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緒起伏中的風景

2022-06-01 16:17王永祥
語文建設 2022年5期
關鍵詞:荷塘月色

王永祥

【關鍵詞】《荷塘月色》,寫景抒情,整體性解讀

對于《荷塘月色》的整體性解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這篇文章寫作技巧的學習不能孤立進行。很多教師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興趣主要集中在精美的語言和準確的景物描寫上。但是這些語文要素的學習,不能單純通過分析修辭或表達技巧來掌握,必須與作者的情感抒發緊密結合起來,必須是在深入體會作者情感抒發及變化的過程中體會這些高超的寫作技巧,抒情和表達不能割裂,必須是一個整體。二是重點段落的學習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在文章整體中理解局部。無論是多視角下的風景體察,還是物象的精準聚焦,都不能脫離文章的整體來孤立欣賞。這二者的關系是先整體后細節。很多教師教學時多在局部精細地欣賞好詞好句,最后再把好詞好句組合成整體的風景,也就是先細節后整體,這樣就把完整的文章碎片化了。應該先帶領學生整體把握,體會作者如何將目之所見經過審美整合成為立體的風景,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進行細節欣賞,且細節欣賞是為整體理解提供更充實、更具體可感的支撐,如此才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審美和表達能力。

對《荷塘月色》進行整體性解讀的時候,首先碰到的一個難題是:這篇文章的情感內涵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如何理解文章開頭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如果把這句話放在大革命背景下解讀,對學生而言,文本內缺乏支撐材料,難以索解;如果教師提供相關背景材料,解讀時又容易游離文本太遠。那么如何處理這個難題呢?折中的辦法是,在課堂教學中先不細究朱自清心里到底因何而不寧靜,對朱自清此刻的情感只作一個大概的定位,即此刻的朱自清內心非常郁結,需要合適的方式來抒發或排遣郁結。那么就需要先把解讀的重點放在朱自清的荷塘之行經歷了怎樣的情感變化,在他的心緒起伏中,他是如何與自我內心、與月下荷塘對話的。先把朱自清因何而郁結擱置,直接面對他選擇了怎樣的語言表達策略來排遣郁結心情,這樣就能快速將學生導入對課文的分析和品味。

進入這篇文章必須抓住兩條線索:一是作者的行蹤線索,二是作者的情感線索。從行蹤來講,從執意去荷塘到不知不覺地返回家,形成了一般認為的文章的圓形結構;從情感來講,就是從心情郁結到不知不覺獲得某種程度的釋然,形成心緒的錯落起伏。兩條線索是相互交織的。我們可以根據行蹤與心情,將文章分三部分來解讀。

第一部分是探尋荷塘,心靈獲得暫時釋放,也就是文章的前三段。我們看到作者由院里乘涼到起意去荷塘,低沉心情是一個緩慢釋放的過程。墻外孩子歡笑聲的消失,妻子迷迷糊糊中的眠曲,夜深人靜中世界安靜下去。穿過幽僻而寂靜的小路,作者在暗中尋找一條釋放心靈郁結的通道,在常人看來僻靜而陰森的荷塘此刻恰恰滿足了作者的心靈需要。因此在進入文章第二部分前,必須明白作者先經歷了怎樣的心理轉換。文章第三段是進入文章內部的重中之重?!斑@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連用兩個“好像”,必須仔細體會“好像”在釋放情感上的作用。作者的心理狀態是處在完全釋放和適當抑制之間,這就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調,是在抑制中的抒情,并不是完全敞開的抒情。進一步分析,作者是在適當的抑制中獲得了一點心靈的自由。作者此刻并不是想逃避現實而把自己關閉起來,也不是想要幽靜而回避熱鬧,而是渴望能有選擇的自由,能在熱鬧與冷靜、群居與獨處、做事與不做事、說話與不說話之間有自由選擇。此刻,在荷塘這一空間內,作者好像獲得了這樣的自由感,而自由感的誕生,是荷塘成為作者審美觀照對象的關鍵。荷塘能從一個幽僻陰森的不被人注意的地方變成一個美輪美奐的審美空間,關鍵在于作者此刻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心靈自由感。換句話說,荷塘之所以在朱自清筆下變得如此美,不僅僅是因為荷塘本身美,更重要的原因是朱自清在特定的時空里有了審美心境。這就啟示我們,日常景物能否變成獨屬于我們的風景,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獲得了某種審美心境。

