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中的美學教育與研究

2022-05-23 15:39張南平黃知之孫凡
國際商業技術 2022年6期
關鍵詞:紅色經典時代價值黨史

張南平 黃知之 孫凡

摘要:時代的發展離不開藝術力量的推動,藝術承載著每一個時代背后的故事,我們通過文藝隊伍的建設和匠心精神的傳承延續著更多紅色精神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事跡。本文主要以黨史中的長征精神為主線,來研究美學教育中紅色經典的美育意義。深入了解長征精神的歷史征程以及研究長征時期為主題的藝術創作的作品中的時代內涵,審美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對新時代美育教學具有價值意義與精神引領效應。

關鍵詞:黨史;長征精神傳承;紅色經典;美育;時代價值

紅色美術經典藝術作品起源于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偉大實踐,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經典藝術的創作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對其精神動力有著不懈的追求,同時傳遞著深刻的革命道理,并釋放著強大的正能量。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更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強大的隱性教育功能。它是中國人民的精神燈塔,是教育人民,激勵人民,打擊敵人,凈化心靈,積極向上增強民族自信心的法寶。

紅色經典藝術作品中我們通過美學教育研究將黨史與美育融合,也是“史”與“詩”的融合,將其獨特的藝術表達融入黨史教育,情景再現長征崇高的精神境界,啟迪心智的同時也喚起了審美體驗。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使命來說,傳承與弘揚,創新與發展中華史學與美學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代的共同命題。新時代美育要求我們要在藝術中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定信念的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凸顯人生的意義,塑造全面發展正確價值觀的時代新人。并始終將美育發展以愛國為己任,不僅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還傳播了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反映當代中國人民審美的訴求。

紅色經典中展現的黨史是中國教育最好的教科書,是培養人才的營養劑,更是遺忘彷徨者的清醒劑。一部黨史是中國百年不懈的奮斗史,是理論創新史和自身建設史。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越的革命斗爭中誕生出來,培育出了紅色精神,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別山精神,抗戰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革命精神,它們是對黨的精神力量的凝聚,是財富經驗的總結,也是對黨的光輝革命歷程的重溫。

黨史中每一位浴血奮斗的戰士和人民英雄,他們的革命精神傳承最理想的繼承方式便是依靠具體的作品展現給人民大眾,每一個獨立的藝術品背后都是藝術家們嘔心瀝血刻苦銘心之作,分別都在講述著一個個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情懷和驚天動地的革命故事,并傳達著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紅色經典藝術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革命歷史記憶,是對新時代革命精神的呼喚,激勵警醒著每一位中華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在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有關長征精神的詩句便是毛澤東的那篇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边@首詩讓我發自內心的佩服毛澤東豪邁的文筆,和不屈不撓的工農紅軍們。他們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他們大無畏不怕艱難困苦,持之以恒的長征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和強大的存在。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具有著長遠的歷史意義,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對黨史中的文化產物更應該重視起來,再現歷史的光輝事跡。

以紅軍長征精神為主要題材的繪畫作品有很多,多為表現中華民族復興史,闡釋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精神以及與此相關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主題性繪畫創作,展現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時代風貌。紅軍長征的精神是黨史發展中一個不可撼動的力量分支。是每一位黨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應該牢記的民族共同記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告訴我們要牢記黨的過去,不忘黨的歷史。學習黨史既是一次把握規律,把握未來的理論學習,也是一次堅定信仰,堅定方向的黨性教育。通過學習增強我們對黨的感情認同,理論認同和政治認同。

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大家都知道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國民黨反動派對時局的置之不理,還不斷向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圍剿的黑暗境地,抗日救國已成為全民族迫在眉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回顧歷史,當時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本妥協,反過來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人也不坐以待斃,不斷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負責,不抵抗政策。然而,當時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卻在革命生死關頭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中央蘇區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采取了軍事上的單純防御方針,造成黨和紅軍深陷生死存亡的危機中。同時,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也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面對嚴峻的革命形勢和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共中央決定北上抗日,進行長征的軍事轉移行動。長征是革命歷史上的偉大奇跡,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共攻占700多座縣城,其間共轉戰了14個省,沖破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行程長達兩萬五千里才終于完成的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

