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價值研究

2022-06-09 02:04劉亦明
海風 2022年5期
關鍵詞:建黨職業院校馬克思主義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所積累的精神財富的全新詮釋,是思政教育落實“立德樹人”豐富的精神食糧。深入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和意義,要準確把握建黨精神的理論淵源和深刻內涵的基礎上,結合職業院校自身的特點來分析與探究。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淵源

偉大建黨精神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是中國共產黨先驅們在苦難中奮起抗爭孕育而來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中國實踐的成果,是植根于中華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苦難中的奮起抗爭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基礎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1]”。毛澤東的這句話,深刻闡述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偉大建黨精神究其根本是認識范疇,是人們在分析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一種認識,其最根本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百年的革命實踐。

1840年的鴉片戰爭發生以后,中國逐漸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以及它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困境下,中國人民開始思考和探索如何救國救民,試圖改變貧窮落后和任人宰割的歷史命運,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俄國十月革命發生以后,勝利的消息傳到中國,一批中國的年輕人開始宣傳和謳歌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經歷的失敗和恥辱,讓中國人群情激奮,廣大群眾、青年學生、市民和工商屆人士紛紛走上街頭,通過游行示威等方式提出抗議,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五四運動的爆發,在中國大地上產生了一種偉大的精神,這種精神的主題是愛國、進步、民主和科學,接下來成為了激勵中國人民探索新的救國道路的強大動力。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而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在百年來成為這一個偉大歷史時刻的見證者,因此產生了紅船精神。我們可以視為偉大建黨精神的“一項初始內容、一種內涵體現[2]”。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其中充滿了各種艱辛和困難,由此總結、概括、提煉出來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以中國人民在苦難中的奮起抗爭為實踐基礎的。

(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來源

中國共產黨自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把馬克思主義明確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我們再回顧這段歷史,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非常重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人是李大釗,他年輕的時候去日本留學,在日本的時候,他受到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影響。尤其是十月革命的發生,讓他對這樣的一種勝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意識到這場革命將對20世紀的世界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給處于危難之中,正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的希望。他在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后來以《新青年》等刊物為陣地,相繼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宣傳與介紹十月革命和馬列主義的文章和演說,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3]。

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革命斗爭中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它是一種科學的真理,既不是從書本上照抄照搬過來的結論,更不是純粹的外國經驗。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必須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中國化、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4]。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探索了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因此,我們今天來探尋偉大建黨精神,可以深刻認識到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一種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歷史源頭。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厚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革命文化,這三者是一脈相承,緊密相連在一起的。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中,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不可替代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多是受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和濡染的知識分子,革命史中的很多概念,如舍身取義、以民為本、以身許國等都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在塑造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種革命精神,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與具體革命實踐的結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獨特體現。

二、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

偉大建黨精神屬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是實現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路徑,因此要對它的深刻內涵進行深入研究。偉大建黨精神是由32個字、8個詞語組成的復合型概念,意境深遠、內涵豐富,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深刻體現,是思考和探尋中國共產黨政治品格與精神密碼的邏輯起點。

(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實現中國夢的方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優勢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勝利,歸結起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我們的理論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真正堅持了在實踐中獲得并指導實踐,真正做到了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這一切都深刻表現出中國共產黨自身具有的強大思想優勢。

(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動力,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不斷前行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懈努力奮斗的歷史;是一部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歷史;是一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

(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特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優勢

習近平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盵5]中國共產黨在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過程中,遭受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和生死考驗,正是因為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的頑強意志,才在各種風險挑戰中最終獲得勝利。黨史上一組組為革命犧牲的數據,無不驗證了這一點。

(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實現中國夢的道德準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道德優勢。

“忠誠是共產黨人崇高的政治品質,人民在共產黨的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德靠忠誠滋養,靠奮斗培育;忠誠靠道德支撐,靠實踐錘煉[6]”。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100年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在革命的道路上,不顧生死、頑強拼搏,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英雄史詩,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三、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職業院校思政

教育的價值意蘊

價值是客體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屬性。青少年時期是培育和確立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回答為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指明了方向[7]。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源頭,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融入偉大建黨精神,有助于更好地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把握新時代思政建設的規律,引導職業院校大學生自覺地把小我融入大我,努力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有助于更好地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關鍵課程。職業院校的學生,知識基礎較為薄弱、人生態度較為消極、唯“物”思想較為盛行、法治意識較為淡漠,他們能否健康成長成才,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可以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價值,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把個人的夢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去。

偉大建黨精神內涵豐富,職業院校學生通過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學習,可以領悟其思想的真諦,從而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領悟精神偉力、培育高尚情懷。讓當代大學生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不畏艱辛、勇往直前、奮發圖強,把對國家、民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思政課教師在融入的過程中,要找準融入點,融入不是強硬的植入,而是要與原來思政課教學已有的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尋找二者之間思想的契合點,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之成為強有力的思想武器,發揮其啟迪人、塑造人、指引人的力量。

(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規律

打好組合拳,才能上好思政課?!皟r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是習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的成功經驗。價值性和知識性是思政課固有的兩種基本元素,思政課教師要巧妙地運用豐富的知識成果去滋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他們解決思想上產生的疑惑,幫助他們在判斷事物的過程中明白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作出自己的價值選擇,確立符合國家發展,社會需要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7]。

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豐富的精神力量,將這些價值觀融入到思政課程中,用革命先輩們的奮斗故事來感染人,在職業院校思政課教師的引導下,將價值觀融入思政課所學的每一個知識點,所講授的每一個故事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去理解、認同并內化,在教育的過程中,使知識點生動地詮釋好價值觀。偉大建黨精神的教學內容挖掘與整理,最終體現和切入到課堂教學中,從而實現知識性和價值性的統一,更好地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規律。

(三)有助于更好地培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改革開放以來,各類社會思潮傳入我國,不斷傳播滲透,引起了我國社會不同思想間的相互激蕩、多元價值之間的相互碰撞[7]。

尤其是近年來一些錯誤思想四處橫行,大學生沒有非常強的“抵抗力”,在這些“病毒”的“侵擾下”,自己的理想信念發生了變化,價值觀也變得模糊不清。于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急需用一種正面的、務實的、積極的正能量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幫助和引導。

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方面,可以使職業院校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黨史觀,使職業院校學生能夠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成為思想有魂、骨骼有鈣、行動有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8]。另一方面,青年大學生能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上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蘊含著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深刻思想,使他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有應對巨大風險挑戰的能力,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高福進.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J].人民論壇,2021(12):110-113.

[3]王炳林等.為什么需要精神:中國共產黨精神導論[M].中央黨史出版社,2021.

[4]王炳林.充分發揮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1):4-12.

[5]習近平.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6]曲青山.弘揚偉大建黨精神[N].人民日報,2021-7-8.

[7]馮剛.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規律[M].人民出版社,2019.

[8]余華,肖體貴.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1(6):70-74.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職教高地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個課堂’創新研究”(課題編號:ZJGD2021205)。

作者簡介:劉亦明(1984-),女,漢族,湖南新化人,博士,保險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湖南紅色文化。

猜你喜歡
建黨職業院校馬克思主義
職業院校財務會計網絡化建設
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童心向黨”慶祝建黨100周年書畫作品展
“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慶祝建黨100周年”繪畫大賽(1)
“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慶祝建黨100周年”繪畫大賽(2)
小畫家
新時期職業院校檔案管理的思考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