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融合應用的區域生態建構實踐

2022-05-30 10:37李玉順安欣李磊何娟周穎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 2022年10期
關鍵詞:融合應用行動研究中小學

李玉順 安欣 李磊 何娟 周穎

摘? ?要:當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實踐已從技術驅動走向業務融合、機制創新、文化創生發展的新階段,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一步加劇了教育信息化融合實踐走向高層次發展的階段,同步時代進步,新的機制生成、新的教研與科研文化創生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北京市東城區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為例,呈現獨具特色的信息化融合區域生態:一是區域教委整合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科研、培訓部門,創生協同的區域跨部門合作文化;二是區域邀約高校學科專家、科研專家、教育技術專家等跨專業力量,以及智能教學產品服務商等多方力量,為智能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提供專業支撐;三是鼓勵教師開展“行動研究”,以及“全員”參與式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對技術與教學融合發展的深度思考和創新性實踐,提升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水平;四是通過跨學科專家團隊為教師行動研究提供專業能力支持,開展年度性區域智能教學融合發展水平測評,確保區域人工智能與學科融合專業化發展。在實踐的基礎上,文章認為在未來發展中,應積極釋放多方合作創新機制效能,充分利用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對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拉升作用,優化生成更多適用于學科的智能教學資源,助力教研發展指向素養導向的現代課堂評價,為師生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人工智能;英語教學;融合應用;智慧教育示范區;行動研究;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22)10-0067-10

近年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越來越賦能教育領域發展[1]。在國內,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受到廣泛關注。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支撐,推動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同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也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智慧教育示范區”名單,要求各示范區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以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核心,以能力、素養培育為重點,大力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滿足新時代和信息社會創新人才培養需求[4]。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賦能教育實踐,教育教學系統也因此開始變革[5]。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成為當下教育系統變革的重要命題。

另外,近年來,核心素養導向的育人方式轉變,給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不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不應僅滿足于教學過程規范化,更要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在實踐中進行研究,成為一名研究者[6],進而實現教師的自我發展。教師要從“教書匠”向“專業人員”轉變,從“技術型”向“研究型”轉變[7]。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創新工作機制,轉變對教師的支持方式,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自主性,使其主動、能動、可持續發展[7]。

為科學推進“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工作,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以學科融合為抓手,深入落實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融合應用。為促進教師面向智能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發展,服務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東城區以“全員”課題形式探索教師專業發展新思路,創新了系列融合應用機制,建構了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融合應用的區域發展新生態。

一、多方合作賦能,

探索信息化深度融合新機制

伴隨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教育教學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從實踐來看,這一發展也帶來一些特別的現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強化了傳統教育;實踐中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缺少對融合應用方法、策略的關注,出現了“買得多、用得少”現象[8]。在“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過程中,需特別關注智能技術支持的教與學方式變革,使教育信息化進程真正進入到教與學層面。在這一背景下,僅靠行政部門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業務部門深度參與。為探索智能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路徑,東城區進行了創新實踐,探索了多方合作機制(如圖1所示),以行政部門牽頭,高校、研訓、技術服務等多部門合作,突出多方主體參與、多部門協同推進,采用靈活有效的組織形式和機制,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東城區以區教委信息辦牽頭,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科研、培訓部門,跨專業領域的高校專家團隊,產品服務商以及一線教師等多主體參與,推進“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工作。各參與主體在其中承擔著各自的角色:

(一)政府相關部門

在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區”任務引領下,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東城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與支持,協調落實建設資金。東城區教委積極行動,加快區域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不斷推進工作,以保證示范區目標任務的完成;依據《東城區智慧教育三年發展規劃(2020—2022)》,提出“1+7+N”(一個數據大腦、七項重點工程、N所未來學校)區域智慧教育發展模式;設定“東城區人工智能英語學科融合實踐”項目(以下簡稱AIED項目),并通過該項目開展區域教育信息化融合生態探索與實踐。

