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尋根小說海外傳播中的文化中國形象建構

2022-05-30 13:46張立友李思齊
關鍵詞:海外傳播

張立友 李思齊

摘 要:當代尋根小說有豐富的中華文化精神蘊含,對展現文化中國形象有獨特價值。這一類型作品在海外傳播中獲得良好接受,海外讀者的譯本解讀與深度闡釋呈現了復興的民族文化傳統、崇德守信的道德倫理、魅力無窮的鄉土風情以及瑰麗神奇的民風民俗,建構起了飽滿的文化中國形象。這表明當代尋根小說承擔起了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和建構中國文化形象的重要任務。其海外傳播向世界傳遞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內涵,展示了積極正面的當代中國形象,對當下完善海外中國形象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當代尋根小說;海外傳播;文化中國;形象建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2)02-0068-07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Cultural China in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Root- Searching Novels

ZHANG Liyou1,LI Siq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Anhui? 235000,China; 2.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tanford University,Palo Alto,State of California? 94305, USA)

Abstract: Contemporary Chinese root-searching novels contain rich Chinese cultural spirit.They are particularly valuable for shaping the image of cultural China.This type of work has been well received in overseas dissemination.The revived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the morality and ethics of respecting morality and trustworthiness,the charming local customs and the magnificent and magical folk customs have been presented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by overseas readers,and a full image of cultural China has been constructed.This shows that contemporary root-seeking novel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dissemina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Chinese culture.Its overseas communication has conveyed the rich and colorful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 to the world and displayed the positive image of contemporary China,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improving the image of overseas China at present.

Key words:contemporary root-searching novels,overseas dissemination,cultural China,image construction

20世紀80年代,尋根小說反思、批判傳統文化,探尋民族文化之根,重構中華文化精神。具有此類特質的文學作品經海外譯介獲得良好接受效果,其海外傳播不僅推動了文化蘊含豐富的中國故事走進世界,而且建構起了鮮明的文化中國形象。在當下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背景下,考察當代尋根小說海外傳播中的文化中國形象塑造,有助于反思如何以文學為載體完善海外中國形象。

一、當代尋根小說的誕生、獨特性及其文化中國形象展現

20世紀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文藝工作者踴躍回應這一時代使命,創作了一批凝聚文化傳統之思的經典小說。在這些作家中,韓少功率先提出要尋文學的“根”,扛起尋根文學大旗。他認為“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1]。緊隨其后,阿城、鄭義、賈平凹、張煒、莫言、王安憶等作家在“文化熱”的影響下相繼發表了一系列吸收傳統文化營養、探索民族淵源、飽含現代精神、顯現民族文化特色、具有現代創作風格的小說,這些作品被稱為“尋根小說”。韓少功的《歸去來》《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三王系列”、王安憶的《小鮑莊》、莫言的《紅高粱》、賈平凹的《浮躁》、馮驥才的《三寸金蓮》《神鞭》、鄭義的《老井》等尋根經典大量涌現。雖然尋根文學思潮在20世紀80年代末退潮,但一些作家仍“延續著尋根文學的真正精神內核”[2],持續地進行尋根小說創作。當代尋根小說以文化尋根為主題,重視民族文化傳統審視,強調民間文化、地域文化對儒道文化的充實完善,體現厚重的民族性。

尋根小說的創作熱潮是當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獨特性在于民族身份認同觀照下的本土文化反思與精神重構。尋根作家以強烈的生存關切、鮮明的文化意識、崇高的文化振興使命感,書寫社會變革中人的生存體驗,反思現代性對人的心靈產生的效應,再現了本土與世界交融中的中華文化生態。韓少功、阿城與王安憶反思儒道文化,既突出民族文化精神的承繼,又對傳統進行現代性批判,尋找中華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接。莫言、鄭義立足于鄉土文化,關注農民的生存現狀,追索生命存在之根。賈平凹與馮驥才注重闡釋民間民俗文化,挖掘被主流文化遮蔽的亞文化,重塑民族自我?!爱敶骷覀冞M行文化尋根的時候,也就決定了他們作品的民族化追求,因為他們所尋的‘根不是別的,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盵3]他們試圖從上世紀80年代的反傳統圍剿中突圍,但也不乏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式解剖,同時又返璞歸真,挖掘傳統文化的審美特質,尋覓其精髓,重塑當代中國的精神價值以抵御現代性的價值侵蝕。

