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堅持打卡學習英語單詞之探究

2022-05-30 10:48沈怡晴秦點辭施慧
校園英語·月末 2022年6期
關鍵詞:打卡傳播學心理學

沈怡晴 秦點辭 施慧

摘 要:英語打卡軟件作為具有自我約束和督促功能的英語學習工具,受到英語學習者的歡迎,也對其英語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打卡的過程中,基于每個人自身的不同特點,執行的結果會有不同,有些人能夠堅持較長時間,有些人則選擇放棄打卡。本文旨在從心理學及傳播學角度對學生堅持打卡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學習打卡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打卡;英語詞匯學習;心理學;傳播學

一、研究過程

在網絡中,很多人都喜歡用“打卡”這個詞描述為了養成一個好習慣而努力堅持的行為,打卡機制旨在利用打卡行為對個體產生正向刺激,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從而促進個體的進步。

在新媒體時代,各類學習類軟件紛紛面世,應用不同的打卡機制吸引了很多大學生的目光,這些軟件使得他們有機會利用課堂外的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為了探究英語詞匯打卡軟件對于英語詞匯學習的效果,本項目組通過網絡各平臺對20名使用英語學習軟件進行打卡的大學生進行了對為期三個月的跟蹤調查。在這三個月內,16名學生按照一定的頻率(使用頻率界定:一周7天中,學習1-2天為低頻率,學習3-4天為中頻率,學習5-7天為高頻率)堅持完成打卡任務,4名學生放棄了打卡,即80%的學生能夠堅持打卡。

通過對跟蹤對象進行采訪和問卷調查,項目組成員發現參加本次跟蹤調查的對象為了準備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雅思、托福)而進行打卡的占總人數的68%;因為周邊人打卡而迫于壓力進行打卡的占23%;由于喜愛英語學習的占6%;其他原因的占3%。通過占比不難看出,大學生更多的是帶著功利的目標進行單詞打卡學習,期望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實現自我提升。

本項目組對完成打卡的跟蹤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78.57%的學生認為打卡軟件能夠給他們的單詞學習帶來便利,并且42.86%的學生認為軟件學習的效果優于非軟件學習。

跟蹤對象指出,打卡軟件給他們的詞匯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他們可以隨時背單詞(90.91%) 、 隨時查單詞(81.82%),軟件所擁有的科學復習機制讓他們省去自己整理的時間(72.73%);在談及通過打卡軟件背單詞比非軟件詞匯學習方式更有效的原因時,83.33%的學生認為使用打卡軟件背單詞之后對單詞的應用頻率提高了,66.67%的學生覺得是軟件打卡機制在起作用;64.29%的學生認為非軟件類詞匯學習方式需要高度自覺,還有57.14%的學生認為非軟件詞匯學習方式需要自己安排計劃,耗費時間精力,所以他們難以堅持;81 .82%的學生堅持使用軟件進行單詞學習的最主要原因是這樣背單詞有規劃,更為系統合理(包括新背單詞量、復習單詞量、復習打卡安排)。

二、堅持打卡的原因分析

經過為期三個月的跟蹤調查,項目組成員發現眾多影響大學生打卡的因素。結合問卷調查呈現的結果,我們將跟蹤對象能夠堅持打卡的原因歸納為內部原因及外部原因,并從心理學及傳播學角度對他們堅持打卡的原因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解讀。

(一)內部原因

因為打卡行為的主觀性極強,打卡行為中心理因素影響處于主導地位,結合心理學理論,本項目組從打卡目標、打卡過程以及打卡效果三個方面作出了以下分析:

1.打卡目標。打卡目標的設定往往先于打卡活動,能夠持續影響打卡者在打卡活動中的心理和行為效果。飛輪效應表明,為了實現一開始設定的目標,人們必須經歷非常艱難的開始階段。隨著進程的推進,堅持會變得越來越輕松,直至最終實現目標。本項目組在調查中發現,順利完成打卡的跟蹤對象,往往在打卡前根據自己的現有水平給自己設定了合適的目標,極大地提升了效率,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詞匯量;而中途放棄打卡的四名跟蹤對象都設定了過高的目標,打卡的內容和自己現有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導致打卡行為收效甚微,從而逐漸失去信心最終放棄打卡。

