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紅春:“藝術為基,學科融合”培養具有空間建造能力的藝術家

2022-05-30 10:48
設計 2022年16期
關鍵詞:畢業設計學院特色

采訪人:李杰 李葉

受訪者:黃紅春 四川美術學院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黃紅春,四川美術學院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副院長兼環境設計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七批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服務專家;重慶市設計下鄉專家;重慶市規資局城市文化與建筑藝術專委會委員。專業研究方向:生態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歷年來作品獲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持課程《生態環境景觀設計》獲2021年重慶市高校一流本科課程,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教材1部。

《設計》 黃紅春

《設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四川美術學院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的基本情況和學院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領域內教學特色。

黃紅春:四川美術學院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設立于2018年。2018年,伴隨川美學院制改革,學校將原隸屬于設計藝術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與原建筑系的建筑學、風景園林兩個專業合并,形成了人居環境學科專業群,同設于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之下。

三個專業的并置,打破了學校原工科、文科專業相對獨立設置的局面,給三個專業的發展都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機遇。

環境設計專業在三個專業中建立時間最久,于1990年開始招生,迄今已有30多年歷史,經歷了“室內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不同的專業發展階段?;仡檶I在歷史上取得的國家級特色專業、省部級、國家級一流專業等系列成果,既是專業幾十年發展的教育教學成果積淀,也是專業團隊在西部地區乃至國內城鄉建設中的實踐成果積淀。這使得環境設計專業無論在西部地區的行業發展還是在川美設計學科建設發展中,都顯得舉足輕重。

近年來,隨著設計教育與設計行業的發展,川美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地轉變和迭代升級。2017年,與川美設計學院教學改革同步,實行了“1+1+X”的工作室制培養模式。2018年,學院制改革專業合并,三個專業的并置,使得我們不得不更為深入地思考各專業發展的特色與區別。從課程體系上采用了“1357多維立體倒金字塔”人才培養模式和“三元課程樹”的課程體系,體現了專業并置的利好。2020年教育部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在此背景下川美環境設計專業依托建環學院文科和工科并置的優勢,進一步提出了“藝工融合,跨界創新”的交叉學科建設思路及專業建設規劃理念,探索藝科與工科、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環境設計方法,以及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途徑與機制。提出了“藝術為基,三元并置”的特色教學模塊。以“藝術為基”,是突出藝術院校的“專業本底”,“三元并置”是將“藝術、數字、綠色”三大優勢教學整合成教學模塊,跨越學科專業界限,置入不同階段的課程體系中,培養特色人才,回應社會重大發展方向和需求。

《設計》:四川美術學院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協同體現在哪些方面?

黃紅春:環境設計專業本身是一門具有多學科交叉知識的專業,在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的專業群建設中,本身隸屬于設計學科的環境設計專業,有著來自大設計學科的學科背景與知識體系,同時又與隸屬于工科的建筑、風景園林專業有著許多共同的知識板塊,這造就了環境設計專業與相關學科交叉協同的特質。

近年來,在本學院“知識共融,資源共享”的教學管理模式下,環境設計專業進行了系列的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和探索。

首先是建立了“1357多維立體倒金字塔”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整合三個專業優勢,采用了靈活的、滿足人才個性發展、動態適應社會需求的“1357多維立體倒金字塔”的人才培養模式:1是三個專業打通的基礎通識教學;3是三個專業(風景園林、建筑、環境設計)的分專業教學;5是擴展的對應5個(風景園林、城市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與人居環境學科和專業相關的能力培養;7是對標行業分類的適應性人才培養(城市規劃、城市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陳設設計)。通過知識體系分類共享,從“批量生產”到“個性定制”,培養掌握環境設計相關學科基本理論知識、技術方法,具備當代藝術視野的環境設計專門人才。

其次是建立了縱橫布局的“課程樹”知識譜系與“特色教學模塊”,即融合建筑學、風景園林、設計學科的專業知識,形成縱向交叉而又相對獨立的“課程樹”知識譜系。充分擴展學科邊界,向內藝文融合,向外多科交叉。向內融合包括向美術學、藝術學、設計學、城市學、建筑學等相關學科延展,向外融合包括向科技、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相關學科延展,形成縱向階梯式上升知識體系。