當代尋根小說因民族文化書寫呈現鮮明的本土性,是融傳統反思和價值塑造的文化尋根故事。這類文化意蘊豐富的文學作品對展現文化中國形象有獨特意義。其一,它有助于構筑一個反思與改革、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動態中國文化形象。尋根作家固然反對“五四”以來民族文化傳統的疏離,但他們并不粉飾傳統文化,而是依據現代意識批判中華文化中不合時宜的消極元素,展示了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文化復興。韓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揭示與批判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呼喚民間原始文化思維,喚醒現代社會人的生命活力。王安憶的《小鮑莊》剖析順從天命、愚昧迷信、假仁假義等文化劣根性,揭示現代化進程中“仁義”的衰退和傳統的種種弊病沉疴,“實現了作家對民族文化的反思”[4]。張煒的《古船》是一部滄桑的民族心靈史,敘寫了改革中的膠東小鎮隋、趙、李三大家族之間的恩怨情仇,再現了社會變遷中的人性扭曲與異化。其二,當代尋根小說追索中國人的生命特質與堅韌的生存意志,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崇高文化品質。賈平凹的《浮躁》講述了傳統與現代交織下的青年人從浮躁走向成熟、以睿智與頑強的意志艱苦創業的故事。莫言的《紅高粱》贊頌中國人的“血性”與追求個體婚姻自由的勇氣。在鄭義的《老井》中,孫旺泉帶領全村人克服重重困難打出井水,其感人故事傳遞一種頑強的生存意志。其三,當代尋根小說再現了多樣性地方文化,展示了當代中國的文化生態。阿城極力推崇儒道文化的生存智慧;陸文夫書寫的蘇州美食文化令人回味無窮;韓少功探尋的湘楚文化神秘詭異;賈平凹筆下的商州文化充滿歷史底蘊;在莫言書寫的齊魯文化中,自由灑脫與道德守成相得益彰。阿來關注的藏族邊疆文化厚重而發人深省。雖然這些風采各異的地方文化與儒道文化不同,但并未構成“邊緣”與“中心”的二元對立關系。地方文化與儒道傳統融合,共同構成了走向復興的中華文化,其實質是各種傳統思想文化資源被重新激活并且被納入中國文化集體中。這正是尋根作家的文化尋根動機,“意在申明一種‘中國敘事的執著立場,其間蘊含著中國文化的張揚和中華文明的確認”[5]。這些客觀上形塑了和諧的中國人文精神生態。

由上觀之,當代尋根小說是塑造文化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文化尋根故事以鮮活的現實生活題材,揭示中國文化現狀,傳播了中國文化精神。這種文化形象“自我塑造”對于當代尋根小說海外傳播中的“文化中國”形象他塑起著正面的導向作用。

二、當代尋根小說的英譯傳播狀況

新時期以來,尋根小說是“走出去”的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部分,憑借本土敘事與世界性元素成功突破了西方的事實性歧視。海外尤其是以英美為代表的英語世界對當代中國尋根小說有很大的譯介熱情。如表1所示,當代尋根故事獲得了良好的譯介傳播效果。從譯介主體來看,美國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國的杜博妮(McDougall)、詹那(W J F Jenner)等資深漢學家與艾梅霞(Martha Avery)、關穎珊(David Kwan)等西方本土中國文學研究者組成了一流譯者隊伍。他們主導了當代尋根小說的英譯,為作品的海外接受創造了良好基礎。英美知名商業出版社承擔了當代尋根小說譯本的出版發行,一些著名高校出版社也積極參與其中。前者通過主流市場和銷售渠道將小說譯本輸送給大眾讀者,擴大了譯本的傳播范圍。后者不僅將當代尋根小說引入高校學術研究領域,也帶動了更多海外專業讀者與評論者的深度作品闡釋;而海外譯本館藏量與讀者閱讀評分一定程度上顯示海外接受當代尋根小說的狀況。如表1所示,當代尋根小說代表作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圖書館藏量可觀,平均為383.25家,其中,韓少功的小說集《歸去來及其他》(含《歸去來》《爸爸爸》《女女女》)館藏量最低(120家),莫言的《紅高粱》館藏量最高(984家)。英語世界讀書評論社區Goodreads網站顯示,當代尋根經典的讀者平均評分在3.6以上(滿分5分)。陸文夫的《美食家》得4分,高于莫言的《紅高粱》,曾一度在西方掀起“美食熱”。Goodreads是英語世界影響力最大的讀書網站之一,擁有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其讀者反饋意見有廣泛的代表性,是觀測圖書接受效果的一個標志性參數,能夠側面展示當代尋根小說的海外傳播力與影響力。較之于“傷痕小說”“改革小說”,尋根小說有更好的海外傳播力,更有助于將民族傳統文化、新時期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與生活新氣息傳遞給西方世界。同時,這類作品在翻譯、出版與傳播中也逐漸獲得了較高的影響力。漢學家為主導的西方譯者群體、西方主流出版社、海外圖書館、Goodreads讀書社區構成當代尋根小說海外傳播的主要贊助力量。

