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校訓、校史與學風建設的關系探析

2022-05-30 17:11孫蓉蓉
關鍵詞:校史校訓學風建設

孫蓉蓉

摘? 要:高校校史是高校辦學經驗、學源傳統、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延續。高校校訓是大學精神、文化傳統、時代風貌的集中表征和理性總結。從本質上而言,對高校校史校訓精神的認可程度會深刻影響當下的學風建設。具體來看:一是價值觀念層面引領學風精神內核的形成,二是規章制度方面奠定管理制度建設的根基,三是行為規范層面規正全體師生行為標準,四是實踐取向角度敦促學風資源整合和項目落成。因此,高校要在“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循環提高的過程中,提煉校訓、校史之精華,以生生不息的大學精神培育充滿活力的學風,從而滋養新一代青年學生不斷成長、擁抱人生。

關鍵詞:校訓;校史;學風建設;關系架構

高校學風是領導管理作風、教師治學之風、學生求學之風的總和,具體表現為個體學生的求學理念、學習態度、方法和行為以及由此組成的群體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追求、行為規范和互助氛圍。學風的形成和穩定既受到大學文化傳統和核心精神的直接賦權,更面對社會風氣和民眾觀念的間接滲透。前者的重要載體便是高校校訓、校史以及由此孕育而出以價值共識、精神特質、行動傾向等為標識的校園文化和群體心理。梳理高校校訓、校史與學風建設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為加強高校自身文化建設奠定學理基礎,在“打鐵自身硬”的堅持中克服不良社會因素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深入挖掘高校文化特點和優勢,在繼承和發揚的實踐中提升文化育人實效。

一、高校校訓、校史的科學界定與內在關系

大學校史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大學校訓是一句訓言,更是一種精神。兩者作為當代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構建起學風建設的生態環境和本質內核。因此,在對高校校訓、校史與學風建設的關系進行學理研究之前,需深刻把握校訓、校史的科學內涵,辯證分析兩者之間的生成孕育關系,以對文化知識和傳播途徑的深入研究從而促進大學精神在新時代高校推陳出新、大力弘揚。

(一)高校校訓的科學界定

1.高校校訓的內涵

校訓在各類典籍和詞典中的解釋如下:一是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把“訓”解釋為“從言” “從川”,明示“訓”是能教人通于義禮的說教;二是《辭?!分兄赋鲂S柺恰皩W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制成匾額,懸見于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于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盵1];三是蘇步青所著的《中學百科全書·學校管理卷》中,將校訓解釋為是學校所規定的對師生言行具有指導意義的基本準則;四是李典所著《教育管理詞典》中認為校訓是體現一校精神風貌的訓詞[2]。一、二、三條均指出校訓的德育功能——行為規范準則,第四條則點明了校訓的文化根源和本質功用??偨Y來看,校訓是高等學府歷史傳統、文化內核和時代精神的集中表征,是全體師生員工乃至校友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的理性總結,具有穩定性、傳承性和獨特性。

2.高校校訓的外延

中國大學的校訓可以說是一種舶來物,是由近代以文化殖民為目的的西方教會大學帶入,如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最初的校訓為“Unto A Full Grown Man”,后增設中文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之后各大學多仿照并將設立校訓成為必行事項。從歷史角度看,中國雖無校訓卻有類似之事物:一是家訓。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家文化為核心,講究“首孝悌,次謹信,有余力,則學文”(《弟子規》),將家庭倫理放在道德要求的首位,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和家風的養成。大家族內多有家訓以教導子弟刻苦求學、處事做人。二是格言警句。其以俗語、歇后語、對聯的形式廣為流傳,成為耳熟能詳的道德倡議和行事準則,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俗語“吃一塹漲一智”等。當今多數高校校訓仍沿用了傳統駢文或格言的形式,多為四言八字或兩言八字,如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校訓因其短小精悍、內涵豐富而易于記憶;又因是學校歷史文化、精神家園的集中表達而發人深省。當然只有真正進入全校師生的內心,校訓作為精神標識的價值才能得以實現。大一新生進入大學后開始真正意義上獨立參與群體生活——宿舍、班級、社團、黨團等等,通過模仿—順應—同化等心理實踐歷程逐漸被“社會化”。學生的社會化從某一層面說就是校訓精神的內化和顯化,許多學生甚至離校多年仍將校訓作為立身于世的根本準則。校內不同學科門類的知識分子、價值多元的各類人群也因同一個校訓而找到價值的歸屬和奮斗的目標,因而產生以校為榮、以身作則的強烈情感并付諸行動。這就是校訓的凝聚力、感染力、動員力和持久力。

