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碳中和成為美國遏華新工具

2022-05-30 10:48王文劉錦濤
學習與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碳中和話語權

王文 劉錦濤

[摘要] 氣候變化問題是當下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最熱門話題。圍繞碳中和與全球氣候治理展開的國際博弈越來越頻繁,以碳中和為邏輯的國際新競爭正全面展開。碳中和不僅是低碳技術、清潔能源、綠色金融等表層領域的國際競爭,而且是更深層次上的話語權規制權的斗爭。中國必須積極應對,展現大國責任心和大國擔當,爭取自身合理權益,講好中國碳中和故事,在低碳競爭時代占據氣候治理主動權。

[關鍵詞] 碳中和; ?氣候治理; ?中美博弈; ?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 D81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1-0032-04

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聯合國敦促各國盡快開展行動以實現21世紀中葉全球碳中和目標。各國圍繞碳中和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國際博弈更加頻繁,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必須警惕美國把碳中和作為遏華工具,在談判與博弈中積極爭取合理權益,把握好低碳競爭時代氣候治理主動權。

以碳中和為核心的新國際博弈已白熱化

一方面,以碳中和為基礎的國際互動新規則正在確立。各國廣泛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和如期實現碳中和目標是獨立于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等復雜背景之外的共同使命,符合世界人民的終極利益?!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第26次締約方大會是中國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標后參加的第一次國際氣候大會。每次氣候談判得出的結果和規則,都為后續國際博弈做了鋪墊,不僅影響到未來國際氣候格局的演變趨勢,更是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爭取氣候利益和發展權益的重要變量。當前,氣候談判的焦點正逐漸向以碳中和為目標的碳減排氣候行動集中。其中既包括統計檢測、核算核查、清單編制、碳捕集與碳封存技術等國際標準的制定和完善,也包括氣候融資、能源轉型、控排量等國家自主貢獻承諾。談判如果順利完成,將能夠推動各國積極開展國內溫室氣體標準體系的國際轉化和缺項補齊,以階段性國家路線圖為全球氣候治理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以碳中和為邏輯的國際新競爭正在展開?!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第26次締約方大會在重建國際間戰略信任和多邊合作關系上已有積極成效,例如100多位世界領導人達成了關于森林保護的協議與共識,承諾到2030年結束并逆轉毀壞森林;190多個國家和組織組成聯盟,同意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并終止對新燃煤電廠的支持,積極部署清潔發電項目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碳排放量排名第三的印度在本次大會上首次提出207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正式參與到全球碳中和競爭之中。雖然大會關于煤電和森林保護等議題的談判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對如何采取措施守住聯合國1.5℃目標以及各國能否在提升減排力度上作出更進一步承諾等核心問題,外界的期待有限,且伴隨著激烈的政治博弈。

中國在氣候問題上面臨的最明顯的國際政治博弈來自于美國。中美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其氣候行動和博弈動向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美國總統拜登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上為上屆政府退出《巴黎協議》致歉,并指責中國領導人未出席氣候峰會。退出《巴黎協議》后對全球氣候問題造成的重大損失用一句“道歉”就試圖彌補,意圖用口號而非實質行動掌握碳中和時代的國際話語權。這也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氣候談判與博弈中常用的政治手段。美國這種氣候盤算與伎倆,對一向恐華、抑華的諸多西方國家而言具有重要鼓動作用??梢灶A見,未來西方國家的諸多政客、智庫、媒體對中國的氣候應對指責將會加劇。圍繞碳中和出現的國際博弈白熱化趨勢明顯。2021年11月10日,中美發布了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雙方雖然肯定了《巴黎協定》氣候控溫目標的共識,但美國在宣言中提到了將甲烷排放檢測與減排納入溫室氣體減排工作之中并要求中國制定相關戰略,還以2035年100%實現零碳污染電力為由暗示中國加快拋棄煤電,企圖打亂中國碳中和的進程與節奏,存在政治脅迫和道德綁架之嫌。

