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現象式學習”的勞動教育探析

2022-06-15 09:48繆青
中國德育 2022年9期
關鍵詞:家務活場域學習者

現象式學習強調現象與個人視域、生命進程間的關系。學習者對現象的認識是具有情境性的,不僅體現為學習者自身的已有經驗, 還包含學習者將自身置于其中的,現象得以發生的情境?,F象式學習注重學習者在親身體驗中,身體、認知和真實世界的有機統一。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歷來堅持的教育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與時俱進,發展、演變。今天的勞動教育是優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全面發展、創造未來美好生活、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的非常重要的學習通道。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滲透勞動教育?很多專家、一線教師從教材、教學等角度研究了勞動的育人價值、教材的結構化設計、教學的邏輯起點等。筆者試從文化互鑒的視角,從芬蘭教育大力倡導的“現象式學習”中尋求啟發,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中引入“現象式學習”開展探索。

所謂“現象式學習”是以真實世界現象為學習起點,從學習者前理解出發,在具身探究和社會參與中修正對現象的認識,進而創造多重表征意義的新型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首先鼓勵學生以生活中的真實現象或關心的主題為學習內容;其次提倡“做中學”,讓學生在項目合作中學習溝通和理解;再次引導學生學會對他人的觀點或身邊的現象進行反思批判;最后主張從現象到話題的選擇,再到課堂的學習、實踐、評估,都由學生自己完成。筆者將探索過程梳理如下。

一、關注生活現象,生成學習主題

現象式學習中的“現象”可以是來自外部世界的真實對象,也可以是學習內容的系統框架或學習事物的隱喻框架?,F象本身并沒有意義,重要的是學習者如何把握、理解與解釋現象。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生活的價值。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關注學生生活中的現象,挖掘其隱藏的教育意義,即可生成有價值的學習主題。

現象式學習構建了五層環形模型,每一層現象對應不同技能:第一層是源自自我的現象,第二層是來自社區和社會的現象,第三層是有關文化的現象,第四層是有關自然環境的現象,第五層是有關現實結構的現象。依據這一模型,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擴展出生活領域 “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共同的世界”,引導學生在這些領域中發現“現象”。

第一層在“我的健康成長”領域,引導學生關注自我的“現象”,指向學生自身的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和生活管理,如一年級“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學生沒有整理收納的意識、不會整理的方法、缺少日常整理的習慣等,這些現象都來自學生真實的生活,都可生成有意義的學習主題。第二層在“我的家庭生活”領域,關注家庭生活中的現象,指向學生主動承擔家庭責任,明白家務對于個人成長與家庭和諧的意義,如四年級“這些事我來做”一課,學生中存在的現象比較復雜:有的愿意主動承擔家務勞動,有的覺得家務勞動占據學習時間,有的是大人不支持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這些現象具有反思和探究的意義。第三層在“我們的學校生活”領域,關注班級、校園生活的現象,指向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集體意識,促進其社會性發展,如二年級“我是班級值日生”一課,做值日時遇到的困難、做值日挑三揀四、一邊值日一邊打鬧……這些現象在校園生活中比較普遍,這里面不僅涉及勞動技能的培養,更涉及勞動育人、勞動育智。第四層在“我們的社區生活”領域,引發學生對居住的社區,甚至社會現象的關注,使學生感知各行各業勞動的價值,體悟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深刻意蘊,如三年級“我的家在這里”一課,從社區的人、物、事中關注小區的綠化管理、健身設施的維護、業主遛狗、物業的職責……這些現象生成的學習主題,指向學生公民主體意識的培養,以及對其生長地的歸屬感、認同感的情感激發等。第五層在“我們的國家”“我們共同的世界”領域,滲透了大量隱形的勞動教育資源,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地理、歷史的取材中挖掘細節、發現現象,使學生初步感知中國勞動思想的文化脈絡,國際視野下和而不同的勞動文化樣態,如五年級“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火藥在煉制丹藥時偶得、造紙術的發明、從自然現象感受二十四節氣等,學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透過現象感受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在中華文明的創造中,呈現的勞動態度與勞動精神。