三、當代尋根小說海外解讀與闡釋中的文化中國形象

國家形象是一國在國際交往中給他國人的“綜合印象”?!拔幕袊鳛橹袊厣幕蛣討B文化集成,是一個極具穩定性、包容性和持久性的概念,在國家形象的傳播過程中具有適用性、靈活性與世界性?!盵6]它表征的中國形象易為西方大眾認同。當代尋根小說通過大眾讀者的解讀和專業讀者的深度闡釋,建構起了生動的、鮮明的文化中國形象。

(一)反思與改革中的民族傳統

20世紀80年代以降,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進入了迅猛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傳統文化中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和保守意識束縛著人的發展。尋根作家在現代意識中重新審視民族文化傳統,試圖探尋復興當代民族文化活力的路徑。韓少功批判民族文化與重塑民族精神,他的作品經過英語世界的專業闡釋,再現了反思與改革中的傳統中國?!栋职职帧窌鴮戨u頭寨人的野蠻、愚昧與迷信,文化批判得到海外學者的創造性解讀。美國漢學家劉紹銘認為作品主要人物丙崽的癡呆形象具有文化隱喻內涵,理解這部小說要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僵化和缺陷聯系起來。他進一步指出:“《爸爸爸》中丙崽的反常行為絕不是一個例外,盡管雞頭寨村民都心智正常和身體健康,但他們保守,拒絕接受新事物,落后與愚昧使得他們的生活毫無生機?!盵7]西方讀者在解讀《女女女》《歸去來》時大都關注主要人物的自我主體性危機,揭示處于歷史變遷中的人們的生存焦慮?!绊n少功提供一種自我困境的研究方法,他沿襲了“五四”以來伴隨民族意識的自我尋找。尤其是新時期以來,中國作家都在呼吁一種自我的主體性探尋,進而為個體回到社會發展的前沿創造便利條件?!盵8]西方學者關注韓少功的文化批判的目的,即革除陋習與復興中華文化進而重塑傳統中國。在極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馬橋詞典》中,韓少功以近100個文化詞條進行深度尋根,將長時間遺失的湘楚文化融入儒道為主的正統文化。有西方讀者指出,這部小說是一部詞典寓言,表現了作家對文化傳統充滿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再現了一種文化哲思,重塑了民族文化形象[9]?!八ㄟ^闡釋那些被拋棄的詞條中的文化理念、道德情感與社會觀念,批判帶給人們苦難的文化之根?!盵10]西方世界的專業解讀意在顯化韓少功對多樣化文化之根的尋找,進而體悟走向改革與復興的中華文化,這有助于塑造一個嶄新的中國文化形象。

