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生滿意度的本科高?!奥糜螌W概論”課程建設及路徑優化研究

2022-05-29 22:30張春琳
關鍵詞:路徑優化課程建設

摘 要:“旅游學概論”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為了更好地推進課程建設,本研究從學生滿意度的視角出發,基于CIPP模型,從培養目標、師資力量、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方面構建課程學生滿意度評價體系,并以湖北經濟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為例進行實質研究,探索旅游管理專業基礎課程的建設和優化路徑。

關鍵詞:學生滿意度;旅游學概論;課程建設;CIPP模型;路徑優化

一、研究背景

學生滿意度這一概念是在顧客滿意度概念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國外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而我國有關學生滿意度的研究則始于21世紀初期,伴隨著高等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產生和發展?,F有學生滿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滿意度;二是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集中于高等職業教育、在線教學方面。本科高校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生滿意度研究較少。

“旅游學概論”是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也是大多數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對于學生專業認知的形成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推進“旅游學概論”的課程建設,本研究從學生滿意度的視角出發,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五個方面,探討旅游管理專業基礎課程建設的優化問題,既有助于課程建設相關的理論內容的豐富和完善,也為未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型旅游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旅游高等教育創新旅游人才培養觀念,由注重“量”的擴張向“質”的方向轉變。

二、基于CIPP模型的“旅游學概論”課程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構建

CIPP模型,也稱決策導向型評價模型,由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項評價活動組成,由于其具有全程性、過程性和反饋性特點,故而廣泛應用于各研究領域。本研究運用CIPP模型,結合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旅游學概論”課程的特點,確定各評價指標和評價因子。

(一)背景評價

背景評價是對課程的培養目標進行滿意度測評。主要從教學理論和教學目標兩大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因子包括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特色是否鮮明。

(二)輸入評價

輸入評價是對課程的師資力量進行滿意度測評。主要從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兩大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因子包括教師的師德師風和敬業精神,以及在授課時是否具有前瞻性、實用性和啟發性,能否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之中、能否對理論知識聯系行業實際進行分析、能否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過程評價

過程評價是對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滿意度測評。主要從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考核方式三大方面進行。

課堂教學的評價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評價因子包括課前是否安排學生預習、教材選用是否恰當,課程內容體系是否完善、授課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授課方式是否多樣化、課堂氛圍是否活躍、課后作業是否適量、能否給學生提供有用的參考數目和學習資料。

實踐教學的評價主要從第二課堂進行,評價因子包括教師是否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教師能否對學生的第二課堂進行全程指導。

考核方式的評價主要從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兩大方面進行,評價因子包括過程考核的形式是否多樣、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期末考核的試題覆蓋面及難易程度。

(四)成果評價

成果評價主要是對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滿意度測評,考慮到“旅游學概論”課程“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主要從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提升和人格培養三大方面進行。評價因子包括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是否積累了足夠的專業知識,對行業的認知是否清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溝通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課程是否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人格修養和審美水平的培養。

綜上,基于CIPP模型的旅游管理專業“旅游學概論”課程學生滿意度評價共設置6大評價指標31個評價因子(表1)。

三、數據采集與分析

(一)數據獲取

本研究以湖北經濟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問卷設計根據課程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的31個評價因子,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請被調查學生根據個人認知分別對各個評價指標進行賦分,分值從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依次為1-5分。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線上定向發放的方式,發放對象為旅游管理大類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三個專業的在校本科生,覆蓋面從大二到大四,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均學習過“旅游學概論”專業基礎課。

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260份,均為有效問卷。

(二)信度分析

通過SPSS22.0軟件對本次問卷進行信度分析,得到的α信度系數為0.988,可見本次問卷調查的可靠性非常高。

(三)數據分析

1. 過程評價

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培養目標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2。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培養目標的滿意度總體較高,但在教學目標和教學特色方面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2. 輸入評價

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師資力量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3。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師資力量的滿意度總體較高,但在教師的專業水平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3. 過程評價

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課堂教學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4。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課堂教學的滿意度總體較高,但在教材選用、授課時間、授課方法、課堂氛圍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5。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滿意度總體較高,但在第二課堂的全過程指導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考核方式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6。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考核方式的滿意度總體較高,但在過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命題難易度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4. 成果評價

