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韌性理論視角下鼓浪嶼內厝澳片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

2022-06-11 17:37郝海燕
工業設計 2022年5期
關鍵詞:更新保護

郝海燕

關鍵詞:韌性理論;鼓浪嶼內厝澳;保護;更新

居住性歷史社區有活態遺產和城市社區兩種屬性。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歷史居住性街區保護困難重重,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對原住民的生活習慣產生了影響,同時對歷史街區發展脈絡也產生了客觀性的改變,傳統的歷史街區逐漸被商業化,街區人口結構也隨著商業化發生了變化,原住民流失,外來人口不斷涌入。除此之外,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帶來的各種現代設施的隨意介入也使得歷史街區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氛圍。因此,當老城的傳統文化氛圍受到沖擊時,為了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及原住民原有的生活環境,就需要加強其“韌性”。一方面在面對旅游和商業開發時,可以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減少對原有街區的破壞和影響;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歷史街區本身的城市系統的抵抗能力,更換老舊的生活設施及設備,在政府和當地居民的合作下進行產業策劃,從而改善歷史街區人口結構。此次研究選擇了內厝澳這樣一個典型的僑鄉聚落,從居住功能出發,對歷史國際社區的文脈空間進行了研究。

1 韌性理論概述

韌性理論最早出現在自然生態領域,在19 世紀中葉開始在工程學和心理學中被廣泛使用。從技術語匯到概念隱喻有著多重定義,但最原本的意思為“恢復到原始的狀態”,具體指面對干擾、沖擊或不確定性因素時,系統能夠抵抗、吸收、適應、應對外部變化,同時建立學習的能力[1]。利用各類資源維持空間現狀,并從其影響中恢復過來。綜上所述,韌性理論作為一種概念性方法,在平衡內外部穩定性的基礎上,避免外部的干擾和維持內部結構的持續性,也可以作為一種理論視角來應對居住性歷史街區的危機和挑戰[2]。

2 鼓浪嶼內厝澳片區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鼓浪嶼內厝澳片區的現狀

廈門鼓浪嶼在2007 年被列為國家5A 級旅游景區,2017 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厝澳社區位于鼓浪嶼偏西北方向,以傳統集中的居住功能為主,整個社區南高北低,背靠鼓浪嶼景區的筆架山、雞母山,西接福州大學鼓浪嶼工藝美術學院,北部為規劃的濱海旅游區(如圖1)。隨著地形的變化,該區域的空間紋理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山上的建筑沿等高線呈點狀分布;山體下方平坦的地形上的建筑被分塊布置,形成道路空間;從山丘到底部,建筑垂直于等高線,形成了隨地形變化的巷道空間[3]。

2.2 鼓浪嶼內厝澳片區的存在問題

2.2.1 外部環境被破壞

1) 旅游活動對居民生活有一定的影響。鼓浪嶼每年有500 多萬的游客到訪,是鼓浪嶼小島上居住人口的250 倍。隨著游客人數的逐年增加,鼓浪嶼對餐飲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這就導致了煙氣對鼓浪嶼環境的影響,帶來一定程度的垃圾污染。再者游客旅游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垃圾,增加了島嶼的環境壓力,使之明顯擠壓和干擾了社區居民生活的安寧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原住民選擇離島生活[4]。

鼓浪嶼的商業旅游活動大部分均在筆山社區和鹿礁社區進行。內厝澳片區中旅游景點雖然不算多,但是居民生活依然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干擾。根據實地調研和訪談,居民均表示說時常有游客誤闖入家中,夜晚靠近主街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嘈雜聲,這些都嚴重干擾了原住民的正常生活,導致社區生活結構發生了變化。

2) 旅游體驗模式的單一。隨著鼓浪嶼游客的增多,商業經濟的發展,盡管內厝澳片區文化歷史遺產和人文景觀豐富多樣,但由于旅游產業越來越商業化,商業產業模式過于單一,主要包括美食類、住宿類。加之部分商業產品缺乏一定的地域歷史文化,文化產品體系的保護利用不夠完整,慢慢的其他部分功能就被青年客棧、美食商鋪等功能所替代。此外,由于內厝澳社區缺乏合理的旅游路線規劃,文物古跡難以吸引游客。因此,在現代化商業的裹挾下,內厝澳片區原住民生活的原真性會漸漸消失,其歷史文化遺產也會受到一定的破壞。

