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譯制造業創新引領的成都“密碼”

2022-05-30 10:48許諾
產城 2022年9期
關鍵詞:天府密碼成都

許諾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投入,才能形成產品的技術迭代積累,保持在全球產業競爭的有利地位,城市競爭逐漸成為創新策源能力和創新驅動發展水平之爭。

成都堅持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戰略全局的重大任務,以技術創新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制造強市戰略深入發展。2021年,成都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5個,總數達215個;新增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個;培育創新主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82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13家,總數居中西部城市第1、全國第6;推動科技成果轉化,2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幫助14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61.5億元融資;聚集創新資源,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排名第39位,成都制造業創新實力顯著增強。

今年5月,成都市正式印發《“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工業規模占GDP比重達到26%以上,制造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較2020年提升25%。值得注意的是,《規劃》在發展重點中明確要優化空間功能布局,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城市新區要聚焦“創新策源轉化”功能,增強制造業創新創造的增長動能。

為更好助力目標實現,《規劃》提出,將實施八大重點任務。其中,聚焦創新提能,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提出要打造多層次制造業創新平臺、推進關鍵領域技術攻關突破、提升制造業標準化水平、加速創新成果本地轉化四個方面任務。

創新平臺:資源稟賦提供強大引擎

一直以來,成都積極圍繞創新的關鍵要素,于各個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卓有成效。創新平臺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柱。成都超算中心、成都科學城、天府實驗室,為成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引擎,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落地成都,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作為四川面向國家戰略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自身優勢領域而打造的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天府實驗室已從“零的突破”邁向“組團出道”。去年以來,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正式揭牌,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預計今年內掛牌。

天府實驗室在今年6月12日于成都舉行的2022“蓉漂人才日”高峰薈活動上,面向全球首發“揭崗掛帥”榜單。榜單共包含176個崗位,其中,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圍繞綠色智能光子、微納電子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提供光學系統設計開發、空間激光通信鏈路傳輸研發等共計70個崗位;天府永興實驗室圍繞清潔低碳能源、碳捕集與利用等六大碳中和技術研究領域,發布四大類100余個崗位。天府實驗室創新平臺在招攬人才的基礎上,聚力成為成都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力量源泉。

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于今年1月19日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落地成都高新區,是生物醫藥領域全國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聚焦精準醫學發展面臨的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問題,通過打造“用戶提需求——平臺組織解題——企業轉化應用——用戶檢驗成果”新機制,構建“政醫產學研資用”協同創新體系,強化創新創業企業孵化,為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作出示范。

日前,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建設迎來新進展。該中心與華大基因、中源協和正式簽署股權投資合作備忘錄。這標志著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共建單位再添精準醫學領域上下游產業鏈龍頭企業,將在引領產業創新發展方面做出更大貢獻。未來該產業創新中心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對標國際前沿技術方向,加快醫藥產品成果轉化應用,推動我國精準醫學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占據發展制高點。

技術攻關:關鍵領域面向科技前沿

關鍵領域技術攻關是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成都面向未來發展科技前沿,聚焦先進材料、航空裝備、高端芯片等領域,開展應用研究,推動“卡脖子”技術及共性關鍵技術突破。

2020年,成飛、成都天府軟件園、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組成的聯合體成功中標工信部工業軟件協同攻關中心項目。這意味著西部唯一的國家級工業軟件協同攻關平臺將落戶成都,并在成飛創新中心和AI創新中心同時運行。

去年底,2021年成都市“揭榜掛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重點場景建設領域)首批4個項目公示。其中,成飛上榜。據成飛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三十多年的技術沉淀與持續投入,成飛在推動高端航空裝備制造工業互聯網建設上已具備良好的研發基礎與優勢。在建設航空數智云網,支撐大規模異構工業設備接入的同時,打造了“通途——航空制造云”,形成航空制造數字化解決方案,為成都制造業深入推進奠定了良好技術基礎。

近日,四川天府新區宇宙線研究中心正式入駐成都科學城,中心匯聚相關領域的頂尖團隊,依托四川稻城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建設,分設宇宙線研究室、探測技術研究室、高海拔觀測及驗證實驗室,支撐LHAASO的科學運行,深度開展LHAASO的物理研究。未來將憑借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強大的科學發現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產出更多具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成果。

成果轉化:從“0”到“1”到“N”

有了良好的人才、平臺、技術優勢,科技創新成果最終需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成都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創新成果轉化從“0”到“1”到“N”,助力科研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航空航天領域,成都承擔我國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機頭的制造,還為“鯤龍”裝上了“眼睛”“耳朵”和“嘴巴”;中電十所承研的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有力保障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順利返航。

軌道交通領域,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正式啟用,這標志著我國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范條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成都第一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行駛車號牌發放,首批12臺測試車輛在指定公共道路上開展自動駕駛測試,成都的汽車產業逐步從“傳統汽車時代”跨進“智能汽車時代”。

量子科學領域,電子科技大學首個校園內量子互聯網場地實驗研究平臺已成功研制出高性能量子糾纏光源、寬帶固態量子存儲器等原型器件,完成量子糾纏互聯場地研究平臺搭建,首次實現赫茲速率的城域量子隱形傳態。

未來方向:如何進一步開展技術創新?

成都制造業未來如何進一步開展技術創新?今年7月,《關于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實施創新驅動行動。支持產業引領創新,依托天府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開展光電技術、生命健康、空天技術、先進能源等關鍵領域原始創新,策源產業發展。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鼓勵企業領建新型研發機構,緊扣國家重大專項和成都產業鏈需求,定期發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目錄,組織“揭榜掛帥”,推動高端芯片、航空裝備、重大新藥、基礎材料等領域攻關突破。支持集群協同創新,以龍頭企業和公共平臺為支撐,建立創新聯合體,完善產學研用深度協同創新模式,優化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運用激勵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昊指出,成都科教資源豐富,對高端技術人才的吸引能力較強,制造業門類較為齊全,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成都要結合自身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的產業集聚發展優勢,一方面,積極主動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更好發揮龍頭企業在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進協同創新方面的牽引作用;另一方面,要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與共性技術創新需求,加強行業龍頭企業與成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協同配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造產業創新生態,推動成都制造業發展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方向轉型升級,既做強做大成都制造,也能夠盡快實現從“制造”向“創造”的轉變。

猜你喜歡
天府密碼成都
密碼里的愛
穿過成都去看你
密碼抗倭立奇功
數看成都
天府路 農村富 農民福
蜀道除艱險天府盡歡顏
春游天府國
成都
密碼藏在何處
奪命密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