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漁父”意象與文人隱逸心態探析

2022-05-30 12:59王林瞄
美與時代·下 2022年9期
關鍵詞:漁父古詩詞意象

摘? 要:“漁父”自古以來就是文學經典母題。從《詩經》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釣于渭濱”的呂望予以神化,歷經“莊屈”的形象定型,“漁父”在唐宋時期凝結為一個被文人用來映射隱逸思想的詩詞載體?!皾O”與“隱”的聯結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顯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實現心理調適或升華的藝術投映?;仡櫜⒆匪葸@類意象的源流及嬗變,細致體悟文人情感世界的豐富精微,可以藉此發掘意象創作和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古詩詞;漁父;意象;隱逸

《文心雕龍·神思篇》有云:“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盵1]397意象作為以語詞為載體的詩歌藝術的基本符號,為后人留下眾多具有古典美的經典物象,“漁父”便是一例。它大多藉由對漁父隱逸日常的刻畫來傳遞情思,展現了文人氣象萬千的情感世界。而在文人的性靈抒寫下,漁父是“白發滄浪上”的垂釣者,吃著“菰飯莼羹”,過著“暮向蘆中宿”的漂泊日子。他們游離于廟堂之外,行走于江湖之邊,這種狀態有時是詩人生活的真實映照,但更多時候是一種精神寄托與遐想顯現??v觀這類作品,可以看到文人紛繁各異的生命意識與人生感知。

一、古詩詞“漁父”意象的產生與流變

《詩經》作為反映先秦時期日常生活的詩歌總集,已經有許多描寫“農耕漁獵”場面的內容,從中可以找到不少與“漁”或“漁父”有關的詩句?!囤L·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盵2]61《小雅·采綠》:“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盵2]381《召南·何彼襛矣》:“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盵2]42顯然,《詩經》中的漁父都是普通的打魚者,詩作以漁類比,或傳遞婚戀之思、或映射公族嫁娶,具有濃厚的情愛倫理意蘊,而“志不在魚”的朦朧意識投射也奠定了“漁父”一詞的弦外之音。

讓“漁父”這一平凡形象具有了傳奇色彩的人物,是太公呂望,他也是史書記錄最早的漁父原型。據《呂氏春秋·有始覽第一》載:“太公釣于滋泉,遭紂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盵3]666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亦寫道:“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盵4]1477太公的傳奇經歷歷來為后人所樂道,并被添上神話意味。太公之后,亦有“扁舟范蠡隨漁父”“漁父義節助子胥”等傳說故事層出不窮。

在文學史上,是屈原與莊子首次為漁父賦予“隱者”的隱喻內涵?!冻o·漁父》講述的便是屈原遭逐之際,與無名漁父的一段關于人生抉擇的討論:當身形枯槁、憔悴不堪的屈原在江邊徘徊,聽到路過此處的漁父發出“何不自令放為”[5]171的疑惑后,道出“眾人皆醉我獨醒”[5]174的混沌現實,漁父只得莞爾一笑,搖舟而去。而在《莊子》的同名篇作中,亦有相仿的情境對話:當孔子“休坐乎杏壇之上”[6]815時,“須眉交白,被發揄袂”[6]815的漁父來到此處,大力斥責孔子“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6]816的行為,并提出“法天貴真”的主張,讓孔子決意從師潛學。奈何漁父認為孔子不足以“妙道”“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6]822。與北方的《詩》有異,《楚辭》《莊子》中的漁父都是一類睿智豁達的隱士形象,來去無蹤,在濁世中堅守明哲保身之志。

莊屈對文學創作發展的影響是極深遠的。莊子的美學、屈子的遭遇,加上歷史傳說的描摹,形式與內容適時交匯,發酵出無限的靈感。自那以來,各種以“漁父”為主題的古詩詞層出不窮,尤以張志和的《漁歌子》最有名。此詩流傳甚廣,后人多化用原句或詞牌名進行二次寫作,掀起了一股“漁父”熱。后經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的傳承與創造,漁者與隱逸之間的聯系慢慢積淀下來,成為詩歌文學中的一類意象母題。