當朱自清獲得一定的心靈自由后,他的心境也從低沉開始變得高昂,心緒起伏的第一個高峰即將來臨?!扒沂苡脽o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文章也轉入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笆苡谩笔抢斫庀旅嫒物L景描寫的關鍵詞。所謂“受用”,就是讓自己舒服,讓自己獲得某種美妙的享受。那么眼前風景如何能讓自己“受用”?顯然風景是無法自動讓觀賞者受用的,風景必須在作者的心靈催化下,才能變成受用的對象。這三段風景描寫作為文章的重心,閱讀時不僅要讓學生看到文辭之精與風景之美,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看到朱自清以怎樣的修辭策略讓自己的心靈與風景進行隱秘的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心靈如何獲得了自由和美感。我們知道,一個人只有在完全沉醉中才能徹底釋放自己的內心,在沉醉感中沖破所有理性和現實利害的束縛,在審美自由中獲得最大的心靈滿足。因此,分析朱自清在荷塘想象中的沉醉感的獲得,就是分析這三段風景的關鍵。

這三段風景描寫的整體感非常強。分別從平視、俯視和環視三個不同角度寫同一對象,每一視角下的風景描寫又極有層次感,景物層次的變化和過渡又與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緊密相連。如第四段先寫荷葉,再寫荷花,然后寫微風下的荷葉與荷花,恰到好處的比喻,將作者此刻歡喜欣悅的內心表達得既含蓄又顯豁。第五段寫月光與薄霧中的荷塘樹影,極富層次變化之美,自由欣悅之情依然在延續,卻在不知不覺中減弱。第六段環視荷塘的時候,心靈中的美感投射逐漸弱化,景物呈現漸近本色,等寫到沒精打采瞌睡人的眼睛似的路燈時,欣悅之情完全消失。

帶領學生整體上感受了月下荷塘后,可進一步深入一些細節描寫的分析。細節描寫的分析,關鍵在于揭示朱自清以怎樣的修辭策略,表達出他在荷香月色中獲得了難以言表的沉醉感。應該說在與風景的對話和內心獨白中,有那么幾個瞬間,朱自清確實寫出了這樣的沉醉感。比如對荷花的描寫,從明珠到星星,再到出浴美人,確實在喻體的變化中有沉醉感產生。這三個比喻的精妙在于緊貼心靈的變化。對荷花的比喻,以明珠比其花色的亮與純,且以“一粒?!睆娬{對每一朵荷花的精細觀察;以星星比其亮而開闊的視境,且以碧天作背景更見花色的明艷動人。最后到出浴的美人,不再是以物喻物,而是以人喻物,以人的神態這一抽象微妙之美喻物。而且從“正如”到兩個“又如”的重復,可見作者從以物喻物到以人的神態喻物之中心靈的變化,這是一個逐步放開自己心靈抵達自由的過程,作者正是在比喻的不斷變化中傳達出內心隱秘的沉醉感。再如葉子的風致,光影變化的音樂性,都可以看出對沉醉感的追求。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受用荷香月色的過程中,沉醉感總是瞬時出現,而非自由揮灑。由此也就明白了比喻雖多卻不顯得雜亂,正是由于比喻修辭的運用并沒有脫離內心情感的表達。為什么要經過層層鋪排,沉醉感才會在朱自清筆下艱難地閃現?個中原因,一是源于朱自清當時所處的大革命時代的嚴峻,二則源于他強烈的道德人格規范。朱自清當時根本的痛苦并不是逃避現實的熱鬧,而是無法投入熱鬧,是想投入大革命時代的洪流而顧慮再三的徘徊與抉擇人生道路的痛苦。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

當作者受用了荷香月色后,面臨著一個如何從沉醉的風景中走出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轉入文章第三部分,即轉入回家的路上。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轉換上的高超技法。前面是從行蹤轉入心靈世界,后面則是在不知不覺中從心靈世界轉入行蹤。第六段對荷塘的描寫,逐漸從想象的幻美世界走出來,風景的優美感逐漸消失,從只有大意的遠山,轉入沒精打采的路燈。明顯從想象的世界進入現實的世界,這樣的轉變是以心緒的變化來統攝風景的呈現。而到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時候,心緒從沉醉的高峰又一次跌入失落的深淵。

