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院校課程設置匹配就業崗位素質結構研究

2022-05-30 23:16高麗華
職業時空 2022年4期
關鍵詞:課程設置職業院校

摘要:“百萬擴招”政策實施后,我國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職畢業生求職人數迅速增長,如何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與區域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匹配性成為職業院校領導者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以往關于職業院校專業適應性研究多從專業設置與崗位匹配視角進行分析,缺乏中微觀層面的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素質結構耦合邏輯與策略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職業院校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動能,也無法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診斷與指導。文章基于“職業-人-環境”三維交互的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與崗位素質結構匹配理論,經過案例比較分析,認為職業院校課程設置存在忽視課程結構設計、專業崗位定位不清晰、缺少建立崗位聯系等問題,提出深化改革、探索創新、育訓結合、立足需求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職業院校;課程設置;崗位素質結構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指出,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1]。同時,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著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通過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其中推動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經濟的協同發展被視為建立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路徑[2]。在大部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合作基本處于“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的淺層階段,職業教育的多元產學特點沒能得到展現,企業和行業的在職業教育中的潛力尚待挖掘。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的首要任務乃在于課程與教學模式變革,課程是教學的載體,也就是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方向要“匹配”社會的需求。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完善專業課程銜接體系,統籌安排,注重在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工學比例、教學內容與方法以及教學資源配置上的銜接[1]。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發展適合的教育,要致力于解決過去沒有解決或者沒有解決好的,以及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要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和問題[2]?!蛾P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3]”。顯然,《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職業院校教學改革刻不容緩,而且也指明了課程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如何通過課程設置變革提升職業教育適應能力成為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特別在我國實施高職教育“百萬擴招”戰略背景下,如何在嚴峻的高職畢業生就業形勢下保障職業院校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提高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素質結構需求的適配成為職業院校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職業-人-環境”匹配的邏輯起點

適配理論來源于種群生態學模型和情境理論[4]。在生物學中,適配理論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微觀環境對于原微觀環境的適應性,二是機械性能對于原組織的適應性,三是降解性能對于新組織形成的適應性[5]。在管理學領域,適配理論以協同學為基礎,意指協調一致或互相搭配[6],主要是指系統要素之間通過協調匹配形成穩定發展的狀態,研究管理創新與企業發展及技術創新的動態協調過程[7]。適配理論被運用到管理領域始于21世紀。目前在國際上關于適配論的觀點有三個方面:第一,人與環境的適配,即個人的能力、需求、價值觀念等因素與崗位的需求、供給等環境因素適配;第二,組織與環境的適配,即組織、環境因素對企業的發展也產生影響;第三,組織與戰略的適配,即組織通過確保其戰略和組織的契合適配而達到預期目標[8]。人通過職業教育獲得的職業能力與職業工作之間匹配的程度,就成為決定個體所掌握的職業能力高低的關鍵?!苯笤刺岢鲆⒅貙ι鐣枨蟮恼{研,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使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崗位達到匹配[9]。

2010年,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戴爾莫騰森(Dale T. Mortensen)、克里斯多佛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因構建了均衡搜尋理論和匹配模型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兩個理論和模型精確解釋了求職者的求職策略受“摩擦市場”的影響,為進一步使求職者與工作崗位匹配而進行求職搜尋等[10]。目前,適配性問題同樣存在于職業教育當中,為了解決問題,就必須在職業院校的教學上、課程設置與就業適配性做起。職業教育對職業適配的理解有兩種觀點:其一,“人—需求適配”模式認為職業適配是單向,是基于人與需求的關系,認為人所具備的能力能夠滿足企業職業的需求。其二,“人—環境適配”模式則認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和環境都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是雙向的[11]。姜大源將職業教育適配論概括為三個要素,分別為與職業相關的適配、與個體相關的適配和與環境相關的適配[12]。在 “職業—人—環境”適配說中,體現出人、職業、環境間的互相適配,是現代職業教育思想對職業適配的整體詮釋。職業、人、環境的相互適配,說明職業的適配需要充分考慮就業者的技能、素質與需求,考慮企業的崗位要求、職業的差異等,正確處理人、職業、環境之間的關系,提高畢業生的職業匹配度與就業質量。

