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下經濟與農業高質量發展:耦合邏輯與實現路徑

2022-05-30 01:27吳娟陳建成
關鍵詞:作用機理林下經濟

吳娟 陳建成

摘要:在人們對高質量農產品需求增加及農業發展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形勢下,農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的要求。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所生產的農產品高質量,而且要求生產環境及生產經營過程高質量。林下經濟充分利用林地中的水、土、生物資源,在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下發展,不僅所生產的產品具有生態優質的特征,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而且能夠紓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取得良好的生產經營效益,實現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互促進。因此,應認真研究林下經濟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采取一系列有效對策,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林下經濟;農業高質量發展;資源環境約束;作用機理

中圖分類號:F31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2)04-0153-08

林下經濟是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進行林下種植、養殖等復合性生產而形成的生態環境友好型、質量效益型生產經營系統[1-2]。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經濟也開始從追求數量增長向追求質量效益提升的方向轉變。充分認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特征和本質要求,充分利用農林牧生產、生態系統的資源環境條件和復合效應,積極開發和發展林下經濟,為傳統的農林牧綜合性發展注入新活力,以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穩步邁向現代化,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新的時代性、階段性要求和歷史任務。

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及其內涵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開始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強烈。折射到農業領域,使得農業向高質量發展成為新的時代要求。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農業向社會提供的農產品不僅要滿足人們的數量需求,更要滿足人們的質量要求;不僅要讓人們吃得飽,還要讓人們吃得好、吃得綠色、吃得營養、吃得健康[3]。農業生產過程與生產環境之間要形成協調、友好、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互助融合關系。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不僅要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農產品,而且還要使生產經營者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創造更多的生產經營效益和更高的生產效率;使自身的收入增長速度和水平能夠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能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轉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本條件已經成熟。首先,糧食及主要農產品產量連年增長,供給數量充足,農業轉型追求質量效益不會引起農產品數量不足的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得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總產量一直保持穩定在6.5億噸左右,人均占有糧食始終在400公斤以上的安全水平之上。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情況下,糧食總產量仍然達到6.7億噸,人均占有量仍然達到470公斤的世界較高水平[4]。我國棉花、食用油、糖、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91、2 975、1 428和6 545萬噸;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達到7 638、3 468和3 530萬噸[3],較好地保證了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農產品數量需求,為轉型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其次,不斷改革和完善的農業生產基本經營制度、不斷優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政策制度保障條件。土地確權登記和土地使用權流轉使農業生產經營規?;靡詫崿F,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得以快速發育和成長;良種補貼、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農機具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等農業生產經營保護政策,使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業現代化得以推進,吸引了一批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專職從事農業。他們以農為生、以農為業,使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和吸納新的科學技術的能力得到提高,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人力資本條件[5]。

同時,農業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形成。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戰略的貫徹實施,從中央到地方、從各級政府到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綠色農業、化肥農藥零增長,耕地輪作休耕、節水灌溉、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一系列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新模式的實施,使農業發展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從主要拼資源、拼消耗向更加注重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從分散、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規模經營轉變;從追求數量增長、追求發展速度向追求發展質量提高、追求生產效益提升的方向轉變。農產品營銷,從原有的產地馬路市場、農貿市場向農超對接、網上直銷轉變,一條產品安全、產出高效、產業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正在形成[5]。再則,農業高質量發展、農產品高質量供給、優質優價的社會經濟基礎也已經基本形成。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 189元,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20 210元,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0.2%,廣大人民群眾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所獲得的優質農產品不僅有需求意愿,也具備了支付能力[6],這就為高質量的農業發展創造了強有力的需求拉動動力。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中國農業在邁向現代農業的進程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一系列沉重的代價。依靠拼資源、拼消耗來追求糧食及主要農產品數量增長的粗放經營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耕地、淡水資源分別只占世界的7%和5.8%,如果再除以14億人口,人均耕地、淡水資源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資源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增強,耕地資源超強度開發、數量逐年減少,對農業發展的質量、數量約束日益趨緊;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城鄉爭水、工農爭水的矛盾日趨激烈,農業用水方式粗放,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僅為0.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0.8。水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水資源供需不平衡和農業過度開采地下水而破壞資源環境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業增產過度依賴石化能源的投入,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的用量居高不下,所引發的耕地、水資源污染和環境損害問題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全國農作物化肥用量畝均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畝均8公斤的水平,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只有70%,農用地膜回收率僅為60%[7],加上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環境保護行動不力,使農業面源污染仍在加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仍在增大。

