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四因說分析

2022-05-30 12:59周艷艷
美與時代·下 2022年9期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網絡文學評價體系

摘? 要: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是當前網絡文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從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出發審視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活動,可以得到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從質料因的角度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要依賴經典;從形式因的角度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本質樣貌只能來自于傳統文學評價體系;從動力因的角度看,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需要多方合作;從目的因的角度看,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需要協調各方目的。

關鍵詞: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亞里士多德;四因說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媒介的審美性研究”(19BZW024)階段性研究成果。

亞里士多德總結了早期希臘自然哲學家對事物運動的看法,指出了事物形成和運動的四種原因,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在《物理學》中,他指出,“(1)事物所由產生的,并在事物內始終存在著的那東西,是一種原因,例如塑像的銅,酒杯的銀子,以及包括銅、銀這些‘種的‘類都是。(2)形式或原型,亦即表述出本質的定義,以及它們的‘類,也是一種原因?!僖粋€(3)就是變化或靜止的最初源泉?!僖粋€原因(4)是終結,是目的”[1]。一般認為,質料因是指構成事物的原始質料,就好比造房屋的磚瓦;形式因是指構成事物的樣式和原型,就好比造房屋的圖紙或建筑師頭腦里的房屋;動力因是指推動質料變成形式的力量,就好比把磚瓦變成房屋的建筑師;目的因是指事物產生和運動變化所追求的目的,就好比建房屋是為了居住。這四大原因是亞里士多德分析可觀測事物的方法論[2]。

如果將當前網絡文學研究中的“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活動視為一種文化構建,采用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來思考這一事物的運動發展,可以得到關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一些新發現。

一、從質料因的角度看,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也要依賴經典

亞里士多德的“質料”是指在事物運動中不變的東西。就“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而言,其所需的材料就是構建過程中不變的東西。這種東西只能是作品本身。因為無論使用何種歸納方式來對材料進行“運動”,作品本身是不變的思考之基。那么問題在于,網絡文學作品與傳統文學作品有何不同。

傳統文學評價的根基是經典文學作品,從這些經典作品出發,批評家獲得自身批評理論的解釋力并獲得自身的價值。著名批評家布魯姆在其《西方正典·序言與開篇》的第一句這樣談自己的文學批評和經典的關系:“本書研究了二十六位經典作家,并試圖辨析使這些作家躋身于經典的特性,即那些使他們成為我們文化權威的特性?!盵3]很明顯,經典作品是批評家借以進行批評活動的最佳范本。布魯姆將莎士比亞、但丁、喬叟、塞萬提斯、蒙田、莫里哀、彌爾頓、薩繆爾、歌德、華茲華斯、惠特曼、狄金森、狄更斯、艾略特、托爾斯泰、易普生、弗洛伊德、普魯斯特、喬伊斯、伍爾夫、卡夫卡、博爾赫斯、聶魯達、佩索阿、貝克特等26位作家作為西方“正典”文學的經典作家并進行了分析,以此構建自己對文學史的理解。

網絡文學評價的根基也是文學作品。然而,這些作品是不是經典,是什么意義上的經典,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傳統作家從一開始就不承認“網絡文學”一詞的合法性,更遑論承認網絡文學也能產生什么“經典”了。然而,如果我們放開胸襟,將“經典”不要僅僅理解為傳統文學意義上的“經典”,而是“具有典范意義的好作品”,那么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網絡文學本身的巨量作品中,還是可以發現一些具有典范意義的好作品,比如《甄嬛傳》《將夜》《慶余年》《大國重工》《褻瀆》,等等。與傳統文學作品相比,它們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不足,然而,在網絡文學自身的序列中,這些作品可以說得上是佼佼者了。而且,隨著這些作品的傳播,它們也在不斷地提純、改編,最終可能會形成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作品。通過對這些新的經典作品的把握,網絡文學批評就有了自己的標桿,也會根據這些經典作品形成自己的評價“慣例”,最終形成有網絡文學活動自身特色的批評體系。

