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地住宅建筑設計應用研究

2022-06-14 04:51顏祎辰
中國房地產業·中旬 2022年4期
關鍵詞:山地道路空間

【摘要】我國山地地形復雜多變且山地面積占全國陸地面積的69%,山地建筑的規劃布局、交通組織、景觀空間的設計相比平原建筑設計更為復雜,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豐富多樣的城市空間。本文結合黔中天階HC-14-01東地塊項目實踐,從總體規劃、場地設計、豎向設計、交通組織出發,論述了山地建筑設計要點。

【關鍵詞】山地設計;住宅設計;豎向設計?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1.049

引言:

我國山地面積較廣,隨著成熟進程加快,平原土地已遠遠滿足不了城市化的需求,山地建筑是每一位建筑師必須考慮的類型。面對地形復雜,高差較大的情況,需因地制宜進行建筑設計。以黔中天階HC-14-01東地塊項目實踐,從總體規劃、場地設計、豎向設計、交通組織出發來進行探討山地住宅建筑設計。

1、黔中天階HC-14-01東地塊項目背景

貴安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將全國大數據應用于創新示范區。 2015年被列為第二批國際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6年5月,貴州貴安新區成為國務院首批雙創“區域示范基地”。

該項目HC-14-01地塊為二類居住用地,用地面積為178159.26㎡。項目用地位于城市發展“雙軸”區位價值凸顯,發展潛力巨大,用地周邊分布三大城市商圈:花溪區政府商圈、童世界商圈、大學城商圈,交通、教育、醫療、配套于一體;其次緊鄰環城快鐵黨武站(在建中)、有軌電車T5線童世界(規劃中)、公交樞紐、BRT、S1號線、南環高速等多維立體交通配套、暢達全程,出行交通便利。項目周邊5公里范圍擁有學校19所,其中包含7所小學4所中學,用地內還規劃3所幼兒園,1所中小學,一出家門,即進校門,毗鄰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等約12所高校,享一站式全齡段優等教育,學生上學路徑短,出行方便。

2、山地住宅建筑規劃設計原則

2.1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在設計之前根據場地現狀條件以及地形圖提供的信息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考慮項目所在地與周邊環境相融合,以及交通組織的可達性和便利性,將現有景觀資源結合景觀設計及其細節統籌考慮;(2)根據地形來布置建筑的朝向、高度、間距以及整個總圖布局形態,使其和周邊環境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以此來降低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3)深入考慮文物保護單位周邊地形,環境設計與文物保護單位統一考慮。

2.2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原則

將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原則貫穿整個項目設計,讓建筑與周邊環境更加親近,實現人與自然良好相處的狀態,以此確保區域性生態良好運轉和多樣性城市形態。

2.3規劃設計與區域整體協調原則

地塊規劃區域與應與上位規劃相呼應與銜接,合理布局配套公共設施的設置,統籌建筑布局和各功能區域空間分布高低錯落有序,綜合建筑形態效果與城市發展定位一致,最終實現區域發展和整體布局相協調。

3、山地住宅建筑場地設計原則與策略

3.1場地設計原則

3.1.1節約用地與土方平衡

該項目山地地形復雜,住宅用地高于周邊道路較多,在滿足長度任務我要的基礎上,對其自然地面結合豎向設計進行局部改造,以此減少回填土方的外購,確保場地內部土方量的平衡。在該案例中場地內部起伏較大,最高差約為30m,如何合理的開挖山體直接影響到周邊環境和項目建設成本。

3.1.2營造空間感與增加舒適度

在山地上建造錯落有致的建筑結合景觀設計的營造使其形成不同的空間組合,讓居民能夠在場地內步移景異,體驗多樣性空間,增強了居民趣味性體驗和居住體驗。在不同高差的空間之間交通要道的坡度不宜過大以此增加居民出行的舒適度。

3.2場地設計策略

3.2.1合理利用地形 ,設置南向護坡

結合場地周邊道路北高南低的特點,將南邊沿街道路設置2m-6m的護坡,以此減少土方量,城市道路和場地通過臺階連接,護坡前設置沿街商業。

3.2.2道路設計的合理性

本項目內部道路為小區出入口與各樓房、各樓房之間、車行出入口與地下車庫出入口之間的聯通道路。項目內部道路橫斷面寬為4-7m。地下車庫出入口道路寬度為7m;內部道路設置人行道,寬度分別為7.5m,確保滿足人車分流的功能需求。其他內部道路寬度為6m和4m,滿足消防通道和車輛出行需求。

4、山地住宅建筑規劃設計應用案例

4.1規劃結構設計

4.1.1總體布局設計

該項目采用南北大圍合的建筑布局模式,做到“圍而不合,環保有情”,盡可能留出內部較大景觀花園。住宅均為32層的高層住宅,以板式形態布局為主,建筑沿用地周邊排列。整體布局追求方正規整,并且確保了住宅的良好通風、日照、開闊的視野和方正實用的建筑內部空間,南北向住宅均保持了較大的樓棟間距,讓布局顯得寬松的同時,營造活潑、靈動、趣味空間,讓“均好性”得到最大化的體現。如圖1。