此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并不合理,并不完全有利于資源環境供求矛盾的解決和農業高質量發展。資源利用不充分、產品供需不平衡、特色品牌優勢不突出的問題仍然在阻礙著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一是農林牧結構不合理,農林結合、林牧結合、種養結合不緊密,廣闊的林業資源利用不充分,林下經濟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2019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39萬億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6.61萬億元,全國農作物種植總面積24.89億畝,林下種植面積4億畝,產值8 155億元。生態、優質、綠色、環保的林下經濟產品仍然供求緊缺[8];二是林養結合、種養結合不緊密,在畜禽養殖逐步從零星分散的兼業化經營向專業化、規?;洜I轉變以后,林業、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配套措施并沒有跟上,以致養殖不種植、種植不養殖、林業以環保生態為由而排斥種植、養殖業,畜禽糞便還田出現阻撓,林下種植、養殖受到環保政策的約束[9];三是農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大宗農產品、常規性農產品居多,具有綠色生態特點的林特產品、林下林中養殖的畜禽產品偏少;中低端農產品生產過剩、高中端農產品供給不足,豬糧不穩天下慌的局面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四是農業二三產業發展依然滯后,農產品加工增值、提檔升級不力,營銷服務落后,品牌創建滯后,特色彰顯不夠,以致影響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益和效率,使農業生產經營對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吸納能力不強,資源要素流失依然在影響著農業的發展[10];五是對于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以及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合理性和農業生產需要充足的陽光雨露、廣闊的土地的廣普性特征認識不足[11],缺乏能適應這種特征的有效的社會化服務和生產經營組織,以致農業生產資源要素利用不充分,生產經營效率差、效益低。

二、發展林下經濟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耦合邏輯

如前文所述,利用目前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和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等有利條件,轉型實施高質量發展正當其時,這也是我國農業化解各種矛盾、消除各種不利因素的必然選擇。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依托,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加工、森林景觀和森林旅游為主的立體復合型經濟,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林下經濟的發展,林下空間和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不但能緩解因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農業資源供求矛盾,而且能利用森林特殊的生態環境條件,生產天然、綠色、生態、有機、特色的農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特色農產品的需要;還能改變農業生產結構和農產品供給結構,帶動林產品加工業和森林旅游業的發展,擴展農業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農業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12]。目前,我國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森林面積已達到33億畝,位居世界第五,其中人工林11.9億畝,位居世界首位,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3.04%,具有開發林下經濟的基本條件[13]。

自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下發以來,我國林下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林業總產值從2011年39 470.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80 751.0億元,林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產值的比重從2011年的48.5%提高到2018年的71.1%,林下經濟產值從2011年的867.3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8 135.6億元,占林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1年的2.2%提高到了2018年的10.1%(見表1)。

我國大部分相對貧困人口分布在林區、山區和沙區,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和林下經濟也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相對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是實現生態保護脫貧、產業特色脫貧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拓寬農民創業就業渠道,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產品安全、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之路,而且能有效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見圖1)。同時,林下經濟在增加優質、綠色、生態型農產品供給、緩解農業生產資源供求矛盾和壓力、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4]。

