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滋腎益髓針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臨床觀察

2022-06-08 08:14崔潤紅張藝川張云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年11期
關鍵詞:肌張力肌力偏癱

崔潤紅 張藝川 解 凡 張云

(遼寧省金秋醫院康復醫學科,遼寧 沈陽 110001)

腦卒中后肢體缺乏制動及感覺刺激,使早期遲緩性偏癱等后遺癥發生[1]。腦卒中偏癱后中樞神經系統能通過多種方式和突觸鏈相溝通,從而實現功能重組,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遲緩性偏癱發生于腦卒中的初始階段,此階段存在肌張力和肌力降低,需要予以適當的干預,以盡快完成從遲緩期至痙攣期的變化,以降低致殘率。研究表明,針刺療法可顯著改善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從而促進疾病康復[2]。因此,本試驗就滋腎益髓針法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的臨床療效進行探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10 月在遼寧省金秋醫院康復醫學科治療的62 例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1 例。試驗組患者男19 例,女12 例;年齡48~75 歲,平均(48.77±5.24)歲;發病情況:腦梗死15 例,腦出血16 例。對照組患者男18 例,女13 例;年齡47~77 歲,平均(49.01±5.31)歲;發病情況:腦梗死14 例,腦出血17例。2 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診診治專家共識》[3]中遲緩性偏癱的診斷標準,患者為單一肢體癱瘓,呈遲緩癱瘓狀態,肌力0 級,肌張力降低甚至消失,發生于疾病早期,可能合并口舌歪斜以及偏身異常、頭疼、飲水發嗆等;深淺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陰性;采取CT 或MRI 進行影像學檢查確診;腦卒中Brunnstrom 分級為Ⅰ級;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肝腎功能等嚴重疾病者;服用影響肌張力藥物者;生命體征不穩定者;合并癲癇以及嚴重精神疾病等。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訓練,由專業康復技師進行操作,每次3 h,日2 次。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滋腎益髓針法,穴位選擇:大鐘、涌泉、懸鐘、百會、四神聰。操作:采取一次性無菌不銹鋼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華佗牌,批號218248,規格:0.25 mm×40 mm)采取垂直針刺法針刺大鐘、涌泉、懸鐘穴0.5~0.8 寸,施提插捻轉補法;百會、四神聰沿頭皮平刺,進針深度為0.5~0.8 寸,快速捻轉至得氣,留針30 min,期間行針2~3 次,日1 次,每周5 次。2組均治療8 周。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 應用改良Ashworth 量表對肌張力進行評價,從而以肌張力恢復情況進行療效評估。痊愈:肌力為V 級,恢復至發病前的正常水平;顯效:經治療后肌力升高超過Ι 級或以上,肌力為Ш~IV 級;有效:肌力升高Ι 級,肌力為Ⅱ~<Ш 級;無效:肌力未存在顯著改變甚至降低,肌力為0~Ι 級??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2 肌力和肌張力比較 對比患側上下肢肌力和肌張力,采用徒手肌力檢查(MMT)對患者肌力進行評價,根據改良Ashworth 痙攣分級(MAS)對偏癱各關鍵肌肌張力進行評價,將獲得的等級與分數對應。其中上肢和下肢分別以肱二頭肌和股四頭肌為肌力觀測對象;上肢以肘關節、下肢以膝關節為肌張力變化觀測對象。

1.5.3 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定 應用Fugl-Meyer 評分對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定,上肢共10項內容,下肢共7 項內容,其中評分越高提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 指數評分對日常生活能力予以評估,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應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取х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肌力和肌張力比較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上、下肢肌力,肘關節、膝關節肌張力較低(P<0.05)。見表1。

表1 2 組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患者治療前后肌力和肌張力比較 (,分)

表1 2 組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患者治療前后肌力和肌張力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Fugl-Meryer 評分、Barthel 指數較高(P<0.05)。見表2。

表2 2 組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分)

表2 2 組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0.32%(28/31)高于對照組的64.52%(20/31)(P<0.05)。見表3。

表3 2 組腦卒中早期遲緩性偏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3 討論

腦卒中后存在早期遲緩性偏癱,是由于下運動神經元及其發出神經纖維病變所致,患者存在肌張力及肌力低下,一般肌力為0 級,暫時或無法進行正常的對抗重力,對機體平衡與協調產生影響,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為患者和家庭帶來精神、經濟負擔[4]。腦卒中后早期遲緩性偏癱歸屬于中醫學“筋病”“痿證”范疇,本病病機為脈絡空虛,血隨氣逆,蒙蔽神竅;日久產生氣血渙散,筋肉失養,經脈阻滯,導致偏癱,屬本虛標實證。本病的中醫治療手法多樣,無統一標準方案,針刺能有效保護缺血性腦組織,緩解缺血區腦神經元損傷,增加血流量以及腦動脈彈性,加速腦卒中患者康復。相關動物實驗表明,針刺能有效減緩神經細胞壞死以及凋亡,還能有助于促進抑制凋亡基因的表達,使認知功能得以改善。此外本病病位于腦、腎,與心、肝及脾存在密切相關性。督脈為“陽脈之?!?,其穴位能發揮填精益髓、醒神開竅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經穴位能補骨益髓。本項選擇滋腎益髓針法,四神聰穴位于頭部,屬于經外奇穴,能鎮靜安神、醒腦開竅;涌泉、大鐘穴位于腎經,涌泉具有滋陰降火、醒腦安神的功效,大鐘能益腎平喘、調理二便。百會穴位于督脈,具有開竅寧神、清熱熄風的功效。髓會懸鐘穴,《針灸素難要旨》中指出:“腦為髓海,腦有枕骨穴,則當會于枕骨,絕骨誤也”,說明此穴能夠能補腎生髓、健腦益智[5]。

猜你喜歡
肌張力肌力偏癱
等速肌力測試技術在踝關節中的應用進展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痙攣型偏癱患兒注意力與運動功能的相關性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體外循環術后肌張力增高的相關因素與護理對策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肌張力障礙型手震顫
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28天肌力恢復,告別夏日肌膚后遺癥
散打訓練對大學生肌力與肌耐力的影響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際在于晨
別讓肌張力障礙成為健康的“攔路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