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2022-05-30 21:39金佳慧鄒微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應用策略

金佳慧 鄒微

【摘 要】近年來,隨著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更新。體態律動教學是一種科學的音樂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突破“聽”“唱”的學習方法,有效學習音樂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協調感和樂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適當運用體態律動教學,能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使學生通過感知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不斷提高音樂素養。因此,小學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強調體態律動的整合,使課程教學過程更加精彩,使學生沉浸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文章分析了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24-0158-03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感知能力是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體態律動教學方式的引入非常重要。在音樂教學中引入體態律動教學方式,可以使音樂課堂充滿活力,使課程更具吸引力,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體態律動教學是指將音樂中的情感色彩轉化為具體、形象、規律、簡單的動作,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表現力、節奏性等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能顯著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小學生的動手能力略強于思維能力,能很好地適應體態律動教學。同時,音樂節奏和音樂感知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二者很難達到教學目標。因此,無論對于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來說,體態律動教學都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一、體態律動教學的定義

體態律動教學理論最早是由音樂學家達爾克羅茲提出的,主要指將原來單調的音樂學習創新為音樂的旋律與身體的律動相結合,以身體行動為載體,把音樂的靜置旋律以靈活的動作表現出來,加強學生的整體感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在音樂教學中,通過體態律動刺激小學生的學習神經,使小學生展現出表演能力,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體態律動教學即用各種動作代替原有的情感表達,簡單來說,體態律動教學就是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用身體去感受美妙的音樂,沒有必要強調身體動作必須規范和優雅。學生需要放松身心,用最自然的動作來表達音樂的情感,用有規律的動作表現音樂的內在魅力。一般來說,活潑歡快的音樂通過快速的動作表現出來;優雅抒情的音樂以中速的動作表現出來;悲傷、嚴肅的音樂以慢動作表現出來。所有的音樂旋律都可以像指揮家手中的指揮棒一樣,隨時以快、中、慢的速度交換。此時,身體代替了指揮棒,作為音樂展示的平臺,讓身體和心靈隨著音樂運動[1]。

二、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一)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體態律動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體態律動教學法以動作為基礎,促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營造課堂氛圍,使學生對音樂學習充滿興趣,從而愉快地獲取知識。

(二)培養學生的樂感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體態律動教學就是通過體態律動引導學生掌握音樂節奏,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學習。在體態律動教學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通過體態律動將音樂思想與身體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節奏、旋律等音樂元素,從而增強學生的樂感。同時,在體態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介紹一些學生熟悉的歌曲和樂譜,使學生能夠動靜結合,加強語調練習[2]。

三、體態律動教學應用于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策略

(一)深化專注,優化體態律動節奏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體態律動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和方法。通過在音樂教學中引入體態律動教學,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學形式和方法單一、枯燥的問題,使學生更專注、更深入地投入到課程學習過程中。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展現體態律動教學的多樣性,讓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變得更加多樣化。如教學《我的家在日喀則》時,這首歌曲涉及多個民族的音樂和舞蹈,但小學生的知識面較窄,對各民族文化、語言、音樂等方面的了解不多,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少數民族音樂和視頻,并且鼓勵學生模仿畫面中的舞蹈進行搖擺,通過肢體動作感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從而做到寓教于樂,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創新教學模式,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關注學生的文化成績,導致學生的音樂節奏感較差。對此,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應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興趣設置教學目標,以提高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幫助學生掌握要點,在體態律動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如在《歌唱祖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唱,結合音樂用激烈、快速的指揮動作來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百折不撓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感受音樂。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模式,還可以不斷創新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用肢體動作來表達音樂感知的過程,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3]。

(三)注重音樂作品的欣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體態律動教學設計主要以音樂為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多聆聽相關音樂作品,并學會欣賞音樂作品,從而體會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體態律動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正確地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進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兩只小象》是一首四分之三拍的歌曲,這種節拍的歌曲的力度表現也有其特點和規律,具體表現為強、弱、弱的力度。學習這首歌曲時,學生需要熟練掌握XX、X、0等節奏。對此,教師可以賦予這些節奏不同的肢體動作,如聽到XX時便跑步,聽到X時走路。教師在設計動作時可以適當融入一些游戲化元素,以提升其趣味性,如可以讓學生圍成一個圈,根據聽到的節奏跑步或者走路,做錯動作的學生就站出來在圈里模仿大象,模仿完了以后再回到原來的位置繼續根據聽到的節奏跑步或者走路。這樣學生就能夠快速掌握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節奏的差異,學會辨別不同節奏的節拍和音符。