四種氣候博弈的形式與手段

以碳排放總量為由實施碳減排道德綁架。美國在國際社會上向來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為由脅迫中國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把全球氣候危機的罪魁禍首指向中國。他們忽略了中國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更忽略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氣候治理中所作出的努力,甚至聯合部分島國就海平面上升問題向中國進行道德綁架與施壓,利用碳減排遏制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2020年9月,美國發布《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就溫室氣體排放和其他環境問題無端指責中方,罔顧、無視和弱化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積極貢獻,意圖將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責任推給中國;2021年7月,美國氣候特使克里呼吁中國提高碳減排速度,指責中國說,如果中國到2030年才實現碳達峰,則其他國家必須在2040年甚至2035年之前達到零排放才能彌補,企圖強制中國提前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承諾。

搶占碳中和產業的標準定義權。碳中和將帶動一系列新興低碳產業技術的孕育和發展,美國意在搶占碳中和的專利授權、產業分類、標準認定和規則制定,并按照自身利益主導碳中和相關標準的定義權。此前,美國專利審查部門已開展專利審查改革,加速審查程序推動環境改善和能源節約等綠色技術專利的通過與推廣,加快有關環境質量、新能源發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發明專利申請以促進“綠色技術”發展,謀圖在碳中和時代占據綠色產業鏈的頂層地位,利用碳中和專利“卡脖子”,甚至借碳中和產業和項目的判定權來直接否認中國在相關產業開展的投入,降低中國的綠色融資吸引力。

開展國際碳中和關稅戰、貿易戰、金融戰。全球低碳經濟戰也是貿易戰和金融戰。2021年7月美國參議院民主黨人正醞釀推出碳邊境稅計劃,效仿歐盟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工業產品加征碳關稅,全面掀起全球碳中和關稅貿易戰,并同步開展綠色金融戰,通過建立金融業氣候標準為國際綠色投資設立門檻和阻礙。2021年3月拜登政府就考慮為華爾街銀行設定氣候影響的全球標準,美財政部和監管機構正在擬定相關規范,以全面防止綠色資金流入中國。

對發展中國家設下碳減排資金支持的空頭承諾陷阱。美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上提及了美國國內555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計劃和對外每年30億美元的國際氣候援助,但這些計劃仍被卡在立法流程上。美國可能利用對發展中國家的空頭承諾來脅迫其按照自身要求的路徑開展碳減排,而后續對承諾資金卻不予實際兌現,令發展中國家陷入困境。同時,美國在全球環境基金仍有尚未結清的巨額欠款,在荒漠化公約、氣候變化公約的應繳會費也沒有繳付到位,令美國在氣候行動的國際資金支持上嚴重缺乏公信力。

積極爭取碳中和國際話語權

高度重視在國際話語權斗爭上的碳中和“隱蔽戰線”。全球氣候治理國際博弈的背后是隱蔽的利益與意識形態之爭。中國應在氣候談判中闡明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根本目的,對外用目標和行動來彰顯中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工作是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承諾和決定,以人類文明存續的視角看待碳中和議題,進而深度分析國際氣候問題,勇于指出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將碳中和議題運用為政治工具才是全球氣候環境治理與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最大阻礙,逐漸建立起中國的碳中和大國信用。碳中和是一條國際話語權斗爭的“隱蔽戰線”。盡管應對氣候變化是獨立于其他國際爭端的重要共識,但中國在任何時刻都不可忽視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氣候問題上設下的陷阱,諸如其利用“第一大碳排放國”來引導世界各國將中國視為氣候問題的最大責任方,以及利用2060年碳中和目標晚于發達國家來引導世界各國低估中國實現目標的難度和努力??v觀國際低碳競爭的各個重要領域,無論是氣候承諾的制定、氣候治理的成果展示,還是低碳產業的發展水平、零碳技術的開發運用,不僅僅是資金、技術之爭,更是標準之爭、規范之爭、定義之爭,本質上都離不開話語權之爭,更是未來數十年內的發展權益、大國利益之爭,必須在話語權斗爭中反對西方所標榜的與西式民主、西式人權同等模式的西式氣候治理原則。