二、古詩詞“漁父”意象中的情感世界

(一)身心的回歸:隱士

首先是身與心的雙重回歸,這一類是真正的隱士,但可舉者寥寥。最典型的當屬張志和,此人一生清真好道,在宦途不順、妻母相繼去世的連續打擊下,決意向肅宗請辭。肅宗賜給他一奴一婢,張志和偕同兩人一起歸于山林,自稱“煙波釣徒”,以漁釣為生,著名的《漁歌子》便寫于此時: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此詩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繾綣圖景:西塞山前,白鷺騰飛,兩岸桃花盛放,江水猛漲,鱖魚生得肥圓玉潤,飄雨陣陣襲來,漁翁早已樂而忘歸。值得一提的是,據顏真卿說,張志和釣魚不用餌,自然不會引來魚兒上鉤,所以“鱖魚肥”并非粗淺的口腹之欲,而是對漁隱生活之怡然自足的喻指。末尾處的“不須歸”可謂神來之筆,它既反映了家室空落的真實境況,也表現出了卻紅塵羈絆、一心流連自然的生命情態。恰如《人間詞話》中所寫:“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盵7]15張志和“觀物”亦“觀己”,將閑適的情緒感發存蓄于寡淡平和的畫面美中,標志著他已跳出本體意識范疇,用一種“他者”的靜觀視野來描摹完滿自由的心靈境界,是真正的“詞之上乘”。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遵循“內求”之道的身心兼修的隱士本性,堪稱“隱之楷?!?。

(二)身歸心未歸:偽隱

1.出世

自姜尚渭水獨釣的故事廣為流傳后,以“漁隱”待“仕機”的例子可謂不在少數,最著名的要數東漢隱士嚴光。嚴光少時與光武帝同游學,后光武帝兩度出訪并委以重任。陸游曾作詩諷之,認為嚴光的清譽是掩飾出世之心的技巧。而與嚴光的經歷類似,孟浩然也是一名心懷魏闕的隱士,偕友張子容躬耕于歸鹿山多年后,曾揮筆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道: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的前半段展現了一方壯美圖卷:八月湖水高漲,天水交接,宛如一色,浩瀚無邊際;云夢澤處,水汽噴薄,仿佛能撼動岳陽城池。接著,詩人筆鋒一轉,訴說起“渡舟無楫”的淡淡無奈,只得遙觀岸邊的漁父,心生艷羨,那哀婉的心意在此得以緩緩顯露。隋唐時期,舉薦之風流行,文人大都渴望憑借投贈之作得到賞識,故該類詩文的創作一直很繁盛,這在耳熟能詳的“長安居、大不易”的逸聞中已有所反映。此詩寫于唐開元二十二年,是干謁詩的經典之作。其中,“漁”與“仕”的巧妙聯結,正反映了以孟浩然為代表的“士”階層的矛盾心理,也印證了“以道補儒”的士人整體精神面貌。經世之愿與國家意識形態及體制的相斥相依,使得他們如一葉于海上浮行的扁舟,生在左右都游不到岸的境地里。

2.抗世

自古以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所有讀書人的終生追求,但求仕路上卻有著各種利益集團的糾紛和永難止息的政治爭斗,這也形成了中國古代特有的貶謫文學。柳宗元的一生即是最好的詮釋:他曾作為王叔文政治集團的一員進入權力中心,然而,“永貞革新”不久宣布失敗,保守派的反撲讓集團瞬間傾散。同朝被貶的劉禹錫居于陋室之下,仍發出“何陋之有”的詰問,相反,柳宗元的詩作卻被渲染上了屈原式的悲憤: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寫于柳宗元孤居永州的初期,“騷怨”濃長,恰如蘇軾在《柳儀曹詩》中的評價:“憂之深也?!泵CL斓刂?,沒有一只飛鳥掠過,沒有一個人影,唯有披蓑戴笠的白發老翁駕著扁舟,獨自承受冰天雪地的冷峻侵擾。與劉禹錫有別,柳宗元是河東望族之后,又年少成名,正處初露鋒芒的而立之年卻遭遇政治厄難,身份境遇的劇變讓他心中激憤交加,難以排遣??梢哉f,詩中的漁翁不畏風雪侵襲,有著危險迫近也巋然不動的品格,恰如柳宗元本人的形象映照:既不愿參與勢力勾結,以換取仕途的坦蕩平順,又無法淡然接受理想幻滅、終老于此的殘酷現實。于是,他選定“漁隱”的方式來隔絕紛擾,昭示不屈。這種以“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感來鞭策自己,在失敗與毀滅中等待涅槃重生的舉止,是一類殉身抗世的悲劇美。它讓看似遺世獨立的漁父生活的背后,飽藏著蒼涼孤獨的人生體驗,更折射出荒蠻幽哀的貶謫文學世界中,那錯綜復雜的“江雪”心境。

