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視角下看日語表達的曖昧性

2022-05-30 01:13陳金鈴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陳金鈴

內容摘要:在跨文化交際中,除了要了解該國的語言特點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也是極為重要的。說到日本文化,“曖昧表達”是日本社會中非常重要且獨特的存在,每個日本人都會在有意或無意中大量使用這一表達,它已經不僅是語言的一個特點,更是日本人性格、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背后隱藏的就是日本人的思維方式、體察文化、集體主義,甚至體現了他們獨特的審美意識等豐富的文化因素。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曖昧表達”又極易給交際雙方帶來誤解,本文將從“曖昧表達”形成的原因出發,通過案例分析揭示這種表達特點背后所隱藏的日本人的心理特點,目的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意圖,從而更加順利地溝通交流,進一步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互動。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曖昧表達 交際對策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日兩國文化、經濟上的往來也日益頻繁,要想進一步促進兩國之間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我們就必須對日本的社會文化有所了解?!皶崦帘磉_”作為日語中最常見的語言特點,是跨文化交際中極易產生誤解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必須要對“曖昧表達”這一語言現象進行深入了解:“曖昧表達”具體體現為什么?在日本社會有什么樣的形成背景?在了解“曖昧表達”的基礎又該采取怎么的交際對策?圍繞這些問題,筆者將從跨文化視角出發,對日語的“曖昧表達”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一.“曖昧表達”的形成背景

日本著名的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先生認為日語的語言特色就在于沒有說完的內容和沒有寫出來的內容。他在《日本人言語表現》①一書中就曾寫到,日本人最喜歡通過間接和省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這種心理特點從語言層面折射到整個日本的社會文化中,我們的著眼點就從日語的“曖昧性”聚焦到了日本的“曖昧文化”,而日本作為全球高語境國家的代表,這種模糊不清的“曖昧表達”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又是什么,這不禁值得我們深思。

1.島國的自然環境

日本由于四面環海,交通不便,又是一個單一語言和單一民族的島國,所以長時間內都處于較為封閉的狀態,共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極大的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也培養了人們之間的默契和共處同化意識,他們開始不需要通過太多的語言,通過眼神、肢體的動作以及表情神態等就可以明白對方的意思,所以在日本文化中出現了“以心傳心”這個詞,指的就是不說話而心心相通。直到如今“以心傳心”仍是日本社會十分推崇的交流方式,所以在日本人的交往中很重視曖昧的表達,盡管語言表達含糊不清,但能夠通過共同的文化環境來揣摩對方的心理,進而努力達到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效果。

2.集團意識

日本同中國一樣,也是擁有悠久歷史的農業文明國家,他們主要是種植水稻,水稻的種植過程瑣碎且復雜,需要眾人協作完成,同時也因為日本的自然地理環境,多島嶼、多火山、多地震,所以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日本形成了以村為單位的生產協作機制,“村八分”作為一種嚴厲的非官方制裁開始被制定出來。對于那些擾亂村子秩序的人及家屬,全體村民約定除葬禮和火災兩種情況外,斷絕在“冠、婚、病、出生、死人周年、旅行和修房”②八個方面的一切往來,在當時落后的農業文明環境下,如果失去了村莊中其他人的幫助是很難生存下去的,所以他們必須與集體保持一致,而對集體主義感極強和合群的日本人來說,“村八分”無疑具有巨大的威懾力。所以他們在日常表達中更傾向于通過委婉、曖昧、圓潤的日語表達,更好地顧及聽者的情感,從而維護自己的人際關系,使自己能夠融入集體生活而不遭到排擠。

3.體察文化

體察文化起源于圣德太子時期,在當時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日本社會推崇“以和為貴”和“禮義謙讓”,其中“以和為貴”更是作為一種政治理念對日本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盡量避免爭執,換位思考,從對方想法出發委婉地說服對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體察文化逐漸演變成一種依據對方的心理來研究自己行為標準的文化,成為了日本社會較為傳統的一種文化。因此日本人在交際中較多使用推測句,例如“在我看來可能是這樣……”、“您的話很有道理,但我覺得這樣或許……吧”等這些委婉、圓滑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正是由于日本社會這種獨特的體察文化的影響,漸漸形成了“曖昧表達”這一委婉迂回的表達,以達到維持和諧人際關系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際中“曖昧表達”引發沖突的案例