(二)高校校史及校史文化的科學界定

1.高校校史的內涵

校史1狹義上是大學興建、辦學、壯大發展歷程的真實記錄,廣義上是中國時代變遷、改革拓新的歷史縮影,是高校成長與社會磨合有益經驗的積累繼承,更是高校歷史傳統和精神風骨的再現發揚。高校建設的主體是全體師生員工,因此具體來看校史是校領導嘔心瀝血、克服萬難、矢志向前的領導史,是教師甘為人梯、默默奉獻、授業解惑的教育史,是學生不畏艱險、刻苦求學、心寄祖國的求學史,更是全校師生追求自由、忠于真理、完善人格的精神史。

2.高校校史文化的內涵

高校校史加上文化二字,校史成為修飾語,文化成為語義核心。高校校史即指將高校歷史記錄中分條縷析、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學校章程制度、課程設置、教師學生名目等等化繁為簡、化實為虛,凝結整合為精神層面的文化傳統、學術追求、道德標準、校園風氣,產生潛移默化地感化人、教育人的功用。校史文化是校園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與風靡一時而又隨時消亡的社會風潮、快餐文化不同,經過時間洗禮、歲月沉淀,不會因一時一風而改變,是深沉的文化根脈,是厚重的大學精神,是凝聚人心的共識記憶。

當今多數大學的校史撰寫存在只寫“縱向歷史”、缺少“橫向歷史”的問題。這使得校史只有時間軸上事件的堆砌和羅列,缺少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及精神的凝練。而校史文化除了一小部分屬于文字資料外還體現在校園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質、制度、精神層面。物質層面有具有歷史意義的教學樓、人物塑像等,如見證了五四運動青年吶喊的北京大學紅樓;制度層面有各級各類規章制度、獎懲措施、社團黨團建設等,如清華大學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建立的清華周刊社、二十社等;精神層面包括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學術傳統、校園風氣等。因此校史文化與學風建設有著更為直接的內在聯系。

3.高校校史文化的外延

中國高校校史是一代代師生奮力拼搏、抵御外敵、光耀中華、復興民族的奮斗史、光榮史,見證國家獨立自強和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偉大歷程,更是留下了堅貞不屈、艱苦奮斗、與國家民族共進退的優良傳統,到今天仍是激勵著新時代大學生向新目標進發的精神動力。按照文化分層理論“洋蔥模型”,文化分為四層:最外表一層是象征物,如服裝、建筑物等;第二層是英雄人物性格;第三層是禮儀;第四層是價值觀。[3]校史文化包含上述四個層次,校史文化的核心層——校史精神同時也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層次。

每一所高等學府都在一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誕生,受到地方文化的深刻影響。學校的辦學主體也有差異,最早的中國高校多由外國教會舉辦,后陸續有國民政府興辦的高等學府,建國后中國共產黨舉辦的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等學府,這些高校價值追求自然不同。學校的辦學層次及辦學理念不同,有綜合性大學、醫科大學、財經類大學、工科大學等等。這些差異造就了不同大學的不同特質,也形成了各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梢?,校史文化也是校園文化的特色標識。

