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化教學中教師信息專業化發展的實踐性思考

2022-05-24 03:19胡亞飛劉燕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2期
關鍵詞:教師角色教育信息化

胡亞飛 劉燕

摘要: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在信息化手段的介入和推動下,學校教育在特殊的時期呈現出新的教學面貌。網絡教學有別于常規的校園課堂教學,信息化更加凸顯。在網絡教導中,如何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聯系師生情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從而符合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要。了解網絡化教學的現狀特點,對于促進教育信息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因此,作為網絡化教學的重要參與者,教師對自身角色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網絡化教學 教師角色

一、網絡化教學推進的實際

為了應對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同時為了讓學生有效利用在家時間,降低延期開學的影響,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積極推進線上網絡遠程教學,各大中小學校積極配合參與。很快,線上網絡教學成為當時常見、常規的教學模式。

在此之前,教育層面曾嘗試過翻轉課堂、慕課等網絡教學方式,這是在信息技術發展條件下的教學方式探索。學校課堂一直是學生接受教育信息的主陣地,所以網絡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尤其是中小學學生),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但在防疫期間,網絡化教學的推進彰顯出三個特點:

一是全員性。疫情防控的需要,迫使從小學到大學全學校教育階段都要嘗試新的教育途徑落實教育任務。這種網絡教學的全員性參與是前所未有的,這也使得網絡教學成為“漸常態”的教學方式,網絡教學課堂成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促進了網絡教學模式被大眾接受,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進一步融合。

二是高參與性。網絡教學更多的是教育資源在網絡上的傳播,信息技術是載體,而學生作為主體有著更大的選擇自由度,決定著自身接受網絡教學的程度。但網絡教學中教師很難了解到受教者的狀態。疫情防控時期的網絡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形態轉變,存在著學習效能的考核要求,這需要家長理解、接受并參與其中,使得家校、師生、家庭三方達成了合作,規范網絡教學的開展方式。

三是創新性。在信息時代網絡教學不是陌生的模式,它是教育與時代發展契合的產物。但當之前偶爾為之的教學方式變成一段時期的常態方式,這就值得參與者認真地思考和應對。網絡教學促進了教學平臺的發展和改進,推動了教師自身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方式的改變。

二、網絡教學環境下的教師角色之變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媒介是網絡技術,主要承擔者則是教師群體,主要受眾是學生或教師自身(教師自身的發展需要)。對此可以先關注教師在教育信息化實踐操作中的角色的變化。在此,從高中課程實際教學層面進行闡述。

一是備課環節的資源整合者。社會全面“戰疫”的現狀與教學內容和目標息息相關;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又助推信息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這都使得課堂案例的選擇更加豐富,也利于準備好有深度、有感染力、有思考性的教學設計與課件。同時,網絡信息的選取和教學應用,也考驗著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社會觀察力。

二是教學過程的未雨綢繆者。教學過程由線下課堂教學轉為線上網絡教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直觀觀察和教學中師生的情感關聯度,所以如何增強“看不見”的學生的主體性,是每位網絡教學的教師必須要思考的現實性問題。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提前預設互動環節的實效性,預設學生聽課的積極性,預設學生所處學習環境的影響程度,等等。

三是網絡教學的公共分享者。網絡教學的教師被戲稱為“被逼成網紅”,但其與常規的“直播”行業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網絡教學需要保持教授內容的系統性、邏輯性和科學性,需要實現教育目標,而不是為了獲得曝光率。但由于網絡信息傳播共享的性質,教師的授課會受到眾多非本班、本校學生或非學生人群的關注和評論,這增加了教師的責任與挑戰,同時對其來說也是一種成長的契機。

四是課下教學的家校聯系者。線上教學讓家校聯系更加緊密。為了更好實現網絡教學的目標,授課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諸如學生的作業、學習計劃等,都有賴于與家長的溝通。同時,教師也需要對家長和學生進行學科學習的指導。由于這種溝通也是借助信息化網絡手段實現的,所以如何提高線上的溝通效率,達成溝通目的,需要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思考。

五是生活工作的協調配合者。在家進行網絡教學,不可避免地造成家庭環境與工作環境的重疊,而非過去二者處于相對獨立的環境。因此教師需要在家人的理解和配合下,合理劃分好二者的界限。在家庭里,教師具有家庭身份;進行網絡教學時又要立刻進入教師身份,這是新的體驗。合理規劃與溝通的能力是任何環境下教師都應該具備和發展的能力。

三、網絡教學環境下的教師角色之定

教師角色的相對穩定也是因其教育領域工作的常規化和職業化所決定。

一是備課環節的完備性和系統性。教師的教學過程強調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科素養一定程度的實現。所以不管何種教學模式,備課環節的“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科素養要求”“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等都應該完備,體現出教學的整體性與完整性。換言之,信息化教學更多是便利或改變教學過程中環節的設置,但不是對教學的過度簡化。

二是教學過程的啟發性與生成性。信息化教學的平臺是網絡,雖然缺乏與學生的直面交流,但授課狀態是面對學生開放的。因此,課堂的啟發性和生成性是由教師來設計促成的。保證課堂的啟發性是為了實現深度教學和有效教學;促成課堂的生成性是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和以生為主的教學指向。

三是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教學評價主要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網絡教學師生不能面對面,因此更要落實教學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內容涉及教學方式、學生的參與度、教學目標的實現層次等。而綜合性評價則注重考查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范圍較廣。

四是教學反思的及時性與完善性。網絡教學會給學生帶來很多新的體驗,但也會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每一堂課后都是進行總結和改進的契機。網絡教學的時間或長或短(相對于在校課堂標準時長而言),每一次教學的預設和目標也會有所差異,保證及時思考一堂課的過程,并謀求后期的改進或創新,是不管何種教學環境下教師都需要堅持的習慣。

五是教學任務的合理性與參與性。網絡教學下,學生缺乏監督,易使得學生對待作業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因此,彈性作業成為教師檢驗學生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生活性任務,比如在思想政治學科中,可以讓學生去了解村委會或居委會在防疫管理中的舉措,并闡述自己的看法等。諸如此類,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同時又具有差異性。

因此,從中可以看出,不管教學環境如何改變,教師都要圍繞學生全面發展,進行課堂設計、教學、評價和反饋。

結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不變的根本任務。培養好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每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努力和奮斗的方向。特殊時期、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都要求每一位教師要有大局觀和與時俱進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課,是對學生的負責和期待,也是教師對自身的修煉和成長。

責任編輯:黃大燦

猜你喜歡
教師角色教育信息化
如何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創學校發展提速平臺
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地方高校實驗教學探討
教師角色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及角色轉換
淺談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
高職學院信息化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和思考
創新信息技術支撐教學變革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