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7。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教學效果的滿意度總體較高,但在專業知識、行業認知、團隊合作能力、審美水平的培養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四、本科高?!奥糜螌W概論”課程建設及優化路徑

(一)明確培養目標,突顯教學特色

“旅游學概論”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是:結合我?!叭腥龑崱比瞬排囵B目標和旅游大類學生培養需求,以“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作為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現代旅游活動的種類、表現形式及發展特點,厘清旅游活動的體系構成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掌握旅游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明晰旅游發展對目的地的影響;使學生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旅游現象和解決旅游業發展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獲取知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培養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旅游學概論”課程是旅游管理類專業開設的首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1)引領性。通過課程學習,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專業認知體系,合理選擇自己的專業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2)綜合性。教學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涉及旅游者行為、旅游資源開發、旅游企業經營與管理等旅游學科全方位知識;(3)創新性。課程教學包含大量來自旅游活動和旅游行業的鮮活案例,問題突出,現象明顯,有助于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育。

(二)立足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模式

針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特點和學生需求,在課程建設中應重點關注三個問題。

1. 厘清專業認知,激發專業熱情

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第一志愿率普遍偏低,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旅游管理專業學什么、將來干什么感到困惑?!奥糜螌W概論”作為首門專業基礎課,肩負著重要使命。課程教學應由各模塊教學內容談及學科整體知識架構,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專業認知體系。課程教學中關注社會熱點,分析旅游現象,讓學生逐步領略到旅游學科的魅力和旅游業實際工作的樂趣和意義,激發專業熱情。

2. 提升理論深度,培養理性思維

旅游管理類課程教學一直存在講授技能知識多,講授理論知識少,教學內容較瑣碎、分散、淺顯的問題?!奥糜螌W概論”課程教學應注重旅游學理論知識的梳理和對前沿理論深入淺出的傳授,不斷調整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確保課程學習的“高階性”與“創新性”。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資料收集、文獻分析、系統闡述和小論文撰寫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邏輯思維,具有較為清晰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加強師生互動,實現課堂翻轉

為解決教師課堂滿堂灌,學生成為“低頭一族”的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在每節課中增設提問、分析和討論環節,學生思路必須跟著老師走,課堂學習節奏快、動腦多,學生主導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現了課程的“挑戰度”。

(三)深化教學改革,創新課程設計

在“旅游學概論”的課程建設中,應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創新課程設計,具體包括:(1)更新教學理念,激發創新意識。在“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創建線上線下互動、啟發討論結合的教學模式,堅持問題發掘和科學增負,培育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2)解讀社會需求,重構協同育人。立足市場,面向行業,既突出理論教學,又注重實踐應用,既強調知識灌輸,也重視能力培育,在“立德樹人”的指導下重塑協同育人機制。(3)緊扣時代脈搏,關注旅游熱點。為讓學生獲得對旅游業發展的思考,增設大量具有時代意義的旅游發展主題內容。(4) 凝聚集體智慧,打造高質課程。課程組集體備課,共同研討教案、電子課件,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課后作業,并通過學習通APP構建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反饋平臺,努力打造高質量課程。

參考文獻:

[1] 譚諍,王欣欣.高校課堂教學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J].現代教育科學,2016,(5):101-107.

[2] 金明,劉一弦,王媛,李云鷹,魏雪梅,鄭娟.護理本科全程教學學生滿意度現狀調查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6):1762-1767.

[3] 胡文靜.普通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優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0.

[4] 楊清.高校師范生專業課教學滿意度研究——基于北京兩所師范院校的調查[J].大學(研究版),2016,(4):1762-1767.

基金項目:湖北經濟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項目“‘雙一流背景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基礎課程建設與優化路徑研究”(YB202128);紅色文化融入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研究——以湖北經濟學院為例(A2020005)

作者簡介:張春琳(1979- ),女,湖北宜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旅游規劃與開發、遺產保護和人才培養。

猜你喜歡
路徑優化課程建設
基于GEM模型的現代化物流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和路徑優化
信息時代數控銑削的刀具路徑優化技術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流通體系路徑優化策略探討
山西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路徑優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徑優化及應用研究
高職機械類專業“CAD圖形設計”課程建設
基于意義建構視角的企業預算管理優化路徑探究
《海圖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