(三)心歸身未歸:愿隱

1.樂隱

自古以來,無數文人騷客都謳歌或贊美過漁父,但是真正放下世俗牽絆,做了一回漁父的人卻少之又少,南唐后主李煜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7]4的帝王,并無治國之才,更無興國大志,在機遇巧合中被推上王位的他,反倒更加憧憬平民“粗鹽淡茶”式的清欲生活:

其一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其二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漁父》二首是李煜觀畫作《春江釣叟圖》后所寫,有異于前期的綺麗浮華、亡國后的悲哀凄婉,兩首詞作風格曉暢,簡易近人。詞中的漁父整日與盛景佳酒為侶,游蕩在飛濺如雪的浪花與繁盛嬌美的桃林中,面對汲汲于名利毀譽的世人,盡情唱詠著他的自由欣悅。然而,與了無牽掛的漁父不同,李煜是在南唐已奉朔稱臣、國勢重危的時候即位,故已深陷困患許久。身負難以推卸的重責,信奉佛道的李煜藉由幻想來逾越現實的壁障,也映證了文學抒寫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被壓抑意識的喚醒與補償。在那里,李煜用片刻的斷念為自我設想了“漁隱”后種種美好的、因生于貴胄之家而不可能享有的生活。他憑借這一“白日夢”贏得精神自由的滿足,收獲了更加積極廣闊的人生體驗。

2.悵隱

如果說,李煜對“漁隱”的渴望是出于另一種生活的極致誘惑,彰顯了別樣的生活追求,那么,“悵隱”就帶有幾份心不甘、情不愿的味道,尤其是當士人面對難以翻越的“道統”與“政統”之璧時,內心的沖突斗爭常會讓歸隱之愿渲染上無奈的基調。大半生都在流放中掙扎的蘇軾便是這一類文人的代表: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

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漁父》(四首)為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的聯章組詞,前三首均描繪漁父閑散的情志,真正的主旨到了最后一首才浮出水面。此詩運用“倒放”的鏡頭手法,先寫漁父的“笑”,繼而將視野拉遠,展現風雨飄灑、輕鷗飛翔的江水景致。接著,漁父緩緩道出了“笑”的緣由:騎馬出差的官人,此刻只能憑我擺舟蕩槳,方能渡河而去。言語之間,流露出世外風骨對勞頓輾轉的官宦生活的不屑。這里的漁父仿佛就是蘇軾的化身,既為“渡人”,亦為“渡己”,以此消釋偏居一隅的落寞情懷。但是,蘇軾的曠達終究是一種逼不得已的情感內飾,而非本性使然。詞人少時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曠世大略,卻因朝廷派別的新舊爭斗而跌落于此,人生的局限與無常啟發了他對生命哲學的深度思量,也孕育了此前未曾有過的悲劇意識。為逃脫“心為形役、身為物累”的現實宿命,蘇軾用想象中的“漁隱”來貼近山水之美,以自我的內在超越來完善主體境界。這份看似純粹的審美樂趣的背后,隱藏的是對悲劇的不懈抗爭以及對天性的珍視,繁雜且艱深。

三、古詩詞“漁父”意象下的思想底蘊

文藝心理學認為,任何一種文學現象或者文學意象的產生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心理原因。自古以來,與大一統君主政體相依相離, 在不可避免的沖突中走向政治苦境、精神苦境,成了中國士人典型的生存境遇。而一旦面臨政治打擊和仕途波折,士人們往往會徘徊在儒道兩家中尋找生存依據。