二、從形式因的角度看,網絡文學評價

體系的本質樣貌只能來自于傳統文學評價體系

“形式”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是事物之所以是事物的“原因”或“本質”。那么從“形式”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它的內容、構造方式和呈現方法就是它的“形式”。這個“形式”來自哪里呢?只能是來自于傳統文學評價體系。因為文學評價是一個歷史性的活動。它不是今天針對網絡文學才出現,而是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比如,《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孔子的“興觀群怨”、賀拉斯的“寓教于樂”、司馬遷的“發憤著書”、康德的審美判斷力、葉燮的“才膽識力”,等等。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更是將藝術性和思想性作為評價作品的核心原則。因此,構建網絡文學批評體系不能忽視上述這些思想資源。不過我們一定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改造。

縱觀目前有關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想,有一些評價內容和展示方式正是因為對傳統網絡文學批評的充分吸收才受到學界的一定認可。如歐陽友權提出的網絡文學批評的“樹狀”結構。他指出,“從‘文學與‘網絡的雙重屬性看,對網絡文學的評價既要有‘文學的維度,如思想性維度、藝術性維度,也不可脫離‘網絡的評價維度,如媒介維度、產業維度,還需要有二者融合而成即‘網絡文學的整體評價維度——影響力評價。也就是說,思想性維度、藝術性維度、媒介性維度、產業性維度和影響力維度,便是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時需要持論的基本維度”[4]。在這個評價樹中,歐陽友權認為“思想性維度”和“藝術性維度”是核心維度。這兩個維度其實也是傳統文學批評的核心維度。這充分表明了網絡文學批評界對傳統文學批評內容的吸收。另外,周志雄在《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維度及構建路徑》一文中指出,“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應系統地考評網絡文學,應有相應的價值維度、理論維度、審美維度、文化維度、技術維度、接受維度、市場維度,既要注重評價的有效性和通約性,又要能在更高的層面上促進網絡文學的發展”[5]。他著重分析了網絡維度、審美維度、商業維度和理論維度。我們看到,其中的審美維度、商業維度、理論維度也是傳統文學批評所關注的批評維度。上述兩位批評家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們構建的批評標準(維度)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離不開對傳統文學批評的吸收。

三、從動力因的角度看,

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需要多方合作

所謂構建動力分為誰有資格建構和誰在建構,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從誰有資格建構的角度看,按照文學批評史揭示的慣例,批評主體或者是如柏拉圖、康德、黑格爾這樣的哲學家,或者是賀拉斯、韋勒克這樣的文學理論家,又或者是劉勰、圣勃夫這樣的文學批評家,都是文學研究的專業人士。網絡文學時代之前,他們既有資格又實際通過自己的各種著述實際構建文學批評話語(包括學理基礎、批評方法、批評成果等)。但網絡時代造成了誰有資格建構與誰在建構之間的差異。有資格構建的可能不屑于構建,而實際的構建者可能并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構建資格。前者由于傳統文學理論家對網絡文學不屑一顧,后者則來自網絡文學活動的特點:基于開放性的網絡平臺,與作者互動、評價文本成為技術賦予網絡文學讀者的天然權力,尤其是讀者中的部分人士具有一定的文學理論素養,對作品能夠提出一些深刻且精彩的批評(起點、豆瓣等平臺有不少精彩的讀者評價),他們就成為實際的建構者。

因此,所謂“建構”的活動就不能僅僅是專業理論人士(很多還并不樂意)的事情,還應該考慮這部分讀者的意見,吸收他們的批評成果(雖然很散亂)。然而這一活動的困難在于,專業理論人士和讀者在文化環境、學理儲備、評判立場上有較大差異,很難聚合。大致可以說,身份和學理決定立場,立場決定了批評的角度,批評的角度決定了批評的結果。批評者是什么身份?基于什么立場進行批評?從什么角度進行批評?(學院的理論性角度?官方的思想性角度?還是民間的娛樂性角度?)有這些差異,批評結果往往會有不同。而“評價體系”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普適性,因此必然面臨融合不同批評者的艱巨任務。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但這卻是將“個人批評意見”轉為普遍性批評法則的唯一途徑。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這個問題,提出了多方融合的批判構建思路。如單小曦提出“合作式網絡文藝批評范式”。他指出,“一個時期之內(網絡文化的一代成長為批評家主流群體之前),要想對中國網絡文藝形成切實有效的批評,需要建構學者、作者、編者、讀者四方主體合作的批評形態。學者—作者—編者—讀者‘四方合作主體已經不再表現為傳統現代性那種個體化的自律性的孤立、封閉、凝固的主體范式,而是一種具有‘數字現代性特征的新型主體范式”[6]。陳海在《中國藝術報》中指出,“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需要作者和讀者的參與。尊重作家對當代文藝批評的意見,平等對話,充分溝通。弄清楚作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文學評價體系,或者說什么樣的評價機制可以激發其創作熱情。同時也要照顧讀者的審美需要,脫離學術論文的桎梏,使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評論語言,生動明快地展示自己犀利而獨到的評價思想”[7]。上述學者的思路是一致的:與傳統批評活動不同,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構建需要多方合作,這樣才有充足的動力去完成。

