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武陵山民族地區特色村落的建設與發展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江濤何治民
中國集體經濟 2022年18期
關鍵詞:建設發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江濤 何治民

摘要:民族地區特色村落的建設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村落逐漸走向同質化,如何推動這些村落發揮其特色優勢,促使其振興,成為眾多學者探討的重要課題。文章以具有“紅色基因、民族特色、自然景觀”三位一體的特色村落楠竹村為案例,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視域出發,提出對武陵山民族地區特色村落的建設發展對策,為民族地區特色村落的振興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民族地區;特色村落;建設發展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概念,并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鄉村振興的道路。此后,為推動農村社會的發展,中央審議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展開。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鄉村振興戰略目的在于實現鄉村發展、興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村落,微觀角度是一定區域內居住生活的聚居地,宏觀角度還包括相應區域內的風土人情和地域特色,即鄉土文化。我國有近100萬個村落,這些村落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有一定歷史特色、鄉土特色等具有自身特性的地域文化、自然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背景下,新時期鄉村建設與發展也迎來重要機遇。然而,現如今村落發展普遍大同小異,地域文化和特色逐漸消失,村落發展逐漸“同質化”,不利于村落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促進地方地域文化與特色相結合,走有特色、可持續、差異化發展道路,推動特色村建設與發展,成為新時期鄉村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二、案例分析:楠竹村基本情況概述

(一)楠竹村概況

楠竹村位于洛塔鄉西部,海拔1400米。距離洛塔政府12公里,距龍山縣城58公里,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該村東與五臺村,袍木村相鄰,西與召市瓦房相連,南北與瑞士村接壤,該村總面積為18.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00畝,含稻田面積1100畝,早土1000畝,森林面積4221畝,是一個山清水秀的田園式山村,全村共分4個村民小組,分別居住在7個自然村寨。全村共計266戶,1028人。村里現種植水稻85畝,玉米100畝,雜糧100畝,烤煙400畝,藥材100畝,錐粟100畝。養牛大戶6戶,存欄牛328頭,養羊大戶7戶,存欄羊432頭。同時該村亦是集“民族特色、紅色文化、特色景觀”三位一體的特色村落,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與支持,先后被評為龍山縣“最美鄉村”、湘西州“最美鄉村”、國家“地質遺跡保護重點村落”等榮譽稱號。從村民口述得知,在村民聚居之前,群山環繞,山中有許多楠竹生長,因此稱該村為楠竹村。①

(二)楠竹村特色特征

1.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根據調查,楠竹村明顯的特征在于其濃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清朝時期,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在這些地區,居住著許多漢人,他們與當地居民生活交往。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形成了一種土家族漢族融合為特征的獨特的傳統人文底蘊;享有盛譽的土家族特有器樂及歌舞打溜子、土家山歌、哭嫁歌等;獨具特色的祭祀土家梯瑪;為紀念“吳著”獨有的祭冬節?譹?訛。同時該村保存著土家族先民首領吳著沖宮殿,吳著沖宮殿、寨墻遺址尚保存較好。楠竹村亦是“洛塔精神”的首倡地,是湖南省“農業學大寨”著名的六個典型之一。

2. 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楠竹村除了其歷史文化外還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20世紀60年代,洛塔人民為改變貧窮落后面貌,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成為湖南省農業學大寨的一面旗幟。洛塔英雄事跡在27屆廣交會上展出,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贊揚。洛塔精神廣泛傳播,在20世紀70、80年代掀起了一股學洛塔、學野雞坪的風潮。為宣傳當地紅色文化,傳承洛塔精神,當地領導努力爭取幫扶資金、支持建設,如今已獲得300萬元資金。

3. 獨特的自然風景奇觀

自然景觀是楠竹村又一典型特色。楠竹村是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之一,并接受了聯合國專家組的申世現場評估。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以喀斯特地貌景觀為主,流水侵蝕地貌景觀及水體景觀等為輔的大型國家級地質公園,2009年授予國家地質公園稱號。石林遍及整個洛塔界,其中楠竹坪至雙溪、阿虧、車水坪一帶石林總面積約200公頃,景區內石林叢生、溶洞密布、陰河交錯、瀑泉飛瀉、古生物孑遺,集溶洞、秀水、奇石、人文于一體,構成一幅千姿百態、氣勢雄偉、蔚為壯觀的美景,是我國唯一的“溶洼堵漏建庫”杰作,被譽為巖溶地質的“百科全書”。

