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與弘揚“十四年”抗戰史路徑之耦合

2022-06-11 23:21王坤
西部學刊 2022年9期
關鍵詞:抗戰史

摘要: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反映著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整體全貌,具有分布廣泛、豐富多樣,歷史地位突出、備受關注,歷史價值厚重,資政育人意義重大等特點。其對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意義在于:豐富了“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內容,提供了詳實的史學依據,增進了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現實說服力,有利于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牢固樹立“十四年”抗戰史觀。應加大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宣傳力度,聚焦受眾主體,按類別、分層次地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利用大數據和融媒體技術對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應用研究。

關鍵詞: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十四年”抗戰史;路徑耦合

中圖分類號:K2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9-010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東北地域抗戰文化資源融入‘十四年抗戰史’教學路徑研究”(編號:18JD710031)、黑龍江省教育教學科學規劃課題(黨史專項研究課題“黑龍江省抗戰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路徑研究”(編號:GJF1421026)的階段性成果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盵1]2017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發函:“要求全國各級各類教材將‘八年’抗戰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確保樹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盵2]自此,大力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深入落實“十四年”抗戰史概念,銘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十四年”浴血抗戰的恢宏歷程成為新時代大眾化史學教育的新命題。

一、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概述與特征分析

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是東北人民在“十四年”抗戰的歷史洪流中積淀形成的具有地域范疇的先進文化資源,是記憶和呈現“十四年”抗戰的文化標識,閃耀著紅色文化的煜煜光輝,是構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概述

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從反映的歷史內容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反映“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中愛國將士殊死抵抗的抗戰文化資源,如:江橋抗戰遺址、北大營遺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另一部分是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人民十四年浴血奮戰的抗戰文化資源,這是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主體部分和核心內容,鐫刻著中國革命的紅色基因,是中國紅色文化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散布在東北各地的東北抗聯密營遺址、戰斗遺跡、紀念抗聯烈士的紀念碑、東北抗聯博物館等。

從生成和存在的形式上看,東北抗戰文化資源主要包含兩種形態:一種是有形的物質文化,另一種是無形的精神文化。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大體分為三類:一是東北抗戰時期的遺址遺跡、遺物遺存、文獻史料、文學文藝作品等;二是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東北抗戰歷史、緬懷抗戰英烈而修建的紀念館、博物館、碑塔、陵園、以抗聯烈士命名的公共場域,如東北抗聯博物館、東北抗聯文化寒蔥嶺陳列館、楊靖宇烈士陵園、尚志市等;三是新中國成立后為反映東北人民英勇抗戰而拍攝、創作的影視劇作、文藝文學作品,如: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電影《趙一曼》、紀實文學《東北抗聯女兵》等。無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凝結在有形的物質抗戰文化背后的革命精神、紅色基因、品格意志、理想信念等,集中體現在以“矢志不渝、忠貞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克服困難、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休戚與共、團結戰斗的國際主義精神”[3]為核心的東北抗聯精神,生動展現東北地區“十四年”浴血抗戰精神風貌,是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核和思想底蘊,更是偉大建黨精神的賡繼發展。

此外,東北地區還散布著大量日軍侵華的遺址遺跡,如731部隊遺址、虎頭要塞、東寧要塞等。這些遺址遺跡雖然不屬于抗戰文化資源,但它印證著日本法西斯慘無人道的殖民侵略罪行,可將其視為罪證類、警示類的遺址遺存,對于弘揚“十四年”抗戰史,警示人們勿忘國恥、居安思危、奮發圖強具有重要意義。

(二)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特征分析

東北抗日戰場是我國局部抗戰的主戰場,抗戰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環境最艱苦,因此,與我國其他地域抗戰文化資源相比,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特征明顯。

一是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分布廣泛、豐富多樣。據統計,東北境內現有41個革命戰爭年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9個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有東北抗日聯軍戰斗遺址萬余處[4]。在這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中,涉及東北抗戰的保護單位占有絕對比例,它們和數以萬計的東北抗聯遺址遺跡分布在三江大地、白山黑水之間,賦予了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分布廣泛、豐富多樣的地域特征。

二是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歷史地位突出、備受關注。在國家公布的首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錄、5個英雄群體名錄中,涉及東北地區的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多達12處,涉及東北地區的抗戰英烈多達40余人,八女投江更是作為女性英雄群體被收入到英雄群體名錄。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東北抗聯精神赫然在列。這充分說明東北地區“十四年”抗戰以及由此積淀形成的抗戰文化資源得到了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可。