第一,林下經濟的發展,能夠通過有效地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而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人們越來越渴望購買到安全、健康、優質的食品,市場對健康、優質、生態、綠色的農產品的需求日漸增多,需求的多樣化特征日趨明顯。林下經濟主要是利用森林自然生態環境而從事農產品生產,其提供的林菌產品(香菇、木耳、松茸、羊肝菌等)、山野菜產品(蕨菜、薇菜、黃花菜、小葉芹、老山芹、桔梗、刺嫩芽等)、林果產品(獼猴桃、山葡萄、樹莓、草莓、黑豆果、刺莓果、藍靛果、山楂、榛子、松子、核桃等)、森林養殖動物產品(森林雞、森林豬、林蛙、梅花鹿、馬鹿、蜂蜜等),都是傳統農業中的種植業、養殖業不可替代和難以獲得的綠色、生態、有機食品,在改善人們的膳食結構,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優質化、多樣性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林下經濟的發展,能夠通過有效地破解農業發展的資源瓶頸約束而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隨著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業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大,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越來越強。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不時地在逼近18億畝耕地的紅線;城市用水量、工業用水量逐年增加,城鄉爭水、工農爭水的矛盾難以逆轉。林下經濟發展是對農用耕地、農業用水的有益補充,是對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業生產系統以外的植物、動物、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對農業生產系統的擴展和農業資源的擴充。如黑龍江省有林地面積2 623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5%[15],自2014年全省停止森林商業性采伐,轉型進行森林保護和林下經濟開發以來,林下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截止2018年全省森工林區林下經濟生產總值達到187.839 9億元,林區生產森林藥材9.116萬噸,食用菌13.942 4萬噸,山野菜6.439 1萬噸[16],各類林果96萬噸,馴養各類林中生長皮毛動物400萬只,年產皮毛350萬張,馴養馬鹿、梅花鹿10萬頭,馴養出欄森林豬45萬頭,森林雞649.53萬只,林下旅游人數達到1 313.73萬次,有力地支持了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大大緩解了農業生產資源的供求矛盾,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第三,林下經濟的發展,能夠通過助力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而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傳統觀點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矛盾的、對立的,發展經濟勢必會破壞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的提出和林下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林下經濟的發展,不僅打破了資源條件越好、生態保護越強、經濟越難以發展的“資源生態詛咒”,而且為破解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兩難困境提供了中國方案。即通過開發利用林下經濟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壯大經濟實力、構建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形成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互促進、相協調。如南京市按照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保護產業化的理念,各生態區選擇發展林下經濟,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推進白芨、百合、紫蘇、薄荷等林下中草藥種植和森林生態旅游,使林業產值大幅度提高。2020年南京市新增造林達1 90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31.61%,使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17]。分析這一良好的經濟、生態雙贏效果取得的原因,主要是比較效益起了作用。對于林農而言,發展林下經濟,實施林下種植養殖,生產周期相對較短,一方面可以彌補林木經營生產周期長、經濟收益少的缺陷,提高林農的經濟收入,帶動林農發展林下經濟,增加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林下經濟產品具有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進行生產的特點,產品質量好,價格相對高,生產經營效益高于非林下生產的同類產品,因而林農更傾向于從生態循環的角度出發,利用循環相生、優勢互補的方式,對森林進行撫育和保護,以保證擁有充足的森林資源存量,使森林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林下經濟產業協調發展。