4. 良好的特色產業支撐

良好的特色產業促進了楠竹村的發展。楠竹村將特色產業發展擺在同心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位置,組建楠竹村順風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非公企業,以“政府引導+企業扶貧投資+合作社培管+農民分紅”的經營模式,建立錐栗產業示范園200畝,實施油茶千畝產業園基地建設,百畝中藥材基地建設,帶動、引導老百姓積極參與特色產業發展,實現脫貧致富。引進錐栗種植技術,把課堂培訓和實地培訓相結合,邀請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深入田間地頭加強錐栗的管護知識培訓,提升錐栗的種植管護技術,全村先后參加錐栗種植管護培訓的村民有100余人次。?譺?訛

5. 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楠竹村以林地為主,南北均為巨大山陵地區,現有一條進村公路需要沿山坡盤旋至河谷,交通條件較為不便,其生態環境相對來說更不容易被破壞。同時該村四面環山,全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雨水充沛,依山伴水,生態環境優良。據調查該村境內有200多公頃森林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8400公頃,有堪稱全國一絕的3株古水杉,經湖南省林業廳批準建立了自然保護站,有人參、天麻等中藥材100多種,珍稀動物蘇門羚、紅腹角雉等76種。?譻?訛

三、楠竹村建設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村民認知不足帶來的問題

村民是村落的主體,鄉村振興要以村民為主體。在實際調查中,可以發現基層政府和村民的保護意識較為薄弱。首先,基層政府對特色村落的建設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大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使得村落建設趨于同質化,這對具有特色村落的發展極為不利。其次,由于政府提供的大部分資金用于重點文物單位的裝修,除了對其他房屋進行大規模統一裝修外,其余時間全部由村民自己承擔。大多數村民都在等待政府修理以降低成本。村落的保護是文物工作者和國家有關部門的使命,但這個過程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參與。除此之外,該村絕大部分村民甚至對于當地有名的紅色文化也不熟悉。要建設與發展特色村落,離不開當村民認知意識的提高,要從思想上提高其認知程度。

(二)村落建設實施資金匱乏

實施資金匱乏是楠竹村實施鄉村振興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宣傳、開發離不開資金支持。根據省、自治州、縣等旅游業發展規劃,重點旅游發展地區為交通相對便利的八面山、惹巴拉、里耶地區,這使得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宣傳難以全面、大規模展開,缺乏社會關注,宣傳滯后。從2003年開始,景區打造項目每年投入2000萬,前期資金投入過多,但經濟效益成效不明顯,上級開發意愿相對低。

(三)特色模式不緊密,宣傳力度不足

楠竹村是具有“紅色基因、民族特色、自然景觀”三位一體的特色村落,但由于其特色結構關系緊密度不強,導致其特色沒有充分發揮。同時因為宣傳力度與挖掘力度小等原因,漸漸不為人知;楠竹村村民以土家族為主,據調查得知,該地大多數土家人漢化程度高,土家特色如服飾、語言、傳統土家建筑等,所剩寥寥無幾。宣傳內容單一,尚沒有形成穩定的旅游架構,吸引力不足。

(四)勞動力缺乏、產業難以成規模

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使得農村社會的生產、生活、甚至進步都失去了中堅力量,農村發展受到了極大限制。楠竹村人口老齡化嚴重,青壯年外出打工居多,勞動力不足。村寨共247戶1063人,其中勞動力456人,外出務工396人,占總勞動力87%?!拔易约阂蚕霐U大規模,但是由于工人不夠,種太多雇不到合適年紀,身體素質好的工人,種不好還要賠錢?!??譹?訛大量的勞動力外流,使得楠竹村“空巢化”十分嚴重,村落大都是老人和孩童居住。而且目前楠竹村的農業還是以人力勞動為主,費時費力,而經濟效益較低。因此,勞動力的缺乏使得特色村落振興缺少動力,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特色村落經濟的落后。

(五)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運輸不便

楠竹村位于龍山縣域中部,地處武陵山區,距洛塔政府12公里,龍山縣城58公里,屬高山區,石林發育廣泛,地形復雜。山上高山,山上巖石裸露,溶洞較多,四面皆峭壁,公路大多為盤山公路,楠竹村的道路硬化率達到了98%以上,但至今沒有國家主要交通線(國家二級公路)通過,所以交通亦是制約該地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武陵山民族地區特色村落建設與發展對策