(四)用體態律動讓學生感受速度

不同的音樂具有的風格也不相同,有輕松明快的、熱烈激昂的、平和舒緩的、深沉哀怨的,通過體態律動教學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速度和力度,真正了解音樂的特點和風格。在小學階段,音樂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選擇學生容易接受和感興趣的方法,從而獲得顯著的教學效果。體態律動是一種有效且實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將其運用到音樂教學過程中,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又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準備常用的打擊樂樂器,如鈴鼓、碰鈴、沙錘、串鈴、小鼓等,讓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有節奏地敲擊這些樂器,并可以自由添加身體動作,充分感受音樂的速度和力度。這樣,課堂學習氛圍會更加活躍有趣,小學生的天性也會得到釋放,從而真正發自內心地熱愛音樂。

如《歌唱祖國》是由王莘作詞、作曲的一首愛國歌曲,其結構嚴謹、簡潔、明快,歌詞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朗朗上口,現已成為我國各種重大活動的禮儀曲、開場曲或結束曲。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讓學生在聽音樂的同時有節奏地敲擊打擊樂器,并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思考這首歌想要表達什么。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而且還能使其在體態律動中感受到音樂的速度和力度,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感。同時也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記憶,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綜合能力,促進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4]。

(五)讓學生掌握體態律動

每首音樂都有其獨特的節奏,對于小學生來說,掌握節奏感可以提高他們的音樂能力和音樂素養,這也是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體態律動有著較強的韻律和節奏,能夠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節奏和音樂表達的情感,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舞蹈、拍手或打擊樂等方式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節奏,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如教學《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課時,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準備一個玻璃杯,根據所聽到的音樂強弱用木棍敲打玻璃杯,模擬音樂節奏。這樣,學生就能以極大的興趣、積極的態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高效的學習中去,在節拍中把握音樂的節奏。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學生也展現出了較強的創新能力,在聽音樂的同時通過拍手或跺腳的方式感受節奏,在強拍時則拍手,弱拍時則輕跺腳,根據自己的喜好迅速跟隨音樂做出相應動作。又如教學《杜鵑圓舞曲》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跟隨音樂節奏進行舞動,使其在舞動的過程中通過肢體動作感受音樂節奏,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且更具趣味性,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節奏感,促使學生綜合能力、音樂素養及小學音樂學科教學效率得以全面提升。

(六)通過體態律動引導學生鑒賞音樂

在小學階段,音樂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體態律動是學生聽到音樂時的自然反應,將其應用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既符合學生的特點,又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體會不同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從而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發現音樂的獨特之美,從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教師可以借助樂器或多媒體輔助,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科素養,構建優質高效的小學音樂課堂。

如教學《但愿人長久》《關山月》《漁舟晚歌》這類曲目時,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呈現音樂的創作背景和內涵,使他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然后讓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隨著節奏自由地擺動身體,體會音樂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目的。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充分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充分融入課堂,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5]。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有效地使用體態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的節奏,這不僅是對肢體語言的應用,同時也依賴于大腦思維的靈活性,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體態律動教學是漸進的、靈活的,有助于學生深入感知音樂,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謝若.基于素養培植下的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律動教學[J].家長,2021(9).

[2]孔燕.發揮唱游與律動學科優勢,促進智力障礙學生身心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21(5).

[3]王彤.舞蹈律動在中小學音樂教學課程中的應用[J].尚舞,2021(4).

[4]馬麗.讓身體和歌聲一起飛翔——淺談音樂中的律動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9(7).

[5]許英.淺談“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上),2020(10).

【作者簡介】

金佳慧(1992~),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

鄒微(1985~),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

猜你喜歡
體態律動小學音樂應用策略
少兒器樂教學法創新研究
利用體態律動,提高小學低年級階段欣賞能力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開啟學生智慧,構建快樂課堂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小組活動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應用
試分析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策略
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技校制冷專業課程一體化教學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