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實踐平臺搭建促進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探討

2022-05-30 22:20孫志芹顧曉卉施敏敏
設計 2022年17期
關鍵詞:人才培養實踐創新

孫志芹 顧曉卉 施敏敏

關鍵詞:實踐 創新 人才培養 課題制 企業導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9-0109-03

引言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遵循認知論規律,學習是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教師在傳授專業理論的同時,需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化理解,創新才可能發生。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是一門應用型較強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設計時尚前沿的服飾品,還需考慮技術的可控性,設計產品能夠貼近目標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些能力的培養需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實踐能力的鍛煉。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教學,既需設計基本理論的指導,在服裝造型、色彩、面料等設計之中融入美學審美思想,也需培養學生獨立創新構思的能力,設計出新穎別致符合市場流行的各類服裝,學生需具備團隊合作精神與獨立產品開發能力[1]。

一、實踐平臺搭建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一)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高校畢業生的輸出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是檢驗高校專業教學模式是否與時俱進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與學需與時代發展、行業人才需求緊密結合,其中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規劃、任務安排、實踐訓練等需要創新理念的指導。通過優質的實踐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知識應用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深化理論知識提高創新能力。發揮多維實踐平臺的優勢,讓傳統的“老師授課”轉化為“老師引路、學生探索”的實踐教學模式。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多接觸實際問題,用新技術引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推進“新文科背景下”的產學研深度發展,以需求引導設計。各個年級根據各自的需求在“多平臺”實踐教學體系中找到相應的實踐環節[2]。

(二)新時代課程改革的新要求

目前,我國大部分服裝設計課程在教學中考慮較多的是產品的創意性,對服裝生產成本及目標市場的認知不夠重視,對服裝企業的科技化作業缺乏認知,教師的案例分析也多是設計技法的引導。如此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偏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誤認為繪制出一款獨特表現形式的效果圖就是專業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對效果圖技法的表現,多重元素的疊加,對服裝的可實現性的技術因素考慮欠佳,教學形式上受教學經驗主義、地域資源、教師素養等影響造成學生實踐能力不高,在校學生的培養與企業需求目標存有差距。

二、服裝設計專業實踐平臺搭建路徑

(一)實踐平臺建設的基礎

教育部自2012年實施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來,該項目已成為各大院校積極參與的熱點項目。大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創建、搭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是高校教育的重心。

1.教學內容的更新

目前,對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更多的體現在招生宣傳中,實際教學中的改進與有效開展偏滯后,有的教師的授課內容、授課形式數年不變,但服裝設計專業是一門年輕的、時尚的、與外界市場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學科,如服裝工藝課程中工藝流程的編排、教學環節的設計,工序內容的設計等諸多內容需要與企業實際情況相接近,需了解面輔料的科技發展,對工廠先進制衣設備有一定了解,學生的作業方可點評或具可實施性。

2.教學形式的突破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動手能力,需要有序安排好四年專業課程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教學形式需改進。傳統的一課一教師模式需要改進,新的社會發展模式需要高校能夠培養一專多能,迅速接受新事物,有敏銳思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每一學期開展一門示范課程,如女裝專題設計課程是融合色彩學、設計基礎、服裝設計、復雜材料學,制版、工藝、成列等學科的融合,在授課中需要調動各種資源,結合專業系各位教師的專長,聘請校外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充實課堂內容。示范課程的良好效應將直接影響到后續課程的教學效果,如畢業設計的開展。

(二)實踐平臺建設的舉措

建立以培養創新人才搭建多渠道實踐平臺,既需學校在制度上、教學模式上有所改革,能夠根據企業用人要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也需校企合作,充實師資隊伍,共同培養優秀行業人才。

1.明確教學目標

制訂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課程體系,積極創建實踐平臺。讓學校優質的培養目標對接企業的發展需求。校內實訓課程需制定嚴謹的教學大綱,詳細的教學計劃,認真做好課題開展前期調研工作,以企業現實課題校內模擬實施,開展精準設計。與地方企業建立產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實驗室、設計工作室,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等對接平臺,以企業需求為人才培養目標,搭建互通有無的實踐平臺,切實助推服裝設計方向創新人才的培養。

2.吸納擁有豐富經驗的教師

實踐創新需要了解當前的本專業的科技發展階段,創新是針對當前的技術或應用階段提出新的見解??梢酝ㄟ^吸納企業工程師,開展階段性授課或開設講座,給師生灌輸企業的發展現狀,分析當前工作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將創新設想落到實處?;蚱刚埰髽I設計總監參與設計作品的討論、調整、完善、篩選及評價,實現項目的落實與設計成果的轉化,能夠培養學生嚴謹作風和創新思維,在校企對接過程中提升產業服務能力[3]。企業導師能以豐富實踐經驗指導學生的設計實踐與技術能力的提升,為學習提供建設性意見,又在教學過程中發掘出行業的好苗子,充實企業的人才隊伍,為選擇人才、培養人才建立良好的需求關系。