(一)強化村民主體意識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政府有效指導,經濟上有力支持,文化上積極影響,還需要村民有自覺自知的主體意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村民既是振興的主體,又是振興成果的主要享受者,因此需要積極強化村民的主體意識。

1. 提高村民振興意識

據調查,大多數村民并沒有參與到特色村落的建設與發展當中,要不斷加強村民自身的主體意識,提高村民參與度,增強其文化自信,樹立較高的理想追求,主動積極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廣大村民雖然對鄉村振興有一定的理想和追求,但由于現實情況,大多數村民對本村的振興并不看好,缺失對已有特色資源價值的認可。要積極鼓勵村民參與村寨振興事務,加強宣傳、培養和教育,要重視振興的主體地位,告知相關的政策,使其對未來發展方向有大致把握,樹立文化自信,增加其對村落特色資源價值的認可度,提高村民振興意識。

2. 支持村民大力參與

旅游開發是鄉村振興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村民作為村落振興的主體,要不斷提高村民參與特色村落旅游開發的積極性、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使其了解旅游、支持旅游,并享受旅游開發帶來的成果。開發旅游還要盡量創造各種機會讓村民參與其中。如設置合理的攤位、店鋪位、門票售賣處等,讓村民切實參與旅游開發中,提高當地村民就業率,并吸引勞動力回流。

(二)強化政府建議、管理、支撐功能

當地政府在鄉村振興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學的振興規劃,包括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農業和旅游業發展規劃、文化特色產業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做到建設與發展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注重發揮政府的作用,對當地村委提出指導性意見,協調好民眾。最后利用村里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鄉村文化,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從而加快形成以自然、田園風光為龍頭、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格局,打造龍山縣旅游休閑目的地。

(三)保護當地歷史文化

1. 建立檔案,精確保護對象

針對楠竹村歷史文化遺失、文化傳承斷層的現狀,需要當地政府進行頂層規劃設計,統籌全局。采取建立檔案的形式,明確“一戶一檔”,進行全覆蓋、深層次的村落普查,精確收集保護對象。對具備當地特色的古建筑,如民居、廟宇,以及當地的古水杉樹、古銀杏樹、古文化掛牌保護,對其內在價值進行準確分析,推動其保護工作進一步標準化、規范化。

2. 整體布局保護建設

楠竹村自然景觀多樣,古水杉、古銀杏等植物在村落不同地區也有分布,因此,振興發展規劃應對其村落布局進行合理保護,建筑的新建、更替、道路建設、景觀環境整治等建設活動均應尊重村落的整體空間布局,不能破壞原有的格局和肌理,維持鄉村的鄉土風光。

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楠竹村村民居住分散,部分村民住房仍然是木質房屋,易有火災危險;楠竹村地處山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尚處于滯后狀態,且防護意識狀態薄弱,難以應對突發性狀況。為規避村落陷入困境,應當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遵守“方便村民生活、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持續發展”的思路,合理規劃基礎設施,結合村落特點,因地制宜,尋找最佳的途徑,節省用地和投資、運行費用。

(四)補齊村落發展短板

1. 加強建設,改善交通條件

首先,需要對當地崎嶇難行的山路進行修整,適當擴展道路寬度,保障車輛的雙向行駛,提高村內外交流的安全系數。其次,增加固定的班車車隊,有效溝通村鎮間的交通,縮短村民的出行時間,便利其生產生活,為旅客旅游觀光提供方便。最后,可由政府組織專業人士,對當地進行地形勘測,設計一條可行性更強、高效、節省的新線路,推動楠竹村走出交通的桎梏。

2. 加強宣傳,向外推廣

目前,宣傳工作不到位是楠竹村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加強楠竹村“自然景觀+紅色精神+民族特色”景觀旅游及特色產業的策劃、包裝、宣傳、推廣至關重要。首先,對內要加強對村民鄉村振興藍圖規劃的宣傳,提高村民振興的信心,減少村內振興阻力。其次,加強對外宣傳力度,擴大楠竹村“三位一體”旅游特色的影響力,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制定合理宣傳方案,與其他品牌方進行合作;設定特色標志,創立特色品牌,制作宣傳口號、標語等開發旅游與特色產業。最后,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以微博、微信、短視頻拍攝等新媒體形式,把楠竹村“自然景觀+紅色文化+民族特色”特色旅游和特色產業推向湖南、推向全國,提升其知名度和吸引力。

