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起一道防護墻

2022-05-30 10:48程亞印
江蘇教育·心理健康 2022年7期
關鍵詞:心理輔導課校園欺凌教學設計

【關鍵詞】校園欺凌;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56-0058-03

【作者簡介】程亞印,福建省石獅市祥芝中心小學(福建泉州,362700)教師,一級教師。

【設計理念】

旁觀者是應對校園欺凌事件的重要角色。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比布·拉坦納和約翰·達利在1981年提出了“旁觀者干預決策”五步驟:注意到欺凌事件,意識到需要援助,感到有責任干預,相信自己能夠提供幫助,做出采取行動的決定。本課從“旁觀者”這一角色視角切入,聚焦旁觀者決策過程,引導學生辨識校園欺凌,喚醒責任意識,探索有效的應對策略。

【教學過程】

一、辨識欺凌

PPT展示剪影,剪影內容為兩個學生意圖對另一個學生施暴。

教師:請根據這張剪影猜猜發生了什么?

學生:兩個同學合伙欺負另一個同學。

設計意圖:通過剪影的方式呈現一個相對激烈的欺凌事件,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心理交流空間,引出主題。

教師:我從你們的答案中總結出關鍵詞“捉弄”“欺負”,這與一般的沖突有什么區別?你們是怎么判斷的?

學生:兩個人對付一個人,我認為是欺負。

教師:看來,大家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我們可以通過圖片來區分沖突和欺凌。

PPT展示圖1、圖2。

教師:圖1這種實力對等的沖撞、對立,我們稱之為沖突。圖2這種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強凌弱的攻擊行為,我們稱之為欺凌。在校園內外,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欺凌行為即為校園欺凌,表現為肢體欺凌、言語欺凌、社交欺凌和網絡欺凌。

教師:同學們,請根據欺凌的特征說說自己經歷過、看過、聽過的校園欺凌事件。

學生:我在學校門口看到過一個大哥哥打一個二年級的同學。當時,他還說見一次打一次。

教師:事實上,直接受到欺凌的同學較少。大部分同學看過、聽過此類事件,校園欺凌離我們并不遙遠。誰來說說自己當時怎么做的?

學生1:我很害怕,直接走了。

學生2:我回去后把看到的告訴了爸爸,他讓我以后要小心。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欺凌與沖突,引導學生了解校園欺凌行為的特點。引導學生回顧作為旁觀者時的應對方式,為下一環節的繪本閱讀提供現實的立腳點。

二、直面欺凌

教師:作為校園欺凌旁觀者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請你關注繪本《不是我的錯》中的旁觀者說了什么?隱藏在話語背后的情緒是什么?

PPT展示繪本故事《不是我的錯》。

教師播放繪本故事音頻。

教師:你能說說發生了什么?

學生:應該是有一個人被欺負了。其他人是旁觀者,覺得這件事不是他們的錯,都想推卸責任。

教師:故事有2個角色——被欺凌者和旁觀者。接下來,我們來做個小游戲。

PPT展示游戲規則:4人一組,輪流扮演被欺凌者和旁觀者;旁觀者將繪本故事中的語句或自己的想法說給被欺凌者聽;旁觀者、被欺凌者分別在學習任務單(見圖3)上寫下情緒、感受;不需要評價。

學生小組活動,每組派代表發言。

學生1:我扮演被欺凌者,當旁觀者說不關他的事時,我感到非常絕望。

學生2:我扮演旁觀者,當我對他說我也很害怕時,我內心挺自責的。

教師:我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感受到被欺凌者的難過、悲傷、憤怒、自卑、痛苦,旁觀者的害怕、擔心、冷漠、自責。這些消極情緒在欺凌事件中流動,你有什么想說的?

學生1:他們有共同的情緒,如害怕。

學生2:他們可以一起對抗欺凌者。

教師:欺凌事件產生的消極情緒會影響應對策略。接下來,請在小組內討論——旁觀者如何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幫助被欺凌者?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感受旁觀者、被欺凌者的情緒,喚起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構筑防護墻

教師:同學們,讓我們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構筑一道應對校園欺凌的防護墻。

PPT展示頭腦風暴規則:將想到的“旁觀者的方法”寫在學習任務單上;記錄相應的實施步驟;每組選1名代表進行班級匯報;針對其他組提出的建議,寫出改進措施。

學生活動并派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判斷是否有能力制止;尋求幫助,如家人、警察、老師;關心被欺凌者。

教師:旁觀者有方法有行動,防護墻穩固有溫度。

設計意圖:通過頭腦風暴,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角色中尋找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

四、展示防護力度

教師:同學們,當你再次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時,你可能會怎么說或者怎么做?

PPT展示活動要求:每組在3分鐘內設計一個預防校園欺凌的口號;這個口號可以針對被欺凌者、欺凌者或者旁觀者;展示時加上肢體動作。

學生活動,教師邀請學生分享。

學生1:我們的口號是“住手,不可以”。

學生2:我們的口號是“打敗欺凌魔鬼,我們有魔法”。

教師:通過這些口號和動作,老師看到了溫暖的懷抱和合作的力量。同學們,旁觀也可以不“冷眼”!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和展示口號,引導學生感受“防護墻”的力量。

【教學反思】

旁觀者作為校園欺凌事件的重要群體,往往因為沒有直接參與校園欺凌事件,會把自己當成局外人。本課聚焦旁觀者角色,引導學生學會辨識校園欺凌行為。課堂的關鍵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積極旁觀者角色。筆者以繪本為載體,在共情中喚醒旁觀者的責任意識,進而探尋積極干預校園欺凌行為的策略。本課的難點在于:群體數量多的旁觀者是對抗校園欺凌的重要資源,但也可能導致責任分散。今后,筆者在教學中應該滲透這個知識點。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積極干預行為。

【點評】

這節課是根“硬骨頭”,看起來很香,但“啃”起來需要力量,需要授課教師擁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這節課的特點如下。

1.選題角度特別。不同于其他主題的心理課,這節課的聚焦點不是容易被看見的“欺凌者”與“被欺凌者”,而是“旁觀者”。從“旁觀者”視角切入,既能降低一部分學生的心理防御,又讓心理課堂更具有普適性。

2.活動推進清晰。以一張剪影導入,迅速吸引學生的興趣;借助旁觀者干預理論,利用繪本故事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覺察情緒;在情緒得到充分“流動”后,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尋找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讓學生設計口號,引導學生感受“防護墻”的力量。整節課,教學環節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挖掘資源、深化感悟。

3.課堂互動到位。如果說教師是針,那么學生就是線,最終縫住破洞的是線本身,而針只是一個著力點。授課教師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與探索如何成為一名積極的旁觀者。生生互動充分,團體動力強。

(點評嘉賓:施平蓉,福建省泉州市兼職心理健康教研員)

猜你喜歡
心理輔導課校園欺凌教學設計
淺談小學學習心理輔導課的設置與設計
高中人生規劃教育與心理輔導課共通性的幾點思考
社交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校園欺凌探析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應立法解決“校園欺凌”難題
生命年輪在心理輔導課中的應用
心理輔導課的發展演進與專業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