借助環形模型理念,引導學生在不同年段,關注不同生活領域的現象,由現象生成活動主題、討論話題、探究課題,有利于學生在一個個鮮活的學習主題中,理解真實世界并探索未知世界。

二、創設勞動場域,生成真實體驗

現象式學習強調現象與個人視域、生命進程間的關系。學習者對現象的認識是具有情境性的,不僅體現為學習者自身的已有經驗, 還包含學習者將自身置于其中的,現象得以發生的情境?,F象式學習注重學習者在親身體驗中,身體、認知和真實世界的有機統一。

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了“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的基本理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勞動素養教育應回歸兒童的生活場域,使他們在勞動實踐的經歷中體驗、感悟、行動,塑造其尊崇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新勞動等優良的勞動品質。

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勞動場域有哪些呢?基于課堂教學的特點,我們將勞動場域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真實的勞動場域,一類是真實與虛擬結合的勞動場域。

真實的勞動場域更多地是以課堂為核心,向課堂兩端延伸。如:校園內,每天班級生活中的值日生打掃的場景、節日前學生裝扮教室的場景、勞動園中耕種的場景,以及其他課程中的手工勞動、創新實驗;校園外,學農活動、社區勞動、公益活動,以及家庭中充滿煙火氣的家務勞動場景等。這些真實的勞動場域讓學生身體在場,親身體驗真實現象,使用真實的勞動工具開展實踐,親自向專業人士學習請教。皮亞杰認為:“身體活動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闭鎸崉趧訄鲇蛳碌木呱韺嵺`,將學生的認知、身體與環境相結合,是勞動和教育的深度結合,在勞動中滲透教育,在教育中滲透勞動。

真實與虛擬結合的勞動場域需要以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情境、社會熱點話題、國內外的重大事件為素材,借助教學方法、信息技術,在課堂上引領學生身入其境、心入其境?,F象式學習認為虛實結合的學習場域能為學習帶來新的契機,擴展學習的時空邊界,增強學習者的體驗感與參與度,加深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如四年級“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通過視頻展示優秀的創意作品,激發學生勞動創新的熱情;二年級“我是班級值日生”一課,通過繪本故事“洋洋值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世界中的自己;一年級“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通過連線專業的整理收納人員,為學生演示收納技巧,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體驗空間;五年級“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課,通過創設游戲情景,學生模擬進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在游戲情境中穿越時空,了解古代勞動者的智慧和工匠精神。真實與虛擬結合的勞動場域打通了勞動、技術、生活之間的壁壘,使勞動教育融入真實生活。

三、構建學習共同體, 提升思辨能力

現象式學習是一種強調整體性的學習方法,提倡將校內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學生應當學會在協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學習者需意識到自己是團隊中的一員,看待真實世界的視角只是眾多視角中的一種,要學會對他人的觀點或身邊的現象進行反思批判。

勞動教育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亦是由這一完整概念展開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當教與學向四面八方打開,基于真實生活的現象會多樣化,呈現的思想觀點也會復雜化。

以四年級“這些事我來做”一課的兩個教學片段為例。

【片段1】

課前下發任務

學生自由組合,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組織一場家務擂臺賽。形式不限、競賽規則由學生自主商議制定,每場比賽時間不超過5分鐘。

課堂小組活動

有的小組就地取材,用同學正在穿的校服外套,開展疊衣服比賽,看誰疊得又快又整齊;有的小組帶來襪子,進行創意折疊大賽,看誰折襪子的方法多;有的小組帶來韭菜、蔥、蒜等常見、易混淆的食材,請同學辨認;有的小組用PPT呈現房間雜亂的景象,請同學設計整理房間的方案。

賽后師生交流

師:通過剛才的家務擂臺賽,你有哪些收獲?

