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習作應從觀察開始

2022-05-26 00:42徐旭王濤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22年3期
關鍵詞:觀察方法習作教學

徐旭 王濤

[摘 要]習作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意義重大。就溝通層面來講,習作能夠幫助學生打開自我內心的大門,將真實的自己用文字進行細膩的展示,成為學生展現自身、深化溝通的一個十分關鍵的途徑;就文化素養層面來講,習作可以幫助學生在點點滴滴的積累中提升自身的學識厚度,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因此,習作教學必須把學生視角引向豐富多彩的生活,指導他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和要領,養成勤于積累的習慣。唯有如此,習作教學的指導方能水到渠成。

[關鍵詞]觀察方法;觀察要領;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07-0090-03

習作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意義重大。就溝通層面來講,習作能夠幫助學生打開自我內心的大門,將真實的自己用文字進行細膩的展示,成為學生展現自身、深化溝通的一個十分關鍵的途徑;就文化素養層面來講,習作可以幫助學生在點點滴滴的積累中提升自身的學識厚度,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要想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必須將學生的視角引向豐富多彩的生活,指導學生留心觀察事物,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和要領,勤于記錄觀察素材,為習作提供源泉。

一、指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學生在進行寫作時,需要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寫作所需的素材,如果學生想讓日常生活成為習作的靈感來源,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周圍所發生的事以及出現的人和物。簡而言之,就是需要學生留心觀察,這樣才能成就一篇精彩的作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階段目標中明確指出:“留心周圍事物”“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那么,如何指導學生“留心周圍事物”“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呢?作為教師,平時就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一)巧妙采用跟蹤形式的觀察方法

跟蹤形式的觀察方法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針對特定的對象,如某些人、動物、植物等,展開無數次不間斷地、反復地觀察,并在整個過程中有所體會、有所收獲,這些真實的體會和收獲會轉化成學生習作所需的生動的、珍貴的習作素材。跟蹤形式的觀察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慢慢體會到觀察的樂趣,養成留心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好習慣。

例如,學生放學路上偶然發現道路旁有一株十分漂亮的蘭花,但是學生對蘭花的成長、形態、香味等并不熟悉,不能詳細地將蘭花的各個方面進行記錄。此時,就需要采用跟蹤形式的觀察方法,每天定時、定點地近距離觀察這株蘭花的特點、習性等,并用文字記錄這株蘭花每天的形態、顏色等特點。甚至學生可以預先制訂一個詳細的跟蹤觀察計劃,如確定觀察對象——蘭花,集中觀察時間——放學后,記錄方式——寫作等,從而能夠詳細地掌握這株蘭花的特點和變化。通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學生掌握了蘭花從含苞待放到盛開再到開敗的特點,再通過網絡查找資料比對,便積累了這種植物的相關知識,由此豐富了習作的素材。

又如,學生每天和老師、同學朝夕相處,但遇到寫有關《我的老師》《我的同學》的習作時,卻還是無話可說,這又是為什么呢?其根本的原因還是學生缺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對身邊的人、事熟視無睹,看起來好像很清楚,可真寫起來卻又無從下筆。因此要想寫好這篇作文,還必須對老師、同學進行跟蹤觀察,捕捉更加細微、感動自己的習作素材。比如,我們選定好一個同學,對他(她)平時在學校的一舉一動進行觀察,也可以當面采訪,走進人物內心,或采訪他(她)的好朋友,了解他(她)的故事和他們之間發生的事。這樣先跟蹤、持續觀察,能較全面地了解這個人,然后再寫這個人,就方便多了。

當然,學生采用跟蹤形式的觀察方法,要做到詳細記錄和仔細觀察相統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及時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為習作積累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方面的發展,這對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階段就是學生養成觀察習慣的初始階段。

(二)學會采用定向觀察的方法

定向觀察方法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的觀察對象和方向是確定的,就是在觀察的過程中,不能用常規性、普遍性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或事,而是要有確定的方向,進行有目標的選擇,并對所選擇的觀察對象展開重點調查,從這個過程中汲取所需要的寶貴素材。這一階段就是學生養成觀察習慣的快速進階階段。