(二)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在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推進過程中,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其中,教研部門從英語學科教學出發,向中學英語教師闡明AI技術為區域英語教學改革提供的助力,并制定兩年研究計劃,號召全體中學英語教師申報課題,在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蒲胁块T負責教師子課題,開展全過程規范性指導,對教師如何開展行動研究進行培訓和指導,并與高校專家協調合作,共同引導教師子課題的研究。培訓部門依據課題推進進程,組織課題參與教師“按需”培訓,包括智能技術產品培訓、技術與教學融合應用培訓、科研能力提升培訓等。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各部門之間緊密配合,是東城區智慧教育示范區深度融合工作推進的特色性保障。

(三)高校專家團隊

在智慧教育示范區融合實踐進程中,高校專家承擔著教師課題指導者的角色。每個課題組配備教育科研、教育技術、學科教學三個方面的專家,以指導教師課題專業化推進。高校專家還支持培訓活動的開展,如做講座、為示范性開題提供指導建議等。另外,東城區教師科研有著堅實的一線實踐基礎,為高校專家團隊服務社會提供了新的途徑。

(四)產品服務商

產品服務商主要負責提供智能技術產品與服務,對產品功能進行培訓,并積極解決產品使用中的問題、功能訴求,為一線教師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服務。為支持教師課題研究順利開展、降低教師面對新技術時的焦慮、保障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應用,東城區與產品服務商建立了合作優化機制,面向師生常態應用場景進行產品迭代與優化。

(五)一線教師

以“全員”科研方式推進教師持續性使用技術,并不斷探索技術使用路徑、創新技術使用方法,通過科研不斷探索技術如何應用于學科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增加了與專家、同行的對話機會,在實踐中拓展視野、豐富科研經歷、提升科研能力、增長教學水平。另外,教師個人工作、發展也實現了全方位整合,具有節省時間、課題培訓計入繼續教育學分、課題成果可以發表在相關平臺等優點,為后續評獎評優提供實質性幫助。

上述多方合作機制創新了智慧教育示范區意義下的教育新生態,為全國教育信息化融合實踐邁向教育數字化征程作出了有效探索。

二、行動研究,著力提升教師TPACK能力

(一)選定實驗學科,發現研究問題

智能技術教育教學應用的落腳點在于學科教學。為探索智能技術區域應用實踐,東城區首先在學科層面上進行了選擇。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討,東城區最終選擇了中學英語學科,原因是:①《2019年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調查結果顯示,英語是技術應用最為深入的學科[9],最具普適性價值。②素養導向的課程提升了對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訴求?!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開啟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征程,提出聽、說、讀、看、寫是外語學習的核心活動,要讓學生圍繞語篇主題意義和主要內容,通過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分析與論證、批判與評價、遷移創新等活動,發展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學會學習[10]。③考試評價深度牽引學科教學實踐變革,英語學科測試重點逐漸由語言基礎知識考察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測試過渡,主觀題數量也逐漸增多[11]。北京市作為新高考改革的試點地區,從2021年起在高考英語科目中增加口語考試,英語聽說能力考查將占50分[12]。

在上述背景下,如果英語教師把大量時間投入到糾正學生口語發音、作文語法錯誤等耗時耗力且具有一定機械性的教學任務中[13],就難以保證有充足時間設計和實施更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活動。因此,英語教師迫切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來提升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質量[14]。從實踐來看,英語教師的某些工作正在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或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智能批改作業、試卷、評分、糾正發音、批改作文、個性化教學設計、針對性輔導等,特別是在支持學生差異化、個性化學習方面,人工智能都比人做得好[1],教師角色必將發生改變[15]。

因此,東城區選擇英語學科作為智慧教育示范區項目深度融合推進的抓手,帶動智慧教育賦能的融合實踐體系建構。智能技術能用于創設學習情境、豐富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渠道、提供認知工具等,有助于教師改變傳統課程樣態,設計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活動,促使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另外,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來看,英語學科旨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課標提倡教師設計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學習活動。研究還發現,借助智能技術能創設真實語言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可采取英語配音方式,用真實的語感、語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優化課堂結構,豐富課堂活動,提升學習興趣[16]。智能技術能提供測評的及時反饋、記錄過程數據、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讀寫能力訓練來說,閱讀分層推送有利于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寫作自動批閱有利于減輕教師負擔,學情分析有利于進行教學設計[1]。