三是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歷史價值厚重,資政育人意義重大。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江橋抗戰遺址、八女投江雕塑、趙一曼犧牲地、蘇軍碑塔陵園以及東北抗聯遺址遺跡等為代表,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在時間跨度上完整呈現了“十四年”抗戰的恢弘歷程,突出了中國共產黨是抗戰中流砥柱的歷史地位,彰顯了以東北抗聯精神為底蘊的偉大抗戰精神,詮釋了中國人民與世界正義力量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守望相助,也真實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野蠻兇殘。這些多維視角生動再現了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歷史本真,昭示了正義必勝的道義,為深入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提供了詳實充分的史學依據,更賦予了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濃厚情感共鳴,具有極強的親和力、感染力、說服力,是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

二、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對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意義重大

如前所述,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歷史價值厚重,資政育人意義凸顯,是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對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增進對“十四年”抗戰的史學認知和價值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一)東北抗戰文化資源進一步豐富了“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內容

長期以來,關于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一直是史學界的聚焦點?!鞍四辍笨箲鹱鳛閭鹘y史學提法,它勾勒出了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礎上,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全面抗戰,并贏得抗戰最后勝利的過程。但這一提法無法涵蓋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人民奮戰在白山黑水間的歷史場景,也忽視了國民黨愛國官兵英勇抗戰的歷史存在,無法全面表達中國抗戰的長期性、整體性。近年來,人們開始逐漸認同“十四年”抗戰的新提法?!笆哪辍笨箲鹗侵笍?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的這段抗戰歷史時期,包含了“六年”局部抗戰和“八年”全面抗戰兩個歷史階段。它從整體上反映了在日本侵華戰爭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國抗戰的地域范圍逐漸擴大、民眾抗戰參與程度與民族意識不斷高漲的歷史漸進過程,實現了抗日戰爭由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整體貫通,客觀還原了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全貌。正因如此,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成為大眾化史學教育的新命題。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八年”全面抗戰的重點宣傳,人們對“八年”全面抗戰的認知程度較高,對“六年”局部抗戰的認知程度相對較弱。因此,大力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一個基本維度,就是要加大對“六年”局部抗戰的宣傳力度?!傲辍本植靠箲鸢|北地區的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綏遠抗戰等,但東北地區的抗戰持續時間長、地域范圍大,特別是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成為局部抗戰的主戰場。因此,加大對東北地區抗戰的宣傳力度,突出東北地區抗戰的歷史地位,才能更好地彰顯“十四年”抗戰的整體歷程。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是東北抗戰的文化標識,是對東北地區抗戰的歷史記憶和深刻追思,加大對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發掘保護和弘揚傳承,必將豐富“十四年”抗戰史的內容,夯實“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基礎。

(二)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為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提供了詳實的史學依據,增進了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現實說服力

弘揚“十四年”抗戰史就是讓人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艱辛歷程,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是抗戰中流砥柱的歷史地位,正確認識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貢獻,銘記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慘無人道的殖民侵略,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是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主要目的,也是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基本內容。尊重歷史事實,用史料證明歷史,這是史學研究和史學教育的最基本方法。弘揚“十四年”抗戰史,就是用詳實豐富的史料來證明闡釋這段歷史。2017年4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時強調:“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盵5]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述了歷史文物的時代價值,啟發我們要用好文化資源。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特別是抗戰文物、遺址遺跡,這些都是闡釋“十四年”抗戰史最詳實的史料,是東北地區抗戰的記憶符號。堅定文化自信,依托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講好東北地區局部抗戰的歷史故事,進而講好全國“十四年”抗戰的歷史故事,是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應有的視角。如:北大營營房舊址、“九·一八”事變殘歷碑、江橋抗戰遺址、趙一曼的遺跡遺物等,這些抗戰文化資源生動再現了“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軍民奮起反抗的歷史場景,充分說明“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6]。

(三)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有利于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牢固樹立“十四年”抗戰史觀