例如,進行題為《我應當學習的榜樣》的習作時,我們的周圍有著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精彩人生,他們中的許許多多的人都可能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因此在進行習作之前,我們應當優先選擇一個具體的榜樣,再細致地發掘這個榜樣身上的閃光之處??赡茉谟^察過程中,你了解到了一些與其光輝形象有悖的地方,那么習作時就要進行回避和淡化,要承認人無完人,否則你要學習的榜樣,讀者就會覺得“不值得”,你的習作就不完美。挑選他(她)可以成為你的榜樣的地方來寫,讓讀者都感覺他(她)不僅僅是你的榜樣,也是讀者的榜樣,這樣,你的習作才會更加具有深度。

當然,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把定向觀察和跟蹤觀察二者結合起來,由此便可獲得具體、感人、豐富的習作素材。

(三)善于運用隨機性的觀察方法

隨機性的觀察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人、物、事。運用隨機性的觀察方法對學生自身的靈活思維要求較高。學生在隨機性觀察的前期并不需要做具體的準備工作,也沒有特定的目的性。只是在常規的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善于發現或者捕捉有趣的人、物或者有趣的事情。當學生偶然發現身邊有趣的人、物或者事情時,要快速的用文字進行記錄,將瞬間的美好留下印記,這樣充滿偶然性的遇見,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指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觀察方法和要領

(一)確定兩“點”,學會定點觀察

定點觀察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在進行日常觀察時尋找到確定的觀察切入點和觀察落腳點,進行定時定量的細致觀察。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觀察方法。但是在選擇確定的觀察切入點和落腳點時,對其精準程度的把握要求極高。

那么,如何正確而又準確地選擇觀察切入點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當所處的范圍較大時,如鄉村風光、田野風光等,我們的觀察可以尋找一個固定的制高點,這樣可以自上而下、自高處俯瞰整個風貌。

第二個層次就是當所處的范圍存在多個比較壯觀的景物時,如雷峰塔、斷橋等,我們可以選擇一個較低的觀察切入點,既可以遠視,也可以近距離觀察。這樣的觀察方式可以盡顯景物的宏觀與壯大,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景物的壯闊美。

第三個層次就是假如身處較為繁雜的景物時,如街區、貿易市場等,我們可以選擇一個較為空曠的位置來進行細致觀察,這樣的觀察切入點較為靈活,我們觀察到的生活也是百態的。

另外,我們還應正確而又準確地選擇觀察落腳點。觀察的落腳點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在觀察特定的對象時,所要著重留心觀察的那一方面,如觀察牡丹時,我們選擇觀察牡丹的顏色。準確地把握觀察的落腳點,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發現所觀察事物的特殊方面,加深我們對該事物的印象或者了解。

(二)牽住“線—點—面”,學會移動觀察

當遇到我們要觀察的范圍較大時,定點觀察就顯得較為片面了,此時就需要我們進行移動性的觀察。移動性的觀察具有靈活性,可以更為全面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和研究。為了能使觀察的效果更加優質,需要學生牢牢把握住“線—點—面”的規律,進行移動性觀察。

第一階段首先要確定移動觀察的路線走向——用“線”將零散的“點”串聯起來。學生進行移動性觀察的順序就是習作中的記述順序。所以,確定觀察路線就顯得尤為關鍵。當進入線路比較單一的景區時,我們就不需要自己額外制訂線路,只需要按照景區的引導圖進行觀察和記敘即可。當我們進入范圍較大、較為繁雜的景區時,如清明上河園,我們就可以根據景區給予的全景展示圖進行路線的制訂。在這個制訂的過程中,我們要綜合考慮,盡可能多地經過好的景點,用確定的路線將分散的景點串聯起來,這既能很大程度地節約時間,提高游玩的效率,又能夠讓觀察變得更加有效。

第二階段就是確定零散的景點,并將點連成面,讓景區更加具有關聯性。在移動觀察的過程中,應當發揮定點觀察和不間斷觀察的特性,將零散的“點”組成系統的“面”,從而提升觀察的整體效果。

將零散的“點”連接成系統的“面”又該如何做呢?