《呂氏春秋》有云:“求有道之士,則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遠幽閑之所?!盵3]366“漁隱”就是這樣一方療愈心靈的棲居之所,它讓士人在難以調和的矛盾中能夠獨善其身又不背離己志?!皾O”與“隱”的聯結能夠成為士人的創作定勢和隱喻載體,同儒道的哲學體系及審美原則是密不可分的。僅從構成漁父生存環境的三大要素入手,可以窺探出“儒道互補”的思想取向對文人人性結構與藝術心理的內在影響。

首先是“水”。作為漁父生存的一大條件,水既為生命之源,更被古人視為組成世界的五大元素之一。在先民學會耕作之前,逐水而居的生活模式是后世文明誕生的源頭,這也培育了其濃厚的崇水思想?!墩撜Z·壅也》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盵8]146在孔子的眼中,智者思維敏捷好動,猶如水流不息,而“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8]222又以水的自然規律偵破了“日往月來,寒往暑來”的宇宙運行法則??梢哉f,水不僅是智者的象征,其本身也蘊藏著無窮的智慧之道。不止如此,老子對于水也有著深刻的認知。在老子心中,“水”是幾近于道的存在,它“善萬物而不爭”[9]102,亦柔亦剛,有著最強大的力量和最完美的品性,堪稱實物化的理想人格。于是,每日生活在水邊的漁父,與道依存,有著“體道”“悟道”的最佳條件,也被賦予了至善至美的秉性色彩。

其次是“魚”。遠離塵世的漁父想要維持己需,“魚”顯然不能缺少,釣魚也是漁父的基本日常。在夏商年代,“魚”性格溫順又能多產子,被交感巫術思維支配的先民們將其視為祈愿的精神載體,其中孕育著樸素美好的生活祝愿?!墩撜Z·述而》有云:“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盵8]176這不僅是少有的能體現孔子生態觀的一句話,也展現了儒家善于貫通自然天道與人間秩序的智慧。萬物性靈,漁父“釣”而不“網”,已然昭示“天人合一”的和諧生態理念,更是對“克己復禮”的自覺踐行。而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莊子則將“魚”看作最能體現道家逍遙觀的物象:“魚”出游從容,是因為它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釣魚更是一種要求封閉雜念、潛心虛靜的活動,符合超越個體欲望、專注客體特征的“得魚忘筌”式的道家審美指向。

最后是“舟”?!爸邸笔菨O父安身立命之所,亦是與岸上之人徹底隔絕的文化符號。長期以耕種為業、講究安土重遷的農耕文明在穩定傳襲中難免會形成心理的僵化與封閉,而漁獵生活所具有的孤立性、自適性和多變性,反倒成為了救贖岸上靈魂的稻草。小舟遠逝,江海余生,至此縹緲無蹤,再也無處可尋?!墩撜Z·公治長》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盵8]104孔子和子由的這番談話,再度直面濟世思想與社會演進之間的交鋒。而孔子的答案是,若不能實現心中之“道”,寧愿乘舟遠去。此處的“舟”正是一種背離塵世,孤守己見的內心縮影,亦是調和沖突的平衡性策略。無獨有偶,《莊子·列御寇》載:“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盵6]829一葉扁舟隨意流蕩,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到哪里去,與自然同化、融為一體,真正地達到了逍遙游的境界,蘊含著“修德就閑”的生命情趣。

四、結語

綜上,“漁隱”類的詩詞創作所映射的文人心態正是“儒道合流”的結果。它既囊含了靈活圓通的人生智慧,也深藏“物我歸一”的自然之道,為深陷時代苦境的文人們提供了人格與心靈的庇護所。盡管斯人遠去,但那蕩槳搖撥的層層漣漪依然是詩歌文學中的一道曼妙光景,令后人神思徜徉。

參考文獻:

[1]周振甫.文心雕龍譯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張雙棣,張萬彬,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司馬遷.張守節,注.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王逸.楚辭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6]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20.

[7]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錢穆.論語新注[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9]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02.

作者簡介:王林瞄,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猜你喜歡
漁父古詩詞意象
踏青古詩詞
撫遠意象等
丁酉端午前重讀《漁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漁父
明朝散發弄扁舟——“漁父”形象解讀
“蘇世獨立”與“遁世隱逸”——《漁父》主旨分析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古詩詞中的新年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