四、從目的因的角度看,構建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需要協調各方目的

學術研究是為了探究對象的規律,它排斥當下極端的功利性目的。然而,研究者具體的學術研究活動卻不是漂浮在天空之上。自然科學的研究往往有明確的功利目的,人文科學也要面向現實,面向生活。因此,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也有自己的功利目的?!澳康摹鄙婕暗氖侵黧w的愿望。網絡文學活動涉及四大主體:讀者、作者、學者、官方。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

讀者的目的是看到好的、免費的作品。他們看起來似乎并不需要什么評價體系。作者的目的是自己的作品受歡迎,名利雙收。他們看起來似乎也不需要什么評價體系。尤其是有作家堅持:創作不能理論先行,要遵循藝術審美規律。這樣看起來,似乎只有學者和官方需要評價體系。其實不然。無論是讀者想看到好作品,還是作者想要創作出好作品,他們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學批評。有效的文學批評活動會反饋給作者,讓他更好地創作。精彩的文學批評作品會吸引讀者,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學者和官方是最直接想要評價體系的兩大主體。學者基于學術研究的內在發展邏輯而展開評價體系的思考,獲得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學術共同體對一部作品進行具有公共性的評判。如果沒有一定之規,那么文學評價將成為自說自話,誰說都有理的個人感覺。這樣不利于對一部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公正的評價。官方往往從規范新興文藝活動的要求出發,需要用某種文藝規范來對網絡文學進行規訓,使網絡文學作品符合官方的批評要求。

因此從目的的角度,讀者、作者、學者、官方構建網絡文學批評體系的目的是不一致的。目的不同,想要構建各方都滿意,能夠被普遍承認的評價體系困難重重。

雖然如此,就如亞里士多德所言:目的是第一位的。雖然網絡文學活動各個環節的主體目的不同,但無論是讀者、作者、學者還是官方,大家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能夠構建一個各方都滿意的評價機制。什么是各方滿意?即通過這種評價機制,讀者可以讀到更多的好作品,好作者可以被關注和支持,學者可以借此公正地評價,官方可以更好地把握網絡文學活動。這一最終目標是網絡文學批評體系最終有可能完成的根本原因。在具體操作中,也正是有了這一最終目的,各方才能相互容忍、相互協作,構建各方認可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才變得有可能。

總之,從亞里士多德有關事物運動的“四因說”來考察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活動,可以從質料、形式、動力和目的等四方面獲得如下啟發:從質料因的角度看,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不能忽視文學經典的作用;從形式因的角度看,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應該積極從傳統文學評價體系中吸收養分;從動力因的角度看,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需要整合多個主體的批評動力;從目的因的角度看,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需要協調各方目的。希望上述啟發能夠被學界重視,促進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順利構建。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物理學[M].張竹明,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50.

[2]張文婷.論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D].西安:西北大學,2009.

[3]布魯姆.西方正典[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1.

[4]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樹狀”結構[J].當代文壇,2021(6):4-14.

[5]周志雄.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維度及構建路徑[J].中國文藝評論,2017(1):57-64.

[6]單小曦.合作式網絡文藝批評范式的建構[J].中州學刊,2017(7):149-155.

[7]陳海.網絡文學如何建構自己的評價體系[N].中國藝術報,2017-08-28.

作者簡介:周艷艷,陜西藝術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網絡文藝和新媒體美學研究。

猜你喜歡
亞里士多德網絡文學評價體系
對待網絡文學要去掉“偏見與傲慢”
網絡文學竟然可以這樣“玩”
揭秘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的誕生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評價體系小改革職業技能大提升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及對策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