2.2.2 內部系統的脆弱性

1) 交通不便。內厝澳片區位于鼓浪嶼中偏西北,離入島口較遠。由于島上所有物品均需從島外運入,額外的運輸費用提高了物價。加之鼓浪嶼面積較小,地勢崎嶇,出行全靠步行,其中也有很多斷頭路(如圖2),在一定范圍內無法接入其他成型路網,對老幼群體來說交通不是很便利。另外出島的輪渡時間限定,外出要受一定天氣變化的影響,不便的交通導致很多年輕人離島就業。

2) 住房質量不高。由于內厝澳片區的建筑都是有一定年限的歷史建筑(如圖3),建筑結構和質量普遍存在問題。很多老人都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舊房子里,不僅人身安全受到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整體的建筑風貌。很多的居住建筑并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內置配套嚴重不足,嚴重降低了生活質量。

3) 基礎設施與公共活動空間不足。內厝澳片區人口僅為居委會規模,常規基礎設施無法滿足島上的正常生活和服務,醫療、教育等設施嚴重不足(如圖4、圖5)。同時由于教育、醫療、工廠及其他基礎配套設施逐漸遷出島內,生活便利性大大降低。由于規模不大,一些家居生活的日常需要,如干洗店、家具店等也難以滿足。另外,內厝澳片區人口建筑密度較大,公共活動空間被侵占,空間功能也較為單一,缺乏文化載體,無法體現周邊歷史與社區文化,每個獨立的空間單元可識別度較弱,缺乏有效的利用,同時其景觀綠化設計也過于僵化,隔絕了豐富的鄰里交往空間,忽視了生活氛圍的營造,因而社區公共空間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綜上所述,硬件功能設計的不完善,軟件功能設計的不重視,導致了年輕人向外流失,留下的基本都是沒有生活負擔和勞動能力的老年人。

3 基于韌性理論的鼓浪嶼內厝奧片區的保護與更新策略

3.1 提升文化韌性

文化韌性是指注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升社區內的地域文化性,展現其特色文化,活化歷史遺產,設計蘊含文化體驗的游覽路線。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及后期的邏輯推理逐漸梳理出一條內厝澳片區的主軸線,人群涉及居民和游客兩類人,權衡兩者的關系,根據人流路徑疊合與內厝澳片區現有居民生活活動公共空間及分布位置,確定了五組團的分布位置,最終形成了內厝澳片區主要功能片區規劃,整個空間布局形式為“一軸、四環、五組團”?!耙惠S”能促進商業經濟發展,“四環”能打造健康生活模式,“五組團”能展現歷史文化特色(如圖4)。內厝澳片區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歷史型社區”,既要有本身的社區型保護,也要有一定的對外展示要求。

整個空間敘事繼而由“起、承、轉、合、聚、敞、隱”7 個環環相扣的主題計劃串接而成,類似文學和戲劇結構的起承轉合,高潮起伏。秉承鼓浪嶼內厝澳片區保護與重生的城市設計思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嘗試把主軸線分為7 個區域,分別是:A 筆山公園、B 樂不思蜀、C 島城特色、D 吃貨天堂、E 鬧中取靜、F游民互動、G 沙洲風光,以點狀分布的室外場地通過道路串聯并延伸到五個組團(如圖5),并希望能夠在這五個具體的空間點上,利用場景轉譯的方式增添新的空間功能和空間形式。

設計以“看得見”和“看不見”兩種形式作為區分,“看得見”形式主要以場景轉譯的方式對周圍環境進行微更新(如圖6),增添“歷史型社區”特色展示,提升社區自信和居民自豪感。而“看不見”形式主要利用隧道空間,設計VR 虛擬展館(如圖7),再現鼓浪嶼的前世今生,以此凸顯和強化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通過游覽路線將“點”串聯成“線”,豐富旅游體驗模式,展現內厝澳的地域性歷史文化,以此提升社區的文化韌性。

3.2 提升社會韌性

社會韌性是指針對不同的社會人群,綜合各方面因素,社區環境作出適應性的調整,所涉及的各個要素都與“人”相關,使得社區抵御外來沖擊且不失去自身的結構特征。整個內厝澳片區規劃改造以“隱秘的角落”為主題,對于居民來說,“角落”承擔著居民集中的日常生活,而對于游客來說,“角落”提供了想要探尋內厝澳地區更有趣地方的展示功能。因此“角落”協調整合了不同的人群需求,承擔起提升社會韌性的關鍵作用。

而“角落”主要以四環作為連接,根據居民游客需求,“四環”分別為居民生活環、健身活力環、游人玩憩環,靜心漫步環。步行體驗外環設置一些基礎服務設施,首先在避免對其他原住民產生不必要的干擾的情況下,設計有特色的道路標識,可以方便游客高效率并快速的到達目的地。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優化街道商業空間布局,將商業設施進行分開布置,可分為旅游型商業設施與居民型商業設施,這也協調了原住民的社會交往空間與游客的旅游活動場所。

