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

2022-05-30 10:48張虎
校園英語·下旬 2022年8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倡議課程思政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對新疆高校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加以培養迫在眉睫,這不僅是課程思政建設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客觀要求,也是現階段適應國際大環境,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要求。本文以大學英語教學為切入點,探討了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期望能引起新疆高校英語教師的重視,在提升新疆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一帶一路”倡議;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張虎(1974-),男,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跨文化交際。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倡議。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該倡議涉及東南亞、中亞、中東歐等地區的65個國家,這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與中國截然不同,差異較大。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與沿線各國的關系進一步升華,合作進一步鞏固。

被定位為“一帶一路”核心地區的新疆,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八個鄰國接壤,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受地理位置與各種條件的雙重制約,新疆大學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社會實踐經驗更是匱乏。因此,要想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新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必須要在跨文化教學上下功夫。借助課程思政,將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以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面向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既具有覆蓋面廣和時間跨度長的特點,又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因此成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主戰場”。在此背景下,如何優化大學英語文化教學設計成為一個新課題。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學英語課程必須要關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但實際情況不盡如人意。

此外,“一帶一路”建設迫切需要一批了解沿線國家法律法規、風俗文化和現實國情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了解國外社會與文化,熟知中國文化,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使者。

一、文獻綜述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人類學家對文化模式和國民性的探討,但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以E.T.Hall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的面世為標志。在20世紀60年代的起步階段,學者們關注的是外語技能的培訓和文化知識的學習,主要針對的是跨文化的有效性。70年代以后,傳播學研究開始接棒,關注的焦點轉為交際行為的有效性,以實證主義為核心的定量研究勃然興起。80年代,學者們繼續討論跨文化的有效性,并開始分析其得體性。同時展開理論建構,為跨文化能力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支撐。90年代以后,西方理論獨領風騷,跨文化能力研究全面展開。2000年以后,跨文化能力理論趨于多元化。2010年至今,西方理論與非西方理論相互借鑒、相互補充,跨文化能力研究進入整合階段。

20 世紀 80 年代,跨文化交際學開始進入中國,諸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探討,但目前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難題。Crozet等就文化教學理念指出了現存的兩大問題: 其一,簡單地認為文化是一個靜態體系,沒有把語言與文化的彼此依存關系考慮在內,更忽視了可持續變化的文化主體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其二,把目的語文化教學和主流群體文化看得過重,忽視了少數群體文化,使學生對文化的多樣性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中國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展開了一系列研究。高一虹提出了跨文化能力的“道”與“器”的觀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本土理論建構的探索上邁出了有力的一步。2013年,許力生與孫淑女提出跨文化能力遞進—交互培養模型,把知識、動機、技能、語境和效果五個因素融合在一起,探索出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新途徑。2014年,高永晨提出了“知行合一”模型,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使之立足于民族根基的同時又具有國際視野。孫有中從本土國情和多重視角出發提出的跨文化能力理論,為探索中國外語教育的新思路提供了借鑒。葛春萍和王守仁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闡述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可以是雙向的和多渠道的,如強化師資隊伍培訓、實施實踐項目培訓、開發優質教材等。此外,顧曉樂和張紅玲、姚春雨從中國學生實際情況的視角出發,分別提出了更符合中國國情和教育現狀的本土化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型。這些具有中國元素的理論與西方理論形成強烈反差,獨特而富有新意,彌補了西方理論的不足,極富啟發性。

二、存在的問題

如今,不少大學英語教師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還缺乏充分的認識,僅僅處在照本宣科的層面,學生缺乏實踐和體驗。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逐漸退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跨文化教學時間不足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課程思政的指引下持續深化,文化元素不斷得到完善和加強,文化教學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高校對跨文化教學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然而,受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文化教學的時間和內容明顯不足,跨文化教學的質量較低,未能有效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習慣。

(二)教學模式滯后

目前,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依然以知識點講授和四六級考點解讀為主,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導入和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試教育意味濃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解讀不充分,對多元文化環境的創設力度不夠,對異域文化語境的營造不到位,缺乏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研究,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很少有體驗跨文化交際的機會。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翻轉課堂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念的提出,微課、慕課等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新的教學模式得以應用,文化教學得到加強,但依然缺乏對目的語文化、風俗習慣及人文歷史等知識的傳授,這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和能力提升極為不利。

(三)師資力量薄弱

受種種客觀條件制約,大多數高校教師缺少出國訪學和體驗異域文化的機會,自身的跨文化知識和意識不足,又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培訓,導致其對跨文化的感知性不強,從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對異域文化的輸入,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環境的缺失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環境中去感受才能有效。然而課堂教學中的訓練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和講解,過于表面化,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一定程度上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效果不佳,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礙。此外,在培養過程中,境外實踐是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一環。但是,很多高校無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蚱髽I建立合作關系,不能為學生創造文化交流的境外實踐環境。因此,對于有條件的高校而言,應該加快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步伐和開展境外實踐活動,或者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建立產學研實踐基地,為課堂教學營造真實的、立體化的實踐環境和氛圍。

(五)中國文化失語問題

面對當前國際形勢,中國文化失語問題依然存在?!耙粠б宦贰背h下,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要素。教師在強調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的同時,還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只有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加深對多元文化的深層次理解。

三、培養路徑

(一)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和創新教學模式

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相結合,采用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增強教學活力。利用慕課、微課、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等教學資源,積極應用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開展互動式教學、任務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建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課堂。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下反思,充分激發和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以此來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彌補和改善了課堂時間不足的問題。

(二)轉變教師身份,提升教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效果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在課堂上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輸者和教學掌控者轉變為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構建雙向、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亦師亦友”的課堂氛圍。其次,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參加相關培訓,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充分挖掘互聯網上涉及多元文化交流的音頻、視頻、文字等教學材料和文化資源,豐富教學素材,以此來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為開展虛擬沉浸式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加強課堂互動,營造跨文化交際體驗氛圍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文化知識,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臺詞對白等鮮活形式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際體驗氛圍,引導學生在體驗互動中感受學習的趣味性,提升分析思辨能力,從而建立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文化遷移能力。

(四)明確辦學定位,營造實踐環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嵺`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高校要緊緊圍繞自身辦學定位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學工結合、頂崗實習、產學研深度融合教學,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實現學以致用。同時,通過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加大社團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的力度,幫助大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力、領悟力和感知力,形成扎實牢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調適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豐富課程思政內容,加強中國文化教育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其中包括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要豐富課程思政內容,增加文化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明確課程思政定位,加大中國文化知識輸入力度,有效解決中國文化失語問題,引導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傳承中華文脈,講好中國故事,讓大學英語課程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

四、結語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而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語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更應該突出這一能力的培養。因此,新疆高校英語教師應該不斷豐富教學活動,提升文化教學能力,把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元素、多元文化元素進行有機融合,助力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具備了扎實的理論知識、良好的文化素養、正確的交際策略和過硬的調節能力,大學生才能在職場中更好地應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講好中國故事,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新疆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疆高校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重要性的認知,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高校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及合作。與此同時,要實現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提升與世界多元文化認知提升的雙輪驅動,使學生具備多元文化意識?!耙粠б宦贰苯ㄔO必須要有語言的保障作為前提才能收益最大化。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效果,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戴曉東.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3]李曼,李德俊.《國際商務談判》課程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海外英語,2021(22):147-148.

[4]孔凡利.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4):106-108.

[5]田夕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21):158-159,168.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際倡議課程思政
浙江向全行業發起廉潔自律倡議
保護一半倡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景和實踐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發起攜手共贏合作倡議
創新意識下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中的“入鄉隨俗”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及解決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