(一)職業相關:教育獲得與崗位需求的適配

皮薩里德斯在匹配模型中使用匹配函數來研究均衡失業率,開創了用勞動力市場分析方法來研究宏觀經濟問題的新局面,在勞動者尋找滿意工作的同時,企業主也在尋找勝任崗位的員工,因此分析企業與應聘者的匹配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10]。袁有明認為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和崗是兩大要素,人崗匹配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一個基本問題[13]。在職業方面,有學者認為教育與崗位的匹配是指受教育年限、教育程度與工作崗位需求之間的匹配。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對教育以及崗位的匹配進行分析,認為個體通過學校的教育、培育、實踐和經驗等獲得了從事崗位的能力、技能去匹配崗位的需求。與職業相關的適配,指的是某個特定行業、職業、崗位要求與職業資格之間相互匹配。從企業的視角,特定的技術崗位要求具備相應的職業資格、相應的知識、技能作為基礎,培養對應的技術與能力。企業的工作崗位,對應聘人員進行聘用,一定程度上是工作資格與職業資格相互匹配的結果,即教育獲得與崗位需求的適配。崗位實操并不是對職業院校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的簡單復制,而是對所學的內容、知識技能進行重構,應變職業中可能出現的未知情況,獲得與工作最佳的適配能力。因此,在與職業相關的匹配上,教育獲得與崗位需求的適配尤為重要。

(二)個體相關:個人特質與崗位素質的適配

人職匹配理論最早是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提出的,又稱職業選擇理論、特質因素理論。帕森斯教授通過探討個人與職業是如何進行匹配的,認為崗位與個人之間存在最佳匹配的可能性[12]。特質主要指人格特征,包括人格、素質、能力、興趣等,個人特質的不同會導致對職業和崗位的不同選擇和不同表現。因素主要指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人職匹配主要是通過個體特質、因素和崗位的要求進行匹配而實現的。進行選擇時,應充分考慮個體特質,不同的崗位適合不同特質的個體來承擔,以實現最佳的匹配[15] 。20世紀,泰羅、法約爾、韋伯等人提出“能崗匹配”的理論,認為個人具有知識、特質、技能、素質等方面的差異,與工作崗位上的性質、環境、能力相匹配。與個體相關的適配,指的是所選擇的職業工作能夠使從業者產生滿意感的適配,這也說明,職業的適配是從業者與職業的相互匹配,不僅要求資格上匹配,同樣要求工作職位本身與從業者個體適配。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應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條件,包含但不限于能力、興趣、愛好、需求、價值取向和生活目標等,合理設置與個體條件相匹配的課程,個體在選擇職業時應結合主觀意愿去化解問題和避開困難,培養和提高職場中所需要的職業素養,使職業的選擇符合生涯發展、身心發展,同時也與職業素養相互貼合。

(三)環境相關:主觀需求與客觀環境的適配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先天因素、環境因素、學習因素、技能因素四個方面與個體的職業生涯息息相關,各方面的因素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形成了個人對自我、工作、社會的判斷。社會學習理論同時還強調了社會學習的重要性[14]。美國心理學家霍蘭德提出特質環境匹配理論,認為職業環境與個體特質相關,由于特質是人格的反映和延伸,決定職業的選擇?;籼m德編制的“職業偏好問卷”和“職業自我探索量表”用來找出各種職業興趣相匹配的職業能力,達到與崗位要求相匹配。與環境相關的適配,指的是從業者的職業資格、自身條件、個體素質與工作環境、工作氛圍之間的適配[11]。人與企業、職業和崗位,是雙向選擇的體現,企業在渴求適合發展的人才的同時,個體也在追求自身的匹配和發展,企業有需求,從業者有期盼。企業環境與文化氛圍對個體的求職有很大的影響,接受一份職業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對該企業文化的認同。院校在課程實施的時候,應注重結合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提供真實的模擬的場景給學生提前適應工作環境,減少就業與客觀環境的摩擦。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提前適應工作環境以及行業文化,培養與之相適應的職業素養,提高與環境的適配程度。