2.打卡過程。打卡的整個過程以打卡活動為主體,除了要求打卡者有堅持下去的決心之外,還要求打卡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方式方法。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指出,人們在處理未完成的事情時陷入的一種極端狀態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拖沓緩慢,不把一件事做完就開始下一件,導致最終無法徹底完成任何一件事。本項目組發現,放棄打卡的跟蹤對象在簡單的詞匯尚未掌握情況下就開始記憶較難的單詞,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從而影響后續打卡活動的進行;而大部分順利完成打卡任務的跟蹤對象則采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由簡單的單詞慢慢過渡到更難的單詞,阻止了這種效應的發生。

3.打卡反饋。反饋效應指出,如果學習者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自身學習效果的反饋,將促使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項目組成員在跟蹤調查階段定期對所有跟蹤對象進行詞匯量測試(受疫情和技術條件影響,部分跟蹤對象未得到有效的監督)。對于那些堅持進行詞匯量測試的跟蹤對象,打卡目標的實現和詞匯量的提升都能夠激勵其持續進行打卡。相反,未能按時進行詞匯量測試的跟蹤對象,由于缺少及時的反饋,學習積極性下降,離最初設定的打卡目標相距越來越遠,導致最后直接放棄打卡。

(二)外部原因

結合傳播學理論,本項目組從學習打卡行為中產生的“儀式”、打卡儀式化對用戶自我形象的構建、新媒體碎片化學習三方面作出了以下分析:

1.學習打卡行為中產生的“儀式”。各類軟件通過不同的機制來實現用戶的學習打卡行為。目前市面上的幾款英語詞匯學習打卡軟件,用戶大都通過猜測詞義、重復記憶以及拼寫單詞的流程來完成學習?;诿靠钴浖煌脑O計形式,用戶也可以添加一些個性化方式,但基本的學習模式不變。同時,在完成學習任務之后,用戶即完成當日的打卡任務,此時用戶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將完成打卡的界面分享到其他社交平臺。

按照人類學對“儀式”的定義,習慣性的學習即可構成一種儀式,用戶通過軟件設計的學習流程完成了第一次儀式的構建;其次,用戶在軟件內部完成每日的學習任務構成了第二次儀式——打卡儀式;最后,用戶將打卡界面分享至社交平臺,即構成了第三次儀式。與此同時,用戶收到他人的點贊與評論,新媒體社交平臺的使用使得單向傳播的學習過程有了一種互動性。

2.打卡儀式化對用戶自我形象的構建。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參與到打卡行為中的用戶,作為媒介受眾的一員,都希望通過一段時間內的詞匯打卡學習實現詞匯量的提升,但在打卡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打卡過程的儀式化使最后的結果背離初衷。用戶通過將打卡界面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獲得他人評論與點贊的同時,通過人際傳播重新構建了自我形象。

美國學者米德從傳播角度對人的自我意識及其形成過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主我與客我”理論,“主我”(I)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而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的代表是“客我”(me)。在英語學習打卡儀式中,他人對用戶打卡的評價形成了新的“客我”,“客我”促使“主我”產生新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用戶構成或更新了自我形象。這種自我形象的構建,使得打卡用戶將關注的重心從完成學習任務轉移到如何在社交平臺進行更好的自我呈現,為他人心中的自我形象“添磚加瓦”,構建了一種勤奮好學、堅持不懈的人設。

用戶分享在社交平臺的打卡記錄獲得了他人的肯定、認可,于是用戶獲得了自我滿足,而打卡也變成了儀式工具。無論這種來自外部的驅動力是否真正促進用戶對學習內容的吸收,這種儀式化需求都會對其形成某種程度上的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使得其能夠堅持,維持自己的人設,而他人的點贊與評論也在無形中起到了一種監督作用。

3.新媒體碎片化學習。網絡碎片化學習是一種在泛在環境下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碎片化內容的廣義學習方式。打卡軟件使得學生無論處于何時何地都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碎片化學習意味著要分割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這一點也體現在打卡學習上,軟件將完整的英文文章拆分為短語、句子和文段進行分析、講解,這樣的信息具有離散型,符合我們視覺感官接收信息的特點,也適應了碎片化時代人們學習的習慣,降低了對學習者時間、精力和專注力等方面的要求,學習者可更為高效地獲取有用信息。