當前發展林下經濟既具有寬松的政策環境,可以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又積累了一些成熟的實踐經驗,創造了一些可以推廣的經驗模式。2020年1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林草局、科技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就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對于林下經濟的發展,國家將從組織領導、稅收優惠、財政投資、金融服務、品牌建設、產業融合、配套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14]。2019年新修訂的《森林法》中進一步明確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公益林林地資源和森林景觀資源,適度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這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充分肯定了新時期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合法性。同時,全國各地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意見》的指導下,按照科學合理利用資源的原則,不斷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標準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先后創造了一系列發展林下經濟的有益模式[18],為進一步發展林下經濟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如安徽省創造形成了林禽、林蔬、林藥、林油、林菌等5種模式;廣西壯族自治區創造形成了林菌、林藥、林花、林禽、林畜、林蜂、藤芒編織加工、林游休閑度假8種模式;寧夏回族自治區創造形成了以林草、林藥、林瓜、林菌為主的林下種植,以林下養殖生態雞為主的林下養殖,以林產品采集、加工為主的林產品加工,以森林旅游、生態觀光、森林人家為主的森林景觀利用4種模式[19]。這些模式在規范林農林下經濟經營行為,控制林下經濟中的種植養殖密度、布局、規模方面,都有嚴格的規范標準和要求,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和效仿性,能夠帶動和促進林下經濟健康發展。由于林下經濟發展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各級政府紛紛出臺了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聯合頒發《廣西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1年實施計劃》,林下經濟首次被納入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產業,獲得了2021年自治區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 000萬元,同時該實施計劃還規定,2021年自治區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中的林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林下種植中藥材、林下養蜂、林下生態旅游等林下經濟產業發展[20]。

三、發展林下經濟、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確立科學的林下經濟發展目標,真正建立林下資源開發利用的保護機制,在確保生態優先、質量第一的前提下發展林下經濟

當前發展林下經濟的目的就是在生態環境優先、生態環境得到良好保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環境,生產生態、健康、有機、特色、優質的農產品,以緩解農業資源環境的供需矛盾和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使農民群眾通過林下經濟的發展實現護林增收。因此,在開發與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首先要讓生產經營者明確林下經濟發展的目的,真正建立起林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保護機制,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適宜、適度的發展林下經濟,以期林下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21]。其次要引導林農尊重生態環境演進規律,自覺打造林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經營模式,規范其林下種植、養殖的行為,提倡適度規模、因地制宜,謹防林下種植過密影響林地土壤結構和水分含量;謹防林下養殖密度過高,動物過度踐踏和啃食而影響林下植被生長和損傷林木根系;謹防動物排泄物過量而得不到及時清理和不被林木及林下植被吸收,導致有害微生物傳播和水源污染。再次,要保證林下經濟的高質量產出,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努力提高林下經濟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出能力,讓林下經濟的發展既有利于緩解高質量農產品的供求矛盾,又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的經營收入水平。

(二)真正建立林下經濟發展的科學規劃、監管和補償機制,強化政府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支持

我國目前每年要進口大豆、小麥、大米、飼料糧共計1.3億噸以上。如果用自己的土地來生產這1.3億噸谷物,至少需要有5~7億畝的耕地投入[22],而我國的耕地資源緊缺,現有耕地18.65億畝,人均耕地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不足40%,而且平原面積少,山地、丘陵、荒漠多,可墾種的土地已被全部開墾,可開墾的耕地很少,耕地資源難以得到補充,用地供需矛盾難以逆轉。因此,要從緩解農業資源供求矛盾的角度出發,大力開發與發展林下經濟,對林下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力爭做到高效集約利用。要從大農業、大食物的觀點出發,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林下資源,積極支持林下經濟的發展。一是要充分認識林下經濟起步晚、基礎設施條件差、技術積累少的弱質性,從財政投資、技術輸入、生態補償多個方面給予傾斜支持;二是要加強對林下經濟發展的科學規劃和布局,要堅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真正提高林下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三是要加強對林下經濟發展的監督管理和宏觀調控,千萬不能在開發利用林下資源的過程中損傷和破壞森林生態環境,千萬不能為取得經濟效益而犧牲和損害生態效益。要真正建立起林下經濟資源開發利用的補助機制和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通過立法的形式,組建以政府為主導的森林生態環境補償保障體系,把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利用與經濟協調發展、林下經濟真正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