在移動觀察的過程中,當學生進入單個景點時,需要學生選擇最優的觀察角度,將單個的景點的獨特之美進行細致觀察并詳細記錄。例如,學生進入單個的景點時,發現周圍有許多櫻花,已連成一片花海,非常漂亮,學生打算細致地觀察一下櫻花,以及形成的櫻花雨現象。那么,學生們選定的觀察對象就是櫻花,選擇的觀察點可以是低處,這樣能夠更清楚地觀察到櫻花雨形成的全過程。學生在進行觀察時,可以將飄落的櫻花放在手中進行近距離的觸摸,也可以放在鼻前聞一下櫻花的香味,還可以在腦中聯想一下有關櫻花的詩句或者故事。當學生在觀察中有所收獲時,可以用筆進行記錄,用文字將觀察到的景物生動地展現出來。每到一個景點就如此觀察,這樣就形成了系統的“面”,讓“點”和“面”相結合,就能提升觀察的整體效果。

例如,《頤和園》一文,作者就是按照游覽路線來記敘的,該文是指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的好例文。作者參觀《頤和園》時,按照“仁壽殿—佛香閣—大戲樓—長廊—十七孔橋”的路線進行游覽,一路上,作者不時停下來進行定點觀察。如仁壽殿是頤和園中最重要的景點之一,當年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都在仁壽殿處理國事。進入仁壽殿,作者先觀察殿內,再觀察殿外,然后來到殿后土山,著重觀察碧波蕩漾的昆明湖,遠眺建有寶塔的玉泉山,遙望重巒疊翠的西山群峰。最后,對買賣街、諧趣園、廓如亭、知春亭等景點的描寫,則一筆帶過。

就這樣,作者采用“點”與“面”相結合的描寫方法,使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北京頤和園恢宏多姿、山水相映成趣的建筑,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風格特點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三)調動“五官”參與,發揮多感官協同觀察

觀察不僅僅是單純用眼睛去看,它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感受,就要在觀察時調動“五官”參與其中,它包括用眼看,用耳聽,用鼻聞,用舌嘗,用手摸,用腳踩……發揮多感官協同功能進行觀察,再加以分析思考、精心篩選,提取最有價值的素材,最后在頭腦中形成事物活生生的立體形象。有時候,觀察還需要通過調查走訪,查閱資料作為補充。

例如,觀察含羞草,如果僅用眼睛看,它只是一株普通的草,無法了解它的奇特之處。如果你用手指去輕輕地觸碰一下,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它就如同人的神經一樣,瞬間就收縮了,過了一會兒,它又會慢慢地舒展開來。你還可以借助網絡、書籍,了解含羞草具有這樣奇特功能的科學原因。這樣,你寫作時就能寫得全面,傳遞給讀者的知識信息也大大增加,作品的價值也會得到提升。因此,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是獲得豐富的觀察材料的重要手段。再如,指導學生觀察一種水果,我們可以通過視覺,觀察水果的形狀、顏色、大小;通過觸覺,摸一摸水果的外表,感受水果外表的光滑程度;通過味覺,舔一舔、嘗一嘗這種水果的味道;通過嗅覺,聞一聞水果的芳香。最后,我們還可以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水果的營養價值、適宜人群等。同樣的,觀察人物、動物、事件時,也可以調動多種感官的參與。即使觀察無生命的物體,也同樣如此。例如,觀察巖石,首先用眼睛看看它的形狀、大小、顏色;用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光滑程度;掂一掂,試試它的分量;劃一劃,看看它的軟硬程度;巖石之間碰一碰,聽一聽它們發出的聲音;再用鼻子聞一聞它的氣味。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學生有了真切的觀察和體驗,才能表達出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優秀的作文,寫出的作文才能生動形象,內容具體。

總之,寫作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技能。習作教學只有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生活,指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掌握必要的觀察方法和要領,讓生活和寫作密切關聯,學生才能寫出別樣的作文來。

(責編 韋淑紅)

猜你喜歡
觀察方法習作教學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
善用微練筆 叩啟習作之門
童心寫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提高習作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與研究
感悟傳統 心存真摯
開啟學生觀察之門的策略
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有效性的探討
學生習作難題之解決策略
科學觀察方法的指導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