應針對不同的人群,有條理、有原則的對社區環境進行適當改造(如圖8)。首先以老年人群體為主,一是將戶外空間進行適老化改造,如增設老年服務設施,設計老年慢行健身步道系統,二是對住宅室內空間尺度進行改良設計,以此更好的為老年人提供便利。再者以年輕人為主,可以適當利用社區內閑置現有的資源,將同類型的產業進行適當分類集聚,并注入新鮮血液,注重文化與科技元素的融入,深入挖掘內厝澳片區的文化價值,創造多元化和動態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此可以更好地塑造具有活力的社區新形象[5]。

3.3 提升經濟韌性

經濟韌性是社區發展的血液循環系統,在應對不確定因素時,維持社區內部的經濟活力發展,通過發展特色創新、文化產業,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以此豐富產業的多樣性。通過內厝澳片區公共空間的梳理,利用閑置公共空間,進行具體的建筑空間設計,以其形成不同空間,滿足居民的需求,從而提高居民的歸屬感。用設計喚醒閑置空間,整治周邊建筑外觀,優化植物景觀。此外,還可以增加公共休閑設施,營造吸引人的、有活力的公共空間。例如為了向市民與游客開放演出,加強彼此間的交流互動,設計可以舉辦社區文化活動的舞臺空間,這種設計既能復興社區內的傳統優質文化,又能促進新文化產業的產生。再者以小節點媒介入手,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如圖9),如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等,在歷史文化積淀的基礎上,注入相關創新型的文化產業[5],一方面以此加強與相關地域歷史文化的聯系,另一方面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從而引領新的文化。此外,通過觸媒效應和政府的產業扶持政策,提高社區的發展活力,這不僅重新煥發了社區經濟新活力,也提升了社區的經濟韌性。

3.4 提升環境韌性

環境韌性提供了物質環境空間與發展空間,強調社區內部生態綠色景觀的營造,為社區提供了公共綠地,以此構建景觀空間格局。深入景觀設計,增加綠地與品質,讓綠色基底滲透到內厝澳片區,并串聯現有綠化節點,對部分建筑進行立體綠化(如圖10),并結合屋頂綠化,豐富社區空間的層次感,構建三維綠護系統,從而增加了內厝澳綠化面積和感官效應,提升社區的環境韌性。針對公共空間綠化景觀的稀缺及品質較為低下的問題,以擴大公共綠地為目的,對現有空地進行改造升華。打破了綠地和晾曬的局限性,融入有樂趣的綠色藝術空間,如設置構筑物供居民休息,建設鮮花樂園供孩童玩耍等等,不僅增加了居民戶外鄰里交往的可能性,同時也為居民創造了高質量、環境宜人的公共交往場所[5]。在旅游高峰期,特別是在主干道附近的住宅區,針對居民被游客噪音干擾的問題,采用綠化等物理屏障,從而更好地減少噪聲干擾。

3.5 提升制度韌性

制度韌性的特點是“重組、維持、發展”,是指促使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相關建設,維持社區的治理發展,同時,調節多元主體的訴求是制度韌性體現的關鍵。首先明確社區治理的主體是社區居民,再者以社區建設為中心,調動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建設度,以此促進社區的建設。讓社區居民成功擔負起對社區治理的職責與義務。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奠定“社區共建”,從鼓勵積極引導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入手,征集關于社區建設各方面居民的意見;另一方面在吸引更多設計資本活化社區的基礎上,建立以居民為主體的多方合作模式。同時,通過居民與商業、旅游經營者多方面、多方位的協調,以此提升內厝澳社區的制度韌性,從而大大減少社會之間的隔離,加強智慧的旅游管理。

4 結語

由于韌性理念是基于系統思維產生的一種理念,因而社區中任何子系統的變化都會影響整體系統的韌性。在此基礎上,為提升居住性歷史社區的系統韌性,從文化、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五個方面分別進行相關闡述。無論是面對環境污染的壓力,還是商業旅游開發等的外界因素干擾時,都能以提升社區文化韌性為基礎,建構歷史文化保護的韌性,提高社區整體系統的修復能力,以此發展原住民傳統生活的原真性,利用其自身優勢,發揚文化特色,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6]。

猜你喜歡
更新保護
燃燒驅動連續波化學激光器的噴管發展
魏晉南北朝經學的演變與更新
語文教學中的創新能力培養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反滲透長期停用保護方法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