在此基礎上,加強了橫向課程知識的貫通。提出了貫穿各階段教學的“藝術+、數字+、綠色+”的“特色教學模塊”,即以“藝術”為基石,以“數字”為支撐,以“綠色”為導向,以“服務腹地”為根本,加強核心能力,培養特色人才。

縱向交叉的“課程樹”知識譜系與橫向貫穿的“特色教學模塊”創新了學科交叉的教學方法和知識體系布局。同時強調服務社會需求的教與學,做到“基礎課程交叉化+特色課程模塊化+主干課程專題化+綜合課程實戰化”的特色教學。

為支撐“多維立體倒金字塔”的人才培養和交叉共融的課程體系,川美建筑與環境藝術學院整合三個專業的師資,形成了交叉互動的教學師資組織,建立了“特色教學模塊”和“跨界融合的工作室制教學”。

設置“特色教學模塊”,整合三個專業師資,成立跨專項研究室,置入各階段課程之中,全面強化理論、技術、審美、造型四個方面的核心能力。形成三個專業師資共享的教學組織結構,達到在課程知識點上打通基礎課程、分享專業課程、共享工作室課程的教學目的。

“藝術專項課程研究室”利用川美藝術學科的優勢,建立“藝術+”的課程板塊置入各階段課程,加大藝術審美能力、藝術感知能力、藝術造型能力培養,形成與綜合性院校、理工類院校對比的優勢;“數字專項課程研究室”專項研究數字化空間生成的技術與藝術,將數字技術、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專業課程中,提升空間塑造能力,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綠色專項課程研究室”回應全球化的生態危機和國家發展戰略,結合川美綠色設計的學科特色與優勢,將綠色設計的理論與技術有機穿插于環境設計的全過程,形成專業特色。

《設計》:“產、學、研”結合方面有怎樣的屬地特色?畢業設計如何與學院的辦學特色相結合?

黃紅春:四川美術學院地處西部腹地,川美師生的藝術創作無論在建校初期,還是藝術、設計同步發展的當代,都是以西部的地域環境為創作實踐對象。近年來,川美建環學院秉承川美“高素質、創新性、實踐型”藝術人才培養目標,和建環學院“設計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在西部地區“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社會服務實踐,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贊譽和認同。

歷年來,建環學院都以“在地的改變”為主題展開畢業設計教學。畢業作品全部以實際項目為選題,強調“實題實做”的同時展開“空間藝術視野下的設計創作教育”探討。

在畢業設計的選題上,強調服務國家及地方發展的戰略,號召“與時代共振”,突出“一線實踐”。畢業設計教學要求緊扣時代脈搏,持續聚焦西部“城市空間品質提升”和“藝術設計助力鄉村振興”等現實問題,培養兼具藝術視野、人文素養以及思政融合的創新型實踐型人才。

《設計》:今年畢業設計的大主題是什么?希望給學生和社會帶來怎樣的思考?畢業設計線上和線下展示對畢業設計成果的要求各有何側重?是否有助于設計成果滲入社會層面?

黃紅春:今年建環學院持續以“在地的改變”為主題展開畢業設計教學。

在選題特色上,首先是與時代共振,突出“一線實踐”。畢業設計選題緊扣國家戰略,解決重慶問題、服務雙城經濟,持續聚焦西部地區“城市空間品質提升”“藝術設計助力鄉村振興”等現實問題,服務“西部地區”及“成渝雙城”發展。

在組織特色上,嘗試打破專業及學科邊界,以當代藝術思想為引領,創作包涵“建筑學、風景園林、環境設計”三個專業,展開實踐主題教學探討,橫向融通“建筑、風園、環藝”之間的學科邊界。

在作品特色上,以藝術為基,突出“專業本底”,以藝術為本底的跨學科畢業設計教學思考。以“環境藝術設計實驗”工作室為例,2020年,環境設計專業在四年級工作室教學階段開設了“環境藝術設計實驗”工作室,旨在探索回歸“藝術”本體的空間設計方法與教育思想。以“空間藝術創作”為導向,以綜合性解決空間問題的為目標的畢業設計教學貫穿一整學年的工作室教學,其實踐與教學思想也代表了“以藝術為本底的跨學科教學思考”。

設計創作的過程強調“藝術為基,學科融合”。教學中嘗試打破專業及學科邊界,以當代藝術思想為引領,橫向融通“建筑、風園、環藝”之間的學科邊界。在跨界融合中強調實驗性、前沿性的創新思維與方法,將當代藝術與材料、結構、空間融合,創造具有當代藝術人文價值的空間設計,培養具有空間建造能力的藝術家。

《設計》: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暴露出哪些問題?對教學、科研和產業提出哪些要求?如何看待畢業設計未來的改革需求?