1.“曖昧表達”中所引發的中日交際障礙

中日兩國同處于東亞文化圈,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但兩國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社會狀況等都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也導致兩國的語言表達和思維方式略有不同。所以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一些由于中日文化背景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諸如在日本獨特的文化中孕育的“曖昧表達”就極易產生誤會、摩擦、甚至不愉快。在中國文化中雖然也講究委婉表達,也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表達,但在語言形式的表達中這種特征并不顯著,所以面對日語的“曖昧性”,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很容易就會產生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2.案例一:剛到日本不久的留學生趙明,深受同學們的照顧,為了感謝他的日本朋友,他提出周末的時候請這位同學去咖啡廳喝東西,他說;“ちょっとお茶でも飲みませんか”(去喝點茶之類的怎么樣),日本同學對他的回復是“週末はちょっと……”(周末有點……),趙明覺得話未說完,深感不解,于是追問了具體的原因,這時這位同學才明確說到:“すみません、約束があったので”(對不起,因為我已經有約了)。這種尷尬的情況很容易發生在初到日本或是初學日語的人身上,其實那位日本同學在說“ちょっと……”時就表現出了拒絕的意味,這就是典型的日式“曖昧表達”的句式了,通過省略的表達來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態度,希望在不傷害對方心意的基礎上能使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如果是日本人的話聽到這的話就會明白這是委婉的拒絕。

案例分析:通過案例一我們可以看出盡管中國和日本是近鄰,同處于東亞文化圈,但兩國的語言表達和文化內涵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因為趙明對日本文化的不熟悉,所以沒有明白其中的意味,對日本人來說直截了當的拒絕別人是不妥當的、很失禮的,可能會陷入尷尬的境地。在這種“曖昧表達”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典型的高語境國家,高語境是和低語境相對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 絕大部分信息是模糊且不充分的,只是存在于交際雙方的物質語境中,通常通過省略表達或是推測式的表達來進行交流。中國雖然也是一個擁有含蓄文化的國家,但也有“打開天窗說亮話”和“明人不說暗話”的俗語,因此兩國文化還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同時在這個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思維模式呈現出“墊腳石式”,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西方的“橋式”思維方式有很大不同,“墊腳石式”顧名思義就猶如在水中投下一塊一塊的墊腳石,使聽話人借助于墊腳石領會說話人的意思。由此可見對于中國人來說要想在日本社會中生活避免摩擦,就一定要了解并且熟悉高語境文化背后的內涵。

3.案例二:在一個記錄初入日本職場的中國籍畢業生的短片中,主角的中國社員A,到了下班時間就會準時下班,但他發現公司的很多前輩總是加班,他對此感到不解:難道前輩的工作效率都這么低嗎?但一次偶爾的機會他才發現其實前輩們的工作都已經完成了,他們留下來加班都是義務加班,并沒有什么額外的報酬,并且加班結束后總愛一起去居酒屋喝幾杯,這樣一來每天回家就特別晚,休息的時間都不夠。A剛開始覺得很困惑,為什么大家下班都不積極呢。在這個場景中初入日本職場的A的疑惑主要是因為他對于日本的加班文化的不了解,在日本加班已經成為了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工作結束后大家會相約一起去居酒屋喝幾杯,在一個比較輕松的環境中聊聊自己工作上的心得體會,在聯絡了同事之間友情的同時也很好地舒緩了一天的疲勞。后來第一次部門聚餐,同事們剛開始都點了一杯生啤,A點了一杯橙汁利口酒,然而大家的生啤很快就端上來了,大家一起干杯的時候,A還在等自己的橙汁利口酒,沒有來得及和大家一起干杯。在這一方面可以看出A對于日本的聚餐文化的不熟悉,在日本公司的聚會,為了干杯大家一開始都會點啤酒,這已經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而A作為新入職的員工,就是因為沒有很好的了解到日本的集體主義的原則,在聚會中就顯得不合群。

案例分析:這個案例中體現出在日本職場,關于加班這件事大家會有一種集體主義和從眾的意識,如果一個人總是不合群,久而久之就會引起群眾的不滿,領導也會認為他對工作沒有干勁,也正是由于日本人這種“工作至死”的加班文化,所以日本每年“過勞死”的人數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也可以看出日本公司濃厚的集體主義文化,這也驗證了霍夫斯泰德在價值觀尺度的衡量標準中提到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日本整個民族都非常重視團隊合作和集體主義,“內”和“外”的意識十分強烈,“在群體之內”可以得到群體內人員的照顧,同時也要對該群體保持絕對的忠誠,這和“在群體之外”形成明顯區分。這種濃烈的集體主義精神進而導致了許多職場上的“曖昧表達”,充分體現了在職場中“言外之意”以及“體察文化”的重要性。案例中的非語言式的“曖昧表達”在日本社會也極為常見,大家都加班,自己就不好意思先走;大家都喝生啤,自己就不能標新立異,其實公司中的集體主義精神表明日本人的求同心理是非常強烈的,在公司的日常交流中要采用圓潤委婉的表達方式,盡量不給別人帶來負擔和傷害,在與同事和前輩相處時要秉持著絕對的“以和為貴”的理念。理解這種帶有行為性質的“曖昧表達”也是在日本職場的生存法則之一。

