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初中歷史結構性思維的培養

2022-05-30 18:18李婧婧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摘 要】近年來,許多初中歷史教師都在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并努力探索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出歷史學科的內在結構。文章以具體習題講解為著力點,從試題的求答詞出發,通過“求答詞的歸位,梳理解答的內在邏輯”“求答詞的釋義,呈現解答的思維流程”“求答詞的全觀,拓展學科的思維視野”三個環節,就初中歷史結構性思維的培養提出幾點個人的實踐所得與經驗教訓,以期幫助廣大教師在未來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以結構性思維看題、想題、答題,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結構性思維;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24-0075-03

雖然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結構化教學以及結構性思維的培養都受到了一定重視,但是在習題課中卻少有涉及,這不利于學生結構性思維的養成。本文從具體實例出發,就如何在初中歷史習題講解課中開展結構化教學進行探討,希望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結構性思維。

一、案例背景

縱觀近年來的歷史教學,新的教學嘗試與研究層出不窮,著力體現歷史學科內在結構的教學探索更是熱點所在。結構化教學的開展、結構性思維的培養,在初中歷史新課教學中均有所涉及,但習題講解課中卻鮮有人涉足。為豐富這方面的教學實踐研究,筆者于2021年3月開設了一節研究課,嘗試以設問中的求答詞作為突破口,依托對求答詞的辨析與學生的實際應用,從“求答”走向“解答”,開辟出初中歷史學科結構性思維培育的新天地。

二、案例描述

(一)歸位求答,梳理解答的內在邏輯

筆者首先提出疑問:平時練習中的高頻求答詞——“原因”“影響”,在具體解答時如何借助事件間的時序及內在聯系巧解、妙解呢?之后,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原因”“影響”與歷史事件或現象間存在的結構性關系(如圖1)。

在這樣的基本認知的引導下,可對習題中的材料信息進行結構性解讀。如據材料“1688年‘光榮革命之后,……大批農民被迫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就為以后新發展起來的工廠提供了自由出賣勞動力的源泉……”,歸納工廠出現的政治條件。明確“條件”亦是“原因”的另一種表述方式,對照材料,觀察“工廠”二字所在位置,依托“原因”或“條件”的分析,應當是該歷史事件或現象出現之前,確定可用信息為“1688年‘光榮革命之后,……大批農民被迫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其判斷標準及邏輯關系在通用結構關系圖的基礎之上可進行個性化處理(如圖2)。

設計意圖:學生面對材料類習題時,無法對材料進行正確解讀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依托于“原因”“影響”與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存在的內在邏輯及聯系,對材料進行結構化處理,能夠強化學生閱讀與篩選信息的能力。

(二)釋義求答,呈現解答的思維流程

筆者呈現學生難解求答詞榜首——“特點(特征)、特性”,詢問學生就詞語的構成而言,其含義有何共通之處。之后,筆者呈現自己的身高與體重等數據,邀請學生歸納筆者的體型特征,待學生歸納得出結論后,筆者引導學生回顧剛剛的思維過程,引導其認識到之所以能夠得出這樣的認知,是通過篩選、對比、歸納信息,最終概括得出了所需結論。有了以上認知后,筆者將學生由生活場景帶入習題場景中,選擇具有針對性的習題:結合材料所提供信息,概括這一時期(1901年—1920年)中國社會的特征。筆者將試題中的信息進行整合與結構化處理(如圖3)。

學生在此過程中對整道試題所呈現的信息進行篩選:這一時期《辛丑條約》的簽訂帶來的群情憤懣、辛亥革命的爆發、“軍閥割據”的動亂,折射出這一時期的動蕩,但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后進步潮流的迸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又預示著這是一個充滿新事物的時期。之后學生將所篩選的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得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即新舊并存,走向光明。

設計意圖:從生活化場景出發,引導學生理解該類求答詞的含義,并實現結構性解構與生成。

(三)全觀求答,拓展解答的學科視野

筆者呈現歷年考試的高階考查方向——變化及發展趨勢的預測,講述考查方式,“變化與趨勢”多以圖表、地圖或配上解說文字來呈現現象的變化,在變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預測發展趨勢,梳理發展規律。學生通過筆者的講述,能夠明確考查方向,知曉解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如學生在分析“兩宋時期民族交融的新變化”時,由整道試題中文字的表述明晰兩宋時期民族交融的概況:政治層面,民族政權并立,或戰或和;經濟層面,通過榷場等邊境貿易場所進行交流;除此之外,還有文化層面的互動交流與相互借鑒……