黃紅春:今天,環境設計專業作為在中國有著上千所院校開設的專業,面臨著社會變革和專業轉型的挑戰。一方面,隨著社會需求的發展,原有的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更新;另一方面,相關專業(建筑學、風景園林)形成的專業競爭對環境設計專業來說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巨大的挑戰。此外,互聯網、新興技術和科技帶來的社會與專業變革勢在必行,環境設計專業如何與之接軌?川美環境設計在深厚的專業建設背景下,提出了“多學科協作與跨藝術媒介教學”和“以藝術為本體的空間環境設計與教學”主張和思考。

1.多學科協作與跨藝術媒介教學主張

環境設計專業主張多學科協作。打破專業界限,強調對環境設計專業邊界的探索與拓展,注重傳統環境藝術創作方法與當下新觀念、新文化、新技術、新知識體系及社會形態等內容相融合,重新審視當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自主性、獨立性,以及美術學院體系下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新的可能性。

本專業還強調將藝術作為媒介,將藝術的思維、方法貫通于設計對象的細節、形式、功能、知覺、結構、信息、生態等方面,通過立體與綜合的啟發塑造,對藝術介入空間設計的潛能進行充分挖掘,并開發具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空間思維模式,探索環境藝術設計新的“樣式”。

2.以藝術為本體的空間環境設計與教學

關于以藝術為本體的空間環境設計也是藝術院校背景下的專業發展的探索。從這兩年畢業設計來看,畢業設計過程強調藝術的觀念性、現實性、技術性?!坝^念性”是強調空間設計中藝術觀念的整體貫穿,從設計思維、方案創意、圖紙表達到最終展示呈現,均運用藝術方法進行統籌。與此同時,在空間結構、功能關系、感知體驗等方面充分使用藝術進行驅動,強化藝術與設計的融合?!艾F實性”是融合當代藝術觀念,在藝術空間的探索實踐中,聚焦日常生活、當代文化、社會問題、城市發展等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進行研究,不斷拓展藝術空間體系創作的深度和廣度?!凹夹g性”是注重藝術與技術的綜合實踐,如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媒介技術、影像、信息化、數據化等方法的運用與理解,探索空間實驗的未來性、前瞻性和諸多可能性。

回歸“藝術”本體的教與學,并非簡單地回到“環境藝術設計”的傳統,而是站在新時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站在藝術院校下設的環境設計專業視角,探討藝科融合的跨學科教學方法,探索創新的環境空間設計與教學,以期給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提供川美思路。

《設計》:畢業設計是偏向概念性設計還是企業項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獲獎、實踐項目、教學主題?

黃紅春:今年的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是以服務地方的重大及民生項目為依托,以探索新文科語境下的環境設計創新發展為導向,聚焦“城市更新”戰略展開的。每個工作室除了對應專業方向,還提出了各工作室的教學主張。在畢業設計教學過程中聯合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展開了校地、校企合作畢業設計,由專業教師及校外專家共同組成課題組。

例如,景觀工作室以“九龍半島濱江鐵路沿線片區的城市更新”為選題,提出探索“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城市空間再生”的設計;室內工作室以“菜市場、疫情服務中心等系列城市民生項目”為主題,提出“新民生、新形態的社區更新與人文復興”設計探討;實驗工作室以“沙坪壩特鋼廠工業遺址片區城市更新”為題,提出實驗性、前沿性的創新思維與多維方法探索。

猜你喜歡
畢業設計學院特色
初等教育學院
特色種植促增收
高校畢業設計展吸引業內眼球
中醫的特色
畢業設計優秀作品選登
基于FPGA的畢業設計實踐平臺實現
完美的特色黨建
學院掠影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獨立學院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