4.1.2道路交通設計

道路交通主要分為以下兩個部分:(1)在對外交通與出入口布置上,根據周邊道路情況,將整個小區共有兩個車行出入口與市政道路連接,利用地形高差設置半地下室,在緯三路規劃校區人行主入口,在入口處設置有較大的景觀廣場;每一個出入口處均設置有地下車庫出入口,平進平出便于外來車輛直接在入口處進入地下;(2)為適應汽車交通的發展,靜態交通也是規劃重點,小區機動車停車采用周邊停車和地下車庫相結合的方式,周邊停車布置與小區外圍與彈性道路沿路,減少內部的干擾,其余則全部采用地下停車,地下車庫則對機動車進行分區規劃集中管理。

項目東側地塊規劃2550個地下停車位和66個地面停車位,共設置3個車行出入口,3個地庫出入口,3個人行出入口。車行出入口3#位于彈性路(支路),距最近的緯三路—彈性路交叉口40m,與3#西側地塊的車行出入口相距20m;車行出入口5#位于緯三路(次干道),距最近的緯三路—思雅路交叉口60m;車行出入口6#位于彈性路(支路),距最近的彈性路—甲秀南路交叉口50m,由于6#車行口北側設置有較高的擋土墻,限制位置無法再向北移動;東側地塊共3個地庫出入口,均為雙向,地庫出入口數量、寬度(雙向7m,單向4m)、距城市道路的緩沖段距離(≥7.5m)、地庫門禁距道路的距離(≥10m)。

4.1.3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設計分為“中心綠地空間——庭院空間——建筑空間——私密空間”四大功能區域,不同空間的穿插組合體現步移景異效果。宅間空間處理上更重要的是完成從公共空間到半公共空間的過度,結合居住區現狀,通過微地形處理、綠化和人行道的設計形成空間序列。重點解決的是歸家動線連續空間,以此體現其歸屬感。在各個核心節點將公共設施納入景觀小品統一設計,協調樣式與風格。信息標識系統布置于小區內醒目位置。標志的色彩造型設計與建筑、景觀環境以及自身功能保持一致。

4.1.4 建筑戶型設計及建筑立面設計

該項目的戶型設計依據地塊的規劃控制要求,考慮氣候環境和生活習慣,結合項目自身的開發特點,設計100㎡和117㎡兩個面積段主力戶型,以滿足不同住戶的需求:100㎡戶型為3室2廳2衛,南向陽臺客廳和次臥連通;117㎡戶型為3室2廳2衛,其中客廳采用橫廳設計,6.6m大面寬和相對應的進深1.8米寬景大陽臺,住戶可根據自身需求將客廳劃分為兩個獨立的功能空間。本項目戶型盡量做到南北通透、大面寬、小進深,既取得良好的通風的效果,保證每戶均有充足南向采光,同時盡量避免西曬,為整個建筑節能創造必要的條件。其次在戶型進深與面寬方面進行深入的推敲,在保障地塊容積率的同時,盡量做到節約土地,營造景觀,提高了生活的品質和檔次;戶型各功能房間比例分配合理,戶型結構方正便于改造多層次內部空間以滿足不同家庭結構成員需求,客廳、臥室等主要房間開間進深均做到了合理實用。

立面采用現代風格,突出豎向硬朗的線條,極具現代感。力求表現一種簡潔、大方、穩重的氣節。外墻平整,減少掃自遮擋,視覺上讓人感覺幕墻外觀,公建化的處理手法,實者采用窗墻體系,土建做法,降低成本。高層建筑底部采用玻璃透空設計,凸顯現代感和建筑層次,利用突出的構架作為泛光照明的伏筆,從遠處看增加了該社區的標識性;建筑主體采用大面積玻璃門窗增加了建筑的現代感,主體進行標準化設計的同時形成很好的序列感,也進一步的有效控制成本;建筑細部上采用“超纖細”邊框,實現更大的窗地比,同時通過線條、收頭等精致的細部彰顯高級感;建筑基座則采用簡約大氣,充滿歸家儀式感,部分樓棟底層架空,置入活動空間空能,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材質上住宅外墻主要采用灰白色仿石漆高檔涂料,色彩簡潔明快,立面材質亦進行細致設計;結合屋頂及細部處理,墻面處理及材質組合使立面成為外部空間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管是在建筑體型的選擇上,還是在建筑外墻材料及造型的設計上,都是本著保證整體效果的同時,節約建筑成本的原則,真正提升建筑的性價比,為業主打造即經濟又美觀的好房子。

4.1.5 教育配套設施設計

根據當地規范要求該項目需設置不少于12個班幼兒園,用地面積7200㎡。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尊重和延續了貴陽傳統建筑,和當地居民呼應,同時引入現代的建構語言,運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現代建造技術營造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建筑風格。建筑立面上,近人尺度的墻面主要由傳統建筑材料青磚砌成,其余外墻則一律是白色灰泥,在周邊的環境里脫穎而出,為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純凈。