“十四年”抗戰史觀是人們對“十四年”抗戰的正確史學認知和基本觀點,如: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等。弘揚“十四年”抗戰史,就是要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并在人們的史學認知中培養正確的抗戰史觀。樹立“十四年”抗戰史觀最關鍵的就是要引發人們對“十四年”抗戰的情感共鳴,自覺增進對“十四年”抗戰史的價值認同。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東北抗聯戰士的理想信念、紅色基因、浴血奮戰的生動闡釋,是偉大建黨精神的賡繼發展,構成了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核和厚重底色。如趙一曼留給兒子的書信、八女投江的感人事跡、楊靖宇烈士陵園、趙尚志烈士墓碑等,這些抗戰文化資源穿越時空,傾訴歷史,折射著東北抗聯精神的熠熠光輝。依托這些抗戰文化資源,必能潤物無聲、化物育人,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紅色文化的境界里,自覺接受思想洗禮和精神熏陶,增進對“十四年”抗戰史的價值認同,進而牢固樹立“十四年”抗戰史觀。

三、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與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路徑耦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盵7]總書記的系列講話準確定位了紅色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為弘揚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提供了重要理論遵循。新時代,要充分依托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聚焦“宣傳態勢、受眾主體、創新應用”的三重維度,優化路徑選擇,推動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與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深度耦合。

(一)加大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宣傳力度,強化宣傳態勢,是推動兩者之間深度耦合的基本前提

東北地區偏于祖國一隅,抗戰文化資源豐富厚重,但是,與以紅色文化資源著稱的井岡山、延安等地相比,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略顯遜色,其歷史價值的影響力與現實社會的認知度并不匹配。因此,強化對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宣傳,是弘揚東北抗戰文化資源亟待解決的問題。各級黨委政府的宣傳部門要高度重視、新聞媒體機構要跟蹤報道、網絡媒介平臺要大力宣傳、文化旅游機構要持續推動,構建全方位宣傳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新格局,形成有效的宣傳新態勢,打造東北地區抗戰文化資源的紅色名片。

(二)精準對焦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受眾主體,按類別、分層次地開展學習教育活動,是推動兩者之間深度耦合的重點內容

首先,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樹立“十四年”抗戰史觀,要從青少年特別是學生抓起,推動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融入學生“十四年”抗戰史學習。通過現場教學、情景教學、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探索將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融入“十四年”抗戰史教學的新途徑;結合重大節日、特殊時間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營造弘揚“十四年”抗戰史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樹立“十四年”抗戰史觀,重點要從廣大黨員干部抓起?!笆哪辍笨箲鹗肪褪侵袊伯a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抗戰的歷史,在黨員干部中弘揚“十四年”抗戰史,這是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應有之義,要用好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生動教材,通過抗聯精神的黨史宣講、現場實踐教學、理論探討爭鳴等形式,推動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有機融合,實現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長效化、常態化。最后,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樹立“十四年”抗戰史觀,要從人民群眾抓起,只有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樹立起了“十四年”抗戰史觀,“十四年”抗戰史才真正成為人們普遍的史學認同。為此,聚焦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東北地區旅游資源優勢,把紅色抗戰文化旅游資源與白色冰雪旅游資源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培植振興東北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發揮紅色旅游資政育人的效應,讓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東北紅色抗戰文化資源,增進對“十四年”抗戰的整體認知。

(三)依托大數據資源和融媒體技術,實現對東北抗戰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應用研究,是推動兩者之間深度耦合的全新視角

一方面,依托大數據技術、VR技術、網絡資源優勢等,創建東北抗戰文化資源數據庫,為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提供豐富、便捷的寶貴資源;另一方面,依托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微課、微電影、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拓寬東北抗戰文化資源傳承弘揚的渠道,通過數據庫建設和傳播渠道布局,為全國人民依托東北抗戰文化資源,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弘揚“十四年”抗戰史提供全景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5-09-04(01).

[2]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J].新教育,2017(4).

[3]劉信君.再論東北抗聯精神——抗戰勝利70年后的評述[J].社會科學戰線,2015(6).

[4]于春梅.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初探[J].黑龍江教育,2020(7).

[5]潘汁.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J].當代廣西,2008(1).

[6]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9-04(01).

[7]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

作者簡介:王坤(1977—),男,漢族,吉林舒蘭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東北地域抗戰文化資源。

(責任編輯:王寶林)

猜你喜歡
抗戰史
大歷史觀視域下對虛無主義抗戰史觀的三重批判
基于微觀視域的抗日戰爭史研究
抗戰史教學思政教育功能的實現
紀念,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紀念,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臺兒莊賦
關于東北抗戰史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觀點的評析
郝柏村:寧被戴紅帽,不戴綠帽
“第五屆兩岸抗戰史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殺死一個鬼子有多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