基于上述發展進程,2020年10月,本研究對東城區擬參與課題學校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研??傮w來看,教師對智能技術進入教學持較為積極的態度,認為智能技術產品可以從減負增效、支持自主學習、豐富授課形式等方面為教學提供幫助,愿意在后續教學中持續使用智能教學產品。但也有教師認為,當前智能教學應用在易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實踐上也存在有一定困難。具體困難包括:①學生自身能力與素養不足;②學習內容適切性不高;③技術環境保障性不足;④教學過程未能同步提升優化,缺少對學習過程行為數據的關注,難以智慧生成。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英語學科深度融合面臨著多因素制約,行政性推進模式需要因情因景調優,促進信息化融合多要素提升的關鍵是提升區域融合發展韌性力量,以持續提升一線英語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水平。

(二)開展行動研究,促進深度融合

智慧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必須獲得與此相適應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其中,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最為關鍵[17],突破這一瓶頸需要尋求新的途徑。研究表明,當教師工作自主性越高,他們越能深刻地體會工作的意義,獲得更高的責任感,進而創生更優化的育人成效[18]。

為此,經過積極研討,東城區逐漸形成新的探索方向:以“全員”參與方式,鼓勵教師自主申報區級課題;以行動研究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應用,提升教師TPACK能力水平。最終形成如圖2所示的中學英語教師“全員”課題參與專業發展框架。課題由東城區教委信息辦統籌、東城區課題管理辦負責管理與實施、北京師范大學專家團隊協助。為發揮一線教師實踐優勢,項目團隊確定了以“行動研究”為主、其他方法為輔的研究方法,公布了研究方案。東城區教委信息辦牽頭,跨部門合作成立課題開展助理團隊,承擔課題開展溝通與推進。通過訪談發現,該助理團隊表現出高度的投入與收獲感,為使與教師的對話更有指導性和針對性,團隊積極地建構自身的科研知識體系。一方面,基于課題與不同領域專家對話,反思工作進程,實現專業成長;另一方面,積極學習網絡相關資源,并不斷推進課題向前進展,發現問題、改進問題、迭代發展,建構區域多部門協同的有效服務機制。

通過上述過程,2021年,所有參與課題的英語教師都經歷了規范的教育科研過程。以明確課題思路及發布子課題研究方向為起點,教師經歷了課題申報書寫作、多輪專家評審和迭代修訂、完善課題申報材料、深化研究問題把握、規范教育研究課題流程等,并在多方協同支持下,實現課題研究的開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時,對智能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理解也更加深入。2021年11月,在對全區470位中學英語教師問卷調查和六位教師課例分析中發現,教師關于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策略性知識和思維方式得到了有效發展,TPACK知識水平已經超出一般水平(一般水平為3分,滿分為5分,下同),如圖3所示。教師AI-TPACK測評工具主要參考施密德(Schmid)等人研制的教師TPACK測評問卷[19],并依據東城區英語教師訪談和智能技術的特點進行改編。

三、跨學科專家協同,助力課題深入開展

在融合課題推進進程中,教師獲得的專家支持逐漸從單學科專家指導,走向多學科專家指導,并進一步走向跨學科專家協同指導,這是一個逐漸深入發展的過程。研究發現,中小學教師專業素養尤其是科研素養的提升,僅靠自我驅動的自然生長是不夠的,需要外力支持,并探索與學校發展、教師成長相適應的有效校本研修路徑,構建學習共同體[20]。在實踐上,學習共同體已呈現出可驗證的成效:一些研究表明,專家對中小學教科研指導的持續性跟進與學??蒲锌冃嵘Ч烧嚓P[21];在專家支持中小學教師開展科研的過程中,需關注不同教師群體差異化發展需求,對不同教師群體應分層分類提供科研指導[21]?;诖?,東城區邀請了三類專家對英語教師課題開展提供支持,即英語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和科研專家各6位,并以多學科專家協同指導為取向,在2021年下半年,分成六個課題組對英語教師進行每周一次的課題指導服務。