三.應對“曖昧表達”的交際策略

1.充分了解和尊重日本文化

中國素來被稱作是禮儀之邦, 所以在與日本進行跨文化交際之前需要對日本文化進行大致且準確的了解,并且要尊重日本文化。各國人民的價值觀可能有正確錯誤之分,而文化卻沒有好與壞之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不能說誰的文化好,誰的文化不好。我們要在尊重他國文化習慣的基礎之上,發揚本國文化的優點。尊重他國文化不等于改變本國文化, 兩種文化并存,共同發展才是最終目標。而尊重他國文化,首先要從了解他國文化開始。所以與日本進行交流前,就要了解日本的曖昧文化,在了解的基礎上尊重日本人的“曖昧表達”,避免在交流的過程中侵犯對方的私人領地意識,造成失禮。因此要提高中日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語用失誤,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日本文化。

2.「本音」和「建前」的區分

在日本文化中有兩個非常常見的詞匯,就是「本音」和「建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心話”和“場面話”,“場面話”可以說是日常交往活動和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之一,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打招呼和寒暄。而在日語會話中,“場面話”通常表現為對對方的問題進行委婉的回答,但并沒有透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比如說當你詢問對方去哪的時候,一般會有“出門辦點事”的回答,其實這就屬于“曖昧表達”的一種,對方使用了「建前」的回答就表明不想把自己的私事透露出去,再繼續追問顯然就入侵了對方的私人領域,顯得十分失禮。日本人使用“場面話”和頻率非常之高,也經常在“場面話”和“真心話”之間頻繁切換,因此對于日本人的曖昧表達,我們要懂得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不過分探聽對方的私事,這樣才能避免一些尷尬的情況出現,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際行為。

3.準確把握日語曖昧文化產生背景,理解弦外之音

在與異文化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時,僅僅掌握那個國家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會非常容易帶入自己國家語言表達的習慣,導致與對方國家的文化產生沖突。因此要想弄清日語中的曖昧語,我們就必須清楚日本曖昧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樣的。尤其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這點尤為重要,只有了解文化內涵的差異,才能更好學習和理解日語中的“曖昧表達”,在對日本獨特的島國環境,形成已久的集團意識、以及體察文化和審美意識有了更深一步了解之后,才能正確揣摩日本人在交際中的文化心理,使得信息的交流不僅僅局限在語言的表象上,在交際時也能選擇日本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對方,同時理解對方的弦外之音,離日本人推崇的“以心傳心”的交流境界更進一步。

由此可見,“曖昧表達”之所以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與獨特的島國環境、稻作農業的發展以及集體主義的發展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了解“曖昧表達”不能把它當作一種語言現象一帶而過,要認識到這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在性格上體現為日本人含蓄、內斂的特征;在語言上的表現就是日本人大量使用委婉、曖昧的表達,在日常的口語表達中多采用推測句來體現說話人的意見觀點,充分考慮對方的感受。如果對日本人的這種曖昧表達方式不了解,可能出現相反的交際效果,繼而無法維持良好的交際關系。所以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時,不僅要著眼于表層語言的學習,更要對其社會文化深入了解,在了解日本的“曖昧表達”文化,以及背后的原因背景和其他的一些生活習慣后,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與日本人交往,推進兩國的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金田一春彥.日本人言語表現[M].東京:講談社,1989.

[2]陳巖.談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01):24-27.

[3]王在琦,王玲.日語曖昧語言文化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1):338-340.

[4]陳曉明.日語的曖昧表達和審美意識[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6(9):63-65.

[5]胡萍,涂雅玲.中日文化差異的比較與分析[J].才智,2011(05):225.

[6]黃麗媛.淺談日語的曖昧表達及交際對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24(06):159-160.

[7]王麗萍.言語交際中委婉語的語用功能分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 (3):82-84.

[8]趙秦怡.從村八分制度看日本人的集團意識[J].安順學院學報,2015,17(03):96-97+103.

[9]裴增.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注 釋

①金田一春彥.日本人言語表現[M].東京:講談社,1989.

②趙秦怡.從村八分制度看日本人的集團意識[J].安順學院學報,2015,17(03):96-97+103.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外語學院)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因素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的體現
從《推手》看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淺談中日非語言行為的文化差異
淺析中韓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差異
創新意識下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中的“入鄉隨俗”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象及解決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