在解答過程中,A生通過兩宋時期與隋唐時期民族交融的對比,得出了交流領域擴大、交融程度加深的結論;B生在此基礎上,呈現了兩宋時期與隋唐時期交流主體的相應變化——不再是漢族單一主體,而是出現了多元主體的新的民族交融格局。兩名學生均站在“全觀”歷史現象的視角上進行思考,拓寬了思維路徑。學生的作答思維路徑(如圖4)。

設計意圖:在對求答詞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

后,引導學生全觀求答詞,以整體視角看待習題,也是以整體視角看待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是學科視野的擴展及思維能級的提升,是結構性思維的進階式呈現。

三、案例反思

結構性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從結構的角度出發,利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有序地思考,從而更清晰地表達,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1]。本課正是筆者在結構性思維的指導下進行的結構化解題實踐探索。教學設計以課標和課本為綱,以求答詞的辨析與應用為線,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結構化運用知識、深化理解的能力。

(一)結構化解讀材料信息,有序思考

在結構性思維的訓練過程中,設問的指向性很重要,實則關注的是材料的過程和要素等信息,就設問進行結構化拆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問題指向和實質[2]。本節課中,首先,圍繞平時習題中的高頻求答詞——“原因”和“影響”,利用歷史學科獨有的時空觀念,引導學生意識到“原因”的相關信息應位于所考查事件或現象的文本敘述前,“影響”的相關信息則位于所考查事件或現象的文本敘述后。如此解讀,有助于使學生將時序觀念應用于材料的解讀中,以有效提取信息。其次,圍繞學生難以理解的“特點(特征)、特性”類求答詞,引導學生圍繞相關考查內容與現象在材料中進行信息的篩選與處理。最后,針對習題中的“變化、趨勢”類求答詞,學生需對文本進行對比式閱讀,形成一一對應的前后結構,逐步理清邏輯序列,幫助學生依托結構的對應概括信息。

(二)結構化核心生成,有效解決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整體梳理教學內容……將單元中的相關專題內容連為一條教學線索?!盵3]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系、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

本節課中,筆者就學生的點狀思維生成進行結構式引導和糾正。在“原因”與“影響”類求答詞的講解部分,學生能夠意識到“原因”“影響”與具體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的縱向與因果聯系,但是學生的感知過于零散,缺乏整體性,習題講解結束后,由學生回顧與整合所學知識,化零為整。在“特點(特征)、特性”類求答詞的講解部分,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將思維過程具象呈現,引導學生化點為線。在“變化、趨勢”類求答詞的講解部分,引導學生從更高層次審視試題、歷史事件或現象,拓展學生的學科思維視野,不再只關注具體某一題的解答之法,而是摸清命題的思路,理出歷史發展的軌跡與規律。整節課中,力圖將學生的課堂核心生成引向結構化思維的培養,以線狀思維代替點狀思維,使學生形成整體性思維,最終掌握問題的有效解決路徑。

(三)結構化敘述所想,清晰表達

只有用語言表述出這種聯系才能真正體現思維的變化,“說得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滿足于學生的點狀輸出,學生在現有課堂教學活動中缺乏系統化輸出能力的鍛煉,無法提高表達敘述的能力。目前初中階段的習題出現了要求學生大段敘述的考查趨勢,這一趨勢的出現引導乃至倒逼初中歷史教學做出相應改變,是初中歷史課堂迎合新課改要求的應然之舉。整節課中,學生就方法的運用、思維的優化以及觀念的更新等方面進行了完整敘述,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經過這節課的訓練,學生掌握了清晰表達的要領。更重要的是,有內容、有層次、有主題的清晰敘述,是學生結構性思維是否逐步形成的過程性評價中重要的表征和參考。

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已成為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共識與教學活動的準則,方法的教學固然重要,但學生若無法真正內化亦是枉然。當學生以結構性思維看題、想題、答題,甚至是閱讀課本、看待周遭生活現象時,結構性思維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琳,朱文浩.結構性思維:讓思考和表達像搭積木一樣有序省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賈海燕.高三復習中的結構化思維培養[J].歷史教學,2021(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

李婧婧(1989~),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學。

猜你喜歡
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歷史探究能力, 促進課堂自主學習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實用型中醫人才培養中慕課教學方法的探討
文言文教學方法實踐初探
初中數學教師不可忽視的幾種教學方法
我的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