(三)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努力組建林下經濟的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支持保障體系,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并推進林下經濟發展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所生產的農產品生態、健康、優質,生產環境高質量、無污染,生產經營高質量、效率高、效益好,其中的核心關鍵點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效益。長期以來,人們受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對立、難協調觀念的束縛,不敢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和發展林下經濟。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的提出,為我們擺脫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傳統觀念束縛,確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統一、相協調、相促進的發展思路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們要積極地踐行“兩山理論”,力爭創造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和林下經濟發展雙贏的新局面[22]。一是要建立三產融合的林下經濟產業體系,把林下種植、養殖、旅游服務、林產品加工營銷統統納入到森林生態環境保護之中,通過推進林業產業三產融合、建立林下經濟發展的有機循環系統,使林下經濟系統盡可能地節能減排,力爭做到少排泄、零排放、無污染;二是建立高效完備的林下經濟生產經營體系,讓生產經營盡可能地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積極有效地改善生產要素的投入質量和投入結構,深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分工協作,強化生產經營的社會化服務,提高生產經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使林下經濟的資源要素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保證生產經營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起林下經濟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通過政策激勵、制度約束,既要使林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一致,又要抓質量、重特色、強支持、促發展[14]。要切實意識到林下經濟產品是在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條件下生產的,本身賦予了更多的天然生態環境元素,具有有機產品的特征和高質量優勢,最有利于緩解農產品的質量供求矛盾[21];林下經濟的發展,擴展和拓寬了農業生產資源的利用領域和范圍,等于增補了農業生產資源條件,十分有利于緩解農業資源供求矛盾[15]。因此,要認真組建林下經濟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從政策、人、財、物各個方面給予支持,守住林下經濟的優勢和特色,真正使“兩山理論”能發揮實踐效能。

(四)加強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支持與保護,全面提升林下經濟發展的組織制度保障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農戶仍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尤其是地處山區和林區的林下經濟領域,農戶經營為主的局面將長期存在。但是,面對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和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有許多不確定性和難以消除的弱質性。因此,在開發與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各地要站在提高農戶對農業現代化的適應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高度,通過建立專業化生產合作社、培育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打造現代家庭農場、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等措施,來培育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式,來增強農戶抵御市場風險、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23];通過農戶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來推進林下經濟的產業化、規?;?、市場化發展,使林下經濟的優勢得到彰顯,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24]。各級政府要積極培育和壯大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規范其職責、明確其任務、給予其支持和幫助;要引導廣大農戶積極參加專業化合作社,積極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林業產業化經營;要通過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土地流轉、服務外包等方式發展規?;?、產業化經營;要積極發展和壯大各級各類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穩定現行經營體制、不變更經營主體的前提下,通過專業服務、定向服務等方式,有效地解決社會化大市場和小規模個體經營之間的矛盾,讓農戶的林下經濟生產經營既能享用現代科技文明成果,又能增強在社會化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五)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全面提升林下經濟發展水平,真正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如何推進農業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如何紓解農產品供給的壓力和突破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目前為了保證食用油和動物飼料蛋白質的供給,我國每年不得不從國際市場上進口9 000萬噸到1億噸的大豆。如果為了規避國際市場的貿易風險而自己生產大豆,就需要擠占其他糧食作物用地,逼迫糧食生產繼續走高投入、高產出、追求數量增長的老路,使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將無從談起。但是,如果我們調整思路,放開視野,尊崇大食物、大糧油、大資源的觀點,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經濟,著力開發山茶、核桃等木本油料,就可以緩解食用油的供給矛盾和糧油爭地矛盾,使農業擺脫數量增長壓力[25],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各地要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下經濟產品和林特產品,以便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積極增加林下經濟科技投入,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不斷提高林下經濟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千方百計地降低林下經濟產品的生產經營成本,努力提高其經營效益,讓其真正躋身于農產品有效供給之列;二是大力培養林下經濟生產經營的科技專門人才,全面推進林下經濟的科技進步,讓數字經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新型現代技術賦能林下經濟,讓林下經濟具備有效率、有效益和有發展的內在動力;三是政府要結合實現“碳中和”目標,給予發展林下經濟更精準、更多的幫助和支持,通過政策支持、財政支持、金融支持、技術支持,不斷增加優質林下經濟產品的供給比重[26];要引導林下經濟生產經營者積極潛心地發展林下經濟,提倡農村青年以林下經濟為業、以林下經濟為生,通過發展林下經濟促使農產品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支玲,高晶,支明,等.林下經濟發展政府行動與天保區農戶響應[J].林業經濟,2019,41(03):108-118.

