援外培訓全流程管理。推動防災減災類援外培訓供給側改革,努力形成培訓質量顯著、培訓效能突出的防災減災類援外培訓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齊慶華,蔡榕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的氣候變化與風暴災害風險探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7,34(5):67-75.

[2] 王勇,王麗娜,沈廣湫.基于學員評估的援外培訓教學設計供給側改革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40):94-96.

猜你喜歡
防災減災后疫情時代教學設計
“后疫情時代”的管理新焦點:辦公環境
掌控“后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
進擊“后疫情時代”
我國校園防災減災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河北方案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