3.鼓勵學科競賽活動的開展

當前,與服裝設計學科相關的競賽較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己感興趣的賽事,以賽場T臺為平臺,結識業界同行,更好地促進自己的認知與動手能。積極參加專業大賽,有利于將理論教學、課程體系與實踐目標相結合,向前銜接創新思維、能力和訓練,向后推動競賽的優秀成果應用到實踐當中去[4]。但參與一場服裝設計類的比賽,需要投入較多的財力、精力,對于無經濟收入的學生來說,參加大賽會帶來不少經濟壓力,教師應承擔起甄選賽事的責任,學校應為競賽參與者、獲獎者提供不等的獎勵金額。

4.深化課程改革

課程設計需緊隨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注重“理論+實踐”類課程的編排,增大實踐類環節課程比例,調動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視課程需要實施校企對接實訓課程。如,以企業庫存面料為設計材料,由學生開發設計新產品,既能夠為企業輸入新的創新理念,也為學生節省了購買面料的經濟支出。在課程開展中,按企業服飾品牌定位設計實訓任務,開展一課多師的授課模式。首先由設計老師指導設計方案,完成色彩提取、草圖設計,優化款式,完善細節等,接著由制版老師指導結構設計設計,完成版樣,再由工藝老師指導童裝工藝組織的編排和設計,完成樣衣制作。學生的每個課題的學習,都設計企業落地項目,完成從主題構思、款式設計、工藝制版、樣衣制作等流程,形成閉環模式,達到課題開設的任務與企業品牌定位相吻合,學生從實踐學習中獲得設計感悟與成就感。

三、實踐平臺搭建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踐行

2017年鹽城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明確了“112”改革思路。對標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輸出的新需求,切合學校發展定位與辦學方向的基礎上,深化并拓展“藝工相融,多維協同”辦學理念。面對新經濟時代,明確復合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培養定位。形成“五個模塊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方案,即一年級通識課、學科基礎課,二年級專業課,三、四年級綜合實踐課,以及貫徹四年的素質拓展課。以能夠獨立完成高質量畢業設計作品為專業課學習總結,實踐課程注重以實際項目為載體,注重課程體系性、連貫性,從地方資源與軟硬件設施方面入手,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將服裝設計專業的思維、形式、技術置于市場的管理、策劃中,發揮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一致,培養具有社會擔當的專業人才。鼓勵學生加入導師工作室、研究團隊進行相關課題研究,資助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社會團體組織的競賽活動或社會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潛能,增強理論與實踐的契合,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一)制訂課題制教學規劃,完善課程體系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借助人才培養計劃中“1+1+2”的課程結構形式,在系統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促進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能力的提高。專業教師依據社會、行業和學科的發展,從“藝工相融,多維協同”的特色化教學研究、卓越工程師理念下設計學科的改革與建設、OBE理念下的專業課程教學研究、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等,不斷分析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思考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路徑,貫徹新工科和新文科理念,以改革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見圖1)。如以前的服裝結構課的授課形式,主要以教師提供的范例進行款式分析,制版示范,學生也能跟上老師的講解完成結構制圖。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不夠完整,因為服裝之美并非只關系到結構,還涉及色彩、面料、圖案、配飾、著裝者、情境等諸多因素。而這諸多因素學生在一門課的接受非常局限,需把結構變化融入到課題實踐中,將技術學科與創意設計有效銜接起來,增強了知識的轉化和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授課形式促進了課程間的銜接,將服裝結構課與設計課、材料課、流行趨勢等相關課程間的學習融會貫通,避免了各專業課間學習的斷層現象,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網絡更加系統完整[5]。

(二)服務課題制教學,加強軟硬件支撐

本專業擁有服裝工藝室、服裝制版室、服裝CAD實驗室、手工染實驗室、4個專業實驗室和8個小型玻璃成衣展柜,學院實驗室獲批“江蘇省實驗示范教學中心”,教學及實驗用房面積 12000多平方米;與校信息工程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共享計算機和紡織材料實驗室,同時建有服裝基礎研究、品牌服裝研究、服飾手工藝文化研究等3個專業工作室,與學院其他專業共享2個計400平方米展廳。實驗室制度完備,各類實驗參與人員職責明確,設備購買、使用規定明細,實驗室安全、衛生、開放、考核等管理制度齊全,服裝專業實驗室管理、安全操作規范、使用流程等制度,有效保證實驗室教學秩序,提升教學質量。

服裝與服飾設計系擁有一批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專業系曾在當地承辦大型紡織集團2次新品發布會,負責新品研發、主題策劃以及表演策劃,獲得較好的社會聲譽?,F有11名專任教師,其中2位教師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3位教師是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會員,1位是協會理事,曾獲聘全國“十佳服裝設計師”評委。企業實踐累計半年以上教師9人,其中2位曾擔任品牌公司設計總監,1位現任品牌公司設計總監,6人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合作項目、企業實踐或承擔社會服務項目。近5年有80%的教師具有行業企業實踐半年以上經歷,能夠融合企業要求,指導實際教學,有效推進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的銜接。