掌握碳減排的解釋權,對外講人均和歷史累積排放。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輿論場上反復制造中國是氣候問題的主要責任方卻未承擔碳減排責任的論調。中國在國際場合總結與分析氣候問題的現狀時,應以科學和事實為基礎,正確指明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是當前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災難的最大元兇,不能無端要求全世界共同承擔責任。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美國更是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在對外談及碳排放問題所展示的相關數據中,應以人均和累積為基礎:2019年中國人均碳排放為7.76噸,遠低于美國的15.47噸;1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78個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其中有56個(占72%)是發達經濟體;2自1850年以來,美國作為最大的累積排放國,共排放超過5090億噸,占全球總量的20.3%,導致了0.2℃的全球變暖,而中國僅以2884億噸占11.4%,3中國的累積碳排放量遠低于美國。通過講事實、講數據,引導世界各國正視碳減排的國際責任劃分問題。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仍應向世界表明自身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立場,令世界各國充分認識到以中國當前的發展現狀、經濟水平、減排進程開展碳中和行動面臨的艱難,從而合理爭取中國自身工業化進步、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應受發達國家關于大國碳減排的道德脅迫。中國在碳減排成果對外展示上,應以單位生產總值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量的降低來作為對外宣傳的主要指標,以歷史累積碳排放量而非當年碳排放量作為碳排放大國的判定標準,開展大國氣候行動合作。

重視“隱含碳”問題導致的碳排放總量被高估的責任挑戰。碳總量核算是生產者原則,誰生產,碳排放算在誰頭上。中國是“世界工廠”,應在碳排放問題上表明中國在碳排放生產者原則上面臨的碳總量核算壓力:中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高達約30%,大量生活消費品在中國生產并出口到他國消費,而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隱含碳”)按照生產者負責的原則被計入中國。國際社會應明確全球碳足跡的來源和去向,尤其是在中國的碳排放量中有7%—14%是為了供應美國消費市場。1中國需要令世界各國意識到美國等發達國家雖然消費了商品,卻沒有為其碳排放負責,使中國同時成為了貿易凈出口大國和碳排放凈進口大國,該行為高估了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的真實責任,令中國面臨更嚴峻的減排壓力,嚴重缺乏碳減排國際責任分配的公平性。為此,中國應高度重視“隱含碳”下的氣候責任歸因,提高生產者話語權,向以美國為首的碳排放消費者爭取合理利益。

對外講好人類史上最高效、最大規模的中國碳減排、碳中和故事。中國應向世界表明自身碳減排行動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困難程度,展現在此背景下取得的矚目成就,讓各國理解中國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和所需付出的艱苦努力。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發達國家普遍需要60—80年左右的時間,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卻僅僅只有3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雖然面臨嚴峻挑戰,但已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約48%,在節能減排、能效提升、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占全球總量的30%—50%,2表明“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國,但也是世界第一碳減排大國”的客觀事實。3中國應對外積極展現大國責任心和擔當意識,不僅要把自身階段性碳減排目標達成狀況、清潔能源裝機增量與比重、綠色資金投入規模等指標公開透明化,令發達國家無法罔顧真相、歪曲事實,更要積極宣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碳中和綠色合作與支持,向世界充分表明中國在用實際行動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開展氣候行動,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僅有空頭承諾。對比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空頭承諾、口說無憑、出爾反爾般的氣候行動,中國應以講誠信、講擔當、說到做到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基本立場。在擬定氣候目標和展示減排成果之時,公開中國與各國的氣候目標達成程度、氣候資金落實程度、碳中和進程的進展程度,以事實和數據為基礎,證明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國際貢獻,勇于應對發達國家的質疑和打壓,充分展現中國的碳中和行動不僅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社會經濟系統性變革轉型,更是一場世界范圍內史無前例的最大規模的碳減排活動,具備極為強大高效的行動力和執行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錦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部項目副主管)

責任編輯 / 申 ? 潔

猜你喜歡
碳中和話語權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話語權演進及其現實啟示
哥本哈根有望成為首個“碳中和”首都
碳中和背景下德夯旅游景區低碳發展和建設研究
中國如何爭奪LNG市場話語權
應提升貧困群眾話語權
緊緊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
旅游風景區碳估算與碳中和實證研究
高職應有自身的“話語權”
被春天取消了話語權以后 [四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