(三)高校校訓、校史的內在關系

英國學者阿什比認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4]校訓也是如此,無論是中西方高校,校訓都是在相對獨立的大學組織形成后逐漸凝練而成。這符合基本的認知規律和邏輯規律:當一個組織不存在時,何談精神價值;當一個組織剛剛萌芽時,也難以產生何種精神價值;只有當此組織成熟壯大,才能從發展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傳承價值理念。校訓與一所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管理制度、學科設置等長期運行所逐步穩定下來的理想、風格、傳統、氣質一脈相承,本質內容涵蓋高校歷史傳統、辦學理念、精神追求等,而這正是一所高校在長期教學科研的實踐中、在改進大眾生活的努力中、在富國強民、振興中華的行動中所積淀、所發揚的。當然,中國高校校訓同時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時期時代旋律的深刻影響,但不可否認高校校史是校訓的母體和本源。

校訓一旦形成便具有穩定性和導向性,時刻指引著高校未來的發展規劃和前進方向。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科學研究實踐、服務社會事業以及國際合作道路等等都將圍繞此展開,其目的是培養傳承發揚本校精神、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的高新人才并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會文明風尚。校訓脫胎于校史,卻在文化傳承中擁有兩個明顯優勢:一是凸顯的美育價值。建國以來的高校校訓多為二言八字或四言八字,其對仗勻稱的句法格式取法于中國古代詩文、楹聯、警句,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和審美心理,具有形式美。校訓內容表述意蘊深遠,推崇理想境界和完滿人格,能夠獲得一致認可、激發情感共鳴,具有理論美和情感美。因此,比起浩如煙海的校史,校訓的美育功能更為凸出。二是極高的傳播價值。高校校訓簡短明快,朗朗上口,極易口口相傳、方便記憶進而深入人心。校訓作為一句標語或訓誡,可懸見于長廊、門牌等一切建筑之上;作為文化logo,可印制在襯衫、茶杯、書簽等一切文化周邊產品中。高校師生未必能對校史了如指掌,卻一定能夠對校訓脫口而出,這就是校訓超越校史的傳播育人作用。

二、高校校訓、校史與學風建設的關系架構

本質上,對高校校史校訓精神的深度認可能呈現出當下的學風面貌。具體看,高校校訓、校史在價值觀念層面、規章制度層面、行為規范層面、實踐取向層面引領著學風建設的目標、方向、基礎、方法和實踐。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漸進性、層次性和復雜性。細致剖析學風和校訓、校史的內在聯系,掌握促進或制約學風建設的相關因素,對于構建科學有效、健全完善的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一)價值觀念層面:引領學風精神內核的形成和發揚

價值觀指決定“什么是值得的”的相關看法和信念,影響的是人們選擇什么行為方式來完成生命過程,具有動機性、規范性和評價性特征。價值觀既體現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也體現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校訓是歷史傳統與時代氣象的統一,是民族品質與校園風氣的融和。其歷久彌新的穩定性、與時俱進的革新性及大道至簡的引領性深刻影響全校師生價值觀的形成。

諸多名校的成功實踐表明,校訓在培養學生正確三觀和形成良好學風過程中具有引領作用??谷諔馉帟r期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的西南聯合大學設定校訓為“剛毅艱卓”,其中所包含的堅忍不拔、刻苦自勵精神鼓勵戰爭時期缺衣少糧的聯大學生始終堅定求學之目的和樹立長遠的學習目標?!皠傄闫D卓”也是抗戰時期民族精神和時代旋律之體現,時刻警醒聯大學生將個人奮斗與國家建設、民族復興聯系在一起,促使其形成自強不息的學習態度和產生持久內生的學習動力。好的校訓激勵學校管理層開闊工作視野、提升工作格局,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作風;引導教師摒棄學術偏見,拋棄功利主義,以追尋真理、育人成才為目標;同時能夠動員學校全體成員包括隱性成員如退休職工、各界校友等上下齊心,為三全育人學風工作格局凝聚力量。