專家團隊同步課題進程,提供“伴隨式”指導服務:通過對教師課題申報書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如申報書寫作整體偏簡略、文獻閱讀及對研究專題理解深度不夠、整體偏向于工作話語邏輯,以及關鍵概念闡述不清晰等。針對這些情況,專家團隊對課題申報書進行了規范化指導,并開展專業講座,對課題申請、課題開題進行專項指導,觀摩示范性課題開題活動。同時,對課題開展提出整體建議,貼切教師需求開展課題指導工作,以行動研究方法為主,引導教師從小點切入,以問題導向、計劃先行、展示搭臺、反思提升為路徑,以案例研究為抓手,通過活動融入學科專家、技術專家、技術平臺服務,以及教研、師訓和行政多方協同力量,助力教師走向科研場景。

上述行動過程也是專家們服務深化的進程——專家團隊對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遇到的問題進行有效精煉、動態跟蹤和持續深化。推動智能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是一項挑戰性任務,需要一線教師學習更多學科、技術、教學、科研等多方面知識,科研專家、學科專家和教育技術專家跨學科團隊協同。2022年3月,本研究對專家進行開放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專家感知的教師課題研究存在問題如表1所示。在此基礎上,東城區設計了教師課題開展培訓系列課程,教師可依據個人需求選修課程,以解決課題開展中遇到的問題。課題研究過程的行動性、動態調優性特征明顯。

上述跨專業專家協同產生了積極成效,在訪談中發現,基于行動研究的課題引領,教師的科研意識不斷提升。不少教師開始時是被動地參與課題,到后來盡最大可能從忙碌的工作實踐中擠出時間開展課題;開始時是被動地參與課題培訓,到后來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參與培訓活動;開始時提交材料拖延,到后來按時提交材料。教師認識到了課題研究的價值,完成課題信心也得到增強。課題推進過程中帶來的獲得感、成就感不斷增強教師專業發展的意愿。

教師對科研的認識也產生了變化,感知到了教育科研的價值。教師的科研能力不斷增強。課題開展的第一步是發現有意義問題,對這一命題的認識突破明顯,教師不斷反思自身教學,解決實踐當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問題也更為聚焦、更具專業性。教師對技術應用于教學有了新的理解,從開始時關注技術的選擇,轉向關注信息技術對于教學的有效應用。教學是其中的核心之義,這與TPACK知識的核心指向一致,反映出教師對技術整合于學科教學的新理解、新進展。

整體而言,東城區智慧教育示范區融合課題實踐表明,跨專業專家協同機制具有生命力,教師在科研意識、科研觀念、科研能力、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四、年度測評跟進,確保師生素養正向發展

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并為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提升提供助動力,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引導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的正向發展,本研究對東城區相關對象擬進行連續五年的測評,以深刻呈現不同視角智能技術與英語教學融合的特征與趨勢。項目計劃從三個層面進行觀察,如圖4所示。

(一)人工智能對學科教學變革及學業發展影響的觀察

這一層面從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多維度視角出發,重點關注人工智能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東城區以英語學科為重點,關注學業成績、學科核心素養、新高考改革等視角下的人工智能應用影響,為當下教育改革提供一線實踐的真實數據。主要關注的問題有:從人工智能對英語學科教育教學的影響研究出發,擴展到人工智能對于當下教育改革進程有怎樣的作用、人工智能對于當下教育改革有哪些可能途徑和策略、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改革產生的效果等。

(二)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和學生特征品質的觀察

這一層面從教師和學生視角出發,重點關注人的發展,研究和建構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者素養,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素養,為引領人工智能時代師生素養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主要關注的問題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和學生應該有哪些特征和品質、目前已經具備哪些特征和品質。

(三)人工智能時代社會發展對教育教學系統解構重構進程的觀察

這一層面從家長及社會的視角出發,重點關注社會大眾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態度。東城區以英語學科的學習為觀察點,以此推知整個社會教育意識的更新與重構,以面向未來的教育系統重構與發展愿景,探究和展望人工智能教育實踐及其影響。主要關注的問題有:從人工智能技術出發,研究教育應用面向21世紀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解構和重構,以及這些解構和重構對當下教育有哪些深遠的影響。

在當前的項目推進過程中,為了科學評估觀察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和學生特征品質,高校研究團隊開發了面向英語學科的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測評工具。其中,教師測評模型主要參考吳砥等[5]提出的包含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應用、專業發展、信息倫理與安全等要素的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并借鑒學者在理論層面上對于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概念建構[22-24],從智能教學意識(技術接受度)、智能教學知識和應用、智能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智能技術倫理和安全等各方面對教師進行測評,以反映教師視角的智能教學產品應用現狀,如表2所示。學生測評問卷主要參考汪明[25]提出的學生智能素養框架,從AI意識、AI知識、AI應用、AI能力等方面進行測評。