這場引以為豪的英雄史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干,沿途傳播的革命力量和革命種子為之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抗日戰爭的勝利準備了條件。長征精神是工農紅軍無懼任何困難,頑強生命力的體現,更是成為激勵新時代人們砥礪前行的強大動源。長征事跡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紅色藝術作品,它是構成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篇章,是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了四次大規模革命歷史題材的藝術創作,直接促進了以長征為題材的美術創作的發展,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和美院的教授們創作出一批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精品佳作。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董希文的油畫《紅軍不怕遠征難》,這是董希文的激情之作更是一次成功的藝術探索。這幅畫的主題描繪了紅軍戰士肉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意志堅強,最困難的物質生活和最大的樂觀主義精神的對比。董希文在創作這幅鴻篇巨作時是真切的將歷史痕跡與藝術傳達的情感巧妙的結合,引起觀眾的深深共鳴。我們甚至還能感受到當年環境的艱苦和歷史畫家們執著而勤奮的狀態。還有如尹戎生的油畫作品《告別》和鄒達清的版畫《送別》他們描繪的是關于“告別蘇區”的繪畫題材,描繪的是第五次圍剿失敗后,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戰略轉移的歷史畫面,刻畫黨的領導和紅軍與蘇區父老鄉親含淚揮別的場景,從作品名稱和類容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濃厚的軍民魚水之情以及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還包括紅軍長征中艱難險阻和重要的戰役也都成為長征繪畫題材的經典,如黃鎮的《過湘江》描繪的就是紅軍戰士們血戰湘江的場面;如劉海粟的《婁山關》描繪的是婁山關戰役勝利和紅軍將士英勇作戰的豪邁激情。還有許多描繪紅軍戰士為了革命勝利的信念,以及他們英勇善戰一往無前的紅色作品。

長征精神題材的繪畫作品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創作方面也呈現更加多元化的特征,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對長征精神的理解和闡釋都有著不同的觀念,同時藝術的表達手法逐漸趨于中西包容,多元的創作技法和形式語言,也為歷史題材的創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思想觀念,更加豐富了長征精神的美術創作。這些響應國家文藝創作的紅色經典作品更是凝結了幾代藝術創作者對長征與長征精神的理解與紀念,這些畫作是國家歷史記憶中值得長久尋味的長征圖像,而那些無比震撼的史詩性的長征畫面,正是我們今天對于民族精神的另一種審美構建。

紅色藝術作品中的美學教育是符合社會對審美的要求的,那是承載著人類社會理想的美學,是至真至善的,它給人的審美是崇高的,是具有特殊的社會價值的。美從來都不是藝術的專利,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都僅僅是美的存在形式。以長征精神為題材的美術教育不僅僅是歷史資源和政治資源,也是一種美學資源。在長征精神美的審視中,我們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可以使我們更加嚴肅的面對生活,更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更加具有責任感。

新時代的發展明確規定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的功能和使命更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時代發展需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以及堅持以德樹人的美術教育,美育還能以美的事物所獨具的形象生動性、魅力和感染力有效的輔助道德教育,并促進學生積極樂觀的價值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成長。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學校課程沒有與美育無關的”,美無處不在,在傳統意義的美育課程之外,必須將美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實現學科課程的審美化改造。因此紅色經典中美育教學不能只由美術來唱獨角戲,高校應構建完整的紅色經典課程體系,在影視、音樂、舞蹈、戲曲、美術等多種教學資源方面,共同發力。在設置課程和構建教學時,形式內容上要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理論方面要保證將紅色文化與藝術知識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紅色文化中發掘出更多的藝術元素,應用于藝術實踐當中;實踐方面高校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組織學生創作一些有紅色文化印跡的作品,以藝術實踐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革命精神的熏陶,有助于潛移默化中完成革命精神傳承的思政教學。

美育是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的一項重要教育方針,它肩負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國家文化自信的建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偉大使命。這種全新的大美育觀念的確立,美育課程與教學系統的建立,科學的美育質量監測體系與平臺的建設等,是對今天和未來美育乃至教育界的改革與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和重要性。

參考文獻:

[1]仲呈祥,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實踐品格[J]人民日報,2018.

[2]陳履生,建黨題材美術創作的歷史回望[J]光明日報,2018.

[3]王玉山,建黨與長征:兩個深刻影響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M]新華社,2016.

[4]劉加全,革命精神傳承視域下紅色經典美術教育教[G]中國民族博覽,2020.

[5]肖紅,徐春美,中國美術翻譯的百年歷程:回顧與展望[J]中國文藝家,2019.

[6]吳百軍,鑒賞美術內涵,體驗藝術之美[G]百科知識,2020.

[7]郭耀武,西方美術作品中的人文主義情懷[J]精品文藝,2019.

[8]湖北經濟學院,紅色精神的美學價值[M]外國語學院,2012.

作者簡介:

張南平(2001-),女,漢族,安徽蕪湖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油畫方向。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第20批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C480。

猜你喜歡
紅色經典時代價值黨史
發揮地方志作用抓好黨史學習教育
紙游黨史碼上學習
黨史篇
黨史上的今天
“紅色經典”文學審美的人本性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時代價值、核心思想與哲學意蘊
論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正義觀及其時代價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探析
法治中國視域下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
《智取威虎山3D》多元類型的雜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