校史是學校存續的見證、發展的根基,校史精神于潛移默化中影響學風的形成和學風建設的價值取向。大學在篳路藍縷的發展過程中所留下的標志性建筑、文化標識及獲得的獎杯獎牌、榮譽稱號等對于當代大學生都有激勵和感召作用,能夠提升其愛校榮校的熱情和責任感,激發其為學校發展作出應有貢獻的學習動力。校史中引領學校作出飛躍性進步且具有偉大人格的成功校長,潛心科研作出重大科研突破的知名教授都會于無形中引領青年學子,敦促其珍惜青春時光、爭取拔得學業頭籌、勇于攀登科研高峰;學校辦學歷程中涌現的優秀校友群體以其優異的學業成績、凸出的社會貢獻、赤誠的愛校情懷成為當代學子學習的榜樣,是最為親切、生動、具體的德育素材[5]。

(二)規章制度方面:奠定管理制度建設的根基和方向

《辭?!分袑⒅贫冉忉尀椤耙蟪蓡T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盵6]制定制度的目的是明確工作職責、界定工作范圍、理順工作流程,最終推動理想價值在制度及行為層面得以落實。大學校訓是學校精神、歷史傳統和理想追求的核心表征,是一所大學的“魂”,順理成章成為大學制度建設創新的根基和依據,同時制度建設也是校訓精神規范化、體系化、科學化的重要途徑。進一步說校訓精神內核與大學制度是互為表里、互相支撐的關系。以人事制度為例,其中的教師聘任制度最為關鍵,既關系到大學存續和精神傳承,又關系到其他制度的有效落實。清華大學著名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盵7]要想使求真知、做真人在校園蔚然成風,就要聘請有真才實學的大師并發揮其在學術領域的帶頭作用和學生群體中的引領作用。因此,“大師”精神在教師聘任制度層面的落實繼而將影響到科研制度、教學制度、學生管理制度的層層展開。

校史是大學辦校經驗教訓的積累,各項現行制度都是在歷史進程中應學校發展需求不斷創設、完善而來。蔡元培治理北大期間,從三個方面入手建構了北大的規則系統:一是圍繞“學詣”和“研究興趣”改革教師管理制度;二是針對“學問機關”建立科研管理制度;三是改集權管理為分權管理,維護教授治校。[8]三大制度改革措施遵循蔡元培一貫以來的教育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這一創舉為北大師生建立了新的知識生產規則,一改學生中求學做官的衙門風氣。北大民主科學、求真踐行的校園氛圍得以形成并延續至今成為北大鮮明的文化名片。做好學風制度頂層設計要以校訓、校史精神為價值行為標桿,在制度中明確弘揚什么、鼓勵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同時柔化制度執行,強化部門協同,凸出制度的價值理性和人文關懷,真正發揮制度在學風建設中的保障作用。

(三)行為規范層面:規正全體師生的行為標準和方式

思想引領行動,高校校訓、校史以強大的精神力量領航全校師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也進一步規范其行動標準和行為方式。學風由教師治學之風和學生求學之風組成,校訓對文化傳承、人格完滿的使命擔當鼓勵教師群體形成甘為人梯、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在行動表現為認真對待教學,妥善處理好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校訓對知識高峰、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鼓勵教師群體以發現真理為人生理想,行動中表現為甘愿犧牲個人名利、捍衛真理權威,甘愿在科學攻堅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奉獻一切;校史中保存的愛國愛校情懷、復興中華志向激勵教師群體以科技強國為己任,通過推動科學進步為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助力。教師的言傳身教會將校訓、校史精神傳承給學生,即以淡泊名利、真理為師、愛國榮校的治學之風影響全體學生的求學之風,進一步潛移默化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克制不良行為。