(二)崇高的道德倫理

中國人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已將那些崇高道德準則融入日常生活中,并轉化一種文化自覺。作家的文化尋根也意指回歸中國優秀的道德倫理。英語世界對阿城、鄭義、王安憶尋根經典的理解有力地回應了這一點。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樹王》《孩子王》)在英語世界很受歡迎,作品傳遞的倫理精神激發了海外那些在地理上和政治上分離的人們的家園想象[11]。西方文學批評界對《棋王》中的優秀道德倫理給予了很高贊賞,如漢學家杜邁可(Michael Duke)認為“王一生的棋道蘊含道家、儒家與佛教智慧的道德教誨。它也包含了中國人宇宙觀的基本理念、靈活的基本原則與重要本質,因而可以被看成是中國的寶貴精神遺產的象征”[12]。西方學者也時常將這部小說看成是當代中國人回歸傳統美德的隱喻,如華裔學者英禮華(Lihua Ying)認為,《棋王》體現了儒家的“自省”、道家的“無為”、佛教的“澄明”,敘述者扮演著反思王一生的精神世界的角色,并以一位旁觀者的身份站在王一生的身旁,體悟他的心靈。如此,敘述者能夠接近小說主要人物,探察人物行為表征的崇高倫理價值[13]。鄭義《老井》中的打井故事感染了西方讀者。英語世界大眾期刊《圖書館學刊》的評論盛贊小說主人公孫旺泉“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帶領全村人打出泉水的仁義之舉,強調“較之于迫切地尋找飲用水與灌溉干涸的農田的水源,追求真愛顯得蒼白無力。孫旺泉義無反顧地放棄了自己的真愛趙曉英,選擇了傳統的段喜鳳,扎根在鄉村打井。這是忠信倫理”[14]。王安憶《小鮑莊》中的“撈渣”愛人助人的義舉帶給西方讀者心靈的震撼。有讀者稱贊小說人物的英雄事跡,如美國知名報刊《民族報》(The Nation)刊發的書評,認為小鮑莊人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了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道義[15]。透過海外讀者對當代尋根小說的解讀可以發現,中華傳統美德得到顯著關注,這說明中華倫理精神能夠獲得海外的認同?!拔鞣骄袷澜缃璐耸斋@了一種東方式的生存智慧,以期緩解他們在自身文化體系內難以掙脫的精神困境?!盵16]

(三)魅力無窮的鄉土風情

尋根小說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受審美求異心理的影響,海外讀者在閱讀這一類小說時往往探尋其中的文化異質性。受??思{(William Faulkner)“約克納帕塔法”鄉土書寫的啟示,莫言將高密東北鄉寫入到其小說中,鄉土景觀與民風成為新時期以來其尋根作品走出去的重要驅動力。學者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評論極具鄉土韻味的尋根作品《紅高粱》時認為,密密麻麻的紅高粱、家族的奇詭冒險、神奇的鄉間釀酒工藝、抗日戰爭中的血淚、江湖恩仇等交織在一起化為血肉凝成的風景[17]。張煒也是一位獨具特色的鄉土書寫者,其作品凸顯了膠東半島的地方文化。美國學者米佳艷(Mi Jia-yan)解析了《古船》中的鄉土社會:“隋抱樸面對河流干涸造成的物質困境,從村鎮的道德、文化和精神史方面進行徹底反思,尋找過去的不幸中喪失的生命活力。這種反思賦予道德以力量,推動了新時期瓦里河流域的和平與物質成功?!呃锎褰⒃邶R國都城遺址上,古船是舊中國膠東人民的苦難的象征,而改革開放為這一地域帶來生機,河運事業煥發新模樣,齊都煥然一新?!盵18]海外讀者為這種鄉土變遷所吸引,同時也能捕捉到新時期中國人的生存境遇?!秹m埃落定》是阿來在英語世界影響最大的作品,譯者葛浩文夫婦非常準確地臨摹出作品的詩意語言,創造了審美意境,將藏族地區的鄉土風情傳播給英語世界,啟發讀者思考中國邊疆的社會生活。小說譯本名“紅罌粟:一部關于西藏的小說”,提示讀者作品講述了鄉土故事。Barbara Crossette的書評稱贊《塵埃落定》真實地描摹了西藏美麗與神奇的鄉村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19]。賈平凹的“商州系列”中的《浮躁》經過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翻譯后,其鄉土意蘊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肯定。2003年,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出版社極力推介這部小說的鄉土風情?!百Z平凹在這部令人著迷的鄉土小說中,呈現了一個令人難忘的鄉土中國,一個充滿異國情調,又神秘的世界?!盵20]英語世界權威期刊《出版者周刊》盛贊《浮躁》是“20世紀80年代發生在中國農村的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鄉土習俗和詩學意象大大豐富了這部描寫中國農村改革的小說,啟迪讀者深思”[21]。海外讀者接受當代尋根經典時,難免對中國地方景觀與文化充滿想象,作品的地域特色與人文內涵得以顯現。鄉土中國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是一個魅力無窮的文化印象。