此外,多元化的媒體擴大了用戶的選擇面。用戶可以對市面上的打卡學習軟件進行自由選擇,通過不斷嘗試,挑選適合自己的打卡軟件進行學習。在厭倦長時間使用一種打卡軟件學習之后,還能夠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其他軟件。這種自主選擇權和多樣的選擇對象,使用戶能夠在打卡過程中保持新鮮感。同時,打卡軟件的個性化定制功能,也滿足了用戶的多元化要求,增加了打卡學習的趣味。

三、建議

基于本次調查結果,結合大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本項目組從心理學和傳播學的角度對大學生打卡學習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以助力大學生更高效地利用打卡的方式進行英語學習。

首先,用戶需要按時對自己的打卡學習效果進行檢測即詞匯量測試,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根據調查獲知,不愿意頻繁進行詞匯量測試是英語基礎薄弱群體的通病,但不進行詞匯量測試就無法知曉自己的學習情況,無法針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得到及時的反饋。在本次跟蹤調查中,有數位跟蹤對象選擇每天進行詞匯量測試,他們最終提升的詞匯量遠高于僅完成必要數量詞匯量測試的跟蹤對象。其次,大學生群體在單詞打卡前應設定明確且適合自己的目標。比如,英語基礎較好的群體(高分通過四六級的學生、英語專業學生),可以設立在一個月的打卡后將自己的詞匯量提升到一個大目標(基于學生實際設定);而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群體,完全可以設定第一周學會少量新單詞,第二周在第一周基礎上適量添加新單詞,這樣由達成數個小目標最終實現有效提高詞匯量的目標。再次,大學生在打卡時應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和方法。在本次的跟蹤調查中發現,有的學生喜歡用每周末復習一周所學單詞的打卡方式,而有的學生更喜歡第二天復習前一天所學內容的打卡方式;不少學生習慣每天同一時間打卡,而有的學生則一有時間就拿出手機打卡。方法本身沒有優劣之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打卡方法和節奏是堅持打卡、完成目標的前提。除了上述基于“打卡”活動本身的建議之外,大學生還可以結伴打卡,同學之間相互鼓勵,互相競爭,激勵打卡?;蛘咦灾髟O置一系列獎勵措施,如:長時間不間斷的學習容易使人麻木,可以在完成短期目標后給自己安排適當的放松與休閑的時間作為獎勵,勞逸結合。

除此以外,在這個網絡和移動終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很難拒絕網絡社交,媒介儀式所帶來的人際傳播讓學習的過程充滿自我滿足感,不再是一個人的“單機游戲”。但是我們不能僅滿足于打卡的儀式感而忽視學習內容,應將他人的褒獎轉化為堅持打卡學習的動力,提高自我驅動,才能讓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通過長期分享打卡界面,關注更多與學習相關的博主、公眾號,吸納各種方式的優點,給自己制造一種充滿學習氛圍的“擬態環境”,也不失為一種自我督促的好方法。

在碎片化學習的過程中,光靠打卡軟件的監督完成每日的打卡任務是遠遠不夠的。新媒體時代,受眾要發揮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對知識進行整合、重構,在腦海中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性理解。以詞匯學習為例,受眾要將消極詞匯轉換為積極詞匯,為自己所用。既要把握碎片化時間,也不能放棄深度閱讀及思考。

四、結語

基于對大學生利用英語詞匯打卡軟件進行詞匯學習這一行為的跟蹤調查研究,本項目組對大部分跟蹤對象能夠堅持打卡的原因從心理學及傳播學角度進行了分析,且給予學習者相應的建議。在學習軟件和社交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戒浮躁,戒功利。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尤其是語言學習,十分講究方式方法,更需要學生長時間堅持。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我們需要時刻停下腳步反思,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一味跟隨潮流。大學生要懂得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才能采擷知識的果實。

參考文獻:

[1]王斌.互動與表演:微信學習打卡現象的媒介儀式透視[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25):7-9.

[2]閆明.“全民表演”:社交軟件中“打卡學習”[J].新媒體研究,2019(13):54-55.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沈怡晴(2000.01-),女,江蘇蘇州人,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本科;秦點辭(2001.09-),男,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本科;施慧(2001.12-),女,江蘇南通人,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本科。

基金項目:本文系省級項目“學習軟件打卡機制對英語學習效果的影響”(項目編號:202113646003Y)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打卡傳播學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今天你“打卡”了嗎?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微信巧“打卡”家園零距離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研究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大數據的傳播學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