從2021年全員教師的測評結果來看,教師對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持積極態度,感受到了較為優越的智能技術軟硬件環境和人文環境,如圖5所示(各維度含義見表2)。特別是在“績效期望”方面,均分達到了4分以上,教師普遍認識到智能技術對于教學的有用性。從調查結果看,有9.09%的英語教師對智能技術持有非常積極的態度和非常高的使用頻次,這將成為后續研究中重點關注的群體。此外,教師自身AI-TPACK水平也發展得很好,能較好地將智能技術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對不同群體的教師進行分析,發現教齡越大的教師,在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方面越薄弱。在后續課題推進過程中,應關注這一情況,可根據需要開展年輕教師與年老教師結對幫扶活動,使年輕教師發揮在新技術使用方面的優勢,年老教師發揮在學科教學方面的優勢,優勢互補,共同促進智能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融合應用。此外,從不同要素的關聯性分析結果來看,教師得到的技術支持能有效幫助其提升AI-TPACK水平。在后續課題推進過程中,需更多技術專家給教師提供便利的支持服務,以提升教師的AI-TPACK水平,更好地使智能教學產品發揮作用。

從學生視角來看,學生的英語學習已經處于“泛AI”環境,并非局限于教師主導使用的智能英語學習軟件(如英語E聽說、優題網等),而是自主探索了很多基于智能技術支持的學習工具(如百度翻譯、英語趣配音等)??傮w來看,學生對智能技術接受度較高,借助AI進行學習的動機較強,具備的人工智能素養也超出一般(3分)水平。如圖6所示,學生AI學習動機主要為內部動機,表現為學生對AI英語學習軟件中呈現的文化產品興趣較高(3.95分),自我感知的AI英語學習體驗良好(3.62分),能夠將AI英語學習程序視為獲得自我提升的工具(3.57分)。相比之下,他人期待(3.18分)和工具性防范(2.65分)維度得分較低,表明學生借助AI學習英語的外部動機較弱??梢?,借助AI學習英語能夠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帶來良好的內部驅動力,因此,應積極推動AI在英語學科的學習應用。

對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93.66%的教師擔心“學生缺少自制力,容易被智能技術產品影響注意力”,但從學生視角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使用AI時的自我調控能力已經超出了一般(3分)水平,如圖7所示。學生能較好地進行AI學習環境建構、目標設定、自我評估、向他人尋求幫助等方面的自我調控,但在執行任務策略和時間管理方面得分低,在后續研究中將給予關注。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使用智能終端進行學習時,需多方支持和引導,培養其增強自我調控學習能力。在后續的課題推進中,教師、家長等應當更加關注學生借助AI產品學習時采用的任務策略,引導學生做好時間規劃管理,使AI教學產品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學習。

目前來看,教師視角和學生視角的年度調查整體呈現出較為積極的態勢,表明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通過調查也發現,在實踐層面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將為后續課題推進提供靶向問題的發展思路??傊?,年度師生人工智能素養調查,能為人工智能與教學融合指引方向,讓教育信息化推進者和參與者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干預和調整,以確保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的正向發展,讓智能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五、結論

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是為推動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提升區域教育水平,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案例。本研究梳理了北京市東城區智慧教育示范區,在構建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融合應用生態過程中的發展思路,從多方合作機制、行動研究方法、跨學科專家支持、年度測量評價四個方面系統闡述了當前的機制創新和實踐進展,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度應用提供了鮮活的示范案例。在未來發展中,應積極釋放多方合作創新機制效能,充分利用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對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拉升作用,優化生成更多適用于學科的智能教學資源,助力教研發展指向素養導向的現代課堂評價,為師生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唐漢衛.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將如何存在[J].教育研究,2018,39(11):18-24.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18)[2020-1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02)[2020-12-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5/03/content_5287561.htm.

[4]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項目名單的通知[EB/OL].(2019-05-30)[2020-1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905/t20190517_ 382370.html.

[5]吳砥,周馳,陳敏.“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評價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1):56-63.