(四)瑰麗神奇的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中的地方美食文化在海外深受歡迎。陸文夫的《美食家》曾在歐洲制造了“美食熱”,引發了讀者對中國傳統美食的熱愛。英國漢學家吳思芳(Frances Wood)在《第三世界季刊》《中國季刊》上發表評論,稱贊小說生動地描寫了蘇州美食文化,闡釋了作品的地方歷史感?!皳P子江古老小鎮有美景、喧嘩的茶室、漂浮在運河上的單桅小船、帶著庭院的涼爽房子。老人們很愜意地照看著花草?!诸^小販們以各種方式叫賣商品,路邊小攤吆喝著賣熱湯和美味混沌?!盵22]小說展現江浙傳統美食,揭示地方歷史文化,也讓西方讀者了解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景象?!睹朗臣摇返摹懊朗持L”從英語世界吹到整個歐洲,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不僅暢銷而且長銷。海外讀者表達了對蘇州美食的高度熱情?!霸S多國際友人到蘇州都要見見這位名為美食家的大作家。他們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巨大變化,以近乎崇拜的姿態品嘗、評論中國菜,感慨地對陸文夫老先生講,‘你們什么都能改,就是吃別改?!盵23]馮驥才的《三寸金蓮》批判纏足對女性身體的傷害,被英譯出版后深受海外讀者好評,但英語世界讀者大多欣賞其中的女性纏足、刺繡、飲食等民間風俗,從中窺視中國女性的生活境遇?!啊度缃鹕彙费匾u了經典小說《金瓶梅》《紅樓夢》的文化書寫方式,集中展示了女性的服飾、飲食、室內花園與日常家庭活動,如吟詩比賽、歌舞等?!盵24]鄧有梅《煙壺》中的煙壺壁畫將西方讀者帶進晚清娛樂生活?!靶≌f背景被設置在20世紀初中國社會轉型時期,讀者可從中一瞥清帝國首都北京普通百姓的娛樂活動。作家以極具幽默的筆法描繪了茶館里鼻煙壺上的山羊與煙壺壁內繪畫大師辛苦勞作的場景。其奇特的藝術容易人讓人想起一句成語‘瓷器店里的一頭公牛?!盵25]融趣味性與審美于一體的民風民俗激發了海外大眾對中國民間文化的興趣,描寫民間民俗文化的尋根小說得到了海外讀者的認同,建構起了鮮活的中國民間文化形象。

三、當代尋根小說海外傳播建構文化中國形象的價值

中國文化形象的國際傳播是新時代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國文化海外認同的最佳途徑之一。較之于“政治中國”“經濟中國”,“文化中國”更具穩定性、包容性與持久性,“強調本體性的真實存在,不因國家力量的消長與國際關系的親疏而變化”[26]。當代尋根小說海外傳播中生成的文化中國形象對完善當下中國國際形象、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認同有重要價值。

文學尤其是經典小說在對外建構國家形象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當代尋根小說經過譯介、出版、闡釋,在海外建構起了傳統中國、倫理中國、鄉土中國與民俗中國形象,一個“文化中國”鏡像在海外讀者的閱讀闡釋中形成。具有這種文化特質的文學作品對外展示了傳統與現代交融的中國民族文化形象、中華民族的崇德守信形象與多彩的地域文化形象。然而,長期以來,西方的“他者中國”形象常停留在“落后中國”與“中國威脅”兩極,“西方長期的歷史經驗累積的對中國異域想象模式的慣性力量,使得有關中國的敘述失去了自足性,有關中國的話語表述都被放在已有框架中被‘定型化,以符合西方人的既定想象,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參照意義,維持他們對世界的理解系統”[6]83。通過閱讀當代尋根經典,西方讀者不僅認識到經濟上擺脫了貧窮與落后的中國有博大浩瀚的文化蘊含、開放進取的民族品格、仁義守信的崇高品質,而且還能體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融入了現代意識,具有了當代價值。尋根小說的海外傳播中建構的文化中國形象使西方世界對當代中國耳目一新,進而對當代中國的現實有了更為真實的理解。閱讀與接受當代尋根小說也使得西方讀者能夠敞開自我認知,從當代中國的現實出發去尋求理解中國,進而逐漸改變西方媒介話語中充滿狹隘偏見的、定型化的消極中國形象。這有助于英語世界從文化價值層面深度認知中國,對于完善當下海外中國形象有重要價值。