3. 落實資金投入,穩定資金鏈

首先,針對本地優質旅游資源,在旅游片區設立資金管理局,落實資金去向。目前景區內旅游資金投入主要集中于一個小片區,核心地帶資金投入短缺,是造成楠竹村旅游業發展后勁不足、旅游資源幾近荒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旅游片區設立獨立資金管理局,每個片區負責自己的資金鏈,有利于促進每個片區積極爭取自己的資金投入,提高片區的積極性,促進認真運營,保障資金投入鏈,資金運營鏈和資金回籠鏈的良性循環。其次針對本地特色產業,落實中央財政對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據調研,楠竹村大部分第二產業的資金由私人提供,無任何補助,或者資金仍然處于申請狀態。秉承著服務群眾,服務人民的理念,相關部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作日程,為需要資金支持的產業提供一定補助,幫助楠竹村多個起步產業解決資金投入的問題,帶動楠竹村產業發展。

(五)推進優勢資源轉化

1. 加大旅游開發力度,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針對自然景觀旅游發展的現狀,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景區資金投入應將重點轉向楠竹村的核心地帶,完善內部基礎設施,加大對景區的宣傳力度,打響國家地質公園的品牌。針對楠竹村紅色旅游景點單一的問題,可以適當擴大規模,此外,建立一條紅色文化產業帶也可以帶動整個旅游經濟的發展。針對民族特色逐漸消失這一問題,可以著重保護土家特色,定期開展民族活動,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促進民族特色傳承。最后通過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形成有效聯系,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保障旅游業長足發展。

2. 整合土地資源,將特色種植產業規?;?/p>

目前,楠竹村特色經濟作物有烤煙,中藥材等產業,但是規模普遍較小,勞動力不足,生產脆弱。以烤煙為例,本地土質較優,適合烤煙作物的種植,同時村民有種植烤煙的歷史,有較高的技術水平,但規模較小,受自然影響程度較大。因此可以整合本地土地閑置,擴大烤煙規模,將烤煙生產規?;?、區域化、專門化,進入有計劃種植。還有一部分種植業,如土豆等就可以進行產品深加工,并與旅游業聯系起來,通過旅游宣傳,拓寬本地特色產品的銷售渠道,促進楠竹村振興。

3. 實現旅游、種植、養殖融合發展

楠竹村擁有相當豐富的資源,但大多數資源優勢都并未轉變成為經濟優勢,也沒有形成自己完善的經濟體系,在保護與發展的平衡狀態下,可以整合所有資源,旅游、種植、養殖三者融合,相互促進,以旅游帶動種植、養殖產品的出售,幫助其形成深加工的產業鏈,而種植、養殖產品可在景區內出售,增加旅游業的收入。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兼顧種植業與養殖業,避免過度商業化旅游,破壞原有村莊生態模式。

五、結語

本文以鄉村振興為背景,以武陵山民族地區特色村落楠竹村為個案,分析了特色村落楠竹村在歷史文化、產業資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現狀,并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視域下,發現了武陵山民族地區特色村落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如下建議:發揮政府作用,提供系統指導與智力支持,著力改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條件;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樹立其主人翁意識,喚醒村民對民族文化自信;加強對特色村落歷史文化研究,筑牢特色村落建設與發展的根基;推動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激活村落的建設與發展的活力等。最后促使特色村落楠竹村走出困境,探尋一條特色村落振興的新路徑,促進民族地區特色村落的振興。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EB/OL].[2017-10-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 1121820551. htm.

[2]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06):795-802.

[3]李理想.基于自主建造模式下的當代村落形態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5.

[4]張世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鄉村文化建設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9.

[5]朱利芬.農村勞動力流失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納稅,2018,12(27):167-168.

*基金項目:吉首大學2021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土家族特色村寨的實踐困境及路徑研究”(JDCX2021495);吉首大學2020年校級科研(人文社科類)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湘西土家族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20SKX23)。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

猜你喜歡
建設發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淺談電教與環境文化在高校發展建設中的作用
試論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北京地區林下經濟建設與發展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