二、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素質結構適配的現狀考察

表1為廣東省內七所職業院校設置課程的情況,地區涉及廣州、佛山、順德、東莞、惠州、江門、茂名,院校序號中的字母代表廣東省內市級簡稱??梢钥闯?,廣東省職業院校課程設置主要分為公共課、專業課以及實踐課,其中公共課和專業課還按照培養目標分為必修和選修,實踐技能課包含實習、實踐、實訓等。必修課為必須學習的課程,選修課則是選擇性學習的課程。在按照標準制定主要的課程,不安排滿學時條件下,各職業院校還有一定的自主安排課程的空間,通過課程設置界定專業的技術與技能,同時提供提升崗位能力的課程,通常職業院校在拓展課程上具有自主開發的權利。有四所院校都設置了專業拓展的課程,用于提高學生的技能應用和拓展的能力。整體上,公共課側重對學生思想素養、職業素養、人文科學素質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和提升,與個人相關;專業課程用于培養學生專業的知識理論以及相關的技能操作與原理,培養目標與職業相關;實踐課程則是對知識和技能進行重構,拓展運用到真實情境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目標與環境相關。課程的設置涵蓋了對學生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實踐活動等方面的培養?;凇奥殬I-人-環境”三維交互的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與崗位素質結構匹配理論,從個體、職業、環境相關適配三方面,文章具體分析廣東省內各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與職業崗位素質要求的匹配程度。

(一)與職業相關的適配:專業能力符合職位要求,職業資格基本對應

廣東省各職業院校廣泛開設與專業相關的課程,專業知識涉及面廣,技能課程多樣,培養技能人才的目標明確。以上所提及的七所職業院校,對學生專業的知識、技能的培養都十分重視?!秶鴦赵宏P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15],根據已有數據可見,GZ01、JM06、LD07,在實踐課程的占比上基本是符合課程設置的要求的,其他職業院校暫沒有具體數據。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課程時,提供了學生依據自身的發展、興趣進行選取的專業選修課。整體上,職業院校所設置的課程,在教育內容方面與職業崗位所要求的專業和內容匹配一致。其中,院校GZ01、FS02、SD03、DG04、LD07開設了關于專業拓展的課程,培養學生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外的拓展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在新崗位上學習新知識以及進行專業相關的工作內容開展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院校DG04、LD07除了注重專業的知識和實踐以外,增設關于創新能力的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符合當下院校在校生創新能力相對缺乏的社會實際。在職業崗位上同樣需要創造性、創新地去解決問題與困難的能力,增設對于創新力培養的課程更能體現職業院校培養目標上與時俱進。

關于職業證書,院校中除了院校SD03、DG04未有具體說明,但不排除院校有提供考取資格證書的可能性。大部分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提及資格證書相關說明,雖然課程設置上,提供了學生考取職業資格的平臺,但未見有相對應的職業資格的培訓,這可能由于部分專業所需要考取的證書涉及的課程知識眾多,是一個階段性總結的成果。其中院校JM06所設置的資格證書考取比其他院校更加細化,根據該院校人才培養方案顯示,證書的獲取分為必須獲取的證書和推薦獲取的證書,必須獲取的證書是對應崗位所必備的,而推薦獲取的資格證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崗位競爭力。企業在招聘時除了看重本身的專業技能,也會考察應聘者除了專業的技能以外的特長和技能,往往這些技能和資格能成為應聘時的優先條件或者競爭優勢。

(二)與個體相關的適配:素質課程培養不足,職業素養與崗位要求匹配低

職業素養是從事某個職業和崗位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與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個人專業素養等相關。企業依據實際發展,設置對應的部門與崗位,不同的崗位相應設置不同的崗位要求、職業規范、工作職責等,假設個人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素養匹配程度越高,則更有利于穩定就業和企業發展。然而,上述職業院校中,專門開設職業素質相關課程僅有2所,部分院校將素質的培養涵蓋在公共課程當中,但公共課程的開設一般學生規模較大,同一門公共課可能涉及的不同專業類別也多,針對的方向會有一定差異。教師難以依據專業和學科差異進行針對性培養,可見院校對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應更加重視。企業雖然更多注重專業優勢,但對于個人的職業素養也相當看重。不同的工作崗位,其性質、強度、范圍、時長都有所不同,學生應該充分培養良好的就業心態和素質,相對工作強度較大、環境條件相對差的工種,學生若不具備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就很難堅持。學校應注意對素養課程的開設和實施,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提升個體素養,以提高應對各種各樣的崗位和克服職業環境的能力,達到與企業所要求的素質相匹配。