在幼兒園的交通組織方面,將彈性道路加寬人行道,承擔幼兒園及文保地塊交通的道路應做人車隔離,增加人行道,并對所有道路做斷面分析。幼兒園考慮交通接送幼兒的便捷性以及暫??臻g。項目的地庫出入口不與市政道路直交。

4.1.6 文物保護單位

地塊中心區域高地為古代兵站堡壘遺址,根據當地政府要求需獨立對外開放,在人行流線上文保用地有獨立人行通道,可供游客直接進入地塊觀光;地塊機動車共用校區東南車行通道和停車場;建筑退文物保護單位用地3m,以此確保文物保護用地的安全防護。

4.2場地內豎向設計

4.2.1地塊高差現狀分析

場地周邊道路北高南低;現狀地形整體變化非均勻坡度,地塊住宅用地高于周邊道路,中小學用地低于周邊道路,緯三路與甲秀南路高差達26m,坡度約4.6% 。東西向高差平緩;高差約13.6m,坡度約1.0%。

4.2.2高差設計策略

場地內部現狀標高平均高出城市道路22m,最大高差為32m,內部起伏最大高差為30m,因此盡可能抬高場地設計標高,將地庫地板標高略低于現狀地形標高,使得市政道路平進地庫負一層,這樣能夠減少土方量,場地內部的土方可以取得自平衡,地形高差較小,護坡面積較小。

5、場地高落差地形條件下的建筑設計優化措施

5.1規劃設計以功能為重、形式豐富

建筑規劃布局應結合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在遵循自身地形特點的基礎上加強對周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塑造多樣性空間的同時滿足建筑的日照、建筑高程、建筑間距和建筑整體形態,使得建筑和人能夠更好的融入到環境之中。

5.2根據地形現狀確定場地設計方案

在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區,建筑用地面積水平方向受限,在城市建筑建設的進程中可根據平行等高線布置建筑和交通,在滿足建筑間距和道路寬的同時保持等高線平緩放坡,有利于交通組織的流暢性。

對于落差較大的地形可合理設置臺地,通過場地內填、挖形成合理的標高臺地,臺地上可建建筑也可作為居民互動休息空間。

5.3安全防護設計

5.3.1山地安全設計

山地建筑必然會涉及擋土墻土和土方工程,確保山體穩定,防止滑坡等相關自然災害。本項目在場地內完成土方填挖保持土方平衡,和周邊地形保持合理的高差,盡量避免設計較高的擋土墻。

5.3.2擋土墻設計

本案例在擋土墻的設計上,通過對不同高度分區布置:(1)高度大于2m、小于6m的擋土墻的上緣和建筑的近距離大于5m,下緣與建筑的凈距離大于3m;(2)高度大于等于6m的擋土墻作為退臺處理,退臺寬度大于1.5m,(3)建筑與高度大于1m的堡坎相對時,建筑外墻外框線與堡坎底部距離大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小于3m。

5.3.3場地消防設計

消防環路的設計充分利用人行街道和各個活動廣場,作為限制性路來滿足消防要求,這樣可以盡量減少對庭院人行影響,多布置綠化和活動設施。規劃中樓棟間距之間需滿足消防間距。

高層均設消防登高場地,消防按照二類居住用地考慮設防,按規范分防火、防煙分區,用防火卷簾分隔,疏散通道及出入口,消防車道坡度小于8%;城市規劃道路和基地內消防車道共同形成消防車道系統,消防車可從消防車出入口進入基地,基地內環形車道寬度不小于4m,作為消防車道,每棟住宅長邊均設置消防車道作為消防撲救面,消防登高面長度均不小于高層建筑主體周長的四分之一,坡度不應大于3%。在緊急情況下,消防車可進入區內具有消防車通行能力的硬質景觀鋪地進行撲救作業。各棟住宅之間的防火間距均滿足規范對最小間距的要求。

結語:

綜上所述,山地地形復雜多變、起伏較大,需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建筑設計,隨著現代化城市的快速發展,山地建筑設計所占的比重得到突顯,建設體現山地建筑特點,提高人們的居住生活質量,突出規劃建設的前瞻性、創新性是每一位設計師不斷持續努力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83-99[S].

[2]盧濟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寧一瑄.山地城市高密度發展下城市公共空間優化研究[D].重慶大學,2015.

[4]齊康.山地與濱水建筑淺論[J].建筑與文化,2019(04):20-21.

[5]郭春俠.山地城市住宅項目交通影響分析[D].重慶交通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顏祎辰(1986.02-),男,漢族,湖南郴州人,碩士,畢業于西南林業大學,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

猜你喜歡
山地道路空間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道聽途說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關于山地建筑設計要點的分析
淺析山地別墅的景觀設計及施工特點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