四、結束語

當代尋根小說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是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形象的重要載體。此類文學作品在海外傳播中建構的文化中國形象有助于消解西方世界長期以來帶有偏見的中國形象,對外展示了新時期以來的中國新形象,促進了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與中國人情感的理解與認同。某種程度上,它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情感溝通與交流。這類獨具文化內涵的文學作品在世界之旅中生成的文化中國,有助于促進中國文化的海外認同和完善當下海外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韓少功.韓少功作品自選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354.

[2]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06.

[3] 熊學雨.尋根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民族化[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58.

[4] 李軍輝.從《小鮑莊》的批評位移看媒介對經典的重塑[J].中州學刊,2019(7):149.

[5] 張伯存.跨世紀的旅程[J].當代作家評論,2018(1):28.

[6] 陳薇,彭紫荊.“文化中國”形象的隱喻建構與多模態敘事[J].中國電視,2020(2):83.

[7] LAU,JOSEPH S M.Visitation of the Past in Han Shaogongs Post 1985 Fiction[C]//WANG? WIDMER.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35.

[8] CAI,RONG.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 i Press,2004:177-179.

[9] LEE,VIVIAN.Cultural Lexicology: Maqiao Dictionary by Han Shaogong[J].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2002(1):145,177.

[10] LEE,VIVIAN.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Han Shaogong,Mo Yan,Su Tong[D].Vancouver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1:161.

[11] WANG,DAVID DER-WEI.Reading Contemporary Fiction: Taiwan,Mainland China,Hong Kong,and Overseas[M].Taipei: Yuanliu Publishing Press,1991:20.

[12] DUKE,MICHAEL.Two Chess Masters,One Chinese Way[J].Asian Culture Quarterly,1987(3):57.

[13] YING, LIHUA.Answering the Call of Tradition: The Root-seeking Move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D].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2:65.

[14] TUCKER,DEBBIE.Old Well (Book)[J].Library Journal,1989(18):114.

[15] MINER,VALERIE.After the Deluge: Baotown[J].The Nation,1990(11):389.

[16] 謝淼.德國漢學視野下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231.

[17]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M].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254.

[18] MI,JIA-YAN.Entropic Anxiety and the Allegory of Disappearance: Hydro Utopian-ism in Zheng Yis Old Well and Zhang WeisOld Boat[J].China Information,2007(1): 127-133.

[19] CROSSETTE,BARBARA.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s[J].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2002(7):18.

[20] JIA PINGWA.Turbulence[M].Howard Goldblatt,Trans.Louisiana: Louisiana University Press,2003: cover.

[21] STEINBERG, SYBIL. Turbulence by Jia Pingwa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J].Publishers Weekly,1991(39):66.

[22] WOOD,FRANCES.Chinese Lives[J].Third World Quarterly,1988(4): 1618.

[23] 胡殷紅.吃遍天下還是回家[N].文藝報,2001-01-20(1).

[24] TWITCHELL,JEFFREY.Feng Jicai,The Three-Inch Golden Lotus: A Novel on Foot Binding[J].International Fiction Review,1995(2):169.

[25] KITCHING,BEVERLEY M.Snuff-Bottles and Other Stories[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1990(23):197.

[26] 金元浦.重塑文化中國形象[C]//于慎之.大變革時代下,中國將如何通往繁榮的未來之路.北京:東方出版社, 2017:156.

[責任編輯:吳曉紅]

猜你喜歡
海外傳播
武術的海外傳播實證研究
莫言英譯作品海外傳播環境分析
全媒體視域下武術海外傳播策略研究
“一帶一路”倡議下如何做好海外傳播
“一帶一路”下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
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維度與偏差
“一帶一路”視域下民營企業的海外傳播策略
從莫言作品的海外傳播看東西方文化的認同構建
淺析戲曲跨文化傳播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力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