生:家務活只有經常練習,才會熟能生巧。

生:同學們想了那么多襪子、衣服的疊法,我覺得很有創意。

生:有些菜看上去差不多,其實細節上還有很大差別。

生:整理房間,需要有計劃、有步驟,這里面學問真大!

師:我也學到了很多,我發現收拾房間還要用到數學的“統籌安排”,認識蔬菜要用到“聞”“摸”等科學觀察方法。

……

傳統教學中的“家務擂臺賽”通常由教師課前做好一切準備,課堂現場中學生多是被動參與。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成為學習共同體后,教師提前預告,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將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視角之下,學生全身心投入、創意無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甚至學生與家長在溝通與傾聽中奉獻智慧、彼此接納、相互學習。

【片段2】

課前下發任務

采訪家中的長輩,看看他們對你做家務活有什么看法?

課堂師生分享

師:通過課前采訪,家中的長輩對你做家務活有哪些看法?

生:在我們家,爺爺負責接送我,奶奶負責家務活,爸爸媽媽都不做家務,所以他們也不讓我做家務。

生:爸爸媽媽覺得小孩子做家務活挺好的,但是一定不能影響學習。

生:我每天忙學習,沒時間做家務。

(此時,很多學生點頭)

生:爸爸說現在很多的家務活都通過智能家電完成,沒必要花時間學習。

生:媽媽說家務活不用學,長大自然就會。

……

當課堂延伸到學生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一些具有爭議的現象就會出現,教師要學會做“科學助產士”,引導學生探尋各種觀點背后的原因,并嘗試尋找解決的方法。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就是讓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呈現,讓學生學會從多種信息中甄別、提煉、思辨,幫助學生去認識和理解勞動是人類自身的一種需要,既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對人類存在感的一種認同。

四、關注勞育全過程,多元成果分享

現象式學習不僅注重理解與體驗真實世界的現象,更關注解釋意義,如學習者參與體驗與探究,相互分享觀點、解釋論證,運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集體協作,促使集體智慧生成。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邏輯重點放在關心兒童的精神性需要上,不僅僅是從生產方式、勞動需要來啟發兒童認識勞動教育,而且要持有一種尊重勞動者在場、傾聽勞動者心聲的勞動教育觀。

基于以上認識和理解,道德與法治中的勞動教育應該關注學生勞動學習的全過程和勞動素養的全方面。因此,道德與法治應該圍繞“勞動育人”這一核心目標,創造多重表征方式,引導學生呈現勞動成果。如展示自己的勞動作品,同時能闡述自己的創作背景、講述創作過程;分享自己記錄的日常勞動生活的照片、視頻;參與勞動觀點的辯論會;邀請家長、教師、社區人員參與評價自己在家庭、學校、社區參與勞動的情況。如在一年級“干點家務活”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個人展示的角度,回憶自己做過的家務活,貼在“蘋果樹”上;從同伴互學的角度,請學生介紹自己最擅長的家務活的做法;從習慣養成的角度,開展家務打卡,每天堅持做一項家務活,家長參與指導、評價……

從以上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發現,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勞動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樣、場域多樣,展示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當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勞動成果時,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語言、情緒、文字、圖片中敏銳捕捉信息,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狀態可以影響學習、記憶、辨析力和創造力,教師的肯定、鼓勵給予學生積極的情緒影響,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還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課前調查、課后實踐,吸引家長、社會各界人士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支持和評價。通過基于實踐體驗的勞動成果分享,不斷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肯定學生勞動的價值,引導學生將勞動作為自己的習慣,成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繆青,江蘇省南京市夫子廟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郭鑫超

猜你喜歡
家務活場域學習者
在線學習環境下學習者畫像構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情感過濾假說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非正式學習環境下基于移動終端的學習者模型研究
查無此人
劉曉玲:突破學校德育的場域困境
家務勞動,從學齡前開始
基于“學習場域”的專業成長方式構建漫談
當藝術家干起家務活
搭把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