[6]張光陸.學生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教師知識:特征與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3):62-67.

[7]商應麗,曲鐵華.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專業發展的創生[J].現代教育管理,2018(5):74-79.

[8]張華.論教師發展的本質與價值取向[J].教育發展研究,2014,33(22):16-24.

[9]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9年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1]陳新忠.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改革[J].中小學管理,2017(9):14-15.

[12]邱乾謀.明年起北京高考英語增加口試,聽說機考滿分50分[EB/OL].(2020-10-13)[2020-12-12].https://ie.bjd.com.cn/5b165687a010550e5ddc0e6a/contentApp/5b16573ae4b02a 9fe2d558f9/AP5f856c05e4b03c6143b48b1d?isshare=1&app=5ec1eb27e4b0a59cede786ed&contentType=0&isBjh=0.

[13]王珊.初中教師時間管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0.

[14]TANG W, LIANG X.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bility system of english teacher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Agro Food Industry Hi-tech, 2017,28(1):1064-1067.

[15]陶西平.未來不再遙遠[N].中國教育報,2018-09-30.

[16]POKRIVCAKOVA S. Preparing teacher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I-powered technolo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2019,7(3):135-153.

[17]KOH J H L, CHAI C S, TSAI C. Examining practic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 pathway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 Instructional Science, 2013,41(4):793-809.

[18]曾練平,王語嫣,曾垂凱,等.工作自主性對中小學教師幸福感的影響:工作重塑與工作家庭平衡的鏈式中介效應[J].心理科學,2021,44(3):705-712.

[19]SCHMID M, BRIANZA E, PETKO D. Developing a short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xs) and comparing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an integrative and a transformative model[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0,157(Nov.):103967.

[20]李清華.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成為研究者[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2(4):98-99.

[21]張祥蘭.什么樣的專家支持更有利于提升中小學科研績效——基于北京市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0(8):72-81.

[22]劉斌.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智能教育素養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11):12-18.

[23]郭炯,郝建江.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定位及素養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21(6):121-127.

[24]許亞鋒,彭鮮,曹玥,等.人機協同視域下教師數智素養之內涵、功能與發展[J].遠程教育雜志,2020,38(6):13-21.

[25]汪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智能素養構建及其培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8(2):83-85.

作者簡介:

李玉順,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信息化、課堂學習方式變革理論與實踐、慕課及在線學習,郵箱:lyshun@bnu.edu.cn;

安欣,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智慧教育評價,郵箱:202131010046@mail.bnu.edu.cn;

李磊,主任,中教一級,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郵箱 :lilei0901@163.com;

何娟,四級主任科員,碩士,郵箱:87687054@qq.com;

周穎,副教授,博士,通訊作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在線學習、科學教育,郵箱:yzh@bnu.edu.cn;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ubject Teaching

Yushun LI1, Xin AN1, Lei LI2, Juan HE2, Ying ZHOU1*

(1.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Dongcheng District Education Commission, Beijing 100061)

Abstract: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has moved from technology driven to a new stage of oper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further facilitated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ion towards higher-level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emergence of new mechanism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teaching,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ulture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a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lligen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 Dong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ecology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Firstly, the Dongcheng District Education Commission integrate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and training department of the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to create a collaborative regional cross-sectoral cooperation culture; secondly, the region invi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forces, such as university discipline experts,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t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xperts, as well as multi forces such as intelligent teaching product service providers, so as to offer professional support for region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rdly, it encourages teachers to conduct “Action Research” and carries out all staf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n promotes teachers in-depth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ir subject teaching knowledge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urthly, it provides professional support for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t team, and carries out annual eval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telligent teaching, so as to ensure the integrated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isciplines.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practice, this development idea ha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As the creation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in the above regions has important guiding and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o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fully tap the efficacy of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make full use of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optimize and generate intelligent teaching resources suitable for the discipline,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guide the quality oriented modern classroom evaluation with powerful suppor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ve application;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ction research; K-12

編輯:王曉明? ?校對:李曉萍

猜你喜歡
融合應用行動研究中小學
初中數學課堂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
電氣工程中電氣和自動化的融合應用分析
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行動研究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教學創新研究
教育行動研究可促進中小學教師科研發展
加強出入管理 建設平安校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