當代大學多通過兩種基本途徑規范師生行為:一是制度約束。制定《本科教學獎勵管理辦法》《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辦法》《學生違紀處理辦法》《學生獎學金評定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規定教師教學育人行為及學生學習生活行為標準,對于跨越紅線者予以批評處理,對于表現優異者予以表彰獎勵,從正反兩面劃定師生行為的框架;二是環境熏陶。這里既包括物質環境,如校園風景、文化標識、標志建筑等,也包括人文環境如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等。校園優美的自然風光、隨處可見的偉人事跡展板、校訓標識等無時無刻發揮著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的德育作用。學校根據關鍵時間節點進行學風主題教育,如入學教育中的專業引領、考風考紀教育、職業發展教育,定期發布的課堂“六不”行為倡議書、誠信考試承諾書,對優秀師生的多方位宣傳等。這都是為了營造奮發有為、團結向上的校園風氣,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培養學生正確行為,強化教師師德修養。校訓、校史精神則化現于規章制度與文化環境中,時刻影響著沉浸于其中的老師學生的行為取向。

(四)實踐取向角度:敦促學風建設資源整合和項目落成

校史校訓作為當代大學精神寶庫,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高校應將學校校史校訓資源充分融入學風建設中,實現多重資源的全面整合。例如,將校史校訓印入學校簡章、招生宣傳冊、學生手冊、畢業生紀念冊等,幫助學生將校史校訓精神內化于心,外顯于行,進而影響其學習態度和行為;將參觀校史陳列館作為新生入學的必備教育,在進行校史講述時強調大學歷史傳統、學源優勢、成功校長、知名教授、杰出校友等,以學校的奮進歷程、師生的勵志事跡激勵學生不忘求學初心、牢記求學使命[9];在學校官網、官方微信開辟校史校訓專欄,如“校史上的今天”“青年談校訓”等,創新宣傳模式,讓校訓、校史精神入眼入腦入心,形成濃郁氛圍和強大向心力量。

此外,通過打造品牌項目、創建各類平臺、開展豐富活動推進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形成。在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教育新理念下鼓勵學院組織競賽培訓、學生全身心參與競賽,如“挑戰杯” “互聯網+”等。這不僅幫助學生將專業所學運用到問題解決的實踐中,從而提升獨立思考、批判思維能力,更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公平競爭意識和抗壓品質。打造高水平、寬視野學術平臺或文化講堂,邀請專家名師就學科前沿、社會熱點與學生面對面互動,不斷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培養科學精神,促進健康向上、科學文明、追求真理的校園文化的形成。創新舉辦學生喜聞樂見的學風活動,如“學霸筆記”展評、學業幫扶活動等,目的在于凸顯榜樣引領力量,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體驗、鍛造品質。

三、小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學時指出:“加強對校園精神的培育,發揮大學校訓、校史、大學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動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盵10]無論是高校校訓、校史精神還是受其深刻影響的學風都不是自然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高校人鍥而不舍地接續奮斗、不止耕耘,在“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循環提高的過程中,提煉校訓、校史之精華,融合深沉的民族氣質和嶄新的時代內涵,以生生不息的大學精神培育充滿活力的校風學風,從而滋養新一代青年學生不斷成長、擁抱人生。

參考文獻:

[1]劉東.論教風、學風、校風和校訓[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5.

[2]王博甦.我國高校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9:15.

[3]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17.

[4](英)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等,譯.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5]孫永玉.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J].中國高教研究,2006(01):64-65.

[6]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2:829.

[7]梅貽琦.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

[8]龔正華.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學風建設經驗探析[J].高教論壇,2017(11):28-32.

[9]楊鮮蘭.論大學精神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02):20-23.

[10]中國人民網.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EB/OL].[2015-12-20][2021-07-13].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hxjz/hxjz_yj/201606/t20160609_3430863.shtml.

責任編輯? 韓? 謙

猜你喜歡
校史校訓學風建設
校訓展示墻
校訓展示墻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場展覽講述一部校史
讀校史 , 走進遼科的前世今生(一)
體現“親愛精誠”校訓的三件往事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肅農業大學校史育人的實踐探索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訓”
論大學生學風建設的途徑
淺議武夷學院“無手機課堂”學風建設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