(三)與環境相關的適配:缺乏針對崗位的課程,崗位能力培養不足

工作期待,即學生對于即將就業的工作和崗位進行初步的設想,其中的期待也包含了企業的環境、工作的環境、工作氛圍、工作內容等多方面內容。但由于實習、實訓中與真實工作時的環境、強度等存在過大差異,學生傾向認為自身與崗位不匹配。不難發現,在以上院校中深入企業環境、企業崗位而進行崗位培訓和崗位實訓課程的院校僅有FS02,該院校除了開設專業技術技能課程,重視職業素質的培養,也重視崗位技術的培養,在實訓課程方面結合企業培訓、崗位培養進行實踐。學生只有深入企業的環境進行工作崗位的培訓和鍛煉,才能清楚了解崗位的工作要求和真實的操作環境。然而很多企業在招聘時,過度使用品牌效應和薪酬條件去吸引應屆生,卻對于工作的具體內容和強度難度很少提及,容易造成學生片面選擇職業,憑借模糊的主觀印象選擇一個不了解的職業。而職業院校在課程設置中,幾乎都沒有針對性地設置有關崗位與就業的課程,雖然在方案中提及該專業課程所對應的就業方向,卻并未普及學生對該行業、職業、崗位的認識和了解,可能影響學生對職業的選擇和判斷。因此職業院校應開設就業信息課程,如有開設但未納入課程體系中,也應讓學生對所即將就業的某一行業與崗位進行熟知,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崗位。

三、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素質結構適配的現實問題

(一)忽視課程結構設計,職業素養與崗位要求不匹配

受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職業習慣的影響,教師容易過于關注課程中的知識、技能,而對課程結構的重要性缺乏重視,認為學生只要獲取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就會具備相應的能力,因此不重視課程結構的設計。然而,知識的重構和組織比學習知識本身更有意義,通過知識的重構才懂得何以應用。奧蘇貝爾(David Pawl Ausubel,1918-2008)研究認知結構時就提出過,人在獲得認知結構的前提下,對同一領域內的知識具有獲得和更新的能力[14]。對于課程的內容,除了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外,也需要重視職業素養。企業在選擇從業者時,除了要求較強的技能能力和實踐以外,還要求具有較強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標準。因此,職業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在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對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職業素養不僅僅是企業對從業者綜合素質的要求,也是業界的共識。然而職業院校設置課程時,往往在培養職業素養中遇到難題,職業素養是課程開發中的一個重點難點。職業院校習慣性地對課程進行一種籠統的解說,如團隊合作、愛崗敬業等,沒有針對專業特有的素質進行教育和強化,片面而普通地去描述職業素養,并不能真正落實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同的用人單位有不同的職業崗位要求,用人單位也會根據不同的工作崗位提出崗位性質、工作內容、工作強度與難度、薪酬福利等各方面的細化要求,組成其系統的崗位要求。然而這些崗位要求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匹配時卻不盡人意。校企合作作為培養學生職業道德養成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的學生具有符合企業崗位要求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才會得到職業的認可和歡迎,從而更好地利用所學知識服務企業和社會[16]。

(二)專業崗位定位不清晰,職業期望與實際差距大

大部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合作基本處于“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的淺層階段,職業教育的多元辦學特點沒能得到展現,企業和行業的在職業教育中的潛力尚待挖掘[17]。職業院校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課程,離不開對企業崗位的調研,只有深入企業崗位,明確具體的崗位要求才能精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工作崗位為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清晰的標準去定位,崗位定位也是職業院校教育課程設置的依據,工作崗位清晰的條件下,才得以明確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當下應屆生高就業難度和高離職率形成的矛盾,揭示了應屆生在工作崗位中面臨著與之相匹配的困境,這同時也對應屆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專業崗位定位不清晰與崗位信息不對稱導致學生從業體驗差,實習時期與正式員工在工作內容、強度等存在較大區別是原因之一。用人單位極少對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和工作內容進行解說,部分企業還會用隱晦的語言表達其崗位的加班頻率而并非直接告知應聘崗位的加班強度,導致學生入職后發現與心理對職業的期望相差較大,降低工作的積極性。丁元竹指出專業與崗位不匹配的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只熱衷于追逐熱門專業,而并未對這些行業需求深入了解,相關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仍與行業需求脫節,課程設計缺乏針對性,導致、專業能力、技能與行業所需崗位的要求出現不匹配,出現人才供給始終達不到行業需求的現象[18]。職業期望是畢業生在就業之前,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和工作有初步設想,但實際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相差較大時,期望值就降低,個體與崗位的匹配度也相應下降。因此,職業院校應深入企業分析實際的崗位設置,準確、清晰地表達專業所面向的崗位。多數職業院校在設置課程時,對崗位的表達過于籠統,其原因就是對于企業的環境和崗位設置不了解,需要深入企業去進行調研,依靠企業專家來解決。因此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應當充分結合學校的師資與條件、地區的經濟特點等方面綜合考慮其專業發展的方向。