在心緒由高到低的轉變中,文章轉入第三部分。為何突然轉入對《采蓮賦》描寫場景的想象,作者并沒有交代。對于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連接,需要注意“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中的“忽然”二字?!昂鋈弧奔缺碚髦髡叩男睦砘顒?,也關聯著文章的脈絡結構,從寫作內容上來講是突然的轉折,轉入另一部分,但從心緒上來講,則承接上一部分的進一步延展。眼前荷塘帶來的沉醉感雖然消失了,雖然被熱鬧的蛙聲和蟬聲打斷,但是畢竟有過沉醉感,那美的享受并沒有消失殆盡。而這殘留的還沒有消失殆盡的美妙回憶,讓現實的荷塘與文化記憶中的荷塘連接起來了。由此通過文化記憶,再次推出一個不但熱鬧而且帶有狂歡的江南采蓮場景。那“蕩舟心許”中眉目傳情的妖童媛女,“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的喧鬧,人的嫵媚和花的明艷相得益彰,在對這個“風流的季節”的再三回味中,作者借助虛擬的場景,再次釋放了低沉的心情。當他自言自語地說道“這真是有趣的事”時,跌落的心情獲得某種安慰,而嘆息“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時,心境顯然要比第二部分結束時哀嘆“我什么也沒有”平靜很多。由《采蓮賦》的回味轉入沉吟《西洲曲》,“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中的“于是”,顯然要比從眼前荷塘轉入《采蓮賦》的“忽然”平緩得多。此刻,作者的心緒再次由熱鬧狂歡轉入平靜舒緩。而在玩味“蓮花過人頭”時,不知不覺從沉思的心境中走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從沉醉和沉思中驚醒,從心靈世界回到現實世界,飄飛的思緒都收回來,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門前。

整篇文章中作者的心緒變化,經歷了從實到虛,即由沉悶現實到自我沉醉的幻美荷塘;又從虛到實,即從文化記憶的江南荷塘回到現實家園。在虛實轉換中的是作者起伏變化的心緒,由此而聯動起對眼前之景的精細觀察和美好想象,風景也就是虛與實相結合的。對文章的解讀,既要能從實進入虛,也要能從虛回歸到實,如此才能完整解讀這篇名文,并悉心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精髓所在。

在心緒起伏變化中欣賞了朱自清筆下的荷塘之美后,前面所言,朱自清為什么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關于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辯論在學術界積累了很多材料??梢哉f從政治革命框架內的解讀,到對朱自清人格與哲學思想的分析[1],再到借助精神分析和原型批評理論分析的論爭[2],有非常多元的解讀和論爭。面對這么龐雜的材料,不能讓學生窮盡這些研究,這也超出了學生的學習范圍。筆者建議可以將關于這篇文章的背景材料和研究成果梳理成幾個課外活動專題。一是拓展背景材料,結合朱自清同時期文章諸如《那里走》《一封信》,還有朱自清的傳記[3],讓學生自主建構一個關于這篇文章的閱讀背景,獨立分析這一時期朱自清的心路歷程;二是就具有代表性且較為通俗易懂的解讀作對比閱讀,如比較有名的錢理群先生的文章《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4]、孫紹振先生的文章《〈荷塘月色〉: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5],探討哪一種分析更能自圓其說且能令人接受;三是就學術界的論爭適當作一些梳理,看看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時代的解讀變化。這三個活動甚至可以進一步適當整合成關于現當代散文閱讀的小專題。當然還可以在這樣的整體分析基礎上,與單元內的另一篇課文《故都的秋》作對照性研讀,看看兩篇文章的內在結構、語言風格、審美取向的差異,進一步掌握如何欣賞風景,并學會選擇屬于自己的觀察和描寫風景的語言方式,表達出對風景的獨特體驗。進一步明白,風景的呈現不僅僅表達著個人心緒,與寫作者的個性氣質相關,同時也隱秘地傳達著本民族的審美文化心理內涵。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

猜你喜歡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的呈現
相城荷塘月色濕地公園 第一波荷花開了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新穎卻失之苛刻
憶秦娥·故鄉夏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