(三)實施課題制教學,校企共建實踐平臺

專業系努力加強校企聯合實驗室等人才培養平臺的搭建,服裝系與當地重要企業悅達紡織集團和亨威實業集團長期有著合作關系,幫助本地小微服裝企業解決服飾輔料庫存問題。同時,加強跨學科協同,加強本專業本科教學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與紡織服裝學院的功能纖維紡織研究所、人文學院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和學院的區域文化創新研究所合作,進行綜合設計性實踐課程的教學。滿足服裝染織、紋樣、品牌、綜合性設計等實習實訓的需要。

(1)讓學科競賽與相關課程銜接。

課題的開展與服裝設計專業大賽相結合,注重挖掘學生的興趣特長,如在女裝設計中,有學生偏愛傳承國粹的再設計,有學生熱愛當今的數碼技術,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事先準備主題若干,讓學生自由選擇,按小組指導,制定詳細的學習任務書,安排好每周的學習計劃,課程組教師將依據進度開展指導工作。從效果圖的繪制、面輔料的選擇、到成衣的制作、配飾的搭配,需要各科教師的齊力合作,課程完結后將課程作業進行投稿。以賽促教的教學模式,既鍛煉了教師的行業敏銳感,更好地指導教學,也給學生帶來了挑戰,鍛煉了自身綜合設計能力,讓自己的作業交給行業專家進行評定[6]。

(2)以企業產品開發與相關課程銜接。

企業通過項目合作,專業系師生結合課題制教學,以社會服務、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鏈升級、創新發展的需求科學合理地制定合作辦學的內容,開展課題實踐。進一步加強與用人單位、較高層次企業的緊密合作,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學習和鍛煉平臺。此外,企業也充分發揮了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解決企業實際生產中所碰到的科技問題,如優化版型設計,開發新功能面料,近兩年,本專業教師通過與企業聯合,積極申報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結合企業實際問題,共同申報并獲批20余項發明專利,由此獲得相關企業對本專業辦學和人才培養給予了配套的經費支持。本專業盡可能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鏈升級、創新發展的需求科學合理地制訂合作辦學的內容,通過各種合作培育平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如2020年拓展的鹽城當地的非遺項目傳承實習基地東臺嘉麗發繡廠。實習基地教學采用“企業技術員為主、教師為輔”的形式、“前期企業實踐、后期綜合創新”的流程。學生通過進企業實踐機會,深刻領略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為傳統手工企業帶來新氣象,學生的開拓性審美為傳統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四)踐行課題制教學,促進師生共成長

按照《設計藝術學院綜合設計性實踐課程教學質量標準》和《設計藝術學院學生外地集中實習工作管理規定》等文件精神,專業系組織實施教學,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制定具體而詳實的教學計劃、任務書、指導書和考核標準等教學指導性文件,構建了由課內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素質拓展、創新實踐訓練等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實踐環節的設置充分滿足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利用實驗室、工作室、實習基地進行實訓、實踐和實習,實驗課程設置合理,實驗開出率達到100%,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比例達到 91.8%。以2021屆畢業生為例,本專業教學計劃共有計劃集中實踐課程10門,總計劃60周,實踐課程的作業積極參加社會組織的各項大賽。

近五年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指導學生學術研究、學科競賽以及各類創新實踐活動。專業系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計劃,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舉辦創業講座、創業沙龍等活動營造創業氛圍,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如圖2所示,近五年本專業學生獲得14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5項;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技能比賽和學科競賽并獲獎,近五年參加比賽人數漲勢明顯,近五年共計獲得16項國家級項目和66項省級協會舉辦的項目,2020年獲獎人數超過了本專業人數的44%,促進專業教學與社會實踐、創新活動的緊密結合,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創新活動的比例達到100%,培養方案中設置素質拓展課,學生通過課外創新活動獲得學分的比例近100%。在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有學生作品入選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區。近兩年我系學生在大學生藝術節,大師獎中常脫穎而出,提高了本校在同類高校中的排名。由此可見,課題制教學的改革,為“教”與“學”注入新的活力。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需反思,近幾年我系師生偏重于政府主導的綜合性賽事,今后一方面要大力促進師生投入國內外高級別賽事,另一方面要加強跨學科合作的綜合性賽事組織,做好培育,建立機制,爭創一流成果。

結語

科技化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服裝設計的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必須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亦是時代賦予高校的責任與義務。服裝設計實踐教學的開展需與地域資源開發緊密結合,與地方企業保持良好溝通,便于實踐環節的路徑拓寬,專業系聘請企業導師共同開展課題制的教學,將學習任務明確化、現實化。實踐證明,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提高學術的實踐能力,以課題制為主的教學改革是可行的。本專業將繼續推進與企業單位的合作辦學,進一步加強與用人單位、較高層次企業、職業資格認證培訓部門等單位的緊密合作,繼續為學生提供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與鍛煉的機會。

猜你喜歡
人才培養實踐創新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