(三)缺少建立崗位聯系,對行業缺乏全面了解

目前,職業院校普遍意識到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從而增加了實用性的課程。盡管如此,職業院校設置的課程還存在著嚴重不足。課程缺少與崗位之間的明確聯系,過多側重理論和內容的本身。課程教材千篇一律,對敘述性知識進行大篇幅描寫,對于崗位的內容、任務提及甚少,即便選用了案例、任務進行教學,也未超越傳統的教材編寫,而對知識、技能的運用作為后續的內容而被機械割裂,課程被人為地分割成理論和技能,缺少一座搭建聯系的橋梁:崗位。沒有圍繞崗位的工作內容進行課程內容的設置,不能使學生明確工作崗位中知識的建構與運用,而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面。建立課程內容與崗位內容、任務、性質的相聯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作崗位中。雖然多數職業院校都開展了職業生涯規劃等就業指導的課程,但多數是基于學生個人性格特征作為條件的職業測評,或是學生基于模糊的職業認知憑借主觀印象而進行的寬泛而籠統的規劃,不具有具體的操作層面,可行性較低。多數學生對于自身傾向的行業以及崗位特征并不了解,甚至只是停留在名稱表面,因此無法做出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的職業。由此看出,院校畢業生缺乏對行業及崗位的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相關的專業課程時,初步了解了本專業的理論信息和知識基礎,通常缺少對所選擇的崗位的切身體驗,多數依靠親友、往屆畢業生以及網絡中獲取間接經驗,導致畢業生容易片面地了解行業以及崗位工作的內容和情況,對即將就業的環境和工作缺乏客觀、全面的認識,無法全面考慮行業及崗位與自身能力和訴求的匹配性。

四、破解之策:職業院校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素質結構適配的策略

(一)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吸納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專業建設、深化課程改革、改進實訓內容與條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企業的對應崗位上,所需要的必備技能是熟練的,而能幫助完成工作、提高效率的其他技能是多樣的,前者是精細學習的結果,后者是輔以工作的獨特優勢。學校在課程的設置上,提高課程與崗位的適配性,加強對崗位能力方面課程的培養,提高崗位的針對性,使學生對即將就業的崗位所應具備的技能更加熟練,同時進行技能的拓展,增加就業的匹配性和適應性。另外,對于技能拓展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也應繼續完善。職業院校應堅持理論與道德同行,追求學生個體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的高度融合。職業院校通過開設與職業素養相關的課程,設置滿足職業崗位需要課程,培養學生從業時的良好擇業、就業的心態和觀念,促進就業并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技術人才。

(二)探索創新,打造高水平實訓基地

職業院校實施課程和培養人才的同時,積極調動社會的力量,來補充院校的條件與師資的局限,助力職業教育的發展。邀請企業合作建設一批集資源共享、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的實訓基地。學生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后,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知識,缺乏實踐的技能,院校適時開展實習實訓的課程,加強實踐操作的能力。職業院校的實習實訓課程,適當引入新規范、新技術、新工藝,持續更新推進,并落地實施。讓學生們能夠投入到模擬崗位或者真實的工作情境中,促進技能的成長。實踐技能更多地來源于實踐和操作中,通過情境教學、崗位培訓的方式,讓學生學以致用,模擬工作環境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代入真實情境,提高溝通協調、處理問題的能力。職業院校提供了學習的資源和知識,但缺少了真實工作情境實踐的平臺。雖然很多院校都有實習或者實訓的課程,但未見真正深入崗位進行,因此職業院校應注重模擬職業,帶領學生深入崗位進行實習實訓,崗位的真實工作場景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經驗,投入到疑難情境中進行技能的訓練。積極通過吸引企業深度參與,探索和更新實訓基地的運營和規劃,促進產教融合,培養高質量的職業技術技能人才。