[2]高玉娟,關晨.天保工程二期黑龍江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20,40(06):618-625.

[3]冷功業,楊建利,邢嬌陽,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05):1-11.

[4]何可,宋洪遠.”雙碳”目標下的糧食安全問題[N].光明日報,2021-10-19(11).

[5]夏柱智.農村青年職業農民發展的社會學研究——階層視角的應用[J].中國青年研究,2020(11):5-10.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全面小康[N].人民日報,2021-09-29(10).

[7]全球及中國農作物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對比情況[EB/OL].(2021-03-03)[2021-11-05].https://data.chinabaogao.com/huagong/2021/0335342122021.html.

[8]吳國春,郭思源,曹玉昆.中國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效率評價——以31個?。▍^)面板數據為依據[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20,48(05):129-132.

[9]王妍,陳幸良,李立華,等.黑龍江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建議[J].中國林業經濟,2021(01):29-33.

[10]馬明芹,鄭德勝.重點國有林區林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以伊春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7,37(03):1-9.

[11]陳龍.中國特色小農振興道路:戰略方向、路徑選擇與政策保障[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1):72-79.

[12]寧攸涼,沈偉航,宋超,等.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1(02):117-122.

[13]遲誠.林草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N].中國綠色時報,2021-11-01(01).

[14]發展改革委.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0-11-18)[2021-10-1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27/content_5565304.htm.

[15]郭樹平.黑龍江省林下經濟現狀及發展戰略[J].林業科技,2016,41(04):1-5.

[16]郝立麗,李凌寒,張濱,等.黑龍江省林下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21,41(02):128-135.

[17]孫澤辰.南京市林下經濟現狀和發展方向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1(04):40-43.

[18]趙恩梅,邱玉山.黑龍江省發展林下經濟意義及模式探究[J].中國林副特產,2017(03):91-92.

[19]許斐然,賈衛國,呂柳,等.我國經濟林產業發展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1(03):1-3.

[20]何長虹.廣西林下經濟產業獲鄉村振興補助2 000萬元[EB/OL].(2021-08-11)[2021-11-12].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02/20210811/160935497900331.html.

[21]黃春平,熊英.生態保護與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林業經濟,2019(05):91-92.

[22]黃季焜.對近期與中長期中國糧食安全再認識[J].農業經濟問題,2021(01):19-26.

[23]汪曉東,李翔,劉書文.譜寫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的華彩樂章[N].人民日報,2021-09-23(01).

[24]張得寧,王小梅.鄉村振興視域下青海省林下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林業經濟,2021,21(02):152-160.

[25]頓春垚,李雙龍,張川,等.全球化視角下中國木本糧油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1,46(01):4-6.

[26]趙敏娟.以低碳帶動農業綠色發展 統籌兼顧應對多方面挑戰[N].經濟日報,2021-11-03(11).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Under-forest

Economy on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WU Juan,CHEN Jianc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increasing restri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t has becom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era for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quires not only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but also high-quality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Because of the full use of water,soil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forest land to develop under a good for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product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have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meet the need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Moreover,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can relieve constraints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chieve good production benefits,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under-forest economy on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order to help agriculture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under-forest economy;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mechanism

(責任編輯:王倩)

猜你喜歡
作用機理林下經濟
瀘水縣發展林下經濟初探
媒體關注影響企業債務融資的研究綜述與展望
邢臺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
甲狀腺內注射奧曲肽治療Graves病的臨床效果研究
吉林省林地清收背景下林下經濟推廣的研究
益生菌在畜禽生產中的作用及其研究進展
義利之辨對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的作用機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