(三)育訓結合,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院校需落實學生可持續發展,育訓結合,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在鼓勵學生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獲取多類適應社會需求發展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與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設置相應有助于學生就業擇業的課程,通過邀請業界內的專家進行行業知識的普及,讓學生對于未來即將要從事的行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進行對應的崗位培養時,必須要讓學生清楚崗位所工作的內容,對強度難度進行評估,了解崗位的薪酬水平,熟知行業的代表性企業,正確引導形成對職業崗位的初步印象和期待。開設有關就業指導的課程,落實到行業、崗位的實際工作性質和內容,避免學生根據模糊的主觀印象進行擇業就業,促進學生個人與職業的共同發展。學生應加強對招聘、就業信息的獲取,通過實習、體驗、觀察、訪談等方式去盡可能全面地、客觀地、真實地獲取與就業相關的信息。用人單位和求職學生雙方只有在信息對稱、相互誠實的前提下,才能真實匹配,提高用人成功率和員工穩定性,避免由于崗位信息定位不清晰導致就業匹配性不足,從而引發畢業生短期內頻繁離職。

(四)立足需求,全面推動校企深度合作

職業院校應當結合人才培養需要和目標,主動尋求與企業合作,在人才培養、技術技能、就業創業等方面展開深度融合。學校積極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強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滿足職業課程教學的需要[15]。職業院校為學生的職業理論技能學習提供了平臺,而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真實的就業環境,通過到企業進行崗位實訓、實習,加強未來職業崗位中所需要的技能,精準培養行業的技術人才。院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立足社會需求,及時更新教學標準和教育內容,將當下的新元素、新技術、新規范納入課程體系,同時改善院校的實訓條件。面向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統籌多方面資源,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并推動開放共享;鼓勵職業院校建設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內實訓基地,提升重點專業建設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水平。院校培養的人才最終走向社會、走向企業,堅持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有助于院校精準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根據企業的崗位標準、素質結構進行人才的培養,有針對性培養人才,建立具有特色的職業課程體系。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規范人才培養。通過育訓結合,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2015-07-27

[2]? 韓嵩,張寶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路徑研究[J].教育探索,2019(01):65-69.

[3]?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01):14-15.

[4]? Van D. Review of Aldrich's book - 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s.1979(02):320-326.

[5] Yingjun, Wang, National, et al. Bioadaptability: An Innovative Concept for Biomaterial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09(32):5-13.

[6] 蘇敬勤,崔淼.基于適配理論的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研究框架:創新視角 [J].管理學報,2009(06):7.

[7]? Aldrich H E ,Pfeffer J. Environments of Organiza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6,2(01):79-105.

[8]? EdwardsJ R,Shipp A J, Ostroffc,etal.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fit[M].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2012.

[9] 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其啟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漫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7-13.

[10] 樂君杰.工作搜尋理論、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啟示——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研究貢獻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11(01):135-140+159.

[11] 姜大源.職業教育教育思想的適配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4):1.

[12] 姜大源.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建言:措施與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28):5-10.

[14] 廖瑋. 高職院校畢業生專業能力匹配研究[D].華南農業大學,2018.

[14] 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馮忠良等著, 2000.

[15]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906621.html);2019-08-22.

[16] 王琦,劉欽凡.就業適配性視角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構建[J].長江叢刊,2020(16):123+138.

[17] 王丹丹.專業群建設背景下的空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為例[J].河北職業教育,2019,3(06):83-85.

[18] 席東梅.筑牢職業教育發展之根基——專家解讀《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8):26-31.

收稿日期:2022-06-15

作者簡介:高麗華(1993- ),女,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歡
課程設置職業院校
基于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數學建模實踐活動探索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創業創新導向下的高校動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關于提高軍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幾點思考
高職物流專業課程設置與物流崗位職業證書的有效對接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探索
職業院校不能僅培養一線普通工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